人之於物,聽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則人重而物輕。
人重而物輕,則物之附人也堅。
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輕也。
古之聖人,其取天下,非其驅而來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
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爲之長,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
夫是以去就之權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謂人重而物輕。
且夫吾之於人,己求而得之,則不若使之求我而後從之;己守而固之,則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後與之。
故夫智者或可與取天下矣,而不可與守天下。
守天下則必有大度者也。
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則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術留天下。
以術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之君,享國長遠,後世莫能及。
然而亡國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
夫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諸侯用事,而秦獨得山西之地,不過千里。
韓、魏壓其衝,楚脅其肩,燕、趙伺其北,而齊掉其東。
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後合而爲一。
秦見其取天下若此其難也,而以爲不急持之,則後世且復割裂以爲敵國。
是以銷名城,殺豪傑,鑄鋒鏑,以絕天下之望。
其所以準備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內愁苦無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陳勝、項籍因民之不服,長呼起兵,而山澤皆應。
由此觀之,豈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過之弊歟?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見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
蓋自東晉以來,劉聰、石勒、慕容、苻堅、姚興、赫連之徒,紛紛而起者,不可勝數。
至於元氏,倂吞滅取,略已盡矣,而南方未服。
元氏自分而爲周、齊。
周倂齊而授之隋。
隋文取梁滅陳,而後天下爲一。
彼亦見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眾,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樂,而懼其不久;立於萬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爲舉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據之懷,制爲嚴法峻令,以杜天下之變。
謀臣舊將,誅滅略盡,獨死於楊素之手,以及於大故。
終於煬帝之際,天下大亂,塗地而莫之救。
由此觀之,則夫隋之所以亡者,無以異於秦也。
悲夫!古之聖人,修德以來天下,天下之所爲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視失天下甚輕。
夫惟視失天下甚輕,是故其心舒緩,而其爲政也寬。
寬者生於無憂,而慘急者生於無聊耳。
昔嘗聞之,周之興,太王避狄於岐,豳之人民扶老攜幼,而歸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絕,喪失其舊國,而卒以大興。
及觀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於亡,然後知聖人之爲是寬緩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人重而物輕,則物之附人也堅。
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輕也。
古之聖人,其取天下,非其驅而來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
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爲之長,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
夫是以去就之權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謂人重而物輕。
且夫吾之於人,己求而得之,則不若使之求我而後從之;己守而固之,則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後與之。
故夫智者或可與取天下矣,而不可與守天下。
守天下則必有大度者也。
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則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術留天下。
以術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之君,享國長遠,後世莫能及。
然而亡國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
夫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諸侯用事,而秦獨得山西之地,不過千里。
韓、魏壓其衝,楚脅其肩,燕、趙伺其北,而齊掉其東。
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後合而爲一。
秦見其取天下若此其難也,而以爲不急持之,則後世且復割裂以爲敵國。
是以銷名城,殺豪傑,鑄鋒鏑,以絕天下之望。
其所以準備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內愁苦無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陳勝、項籍因民之不服,長呼起兵,而山澤皆應。
由此觀之,豈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過之弊歟?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見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
蓋自東晉以來,劉聰、石勒、慕容、苻堅、姚興、赫連之徒,紛紛而起者,不可勝數。
至於元氏,倂吞滅取,略已盡矣,而南方未服。
元氏自分而爲周、齊。
周倂齊而授之隋。
隋文取梁滅陳,而後天下爲一。
彼亦見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眾,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樂,而懼其不久;立於萬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爲舉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據之懷,制爲嚴法峻令,以杜天下之變。
謀臣舊將,誅滅略盡,獨死於楊素之手,以及於大故。
終於煬帝之際,天下大亂,塗地而莫之救。
由此觀之,則夫隋之所以亡者,無以異於秦也。
悲夫!古之聖人,修德以來天下,天下之所爲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視失天下甚輕。
夫惟視失天下甚輕,是故其心舒緩,而其爲政也寬。
寬者生於無憂,而慘急者生於無聊耳。
昔嘗聞之,周之興,太王避狄於岐,豳之人民扶老攜幼,而歸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絕,喪失其舊國,而卒以大興。
及觀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於亡,然後知聖人之爲是寬緩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