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
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己。
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爲之奈何?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爲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爲相生也。
經言知一爲下工,知二爲中工,知三爲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
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爲之奈何?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爲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爲相生也。
經言知一爲下工,知二爲中工,知三爲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
曰:脈有損、至,何謂也?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
此至之脈也。
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
此損之脈也。
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爲病奈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髒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爲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牀。
反此者,至脈之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牀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爲適得其病。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爲難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着牀,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爲害。
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
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
此至之脈也。
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
此損之脈也。
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爲病奈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髒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爲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牀。
反此者,至脈之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牀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爲適得其病。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爲難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着牀,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爲害。
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
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爲癰。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在五腑,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營於六腑者,何也?
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故陰脈營於五髒,陽脈營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湊理。
然:五臟者,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爲癰。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在五腑,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營於六腑者,何也?
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故陰脈營於五髒,陽脈營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湊理。
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上魚爲溢,爲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爲覆,爲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上魚爲溢,爲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爲覆,爲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曰:奇經之爲病,何如?
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陽維爲病苦寒熱,陰維爲病若心痛。
陰蹺爲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爲病,陰緩而陽急。
衝之爲病,逆氣而裏急。
督之爲病,脊強而厥。
任之爲病,其內苦結,男子爲七疝,婦子爲瘕聚。
帶之爲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經八脈之爲病也。
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陽維爲病苦寒熱,陰維爲病若心痛。
陰蹺爲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爲病,陰緩而陽急。
衝之爲病,逆氣而裏急。
督之爲病,脊強而厥。
任之爲病,其內苦結,男子爲七疝,婦子爲瘕聚。
帶之爲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經八脈之爲病也。
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少陰之至,緊大而長;太陰之至,緊細而長;厥陰之至,沉短而緊。
此六者,是平脈那?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初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此六者,是平脈那?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初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爲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於骨髓。
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
戊日篤,己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脣。
口脣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人中滿;人中滿,則脣反;脣反,則肉先死。
甲日篤,乙日死。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
厥陰者,肝脈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
庚日篤,辛日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
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
丙日篤,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爲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
死,即(則)目瞑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
旦佔夕死,夕佔旦死。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於骨髓。
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
戊日篤,己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脣。
口脣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人中滿;人中滿,則脣反;脣反,則肉先死。
甲日篤,乙日死。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
厥陰者,肝脈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
庚日篤,辛日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
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
丙日篤,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爲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
死,即(則)目瞑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
旦佔夕死,夕佔旦死。
曰:經言腑有五,髒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
五臟亦有六髒者,謂腎有兩髒也。
其左爲腎,右爲命門。
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髒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
五臟亦有六髒者,謂腎有兩髒也。
其左爲腎,右爲命門。
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髒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