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十二經皆以俞爲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爲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爲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十二經皆以俞爲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爲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爲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曰:五臟六腑,皆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爲井,所流爲滎,所注爲俞,所行爲經,所入爲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然:經言所出爲井,所流爲滎,所注爲俞,所行爲經,所入爲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然:人胃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
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
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