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爲迭更司生平第一著意之書[2],分前後二編,都二十餘萬言[3]。
思力至此,臻絕頂矣!古所謂“鎖骨觀音”者[4],以骨節鉤聯,皮膚腐化後,揭而舉之,則全具鏘然,無一屑落者。
方之是書,則固赫然其爲鎖骨也。
大抵文章開闔之法,全講骨力氣勢,縱筆至於灝瀚,則往往遺落其細事繁節,無複檢舉,遂令觀者得罅而攻[5]。
此固不爲能文者之病。
而精神終患弗周。
迭更司他著,每到山窮水盡,輒發奇思,如孤峯突起,見者聳目,終不如此書伏脈至細:一語必寓微旨,一事必種遠因,手寫是間,而全局應有之人,逐處涌現,隨地關合,雖偶爾一見,觀者幾復忘懷,而閒閒着筆間,已近拾即是,讀之令人斗然記憶,循編逐節以索,又一一有是人之行蹤,得是事之來源。
綜言之,如善弈之着子,偶然一下,不知後來鹹得其用,此所以成爲國手也。
施耐庵著《水滸》,從史進入手,點染數十人[6],鹹歷落有致[7]。
至於後來,則如一羣之貉,不復分疏其人,意索才盡,亦精神不能持久而周遍之故。
然猶敘盜俠之事,神奸魁蠹[8],令人聳懾[9]。
若是書,特敘家常至瑣至屑無奇之事蹟,自不善操筆者爲之,且懨懨生人睡魔[10],而迭更司乃能化腐爲奇,撮散作整,收五蟲萬怪[11],融匯之以精神,真特筆也[12]。
史、班敘婦人瑣事[13],已綿細可味也,顧無長篇可以尋繹[14]。
其長篇可以尋繹者,唯一《石頭記》[15],然炫語富貴[16],敘述故家[17],緯之以男女之豔情[18],而易動目。
若迭更司此書,種種描摹,下等社會雖可噦可鄙之事[19],一運以佳妙之筆,皆足供人噴飯。
英倫半開化時民間弊俗、亦皎然揭諸眉睫之下,使吾中國人觀之,但實力加以教育,則社會亦足改良,不必心醉西風,謂歐人盡勝於亞。
似皆生知良能之彥[20],則鄙之譯是書,爲不負[21]矣。
閩縣林紓敘於宣南春覺齋[22]。
思力至此,臻絕頂矣!古所謂“鎖骨觀音”者[4],以骨節鉤聯,皮膚腐化後,揭而舉之,則全具鏘然,無一屑落者。
方之是書,則固赫然其爲鎖骨也。
大抵文章開闔之法,全講骨力氣勢,縱筆至於灝瀚,則往往遺落其細事繁節,無複檢舉,遂令觀者得罅而攻[5]。
此固不爲能文者之病。
而精神終患弗周。
迭更司他著,每到山窮水盡,輒發奇思,如孤峯突起,見者聳目,終不如此書伏脈至細:一語必寓微旨,一事必種遠因,手寫是間,而全局應有之人,逐處涌現,隨地關合,雖偶爾一見,觀者幾復忘懷,而閒閒着筆間,已近拾即是,讀之令人斗然記憶,循編逐節以索,又一一有是人之行蹤,得是事之來源。
綜言之,如善弈之着子,偶然一下,不知後來鹹得其用,此所以成爲國手也。
施耐庵著《水滸》,從史進入手,點染數十人[6],鹹歷落有致[7]。
至於後來,則如一羣之貉,不復分疏其人,意索才盡,亦精神不能持久而周遍之故。
然猶敘盜俠之事,神奸魁蠹[8],令人聳懾[9]。
若是書,特敘家常至瑣至屑無奇之事蹟,自不善操筆者爲之,且懨懨生人睡魔[10],而迭更司乃能化腐爲奇,撮散作整,收五蟲萬怪[11],融匯之以精神,真特筆也[12]。
史、班敘婦人瑣事[13],已綿細可味也,顧無長篇可以尋繹[14]。
其長篇可以尋繹者,唯一《石頭記》[15],然炫語富貴[16],敘述故家[17],緯之以男女之豔情[18],而易動目。
若迭更司此書,種種描摹,下等社會雖可噦可鄙之事[19],一運以佳妙之筆,皆足供人噴飯。
英倫半開化時民間弊俗、亦皎然揭諸眉睫之下,使吾中國人觀之,但實力加以教育,則社會亦足改良,不必心醉西風,謂歐人盡勝於亞。
似皆生知良能之彥[20],則鄙之譯是書,爲不負[21]矣。
閩縣林紓敘於宣南春覺齋[22]。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宗祖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誡爭訟,訟則終兇;處世誡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
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爲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爲人若此,庶乎近焉。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宗祖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誡爭訟,訟則終兇;處世誡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
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爲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爲人若此,庶乎近焉。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
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啓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
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
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爲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爲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
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爲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
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梁啓超曰:傷哉,老大也!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於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宮南內,白髮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
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
拿破崙之流於厄蔑,阿剌飛之幽於錫蘭,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捲歐洲,血戰海樓,一聲叱吒,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
嗚呼,面皴齒盡,白髮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鬱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
美人豪傑且然,而況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於人。
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於老大者。
於此人也,而慾望以拏雲之手段,迴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傑;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啓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
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
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爲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爲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
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爲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
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梁啓超曰:傷哉,老大也!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於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宮南內,白髮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
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
拿破崙之流於厄蔑,阿剌飛之幽於錫蘭,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捲歐洲,血戰海樓,一聲叱吒,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
嗚呼,面皴齒盡,白髮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鬱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
美人豪傑且然,而況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於人。
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於老大者。
於此人也,而慾望以拏雲之手段,迴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傑;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飛事親至孝,家無姬侍。
吳玠素服飛,願與交歡,飾名姝遺之。
飛曰:“主上宵旰,寧大將安樂時耶!”卻不受。
玠大嘆服。
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以習之。
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
卒夜宿,民開門願納,無敢入者。
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卒有疾,親爲調藥。
諸將遠戍,飛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無犯。
善以少擊衆。
凡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謀定而後戰,故所向克捷。
猝遇敵不動。
故敵爲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張俊嘗問用兵之術,飛曰:“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
”每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好賢禮士,雅歌投壺,恂恂如儒生。
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吳玠素服飛,願與交歡,飾名姝遺之。
飛曰:“主上宵旰,寧大將安樂時耶!”卻不受。
玠大嘆服。
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以習之。
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
卒夜宿,民開門願納,無敢入者。
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卒有疾,親爲調藥。
諸將遠戍,飛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無犯。
善以少擊衆。
凡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謀定而後戰,故所向克捷。
猝遇敵不動。
故敵爲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張俊嘗問用兵之術,飛曰:“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
”每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好賢禮士,雅歌投壺,恂恂如儒生。
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爲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採。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爲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採。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
歘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數里。
屠懼,示之以刃,則稍卻;既走,又從之。
屠無機,默唸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蚤取之。
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
狼乃止。
屠即竟歸。
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
大駭。
逡巡近之,則死狼也。
仰首審視,見口中含肉,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
時狼革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之,亦可笑矣。
歘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數里。
屠懼,示之以刃,則稍卻;既走,又從之。
屠無機,默唸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蚤取之。
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
狼乃止。
屠即竟歸。
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
大駭。
逡巡近之,則死狼也。
仰首審視,見口中含肉,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
時狼革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之,亦可笑矣。
一屠暮行,爲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
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
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暴,殺狼亦可用也。
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
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
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暴,殺狼亦可用也。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閏運、僭國之別。
正統者何?蜀漢是也。
僭國者何?吳、魏是也。
閏運者何?晉是也。
魏之不得爲正統者,何也?論地則以中原爲主,論理則以劉氏爲主。
論地不若論理,故以正統予魏者,司馬光《通鑑》之誤也。
以正統予蜀者,紫陽《綱目》之所以爲正也。
《綱目》於獻帝建安之末,大書「後漢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吳、魏分注其下。
蓋以蜀爲帝室之胄,在所當予:魏爲篡國之賊,在所當奪。
是以前則書「劉備起兵徐州討曹操」,後則書「漢丞相諸葛亮出師伐魏」,而大義昭然揭於千古矣。
夫劉氏未亡,魏未混一,魏固不得爲正統;迨乎劉氏已亡,晉已混一,而晉亦不得爲正統者。
何也?曰:晉以臣弑君,與魏無異,而一傳之後,厥祚不長,但可謂之閏運,而不可謂之正統也。
至於東晉偏安,以牛易馬,愈不得以正統歸之。
故三國之并吞於晉,猶六國之混一於秦,五代之混一於隋耳。
秦不過爲漢驅除,隋不過爲唐驅除。
前之正統,以漢爲主,而秦與魏、晉不得與焉;亦猶後之正統,以唐宋爲主,而宋、齊、梁、陳、隋、梁、唐、晉、漢、周俱不得與焉耳。
且不特魏、晉不如漢之爲正,即唐、宋亦不如漢之爲正。
煬帝無道,而唐代之,是已惜其不能顯然如周之代商;而稱唐公,加九錫,以蹈魏晉之陋轍,則得天下之正不如漢也。
若夫宋以忠厚立國,又多名臣大儒出乎其間,故尚論者以正統予宋。
然終宋之世,燕雲十六州未入版圖,其規模已遜於唐;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則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漢也。
唐、宋且不如漢,而何論魏、晉哉?高帝以除暴秦、擊楚之殺義帝者而興,光武以誅王莽而克復舊物,昭烈以討曹操而存漢祀於西川。
祖宗之創之者正,而子孫之繼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爲正統,而謂昭烈之偏安非正統也。
昭烈爲正統,而劉裕、劉知遠亦皆劉氏子孫,其不得爲正統者,何也?曰:裕與知遠之爲漢苗裔,遠而無徵,不若中山靖王之後,近而可考。
又二劉皆以篡弑得國,故不得與昭烈並也。
後唐李存勗之不得爲正統者,何也?曰:存勗本非李而賜姓李,其與呂秦、牛晉不甚相遠,故亦不得與昭烈並也。
南唐李昪之亦不得繼唐而爲正統者,何也?曰:世遠代遐,亦裕與知遠者比,故亦不得與昭烈並也。
南唐李昇不得繼唐而爲正統,南宋高宗獨得繼宋而爲正統者,何也?高宗立太祖之後爲後,以延宋祚於不絶,故正統歸焉。
夫以高宗之殺岳飛、用秦檜,全不以二聖爲念,作史者尚以其延宋祚而歸之以正統,況昭烈之君臣同心、誓討漢賊者乎?則昭烈之爲正統
正統者何?蜀漢是也。
僭國者何?吳、魏是也。
閏運者何?晉是也。
魏之不得爲正統者,何也?論地則以中原爲主,論理則以劉氏爲主。
論地不若論理,故以正統予魏者,司馬光《通鑑》之誤也。
以正統予蜀者,紫陽《綱目》之所以爲正也。
《綱目》於獻帝建安之末,大書「後漢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吳、魏分注其下。
蓋以蜀爲帝室之胄,在所當予:魏爲篡國之賊,在所當奪。
是以前則書「劉備起兵徐州討曹操」,後則書「漢丞相諸葛亮出師伐魏」,而大義昭然揭於千古矣。
夫劉氏未亡,魏未混一,魏固不得爲正統;迨乎劉氏已亡,晉已混一,而晉亦不得爲正統者。
何也?曰:晉以臣弑君,與魏無異,而一傳之後,厥祚不長,但可謂之閏運,而不可謂之正統也。
至於東晉偏安,以牛易馬,愈不得以正統歸之。
故三國之并吞於晉,猶六國之混一於秦,五代之混一於隋耳。
秦不過爲漢驅除,隋不過爲唐驅除。
前之正統,以漢爲主,而秦與魏、晉不得與焉;亦猶後之正統,以唐宋爲主,而宋、齊、梁、陳、隋、梁、唐、晉、漢、周俱不得與焉耳。
且不特魏、晉不如漢之爲正,即唐、宋亦不如漢之爲正。
煬帝無道,而唐代之,是已惜其不能顯然如周之代商;而稱唐公,加九錫,以蹈魏晉之陋轍,則得天下之正不如漢也。
若夫宋以忠厚立國,又多名臣大儒出乎其間,故尚論者以正統予宋。
然終宋之世,燕雲十六州未入版圖,其規模已遜於唐;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則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漢也。
唐、宋且不如漢,而何論魏、晉哉?高帝以除暴秦、擊楚之殺義帝者而興,光武以誅王莽而克復舊物,昭烈以討曹操而存漢祀於西川。
祖宗之創之者正,而子孫之繼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爲正統,而謂昭烈之偏安非正統也。
昭烈爲正統,而劉裕、劉知遠亦皆劉氏子孫,其不得爲正統者,何也?曰:裕與知遠之爲漢苗裔,遠而無徵,不若中山靖王之後,近而可考。
又二劉皆以篡弑得國,故不得與昭烈並也。
後唐李存勗之不得爲正統者,何也?曰:存勗本非李而賜姓李,其與呂秦、牛晉不甚相遠,故亦不得與昭烈並也。
南唐李昪之亦不得繼唐而爲正統者,何也?曰:世遠代遐,亦裕與知遠者比,故亦不得與昭烈並也。
南唐李昇不得繼唐而爲正統,南宋高宗獨得繼宋而爲正統者,何也?高宗立太祖之後爲後,以延宋祚於不絶,故正統歸焉。
夫以高宗之殺岳飛、用秦檜,全不以二聖爲念,作史者尚以其延宋祚而歸之以正統,況昭烈之君臣同心、誓討漢賊者乎?則昭烈之爲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