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正位北辰,嚮明南面,所以運天樞,毓黎獻者,何嘗不經道緯德,以勒皇跡者哉?《綠圖》曰∶“氵單々噅々,棼棼雉雉,萬物盡化。
”言至德所被也。
《丹書》曰∶“義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兇。
”戒慎之至也。
則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禪矣。
昔黃帝神靈,克膺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
大舜巡嶽,顯乎《虞典》。
成康封禪,聞之《樂緯》。
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諫,拒以怪物。
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
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
是以史遷八書,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祕祝,祀天之壯觀矣。
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採也。
鋪觀兩漢隆盛,孝武禪號於肅然,光武巡封於樑父,誦德銘勳,乃鴻筆耳。
觀相如《封禪》,蔚爲唱首。
爾其表權輿,序皇王,炳玄符,鏡鴻業;驅前古於當今之下,騰休明於列聖之上,歌之以禎瑞,贊之以介丘,絕筆茲文,固維新之作也。
及光武勒碑,則文自張純。
首胤典謨,末同祝辭,引鉤讖,敘離亂,計武功,述文德;事核理舉,華不足而實有餘矣!凡此二家,並岱宗實跡也。
及揚雄《劇秦》,班固《典引》,事非鐫石,而體因紀禪。
觀《劇秦》爲文,影寫長卿,詭言遁辭,故兼包神怪;然骨制靡密,辭貫圓通,自稱極思,無遺力矣。
《典引》所敘,雅有懿採,歷鑑前作,能執厥中,其致義會文,斐然餘巧。
故稱“《封禪》靡而不典,《劇秦》典而不實”,豈非追觀易爲明,循勢易爲力歟?至於邯鄲《受命》,攀響前聲,風末力寡,輯韻成頌,雖文理順序,而不能奮飛。
陳思《魏德》,假論客主,問答迂緩,且已千言,勞深績寡,飆焰缺焉。
茲文爲用,蓋一代之典章也。
構位之始,宜明大體,樹骨於訓典之區,選言於宏富之路;使意古而不晦於深,文今而不墜於淺;義吐光芒,辭成廉鍔,則爲偉矣。
雖複道極數殫,終然相襲,而日新其採者,必超前轍焉。
贊曰∶
封勒帝績,對越天休。
逖聽高嶽,聲英克彪。
樹石九旻,泥金八幽。
鴻律蟠采,如龍如虯。
”言至德所被也。
《丹書》曰∶“義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兇。
”戒慎之至也。
則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禪矣。
昔黃帝神靈,克膺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
大舜巡嶽,顯乎《虞典》。
成康封禪,聞之《樂緯》。
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諫,拒以怪物。
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
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
是以史遷八書,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祕祝,祀天之壯觀矣。
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採也。
鋪觀兩漢隆盛,孝武禪號於肅然,光武巡封於樑父,誦德銘勳,乃鴻筆耳。
觀相如《封禪》,蔚爲唱首。
爾其表權輿,序皇王,炳玄符,鏡鴻業;驅前古於當今之下,騰休明於列聖之上,歌之以禎瑞,贊之以介丘,絕筆茲文,固維新之作也。
及光武勒碑,則文自張純。
首胤典謨,末同祝辭,引鉤讖,敘離亂,計武功,述文德;事核理舉,華不足而實有餘矣!凡此二家,並岱宗實跡也。
及揚雄《劇秦》,班固《典引》,事非鐫石,而體因紀禪。
觀《劇秦》爲文,影寫長卿,詭言遁辭,故兼包神怪;然骨制靡密,辭貫圓通,自稱極思,無遺力矣。
《典引》所敘,雅有懿採,歷鑑前作,能執厥中,其致義會文,斐然餘巧。
故稱“《封禪》靡而不典,《劇秦》典而不實”,豈非追觀易爲明,循勢易爲力歟?至於邯鄲《受命》,攀響前聲,風末力寡,輯韻成頌,雖文理順序,而不能奮飛。
陳思《魏德》,假論客主,問答迂緩,且已千言,勞深績寡,飆焰缺焉。
茲文爲用,蓋一代之典章也。
構位之始,宜明大體,樹骨於訓典之區,選言於宏富之路;使意古而不晦於深,文今而不墜於淺;義吐光芒,辭成廉鍔,則爲偉矣。
雖複道極數殫,終然相襲,而日新其採者,必超前轍焉。
贊曰∶
封勒帝績,對越天休。
逖聽高嶽,聲英克彪。
樹石九旻,泥金八幽。
鴻律蟠采,如龍如虯。
聖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
論者,倫也;倫理無爽,則聖意不墜。
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抑其經目,稱爲《論語》。
蓋羣論立名,始於茲矣。
自《論語》以前,經無“論”字。
《六韜》二論,後人追題乎!
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則與傳注參體,辨史則與贊評齊行,銓文則與敘引共紀。
故議者宜言,說者說語,傳者轉師,注者主解,贊者明意,評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辭:八名區分,一揆宗論。
論也者,彌綸羣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莊周《齊物》,以論爲名;不韋《春秋》,六論昭列。
至石渠論藝,白虎通講,述聖通經,論家之正體也。
及班彪《王命》,嚴尤《三將》,敷述昭情,善入史體。
魏之初霸,術兼名法。
傅嘏、王粲,校練名理。
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
於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
詳觀蘭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聲》,太初之《本無》,輔嗣之《兩例》,平叔之二論,並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論之英也。
至如李康《運命》,同《論衡》而過之;陸機《辨亡》,效《過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次及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之區;夷甫、裴頠,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然滯有者,全繫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
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逮江左羣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抽前緒矣。
至如張衡《譏世》,頗似俳說;孔融《孝廉》,但談嘲戲;曹植《辨道》,體同書抄。
言不持正,論如其已。
原夫論之爲體,所以辨正然否。
窮於有數,究於無形,鑽堅求通,鉤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
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知妄。
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若夫註釋爲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
若秦延君之注《堯典》,十餘萬字;朱文公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
若毛公之訓《詩》,安國之傳《書》,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爲式矣。
說者,悅也;兌爲口舌,故言資悅懌;過悅必僞,故舜驚讒說。
說之善者∶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暨戰國爭雄,辨士雲涌;從橫參謀,長短角勢;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
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六
論者,倫也;倫理無爽,則聖意不墜。
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抑其經目,稱爲《論語》。
蓋羣論立名,始於茲矣。
自《論語》以前,經無“論”字。
《六韜》二論,後人追題乎!
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則與傳注參體,辨史則與贊評齊行,銓文則與敘引共紀。
故議者宜言,說者說語,傳者轉師,注者主解,贊者明意,評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辭:八名區分,一揆宗論。
論也者,彌綸羣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莊周《齊物》,以論爲名;不韋《春秋》,六論昭列。
至石渠論藝,白虎通講,述聖通經,論家之正體也。
及班彪《王命》,嚴尤《三將》,敷述昭情,善入史體。
魏之初霸,術兼名法。
傅嘏、王粲,校練名理。
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
於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
詳觀蘭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聲》,太初之《本無》,輔嗣之《兩例》,平叔之二論,並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論之英也。
至如李康《運命》,同《論衡》而過之;陸機《辨亡》,效《過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次及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之區;夷甫、裴頠,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然滯有者,全繫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
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逮江左羣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抽前緒矣。
至如張衡《譏世》,頗似俳說;孔融《孝廉》,但談嘲戲;曹植《辨道》,體同書抄。
言不持正,論如其已。
原夫論之爲體,所以辨正然否。
窮於有數,究於無形,鑽堅求通,鉤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
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知妄。
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若夫註釋爲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
若秦延君之注《堯典》,十餘萬字;朱文公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
若毛公之訓《詩》,安國之傳《書》,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爲式矣。
說者,悅也;兌爲口舌,故言資悅懌;過悅必僞,故舜驚讒說。
說之善者∶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暨戰國爭雄,辨士雲涌;從橫參謀,長短角勢;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
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六
夫情動而言形,理髮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
然纔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
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
若總其歸途,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典雅者,熔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遠奧者,馥採曲文,經理玄宗者也;精約者,覈字省句,剖析毫釐者也;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繁縟者,博喻釀採,煒燁枝派者也;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故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文辭根葉,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
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云沈寂,故志隱而味深;子政簡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堅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仲宣躁銳,故穎出而才果;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嗣宗俶儻,故響逸而調遠;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辭隱。
觸類以推,表裏必符,豈非自然之恆資,才氣之大略哉!
夫才由天資,學慎始習,斫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採定,難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討葉,思轉自圓。
八體雖殊,會通合數,得其環中,則輻輳相成。
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贊曰∶
才性異區,文體繁詭。
辭爲肌膚,志實骨髓。
雅麗黼黻,淫巧朱紫。
習亦凝真,功沿漸靡。
然纔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
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
若總其歸途,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典雅者,熔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遠奧者,馥採曲文,經理玄宗者也;精約者,覈字省句,剖析毫釐者也;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繁縟者,博喻釀採,煒燁枝派者也;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故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文辭根葉,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
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云沈寂,故志隱而味深;子政簡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堅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仲宣躁銳,故穎出而才果;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嗣宗俶儻,故響逸而調遠;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辭隱。
觸類以推,表裏必符,豈非自然之恆資,才氣之大略哉!
夫才由天資,學慎始習,斫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採定,難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討葉,思轉自圓。
八體雖殊,會通合數,得其環中,則輻輳相成。
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贊曰∶
才性異區,文體繁詭。
辭爲肌膚,志實骨髓。
雅麗黼黻,淫巧朱紫。
習亦凝真,功沿漸靡。
《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
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於骨。
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採失鮮,負聲無力。
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
其爲文用,譬徵鳥之使翼也。
故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
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
思不環周,牽課乏氣,則無風之驗也。
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羣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賦仙,氣號凌雲,蔚爲辭宗,乃其風力遒也。
能鑑斯要,可以定文,茲術或違,無務繁採。
故魏文稱:「文以氣爲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故其論孔融,則雲「體氣高妙」,論徐幹,則雲「時有齊氣」,論劉楨,則雲「有逸氣」。
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並重氣之旨也。
夫翬翟備色,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沈也;鷹隼乏採,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於此。
若風骨乏採,則鷙集翰林;採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
若夫熔鑄經典之範,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
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
若骨採未圓,風辭未練,而跨略舊規,馳騖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豈空結奇字,紕繆而成經矣?《周書》雲:「辭尚體要,弗惟好異。」蓋防文濫也。
然文術多門,各適所好,明者弗授,學者弗師。
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
若能確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則風清骨峻,篇體光華。
能研諸慮,何遠之有哉!
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於骨。
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採失鮮,負聲無力。
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
其爲文用,譬徵鳥之使翼也。
故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
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
思不環周,牽課乏氣,則無風之驗也。
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羣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賦仙,氣號凌雲,蔚爲辭宗,乃其風力遒也。
能鑑斯要,可以定文,茲術或違,無務繁採。
故魏文稱:「文以氣爲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故其論孔融,則雲「體氣高妙」,論徐幹,則雲「時有齊氣」,論劉楨,則雲「有逸氣」。
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並重氣之旨也。
夫翬翟備色,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沈也;鷹隼乏採,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於此。
若風骨乏採,則鷙集翰林;採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
若夫熔鑄經典之範,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
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
若骨採未圓,風辭未練,而跨略舊規,馳騖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豈空結奇字,紕繆而成經矣?《周書》雲:「辭尚體要,弗惟好異。」蓋防文濫也。
然文術多門,各適所好,明者弗授,學者弗師。
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
若能確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則風清骨峻,篇體光華。
能研諸慮,何遠之有哉!
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也。
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通變無方,數必酌於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
然綆短者銜渴,足疲者輟途,非文理之數盡,乃通變之術疏耳。
故論文之方,譬諸草木,根幹麗土而同性,臭味晞陽而異品矣。
是以九代詠歌,志合文則。
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唐歌在昔,則廣於黃世;虞歌《卿雲》,則文於唐時;夏歌“雕牆”,縟於虞代;商周篇什,麗於夏年。
至於序志述時,其揆一也。
暨楚之騷文,矩式周人;漢之賦頌,影寫楚世;魏之篇制,顧慕漢風;晉之辭章,瞻望魏採。
搉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虞夏質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豔,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
從質及訛,彌近彌澹,何則?競今疏古,風昧氣衰也。
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範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
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逾本色,不能復化。
桓君山雲∶“予見新進麗文,美而無採;及見劉揚言辭,常輒有得。
”此其驗也。
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誥。
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夫誇張聲貌,則漢初已極,自茲厥後,循環相因,雖軒翥出轍,而終入籠內。
枚乘《七發》雲∶“通望兮東海,虹洞兮蒼天。
”相如《上林》雲∶“視之無端,察之無涯,日出東沼,入乎西陂。
”馬融《廣成》雲∶“天地虹洞,固無端涯,大明出東,入乎西陂”。
揚雄《校獵》雲∶“出入日月,天與地沓”。
張衡《西京》雲∶“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於濛汜。
”此並廣寓極狀,而五家如一。
諸如此類,莫不相循,參伍因革,通變之數也。
是以規略文統,宜宏大體。
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後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採如宛虹之奮鬐,光若長離之振翼,乃穎脫之文矣。
若乃齷齪於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間之回驟,豈萬里之逸步哉!
贊曰∶
文律運周,日新其業。
變則可久,通則不乏。
趨時必果,乘機無怯。
望今制奇,參古定法。
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通變無方,數必酌於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
然綆短者銜渴,足疲者輟途,非文理之數盡,乃通變之術疏耳。
故論文之方,譬諸草木,根幹麗土而同性,臭味晞陽而異品矣。
是以九代詠歌,志合文則。
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唐歌在昔,則廣於黃世;虞歌《卿雲》,則文於唐時;夏歌“雕牆”,縟於虞代;商周篇什,麗於夏年。
至於序志述時,其揆一也。
暨楚之騷文,矩式周人;漢之賦頌,影寫楚世;魏之篇制,顧慕漢風;晉之辭章,瞻望魏採。
搉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虞夏質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豔,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
從質及訛,彌近彌澹,何則?競今疏古,風昧氣衰也。
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範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
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逾本色,不能復化。
桓君山雲∶“予見新進麗文,美而無採;及見劉揚言辭,常輒有得。
”此其驗也。
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誥。
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夫誇張聲貌,則漢初已極,自茲厥後,循環相因,雖軒翥出轍,而終入籠內。
枚乘《七發》雲∶“通望兮東海,虹洞兮蒼天。
”相如《上林》雲∶“視之無端,察之無涯,日出東沼,入乎西陂。
”馬融《廣成》雲∶“天地虹洞,固無端涯,大明出東,入乎西陂”。
揚雄《校獵》雲∶“出入日月,天與地沓”。
張衡《西京》雲∶“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於濛汜。
”此並廣寓極狀,而五家如一。
諸如此類,莫不相循,參伍因革,通變之數也。
是以規略文統,宜宏大體。
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後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採如宛虹之奮鬐,光若長離之振翼,乃穎脫之文矣。
若乃齷齪於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間之回驟,豈萬里之逸步哉!
贊曰∶
文律運周,日新其業。
變則可久,通則不乏。
趨時必果,乘機無怯。
望今制奇,參古定法。
“周爰諮謀”,是謂爲議。
議之言宜,審事宜也。
《易》之《節卦》∶“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
《周書》曰∶“議事以制,政乃弗迷”。
議貴節制,經典之體也。
昔管仲稱軒轅有明臺之議,則其來遠矣。
洪水之難,堯諮四嶽,宅揆之舉,舜疇五人;三代所興,詢及芻蕘。
春秋釋宋,魯桓預議。
及趙靈胡服,而季父爭論;商鞅變法,而甘龍交辯:雖憲章無算,而同異足觀。
迄至有漢,始立駁議。
駁者,雜也,雜議不純,故曰駁也。
自兩漢文明,楷式昭備,藹藹多士,發言盈庭;若賈誼之遍代諸生,可謂捷於議也。
至如吾丘之駁挾弓,安國之辯匈奴,賈捐之之陳於珠崖,劉歆之辨於祖宗:雖質文不同,得事要矣。
若乃張敏之斷輕侮,郭躬之議擅誅;程曉之駁校事,司馬芝之議貨錢;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賈充之諡:事實允當,可謂達議體矣。
漢世善駁,則應劭爲首;晉代能議,則傅鹹爲宗。
然仲瑗博古,而銓貫有敘;長虞識治,而屬辭枝繁。
及陸機斷議,亦有鋒穎,而腴辭弗剪,頗累文骨。
亦各有美,風格存焉。
夫動先擬議,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羣務,弛張治術。
故其大體所資,必樞紐經典,採故實於前代,觀通變於當今。
理不謬搖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又郊祀必洞於禮,戎事必練於兵,佃谷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
然後標以顯義,約以正辭,文以辨潔爲能,不以繁縟爲巧;事以明核爲美,不以環隱爲奇:此綱領之大要也。
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爲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爲遊辭所埋矣。
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爲薰桂之櫝,鄭人買櫝而還珠。
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秦女楚珠,復存於茲矣。
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
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
古者造士,選事考言。
漢文中年,始舉賢良,晁錯對策,蔚爲舉首。
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選賢要術也。
觀晁氏之對,驗古明今,辭裁以辨,事通而贍,超升高第,信有徵矣。
仲舒之對,祖述《春秋》,本陰陽之化,究列代之變,煩而不慁者,事理明也。
公孫之對,簡而未博,然總要以約文,事切而情舉,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
杜欽之對,略而指事,辭以治宣,不爲文作。
及後漢魯丕,辭氣質素,以儒雅中策,獨入高第。
凡此五家,並前代之明範也。
魏晉以來,稍務文麗,以文紀實,所失已多。
及其來選,又稱疾不會,雖欲求文,弗可得也。
是以漢飲博士,而雉集乎堂;晉策秀才,而麏興於前
議之言宜,審事宜也。
《易》之《節卦》∶“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
《周書》曰∶“議事以制,政乃弗迷”。
議貴節制,經典之體也。
昔管仲稱軒轅有明臺之議,則其來遠矣。
洪水之難,堯諮四嶽,宅揆之舉,舜疇五人;三代所興,詢及芻蕘。
春秋釋宋,魯桓預議。
及趙靈胡服,而季父爭論;商鞅變法,而甘龍交辯:雖憲章無算,而同異足觀。
迄至有漢,始立駁議。
駁者,雜也,雜議不純,故曰駁也。
自兩漢文明,楷式昭備,藹藹多士,發言盈庭;若賈誼之遍代諸生,可謂捷於議也。
至如吾丘之駁挾弓,安國之辯匈奴,賈捐之之陳於珠崖,劉歆之辨於祖宗:雖質文不同,得事要矣。
若乃張敏之斷輕侮,郭躬之議擅誅;程曉之駁校事,司馬芝之議貨錢;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賈充之諡:事實允當,可謂達議體矣。
漢世善駁,則應劭爲首;晉代能議,則傅鹹爲宗。
然仲瑗博古,而銓貫有敘;長虞識治,而屬辭枝繁。
及陸機斷議,亦有鋒穎,而腴辭弗剪,頗累文骨。
亦各有美,風格存焉。
夫動先擬議,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羣務,弛張治術。
故其大體所資,必樞紐經典,採故實於前代,觀通變於當今。
理不謬搖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又郊祀必洞於禮,戎事必練於兵,佃谷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
然後標以顯義,約以正辭,文以辨潔爲能,不以繁縟爲巧;事以明核爲美,不以環隱爲奇:此綱領之大要也。
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爲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爲遊辭所埋矣。
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爲薰桂之櫝,鄭人買櫝而還珠。
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秦女楚珠,復存於茲矣。
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
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
古者造士,選事考言。
漢文中年,始舉賢良,晁錯對策,蔚爲舉首。
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選賢要術也。
觀晁氏之對,驗古明今,辭裁以辨,事通而贍,超升高第,信有徵矣。
仲舒之對,祖述《春秋》,本陰陽之化,究列代之變,煩而不慁者,事理明也。
公孫之對,簡而未博,然總要以約文,事切而情舉,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
杜欽之對,略而指事,辭以治宣,不爲文作。
及後漢魯丕,辭氣質素,以儒雅中策,獨入高第。
凡此五家,並前代之明範也。
魏晉以來,稍務文麗,以文紀實,所失已多。
及其來選,又稱疾不會,雖欲求文,弗可得也。
是以漢飲博士,而雉集乎堂;晉策秀才,而麏興於前
夫設官分職,高卑聯事。
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故堯諮四嶽,舜命八元,固辭再讓之請,俞往欽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
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
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思庸歸亳,又作書以贊。
文翰獻替,事斯見矣。
周監二代,文理彌盛。
再拜稽首,對揚休命,承文受冊,敢當丕顯。
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
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秦初定製,改書曰奏。
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章者,明也。
《詩》雲“爲章於天”,謂文明也。
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表者,標也。
《禮》有《表記》,謂德見於儀。
其在器式,揆景曰表。
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
按《七略》、《藝文》,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然闕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布在職司也。
前漢表謝,遺篇寡存。
及後漢察舉,必試章奏。
左雄表議,臺閣爲式;胡廣章奏,天下第一:並當時之傑筆也。
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
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爲斷。
曹公稱“爲表不必三讓”,又“勿得浮華”。
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矣。
至如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表之英也。
琳禹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
陳思之表,獨冠羣才。
觀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應物制巧,隨變生趣,執轡有餘,故能緩急應節矣。
逮晉初筆札,則張華爲俊。
其三讓公封,理周辭要,引義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鷦鷯》,莫顧章表。
及羊公之辭開府,有譽於前談;庾公之《讓中書》,信美於往載。
序志聯類,有文雅焉。
劉琨《勸進》,張駿《自序》,文致耿介,並陳事之美表也。
原夫章表之爲用也,所以對揚王庭,昭明心曲。
既其身文,且亦國華。
章以造闕,風矩應明,表以致策,骨採宜耀:循名課實,以文爲本者也。
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
表體多包,情僞屢遷。
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
然懇惻者辭爲心使,浮侈者情爲文屈,必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脣吻不滯,則中律矣。
子貢雲“心以制之,言以結之”,蓋一辭意也。
荀卿以爲“觀人美辭,麗於黼黻文章”,亦可以喻於斯乎?
贊曰∶
敷表降闕,獻替黼扆。
言必貞明,義則弘偉。
肅恭節文,條理首尾。
君子秉文,辭令有斐。
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故堯諮四嶽,舜命八元,固辭再讓之請,俞往欽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
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
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思庸歸亳,又作書以贊。
文翰獻替,事斯見矣。
周監二代,文理彌盛。
再拜稽首,對揚休命,承文受冊,敢當丕顯。
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
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秦初定製,改書曰奏。
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章者,明也。
《詩》雲“爲章於天”,謂文明也。
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表者,標也。
《禮》有《表記》,謂德見於儀。
其在器式,揆景曰表。
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
按《七略》、《藝文》,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然闕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布在職司也。
前漢表謝,遺篇寡存。
及後漢察舉,必試章奏。
左雄表議,臺閣爲式;胡廣章奏,天下第一:並當時之傑筆也。
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
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爲斷。
曹公稱“爲表不必三讓”,又“勿得浮華”。
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矣。
至如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表之英也。
琳禹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
陳思之表,獨冠羣才。
觀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應物制巧,隨變生趣,執轡有餘,故能緩急應節矣。
逮晉初筆札,則張華爲俊。
其三讓公封,理周辭要,引義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鷦鷯》,莫顧章表。
及羊公之辭開府,有譽於前談;庾公之《讓中書》,信美於往載。
序志聯類,有文雅焉。
劉琨《勸進》,張駿《自序》,文致耿介,並陳事之美表也。
原夫章表之爲用也,所以對揚王庭,昭明心曲。
既其身文,且亦國華。
章以造闕,風矩應明,表以致策,骨採宜耀:循名課實,以文爲本者也。
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
表體多包,情僞屢遷。
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
然懇惻者辭爲心使,浮侈者情爲文屈,必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脣吻不滯,則中律矣。
子貢雲“心以制之,言以結之”,蓋一辭意也。
荀卿以爲“觀人美辭,麗於黼黻文章”,亦可以喻於斯乎?
贊曰∶
敷表降闕,獻替黼扆。
言必貞明,義則弘偉。
肅恭節文,條理首尾。
君子秉文,辭令有斐。
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採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
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
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爲彪炳,縟採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而爲辭章,神理之數也。
《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老子疾僞,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
莊周雲“辯雕萬物”,謂藻飾也。
韓非雲“豔採辯說”,謂綺麗也。
綺麗以豔說,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於斯極矣。
研味《孝》、《老》,則知文質附乎性情;詳覽《莊》、《韓》,則見華實過乎淫侈。
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
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於情性。
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詩人什篇,爲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爲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爲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鬱陶,苟馳誇飾,鬻聲釣世,此爲文而造情也。
故爲情者要約而寫真,爲文者淫麗而煩濫。
而後之作者,採濫忽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
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爲本。
言與志反,文豈足徵?
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理,採濫辭詭,則心理愈翳。
固知翠綸桂餌,反所以失魚。
“言隱榮華”,殆謂此也。
是以“衣錦褧衣”,惡文太章;賁象窮白,貴乎反本。
夫能設模以位理,擬地以置心,心定而後結音,理正而後攡藻,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採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贊曰∶
言以文遠,誠哉斯驗。
心術既形,英華乃贍。
吳錦好渝,舜英徒豔。
繁採寡情,味之必厭。
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
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爲彪炳,縟採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而爲辭章,神理之數也。
《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老子疾僞,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
莊周雲“辯雕萬物”,謂藻飾也。
韓非雲“豔採辯說”,謂綺麗也。
綺麗以豔說,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於斯極矣。
研味《孝》、《老》,則知文質附乎性情;詳覽《莊》、《韓》,則見華實過乎淫侈。
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
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於情性。
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詩人什篇,爲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爲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爲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鬱陶,苟馳誇飾,鬻聲釣世,此爲文而造情也。
故爲情者要約而寫真,爲文者淫麗而煩濫。
而後之作者,採濫忽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
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爲本。
言與志反,文豈足徵?
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理,採濫辭詭,則心理愈翳。
固知翠綸桂餌,反所以失魚。
“言隱榮華”,殆謂此也。
是以“衣錦褧衣”,惡文太章;賁象窮白,貴乎反本。
夫能設模以位理,擬地以置心,心定而後結音,理正而後攡藻,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採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贊曰∶
言以文遠,誠哉斯驗。
心術既形,英華乃贍。
吳錦好渝,舜英徒豔。
繁採寡情,味之必厭。
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
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
立本有體,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辭或繁雜。
蹊要所司,職在熔裁,隱括情理,矯揉文采也。
規範本體謂之熔,剪截浮詞謂之裁。
裁則蕪穢不生,熔則綱領昭暢,譬繩墨之審分,斧斤之斫削矣。
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贅懸肬,實侈於形。
一意兩出,義之駢枝也;同辭重句,文之肬贅也。
凡思緒初發,辭采苦雜,心非權衡,勢必輕重。
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
然後舒華布實,獻替節文,繩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序。
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
故三準既定,次討字句。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
精論要語,極略之體;遊心竄句,極繁之體。
謂繁與略,適分所好。
引而申之,則兩句敷爲一章,約以貫之,則一章刪成兩句。
思贍者善敷,才核者善刪。
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義顯。
字刪而意缺,則短乏而非核;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贍。
昔謝艾、王濟,西河文士,張駿以爲“艾繁而不可刪,濟略而不可益”。
若二子者,可謂練熔裁而曉繁略矣。
至如士衡才優,而綴辭尤繁;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
及雲之論機,亟恨其多,而稱“清新相接,不以爲病”,蓋崇友于耳。
夫美錦製衣,修短有度,雖玩其採,不倍領袖,巧猶難繁,況在乎拙?而《文賦》以爲“榛楛勿剪,庸音足曲”,其識非不鑑,乃情苦芟繁也。
夫百節成體,共資榮衛,萬趣會文,不離辭情。
若情周而不繁,辭運而不濫,非夫熔裁,何以行之乎?
贊曰∶
篇章戶牖,左右相瞰。
辭如川流,溢則氾濫。
權衡損益,斟酌濃淡。
芟繁剪穢,弛於負擔。
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
立本有體,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辭或繁雜。
蹊要所司,職在熔裁,隱括情理,矯揉文采也。
規範本體謂之熔,剪截浮詞謂之裁。
裁則蕪穢不生,熔則綱領昭暢,譬繩墨之審分,斧斤之斫削矣。
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贅懸肬,實侈於形。
一意兩出,義之駢枝也;同辭重句,文之肬贅也。
凡思緒初發,辭采苦雜,心非權衡,勢必輕重。
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
然後舒華布實,獻替節文,繩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序。
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
故三準既定,次討字句。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
精論要語,極略之體;遊心竄句,極繁之體。
謂繁與略,適分所好。
引而申之,則兩句敷爲一章,約以貫之,則一章刪成兩句。
思贍者善敷,才核者善刪。
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義顯。
字刪而意缺,則短乏而非核;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贍。
昔謝艾、王濟,西河文士,張駿以爲“艾繁而不可刪,濟略而不可益”。
若二子者,可謂練熔裁而曉繁略矣。
至如士衡才優,而綴辭尤繁;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
及雲之論機,亟恨其多,而稱“清新相接,不以爲病”,蓋崇友于耳。
夫美錦製衣,修短有度,雖玩其採,不倍領袖,巧猶難繁,況在乎拙?而《文賦》以爲“榛楛勿剪,庸音足曲”,其識非不鑑,乃情苦芟繁也。
夫百節成體,共資榮衛,萬趣會文,不離辭情。
若情周而不繁,辭運而不濫,非夫熔裁,何以行之乎?
贊曰∶
篇章戶牖,左右相瞰。
辭如川流,溢則氾濫。
權衡損益,斟酌濃淡。
芟繁剪穢,弛於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