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傳》曰“治宮室,飾臺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謂土失其性而爲災也。
又曰“思心不睿,是謂不聖。
厥咎瞀,厥罰恆風,厥極兇短折。
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心腹之痾,時則有黃眚、黃祥,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班固曰“不言惟而獨曰時則有者,非一衝氣所沴,明其異大也”華孽,劉歆傳以爲蠃蟲之孽,謂螟屬也。
稼穡不成:
吳孫皓時,嘗歲無水旱,苗稼豐美,而實不成,百姓以饑,皞境皆然,連歲不已。
吳人以爲傷露,非也。
按劉向《春秋說》曰“水旱當書,不書水旱而曰大無麥禾者,土氣不養,稼穡不成”此其義也。
皓初遷都武昌,尋遷建業,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壯麗過甚,破壞諸宮,增修苑囿,犯暑妨農,官民疲怠。
《月令》,“季夏不可以興土功”。
皓皆冒之。
此治宮室飾臺榭之罰,與《春秋》魯莊公三築臺同應也。
班固曰“無水旱之災,而草木百穀不熟,皆爲稼穡不成”
晉穆帝永和十年,三麥不登,至關西亦然。
自去秋至是夏,無水旱,無麥者,如劉向說也。
又俗雲,“多苗而不實爲傷”,又其義也。
恆風:
魏齊王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風數十日,髮屋折樹。
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動太極東閣。
魏齊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風,髮屋折木,昏塵蔽天。
按管輅說此爲時刑,大風,執政之憂也。
是時曹爽區瞀目專,驕僭過度,天戒數見,終不改革。
此思心不睿,恆風之罰也。
後逾旬而爽等滅。
京房《易傳》曰“衆逆同志,至德乃潛,厥異風。
其風也,行不解,物不長,雨小而傷。
政悖德隱,茲謂亂。
厥風先風不雨,大風暴起,髮屋折木。
守義不進,茲謂眊。
厥風與雲俱起,折五穀莖。
臣易上政,茲謂不順。
厥風大飈髮屋。
賦斂不理,茲謂禍。
厥風絕經紀,止即溫,溫即蟲。
侯專封,茲謂不統。
厥風疾而樹不搖,谷不成。
闢不思道利,茲謂無澤。
厥風不搖木,旱無雲,傷禾。
公常於利,茲謂亂。
厥風微而溫,生蟲蝗,害五穀。
棄正作淫,茲謂惑。
厥風溫,螟蟲起,害有益人之物。
侯不朝,茲謂叛。
厥風無恆,地變赤,雨殺人”
吳孫權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樹二株,石碑蹉動,吳城兩門飛落。
按華覈對,役繁賦重,區瞀不睿之罰也。
明年,權薨。
吳孫亮建興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風震電。
是歲,魏遣大衆三道來攻,諸葛恪破其東興軍,二軍亦退。
明年,恪又攻新城,喪衆大半,還伏誅。
吳孫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風四轉五復,濛霧連日。
是時孫綝一門五侯,權傾吳主,風霧之災,與漢五侯、丁、傅
唐堯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堯都,土界廣遠,濟、河爲兗州,海、岱爲青州,海、岱及淮爲徐州,淮、海爲揚州,荊及衡陽爲荊州,荊、河爲豫州,華陽、黑水爲梁州,黑水、西河爲雍州。
自虞至殷,無所改變。
周氏既有天下,以徐並青,以樑並雍,分冀州之地以爲幽、並。
漢初又立徐、樑二州。
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涼,改樑曰益,凡爲十三州,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
東京無復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
司隸所部如故。
及三國鼎歭,吳得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
吳又分交爲廣。
魏末平蜀,又分益爲樑。
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凡十有六州。
後又分涼、雍爲秦,分荊、揚爲江,分益爲寧,分幽爲平,而爲二十矣。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江左又分荊爲湘,或離或合,凡有揚、荊、湘、江、樑、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
及至宋世,分揚州爲南徐,徐州爲南兗,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
分荊爲雍,分荊、湘爲郢,分荊爲司,分廣爲越,分青爲冀,分樑爲南北秦。
太宗初,索虜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並皆不守。
自淮以北,化成虜庭。
於是於鍾離置徐州,淮陰爲北兗,而青、冀二州治贛榆之縣。
今志大較以大明八年爲正,其後分派,隨事記列。
內史、侯、相,則以升明末爲定焉。
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
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曆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
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
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縣不書。
今唯以《續漢郡國》校《太康地誌》,參伍異同,用相徵驗。
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則注云“漢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
若唯雲“某無”者,則此前皆有也。
若不注置立,史闕也。
揚州刺史,前漢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後漢治歷陽,魏、晉治壽春,晉平吳治建業。
成帝鹹康四年,僑立魏郡〔別見〕,肥鄉〔別見〕、元城〔漢舊縣,晉屬陽平〕二縣,後省元城。
又僑立廣川郡〔別見〕,領廣川一縣,宋初省爲縣,隸魏郡。
江左又立高陽〔別見〕、堂邑二郡〔別見〕,高陽領北新城〔別見〕、博陸〔博陸縣,霍光所封,而二漢無,晉屬高陽。
〕二縣。
堂邑,領堂邑一縣,後省堂邑並高陽,又省高陽並魏郡,並隸揚
太宰,一人。
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爲六卿之首。
秦、漢、魏不常置。
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
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
太宰,蓋古之太師也。
殷紂之時,箕子爲太師。
周武王時,太公爲太師。
周成王時,周公爲太師。
周公薨,畢公代之。
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
漢東京又廢。
獻帝初,董卓爲太師,卓誅又廢。
魏世不置。
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
周成王時,畢公爲太傅。
漢高後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
殷太甲時,伊尹爲太保。
周武王時,召公爲太保。
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
後漢至魏不置,晉初復置焉。
自太師至太保,是爲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
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
何薨,曹參代之。
參薨,罷。
魏齊王以晉景帝爲相國。
晉惠帝時趙王倫,愍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帝時齊王,併爲相國。
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
殷湯以伊尹爲右相,仲虺爲左相。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丞,奉。
相,助也。
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裏疾爲丞相,後又置左右丞相。
漢高帝初,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國。
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
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
漢東京不復置。
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
魏世及晉初又廢。
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樑王肜爲丞相。
永興元年,以成都王穎爲丞相。
愍帝建興元年,以琅邪王睿爲左丞相,南陽王保爲右丞相。
三年,以保爲相國,睿爲丞相。
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爲丞相,轉司徒荀組爲太尉,以司徒官屬並丞相爲留府,敦不受。
成帝世,以王導爲丞相,罷司徒府以爲丞相府,導薨,罷丞相,復爲司徒府。
宋世祖初,以南郡王義宣爲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
堯時舜爲太尉官,漢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
靈帝末,以劉虞爲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
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
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爲司徒。
堯時舜爲司徒。
舜攝帝位,命契爲司徒。
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爲夏司徒。
周時司徒爲地官,掌邦教。
漢西京初不置。
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
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
舜攝帝位,以禹爲司空。
契之子曰冥,亦
帝祖母號太皇太后,母號皇太后,妃號皇后,漢舊制也。
晉武帝採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爲三夫人,位視三公。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爲九嬪,位視九卿。
其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餘仍用晉制。
貴嬪,魏文帝所制。
夫人,魏武帝初建魏國所制。
貴人,漢光武所制。
淑妃,魏明帝所制。
淑媛,魏文帝所制。
淑儀、修華,晉武帝所制。
修容,魏文帝所制。
修儀,魏明帝所制。
婕妤、容華,前漢舊號。
充華,晉武帝所制。
美人,漢光武所制。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
進貴嬪,位比丞相。
貴人,位比三司,以爲三夫人。
又置昭儀、昭容、昭華,以代修華、修儀、修容。
又置中才人、充衣,以爲散位。
昭儀,漢元帝所制。
昭容,世祖所制。
昭華,魏明帝所制。
中才人,晉武帝所制。
充衣,前漢舊制。
太宗泰始元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
三年,又省貴人,置貴姬,以備三夫人之數。
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
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爲九嬪。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凡五職,班亞九嬪。
美人、中才人、才人三職爲散役。
其後太宗留心後房,擬外百官,備位置內職。
列其名品於後。
後宮通尹,準錄尚書,紫極戶主,光興戶主。
官品第一〔各置一人,並銓六宮〕。
後宮列敘,準尚書令,銓六宮。
紫極中監尹,銓六宮。
光興中監尹,銓六宮。
宣融戶主,銓六宮。
紫極房帥,置一人。
光興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二〔各置一人〕。
後宮司儀,準左僕射,銓人士。
後宮司政,準右僕射,銓人士。
參議女林,準銀青光祿,銓人士。
中臺侍御尹,銓六宮。
宣融便殿中監尹,銓六宮。
採藝房主,銓六宮。
南房主,銓六宮。
中藏女典,銓六宮。
典坊,銓六宮。
樂正,銓六宮。
內保,銓人士。
學林祭酒,銓人士。
昭陽房帥,置一人。
徽音房帥,置一人。
宣融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三〔各置一人〕。
後宮都掌治職,置二人〔準左右丞,位比尚書,銓人士〕。
後宮殿中治職,置一人〔準左民尚書,銓人士〕。
後宮源典治職,置一人〔準祠部尚書,銓人士〕。
後宮谷帛治職,置一人〔準度支尚書〕。
中傅,置一人〔銓人士〕。
後宮校事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光興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宣融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益州刺史,漢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別見梁州,領郡二十九,縣一百二十八,戶五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九十三。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
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復舊。
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
成都令,漢舊縣。
郫令,漢舊縣。
繁縣令,漢舊縣。
鞞縣令,二漢、《晉太康地誌》並曰牛鞞,屬犍爲,何志晉穆帝度此。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
《晉太康地誌》屬梁州。
領縣六,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陸六百。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縣令,漢舊縣。
什邡令,漢舊縣。
郪縣令,漢舊縣。
新都令,漢舊縣,晉武帝爲王國,太康六年省爲縣。
屬廣漢。
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
何志劉氏立。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墊江以上爲巴西郡。
徐志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非也。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
何志樑、益二州無此郡。
領縣九,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閬中令,漢舊縣,屬巴郡。
西充國令,《漢書地理志》,巴郡有充國縣。
《續漢郡國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
二志不同。
《晉太康地誌》有西南二充國,屬巴西。
南充國令,譙周《巴記》,初平六年,分充國爲南充國。
安漢令,舊縣,屬巴郡。
漢昌令,和帝永元中立。
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懷歸令,徐志不注置立。
益昌令,徐志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誌》劉氏分廣漢立。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
《永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
徐雲,新興,義熙九年立。
漢德,舊縣。
案二漢並無漢德縣,《晉太康地誌》、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
何益、樑二州無此郡。
領縣四,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漢舊縣,屬廣漢。
梓潼令,漢舊縣,屬廣漢。
西浦令,徐志義熙九年立。
萬安令,徐志舊縣。
二漢、晉並無。
巴郡太守,秦立。
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
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外水二千二百。
去京都水六千。
江州令,漢舊縣。
臨江令,漢舊縣。
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枳令,漢舊縣。
遂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立。
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二十。
巴興令,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陽令,前漢無,
南豫州刺史,晉江左胡寇強盛,豫部殲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約始自譙城退還壽春。
成帝咸和四年,僑立豫州,庾亮爲刺史,治蕪湖。
鹹康四年,毛寶爲刺史,治邾城。
六年,荊州刺史庾翼鎮武昌,領豫州。
八年,庾懌爲刺史,又鎮蕪湖。
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趙胤鎮牛渚。
二年,刺史謝尚鎮蕪湖。
四年,進壽春。
九年,尚又鎮歷陽。
十一年,進馬頭。
昇平元年,刺史謝奕戍譙。
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自譙退守壽春。
簡文鹹安元年,刺〔史桓熙戍歷陽。
孝武寧康元年,刺〕史桓衝戍姑孰。
太元十年,刺史朱序戍馬頭。
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歷陽。
安帝義熙二年,刺史劉毅戍姑孰。
宋武帝欲開拓河南,綏定豫土,九年,割揚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屬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
十三年,刺史劉義慶鎮壽陽。
永初三年,分淮東爲南豫州,治歷陽。
淮西爲豫州。
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爲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考武大明三年〕,又分。
五年,割揚州之淮南、宣城又屬焉。
徙治姑孰。
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還揚州。
九月又分,還治歷陽。
三年五月,又合。
四年,以揚州之淮南、宣城爲南豫州,治宣城,五年罷。
時自淮以西,悉沒寇矣。
七年,復分歷陽、淮陰、南譙、南兗州之臨江立南豫州。
泰豫元年,以南汝陰度屬豫州,豫州之廬江度屬南豫州。
按淮東自永初至於大明,便爲南豫,雖乍有離合,而分立居多。
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復於淮東分立兩豫。
今南豫以淮東爲境,不復於此更列二州,覽者按此以淮東爲境,推尋便自得泰始兩豫分域也。
徐志領郡十三,縣六十一,戶三萬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萬九千五百。
今領郡十九,縣九十一。
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歷陽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淮南立,屬揚州,安帝割屬豫州。
《永初郡國》唯有歷陽、烏江、龍亢三縣,何、徐又有酇、雍丘二縣。
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萬九千四百七十。
歷陽令,漢舊縣,屬九江。
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烏江,《太康地誌》屬準南。
龍亢令,漢舊名,屬沛郡,《晉太康地誌》屬譙。
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漢舊名,屬陳留。
流寓立,先屬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酇令,漢屬沛,《晉太康地誌》屬譙。
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譙太守〔譙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於淮南僑立郡縣,後割地誌鹹實土。
《郡國》又有酇縣,何、徐無。
今領縣六,戶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萬二千三百五十八。
去州水五百四十,陸一百七十。
去京都水七百,陸五百。
山桑令,前漢屬沛,後漢屬汝南,《晉太康地誌
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陽,後治武昌,王暠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進襄陽,復還夏口。
桓溫治江陵,桓衝治上明,王忱還江陵,此後遂治江陵。
宋初領郡三十一,後分南陽、順陽、襄陽、新野、竟陵爲雍州。
湘川十郡爲湘州,江夏、武陵屬郢州,隨郡、義陽屬司州,北義陽省,凡餘十一郡。
文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領拓邊、綏慕、樂寧、慕化、仰澤、革音、歸德七縣,後省改。
汶陽郡又度屬。
今領郡十二,縣四十八,戶六萬五千六百四。
去京都水三千三百八十。
南郡太守,秦立。
漢高帝元年,爲臨江國,景帝中二年復故。
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尋復故。
宋初領縣九,後州陵、監利度屬巴陵。
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並枝江。
二漢無旌陽,見《晉太康地誌》,疑是吳所立。
凡餘六縣,戶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口七萬五千八十七。
江陵公相,漢舊縣。
華容公相,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省,後復立。
當陽男相,漢舊縣。
臨沮伯相,漢舊縣。
《晉太康》、《永守地誌》屬襄陽,後度。
編縣男相,漢舊縣。
枝江侯相,漢舊縣。
南平內史,吳南郡治江南,領江陵、華容諸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爲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
領縣四,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口四萬五千四十九。
去州水二百五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無陸。
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孱陵侯相,二漢舊縣,屬武陵,《晉太康地誌》屬南平。
作唐侯相,前漢無,後漢屬武陵,《晉太康地誌》屬南平。
南安令,晉武帝分江安立。
天門太守,吳孫休永安六年,分武陵立。
充縣有鬆梁山,山有石,石開處數十丈,其高以努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門”,因此名郡。
充縣後省。
孝武孝建元年,度郢州。
明帝泰始三年,復舊。
領縣四,戶三千一百九十五。
去州水一千二百,陸六百。
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零陽令,漢舊縣,屬武陵。
漊中令,二漢無,《晉太康地誌》有,疑是吳立。
宜都太守,《太康地誌》、王隱《地道》、何志並雲吳分南郡立。
張勃《吳錄》雲劉備立。
按《吳志》,呂蒙平南郡,據江陵,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縣。
初權與劉備分荊州,而南郡屬備,則是備分南郡立宜都,非吳立也。
習鑿齒雲,魏武平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爲臨江郡。
建安十五年,劉備改爲宜都。
領縣四,戶一千八百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
去州水三百五十,無陸。
去京都水三千七百三十。
夷道令,漢舊縣。
佷山男相,
武帝七男:張夫人生少帝,孫修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婕妤生文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袁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陽文王義季。
義康、義宣別有傳。
廬陵孝獻王義真,美儀貌,神情秀徹。
初封桂陽縣公,食邑千戶。
年十二,從北征大軍進長安,留守柏谷塢,除員外散騎常侍,不拜。
及關中平定,高祖議欲東還,而諸將行役既久,鹹有歸願,止留偏將,不足鎮固人心,乃以義真行都督雍、涼、秦三州之河東、平陽、河北三郡諸軍事、安西將軍、領護西戎校尉、雍州刺史。
太尉諮議參軍京兆王修爲長史,委以關中之任。
高祖將還,三秦父老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矣。
始睹衣冠,方仰聖澤。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高祖爲之愍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
感諸君戀本之意,今留第二兒,令文武賢才共鎮此境”臨還,自執義真手以授王修,令修執其子孝孫手以授高祖。
義真尋除正,加節,又進督並東秦二州、司州之東安定、新平二郡諸軍事,領東秦州刺史。
時隴上流人,多在關中,望因大威,復得歸本。
及置東秦州,父老知無復經略隴右、固關中之意,鹹共嘆息。
而佛佛虜寇逼交至。
沈田子既殺王鎮惡,王修又殺田子。
義真年少,賜與左右不節,修常裁減之,左右並怨。
因是白義真曰“鎮惡欲反,故田子殺之。
修今殺田子,是又欲反也”義真乃使左右劉乞等殺修。
修字叔治,京兆灞城人也。
初南渡見桓玄,玄知之,謂曰“君平世吏部郎才”修既死,人情離駭,無相統一。
高祖遣將軍朱齡石替義真鎮關中,使義真輕兵疾歸。
諸將競斂財貨,多載子女,方軌徐行,虜追騎且至。
建威將軍傅弘之曰“公處分亟進,恐虜追擊人也。
今多將輜重,一日行不過十里。
虜騎追至,何以待之。
宜棄車輕行,乃可以免”不從。
賊追兵果至,騎數萬匹。
輔國將軍蒯恩斷後,不能禁。
至青泥,後軍大敗,諸將及府功曹王賜悉被俘虜。
義真在前,故得與數百人奔散。
日暮,虜不復窮追。
義真與左右相失,獨逃草中。
中兵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緣道叫喚,義真識其聲,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
身在此”宏大喜,負之而歸。
義真謂宏曰“今日之事,誠無算略。
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初,高祖聞青泥敗,未得義真審問,有前至者訪之,並雲“暗夜奔敗,無以知存亡”。
高祖怒甚,剋日北伐,謝晦諫不從。
及得宏啓事,知義真已免,乃止。
義真尋都督司、雍、秦、並、涼五州諸軍、建威將軍、司州刺史,持節如故。
以段宏爲義真諮
王鎮惡,北海劇人也。
祖猛,字景略,苻堅僭號關中,猛爲將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
父休,爲河東太守。
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
猛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爲鎮惡。
年十三而苻氏敗亡,關中擾亂,流寓崤、澠之間。
嘗寄食澠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
謂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萬戶侯,當厚相報”方答曰“君丞相孫,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貴。
至時願見用爲本縣令,足矣”後隨叔父曜歸晉,客居荊州。
頗讀諸子兵書,論軍國大事,騎乘非所長,關弓亦甚弱,而意略縱橫,果決能斷。
廣固之役,或薦鎮惡於高祖,時鎮惡爲天門臨澧令,即遣召之。
既至與語,甚異焉,因留宿。
明旦謂諸佐曰“鎮惡,王猛之孫,所謂將門有將也”即以爲青州治中從事史,行參中軍太尉軍事,署前部賊曹。
拒盧循於查浦,屢戰有功,封博陸縣五等子。
高祖謀討劉毅,鎮惡曰“公若有事西楚,請賜給百舸爲前驅”義熙八年,劉毅有疾,求遣從弟兗州刺史藩爲副貳,高祖僞許之。
九月,大軍西討,轉鎮惡參軍事,加振武將軍。
高祖至姑孰,遣鎮惡率龍驤將軍蒯恩百舸前發,其月二十九日也。
戒之曰“若賊知吾上,比軍至,亦當少日耳。
政當岸上作軍,未辦便下船也。
卿至彼,深加籌量,可擊,便燒其船艦,且浮舸水側,以待吾至。
慰勞百姓,宣揚詔旨並赦文、及吾與衛軍府文武書。
罪止一人,其餘一無所問。
若賊都不知消息,未有備防,可襲便襲。
今去,但云劉兗州上”鎮惡受命,便晝夜兼行,於鵲洲、尋陽、河口、巴陵守風凡四日。
十月二十二日,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
自鎮惡進路,揚聲劉兗州上,毅謂爲信然,不知見襲。
鎮惡自豫章口舍船步上,蒯恩軍在前,鎮惡次之。
舸留一二人,對舸岸上豎六七旗,下輒安一鼓。
語所留人“計我將至城,便長嚴,令後有大軍狀”又分隊在後,令燒江津船艦。
鎮惡徑前襲城,語前軍“若有問者,但云劉兗州至”津戍及百姓皆言劉藩實上,晏然不疑。
未至城五六裏,逢毅要將朱顯之,與十許騎,步從者數十,欲出江津。
問是何人,答雲“劉兗州至”顯之馳前問藩在所,答雲“在後”顯之既見軍不見藩,而見軍人擔彭排戰具,望見江津船艦已被燒,煙焰張天,而鼓嚴之聲甚盛,知非藩上,便躍馬馳去告毅“外有大軍,似從下上,垂已至城,江津船悉被火燒矣”行令閉諸城門。
鎮惡亦馳進,軍人緣城得入,門猶未及下關,因得開大城東門。
大城內,毅凡有八隊,帶甲千餘,已得戒嚴。
蒯恩入東門,便北迴擊射堂,前攻金城東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