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
《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
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
精魂为草,寔为灵芝。
”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早视之,果如其言。
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
《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
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
精魂为草,寔为灵芝。
”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早视之,果如其言。
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应龙之精,俯协河龟之灵,君图帝宝,粲烂瑰英。
固以业光蘘代,事华前德矣,圣上天飞践极,迄兹二十有四载。
道化周流,玄泽汪濊。
地平天成,含生阜熙,文同轨通,表里厘福。
曜德中区,黎庶知让;观英遐外,夷貊怀惠。
恤勤秩礼,散露台之金,舒国赈民,倾巨桥之粟。
约违迫胁,奢去泰甚。
燕无留饮,畋不盘乐。
物色异人,优游鲠直,显靡失心,幽无怨魄。
精炤日月,是洞天情。
故不劳仗斧之臣,号令不严而自肃;无辱凤举之使,灵怪不召而自彰。
万里神行,飙尘不起。
农商野庐,边城偃柝。
冀马南金,填委内府;驯象西爵,充罗外囿。
阿纨纂组之饶,衣覆宗国。
鱼盐杞梓之利,傍赡荒遐。
士民殷富,繁轶五陵;宫宇宏丽,崇冠三川,闾有盈,歌吹无绝。
朱轮叠辙,华冕重肩。
岂徒世无穷人,民获休息,朝呼韩、霸酤铁而已哉!是以嘉祥累仍,福应尤盛。
青丘之狐,丹穴之鸟,栖阿阁,游禁园;金芝九茎,木禾六秀,铜池发,膏亩腴。
宜以谒见郊庙,和协律吕,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然而圣上犹昧旦夙兴,若有望而未至。
宏规远图,如有追而莫及。
神明之贶,推而弗居也。
是以琬碑镠检,盛典芜而不治;朝神省方,大化抑而未许。
崇文协律之士,蕴儛颂于外;坐朝陪宴之臣,怀揄扬于内。
三灵伫眷,九壤注心,既有日矣。
岁宫干维,月邅苍陆,长河巨济,异源同清,澄波万壑,洁澜千里。
斯诚旷世伟观,朝启皇明者也,语曰:影从表,瑞从得,此其效焉。
宣尼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传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皆伤不可见者也。
然则古人所未见者,今殚见之矣。
孟轲曰:「千载一圣,是旦暮也。」岂不信哉!伏四皇六帝,树声长世,大宝也;泽浸群生,国富刑清,鸿德也;制礼裁乐,淳风迁俗,文教也。
殊华逋羯,束颡绛阙,武功也;鸣禽跃鱼,涤秽河渠,至祥也。
大宝鸿德,文教武功,其崇如此;幽明协赞,民只与能,厥应如彼。
唯天为大,尧实则之。
皇哉唐哉,畴与为让?抑又闻之:势之所覃者浅,则美之所传者近;道之所感者深,则庆之所流者远。
是以丰功韪命,润色縢策,盛德形容,藻被歌颂。
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王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羁于后。
绝景扬光,清埃继路。
故班固称汉成之世,奏御者千有余篇,文章之盛,与三代同风。
繇是言之,斯乃臣子旧职,国家通议,不可辍也。
臣虽不敏,敢不勉乎?乃作颂曰:
窥刊崩石,捃逸残竹,巢风寂寥,羲埃绵邈。
巨生大年,赡学渊闻,绣成景,粉缋颛轩,徒翫井科,未覩天河。
亘古通今,明
固以业光蘘代,事华前德矣,圣上天飞践极,迄兹二十有四载。
道化周流,玄泽汪濊。
地平天成,含生阜熙,文同轨通,表里厘福。
曜德中区,黎庶知让;观英遐外,夷貊怀惠。
恤勤秩礼,散露台之金,舒国赈民,倾巨桥之粟。
约违迫胁,奢去泰甚。
燕无留饮,畋不盘乐。
物色异人,优游鲠直,显靡失心,幽无怨魄。
精炤日月,是洞天情。
故不劳仗斧之臣,号令不严而自肃;无辱凤举之使,灵怪不召而自彰。
万里神行,飙尘不起。
农商野庐,边城偃柝。
冀马南金,填委内府;驯象西爵,充罗外囿。
阿纨纂组之饶,衣覆宗国。
鱼盐杞梓之利,傍赡荒遐。
士民殷富,繁轶五陵;宫宇宏丽,崇冠三川,闾有盈,歌吹无绝。
朱轮叠辙,华冕重肩。
岂徒世无穷人,民获休息,朝呼韩、霸酤铁而已哉!是以嘉祥累仍,福应尤盛。
青丘之狐,丹穴之鸟,栖阿阁,游禁园;金芝九茎,木禾六秀,铜池发,膏亩腴。
宜以谒见郊庙,和协律吕,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然而圣上犹昧旦夙兴,若有望而未至。
宏规远图,如有追而莫及。
神明之贶,推而弗居也。
是以琬碑镠检,盛典芜而不治;朝神省方,大化抑而未许。
崇文协律之士,蕴儛颂于外;坐朝陪宴之臣,怀揄扬于内。
三灵伫眷,九壤注心,既有日矣。
岁宫干维,月邅苍陆,长河巨济,异源同清,澄波万壑,洁澜千里。
斯诚旷世伟观,朝启皇明者也,语曰:影从表,瑞从得,此其效焉。
宣尼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传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皆伤不可见者也。
然则古人所未见者,今殚见之矣。
孟轲曰:「千载一圣,是旦暮也。」岂不信哉!伏四皇六帝,树声长世,大宝也;泽浸群生,国富刑清,鸿德也;制礼裁乐,淳风迁俗,文教也。
殊华逋羯,束颡绛阙,武功也;鸣禽跃鱼,涤秽河渠,至祥也。
大宝鸿德,文教武功,其崇如此;幽明协赞,民只与能,厥应如彼。
唯天为大,尧实则之。
皇哉唐哉,畴与为让?抑又闻之:势之所覃者浅,则美之所传者近;道之所感者深,则庆之所流者远。
是以丰功韪命,润色縢策,盛德形容,藻被歌颂。
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王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羁于后。
绝景扬光,清埃继路。
故班固称汉成之世,奏御者千有余篇,文章之盛,与三代同风。
繇是言之,斯乃臣子旧职,国家通议,不可辍也。
臣虽不敏,敢不勉乎?乃作颂曰:
窥刊崩石,捃逸残竹,巢风寂寥,羲埃绵邈。
巨生大年,赡学渊闻,绣成景,粉缋颛轩,徒翫井科,未覩天河。
亘古通今,明
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
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
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吾狂衅[1]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
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
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
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1]。
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
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
常耻作文士。
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5],义牵其旨[16],韵移其意[17]。
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
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2]。
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
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
自谓颇识其数[27],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28],识清浊[29],斯自然也。
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31],文不拘韵故也[32]。
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33],所禀之分[34],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5],少于事外远致[3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
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
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
班氏最有高名[4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
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唯志可推耳[45]。
博赡不可及之[46],整理未必愧也[47]。
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49],故约其词句。
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
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
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
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
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
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恐世人不能尽之,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
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
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
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1]。
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
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
常耻作文士。
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5],义牵其旨[16],韵移其意[17]。
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
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2]。
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
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
自谓颇识其数[27],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28],识清浊[29],斯自然也。
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31],文不拘韵故也[32]。
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33],所禀之分[34],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5],少于事外远致[3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
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
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
班氏最有高名[4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
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唯志可推耳[45]。
博赡不可及之[46],整理未必愧也[47]。
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49],故约其词句。
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
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
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
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
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
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恐世人不能尽之,
晦赜[1]之功,影响不真[2],清清之气[3],朴朴[4]昏蒙。
滚[5]符流影[6],寂截判魂[7],含华[8]历运[9],气[10]聚或奔。
熯熯[11]火[12]盛,无底[13]无轮[14],骞暮[15]灵[16]晃,辉黑精[17]魂。
血灌五体,神符火君[18];脑灌华液[19],胎[20]高辅真[21];边阙[22]不动,神燥命门[23]。
啖呼风雨[24],茫茫不作[25],类类[26]守根[27]。
三变[28]一定[29],九变[30]极神[31],一初载日[32],二象月分[33],清灵合委[34],屣脱[35]励真。
潜心在志,遁迹幽门[36],格[37]孚[38]跳翳[39],盗禹轰轮[40]。
帝运历纪[41],阳符为心,万泰变业[42],劫劫[43]长存。
滚[5]符流影[6],寂截判魂[7],含华[8]历运[9],气[10]聚或奔。
熯熯[11]火[12]盛,无底[13]无轮[14],骞暮[15]灵[16]晃,辉黑精[17]魂。
血灌五体,神符火君[18];脑灌华液[19],胎[20]高辅真[21];边阙[22]不动,神燥命门[23]。
啖呼风雨[24],茫茫不作[25],类类[26]守根[27]。
三变[28]一定[29],九变[30]极神[31],一初载日[32],二象月分[33],清灵合委[34],屣脱[35]励真。
潜心在志,遁迹幽门[36],格[37]孚[38]跳翳[39],盗禹轰轮[40]。
帝运历纪[41],阳符为心,万泰变业[42],劫劫[43]长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
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初,穆之尝梦与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
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耸秀,林树繁密,意甚悦之。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
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
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
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
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孟昶。
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
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
穆之伪起如厕,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沉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
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勋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藩之将邪。
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
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
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一失权柄,无由可得。
而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异端互起,将来之危难,可不熟念。
今朝议如此,宜相酧答,必云在我,厝辞又难。
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兴丧所阶,宜加详择。
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
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高祖从其言,由是入辅。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
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初,穆之尝梦与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
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耸秀,林树繁密,意甚悦之。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
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
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
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
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孟昶。
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
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
穆之伪起如厕,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沉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
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勋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藩之将邪。
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
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
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一失权柄,无由可得。
而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异端互起,将来之危难,可不熟念。
今朝议如此,宜相酧答,必云在我,厝辞又难。
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兴丧所阶,宜加详择。
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
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高祖从其言,由是入辅。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