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字文遠。
雁門馬邑人也。
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
少爲郡吏。
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爲從事,使將兵詣京都。
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
還,進敗,以兵屬董卓。
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
布爲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衆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
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儀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
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
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
”豨果下與遼語,遼爲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
豨乃許降。
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
豨歡喜,隨詣太祖。
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
”遼謝曰:“以明公威信着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有功,行中堅將軍。
從攻尚於鄴,尚堅守不下。
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徙其民河南。
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
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
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爲蕩寇將軍。
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穎,封都亭侯。
從徵袁尚於柳城,率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
遂擊,大破之,斬單幹蹋頓。
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
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
遼謂左右曰:“勿動。
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
”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
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
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合、牛蓋等討蘭。
成僞降禁,禁還。
成遂將其衆就蘭,轉入灊山。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
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
”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
”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衆。
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增邑,假節。
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
俄而權率十萬衆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
”諸將皆疑。
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衆心
雁門馬邑人也。
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
少爲郡吏。
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爲從事,使將兵詣京都。
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
還,進敗,以兵屬董卓。
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
布爲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衆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
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儀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
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
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
”豨果下與遼語,遼爲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
豨乃許降。
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
豨歡喜,隨詣太祖。
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
”遼謝曰:“以明公威信着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有功,行中堅將軍。
從攻尚於鄴,尚堅守不下。
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徙其民河南。
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
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
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爲蕩寇將軍。
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穎,封都亭侯。
從徵袁尚於柳城,率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
遂擊,大破之,斬單幹蹋頓。
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
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
遼謂左右曰:“勿動。
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
”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
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
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合、牛蓋等討蘭。
成僞降禁,禁還。
成遂將其衆就蘭,轉入灊山。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
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
”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
”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衆。
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增邑,假節。
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
俄而權率十萬衆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
”諸將皆疑。
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衆心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也。
避亂揚州,建安初,說袁術將戚寄、秦翊,使率衆與俱詣太祖。
太祖悅之,司徒闢爲掾。
後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述,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梅乾、雷緒、陳蘭等聚數衆萬在江、淮間,郡縣殘破。
太祖方有袁紹之難,謂馥可任以東南之事,遂表爲揚州刺史。
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
南懷緒等,皆安集之,貢獻相繼。
數年中恩化大行,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
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
又商爲城壘,多積木石,編作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爲戰守備。
建安十三年卒。
孫權率十萬衆攻圍合肥城百餘日,時天連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視賊所作而爲備,賊以破走。
揚州士民益追思之,以爲雖董安於之守晉陽,不能過也。
及陂塘之利,至今爲用。
馥子靖,黃初中從黃門侍郎遷廬江太守,詔曰:“卿父昔爲彼州,今卿復據此郡,可謂克負荷者也。
”轉在河內,遷尚書,賜爵關內侯,出爲河南尹。
散騎常侍應璩書與靖曰:“入作納言,出臨京任。
富民之術,日引月長。
藩落高峻,絕穿窬之心。
五種別出,遠水火之災。
農器必具,無失時之闕。
蠶麥有苫備之用,無雨溼之虞。
封符指期,無流連之吏。
鰥寡孤獨,蒙廩振之實。
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憲不撓;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辦。
雖昔趙、張、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
”靖爲政類如此。
初雖如碎密,終於百姓便之,有馥遺風。
母喪去官,後爲大司農衛尉,進封廣陸亭侯,邑三百戶。
上疏陳儒訓之本曰:“夫學者,治亂之軌儀,聖人之大教也。
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無學者。
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
直高選博士,取行爲人表,經任人師者,掌教國子。
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從十五,皆入太學。
明制黜陟榮辱之路,其經明行修者,則進之以崇德;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浮華交遊,不禁自息矣。
闡弘大化,以綏未賓;六合承風,遠人來格。
此聖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
後遷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
靖以“經常之大法,莫善於守防,使民夷有別。
”
遂開拓邊守,屯據險要。
又修廣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
嘉平六年薨,迫贈徵北將軍,進封建成鄉侯,諡曰景侯。
子熙嗣。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
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
避亂揚州,建安初,說袁術將戚寄、秦翊,使率衆與俱詣太祖。
太祖悅之,司徒闢爲掾。
後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述,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梅乾、雷緒、陳蘭等聚數衆萬在江、淮間,郡縣殘破。
太祖方有袁紹之難,謂馥可任以東南之事,遂表爲揚州刺史。
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
南懷緒等,皆安集之,貢獻相繼。
數年中恩化大行,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
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
又商爲城壘,多積木石,編作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爲戰守備。
建安十三年卒。
孫權率十萬衆攻圍合肥城百餘日,時天連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視賊所作而爲備,賊以破走。
揚州士民益追思之,以爲雖董安於之守晉陽,不能過也。
及陂塘之利,至今爲用。
馥子靖,黃初中從黃門侍郎遷廬江太守,詔曰:“卿父昔爲彼州,今卿復據此郡,可謂克負荷者也。
”轉在河內,遷尚書,賜爵關內侯,出爲河南尹。
散騎常侍應璩書與靖曰:“入作納言,出臨京任。
富民之術,日引月長。
藩落高峻,絕穿窬之心。
五種別出,遠水火之災。
農器必具,無失時之闕。
蠶麥有苫備之用,無雨溼之虞。
封符指期,無流連之吏。
鰥寡孤獨,蒙廩振之實。
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憲不撓;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辦。
雖昔趙、張、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
”靖爲政類如此。
初雖如碎密,終於百姓便之,有馥遺風。
母喪去官,後爲大司農衛尉,進封廣陸亭侯,邑三百戶。
上疏陳儒訓之本曰:“夫學者,治亂之軌儀,聖人之大教也。
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無學者。
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
直高選博士,取行爲人表,經任人師者,掌教國子。
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從十五,皆入太學。
明制黜陟榮辱之路,其經明行修者,則進之以崇德;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浮華交遊,不禁自息矣。
闡弘大化,以綏未賓;六合承風,遠人來格。
此聖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
後遷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
靖以“經常之大法,莫善於守防,使民夷有別。
”
遂開拓邊守,屯據險要。
又修廣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
嘉平六年薨,迫贈徵北將軍,進封建成鄉侯,諡曰景侯。
子熙嗣。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
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
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爲漢三公。
父謙,爲大將軍何進長史。
進以謙名公之胄,欲與爲婚。
見其二子,使擇焉。
謙弗許。
以疾免,卒於家。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
時邕才學顯着,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年十七,司徒闢,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
乃之荊州依劉表。
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
表卒。
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
太祖闢爲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觴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衆,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爲西伯可規。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
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
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迴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
”後遷軍謀祭酒。
魏國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識,問無不對。
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恆典之。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
人問曰:“卿能諳誦乎?”曰:“能。
”固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觀人圍棋,局壞,粲爲覆之。
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爲之。
用相比較,不誤一道。
其強記默識如此。
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
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爲宿構。
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着詩、賦、論、議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從徵吳。
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
粲二子,爲魏諷所引,誅。
後絕。
始文帝爲五官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
粲與北海徐幹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瑒字德璉,東平劉幀宇公幹並見友善。
幹爲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琳前爲何進主簿。
進欲誅諸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將,並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
琳諫進曰:“《易》稱‘即鹿無虞’。
諺有‘掩目捕雀’。
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
以此行事,無異於鼓洪爐以燎毛髮。
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違經合道,天人順之;而反釋其利器,更徵於他。
大兵合聚,強者爲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必不成功,只爲亂階。
”進不納其言,竟以取禍。
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
袁氏敗,琳歸太祖。
太祖謂曰:“卿昔爲本初移書,
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爲漢三公。
父謙,爲大將軍何進長史。
進以謙名公之胄,欲與爲婚。
見其二子,使擇焉。
謙弗許。
以疾免,卒於家。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
時邕才學顯着,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年十七,司徒闢,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
乃之荊州依劉表。
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
表卒。
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
太祖闢爲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觴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衆,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爲西伯可規。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
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
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迴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
”後遷軍謀祭酒。
魏國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識,問無不對。
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恆典之。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
人問曰:“卿能諳誦乎?”曰:“能。
”固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觀人圍棋,局壞,粲爲覆之。
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爲之。
用相比較,不誤一道。
其強記默識如此。
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
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爲宿構。
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着詩、賦、論、議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從徵吳。
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
粲二子,爲魏諷所引,誅。
後絕。
始文帝爲五官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
粲與北海徐幹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瑒字德璉,東平劉幀宇公幹並見友善。
幹爲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琳前爲何進主簿。
進欲誅諸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將,並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
琳諫進曰:“《易》稱‘即鹿無虞’。
諺有‘掩目捕雀’。
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
以此行事,無異於鼓洪爐以燎毛髮。
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違經合道,天人順之;而反釋其利器,更徵於他。
大兵合聚,強者爲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必不成功,只爲亂階。
”進不納其言,竟以取禍。
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
袁氏敗,琳歸太祖。
太祖謂曰:“卿昔爲本初移書,
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蕭懷王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昂、相殤王鑠,環夫人生鄧哀王衝、彭城王據、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玹、陳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矩,王昭儀生趙王幹,孫姬生臨邑殤公子上、楚王彪、剛殤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乘、郿戴公子整、靈殤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劉姬生廣宗殤公子棘,宋姬生東平靈王徽,趙姬生樂陵王茂。
豐愍王昂字子修。
弱冠舉孝廉。
隨太祖南征,爲張繡所害。
無子。
黃初二年追封,諡曰豐悼公。
三年,以樊安公均子琬奉昂後,封中都公。
其年徙封長子公。
五年,追加昂號曰豐悼王。
太和三年改昂諡曰愍王。
嘉平六年,以琬襲昂爵爲豐王。
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並前二千七百戶。
琬薨,諡曰恭王。
於廉嗣。
相殤王鑠,早薨,太和三年追封諡。
青龍元年,子愍王潛嗣,其年薨。
二年,子懷王偃嗣,邑二千五百戶,四年薨。
無子,國除。
正元二年,以樂陵王茂子陽都鄉公竦繼鑠後。
鄧哀王衝字倉舒。
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羣下,鹹莫能出其理。
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
”太祖大銳,即施行焉。
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
太祖馬鞍在庫,而爲鼠所齧,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
衝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
”衝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爲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問之,衝對曰:“世俗以爲鼠齧衣者,其主不吉。
今單衣見齧,是以憂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
”俄而庫吏以齧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齧,況鞍縣柱手?”
一無所問。
衝仁愛識達,皆此類也。
凡應罪戳,而爲衝微所辯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太祖數對羣臣稱述,有欲傳後意。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爲請命。
及亡,哀甚。
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言則流涕,爲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衝後。
二十二年,封琮爲鄧侯。
黃初二年,追贈諡衝曰鄧哀候,又追加號爲公。
三年,進琮爵,徙封冠軍公。
四年,徙封己氏公。
太和五年,加衝號曰鄧哀王。
景初元年,琮坐於中尚方作禁物,削戶三百,貶爵爲都鄉侯。
三年,復爲己氏公。
正始七年,轉封平陽公。
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井前千九百戶。
彭城王據,建安十年封范陽侯。
二十二年,徙封宛侯。
黃初二年,進爵爲公。
三年,爲章陵王,
豐愍王昂字子修。
弱冠舉孝廉。
隨太祖南征,爲張繡所害。
無子。
黃初二年追封,諡曰豐悼公。
三年,以樊安公均子琬奉昂後,封中都公。
其年徙封長子公。
五年,追加昂號曰豐悼王。
太和三年改昂諡曰愍王。
嘉平六年,以琬襲昂爵爲豐王。
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並前二千七百戶。
琬薨,諡曰恭王。
於廉嗣。
相殤王鑠,早薨,太和三年追封諡。
青龍元年,子愍王潛嗣,其年薨。
二年,子懷王偃嗣,邑二千五百戶,四年薨。
無子,國除。
正元二年,以樂陵王茂子陽都鄉公竦繼鑠後。
鄧哀王衝字倉舒。
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羣下,鹹莫能出其理。
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
”太祖大銳,即施行焉。
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
太祖馬鞍在庫,而爲鼠所齧,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
衝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
”衝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爲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問之,衝對曰:“世俗以爲鼠齧衣者,其主不吉。
今單衣見齧,是以憂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
”俄而庫吏以齧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齧,況鞍縣柱手?”
一無所問。
衝仁愛識達,皆此類也。
凡應罪戳,而爲衝微所辯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太祖數對羣臣稱述,有欲傳後意。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爲請命。
及亡,哀甚。
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言則流涕,爲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衝後。
二十二年,封琮爲鄧侯。
黃初二年,追贈諡衝曰鄧哀候,又追加號爲公。
三年,進琮爵,徙封冠軍公。
四年,徙封己氏公。
太和五年,加衝號曰鄧哀王。
景初元年,琮坐於中尚方作禁物,削戶三百,貶爵爲都鄉侯。
三年,復爲己氏公。
正始七年,轉封平陽公。
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井前千九百戶。
彭城王據,建安十年封范陽侯。
二十二年,徙封宛侯。
黃初二年,進爵爲公。
三年,爲章陵王,
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也。
仕郡功曹。
太守孫堅舉階孝廉,除尚書郎。
父喪還鄉里。
會堅擊劉表戰死,階冒難詣表乞堅喪,表義而與之。
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
階說其太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
故齊桓率諸侯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
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
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羨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
太祖大悅。
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
而表急攻羨,羨病死。
城陷,階遂自匿。
久之,劉表辟為從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
階自陳已結婚,拒而不受,因辭疾告退。
太祖定荊州,聞其為張羨謀也。
異之,辟為丞相掾主簿,遷趙郡太守。
魏國初建,為虎賁中郎將、恃中。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
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
又毛玠、徐奕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丁儀所不善,儀屢言其短,賴階左右以自全保。
其將順匡救,多此類也。
遷尚書,典選舉。
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
太祖欲自南徵,以問群下。
群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遺力邪?」曰:「不。」「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
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
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欲自往?」大祖善其言,駐軍於摩陂。
賊遂退。
文帝踐阼,遷尚書令,封高鄉亭侯,加侍中。
階疾病,帝自臨省,謂曰:「吾方托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於卿。
勉之!」徙封安樂鄉侯,邑六百戶,又賜階三子爵關內侯。
佑以嗣子不封,病卒,又追贈關內侯。
後階疾篤,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流涕,謚曰貞侯。
子嘉嗣。
以階弟纂為散騎侍郎,賜爵關內侯。
嘉尚升遷亭公主,會嘉平中,以樂安太守與吳戰於東關,軍敗,沒。
謚曰壯侯。
子翊嗣。
陳群字長文,穎川許昌人也。
祖父實,父紀,叔父湛,皆有盛名。
群為兒時,實常奇異之,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魯國孔融高才倔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
劉備臨豫州,辟群為別駕。
時陶謙病死,徐州迎備,備欲往。
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
仕郡功曹。
太守孫堅舉階孝廉,除尚書郎。
父喪還鄉里。
會堅擊劉表戰死,階冒難詣表乞堅喪,表義而與之。
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
階說其太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
故齊桓率諸侯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
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
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羨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
太祖大悅。
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
而表急攻羨,羨病死。
城陷,階遂自匿。
久之,劉表辟為從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
階自陳已結婚,拒而不受,因辭疾告退。
太祖定荊州,聞其為張羨謀也。
異之,辟為丞相掾主簿,遷趙郡太守。
魏國初建,為虎賁中郎將、恃中。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
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
又毛玠、徐奕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丁儀所不善,儀屢言其短,賴階左右以自全保。
其將順匡救,多此類也。
遷尚書,典選舉。
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
太祖欲自南徵,以問群下。
群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遺力邪?」曰:「不。」「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
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
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欲自往?」大祖善其言,駐軍於摩陂。
賊遂退。
文帝踐阼,遷尚書令,封高鄉亭侯,加侍中。
階疾病,帝自臨省,謂曰:「吾方托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於卿。
勉之!」徙封安樂鄉侯,邑六百戶,又賜階三子爵關內侯。
佑以嗣子不封,病卒,又追贈關內侯。
後階疾篤,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流涕,謚曰貞侯。
子嘉嗣。
以階弟纂為散騎侍郎,賜爵關內侯。
嘉尚升遷亭公主,會嘉平中,以樂安太守與吳戰於東關,軍敗,沒。
謚曰壯侯。
子翊嗣。
陳群字長文,穎川許昌人也。
祖父實,父紀,叔父湛,皆有盛名。
群為兒時,實常奇異之,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魯國孔融高才倔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
劉備臨豫州,辟群為別駕。
時陶謙病死,徐州迎備,備欲往。
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也。
同縣豪右陳茂,譖暨父兄,幾至大辟。
暨陽不以爲言,庸賃積資,陰結死士,遂追呼尋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顯名。
舉孝廉,司空闢,皆不就。
乃變名姓,隱居避亂魯陽山中。
山民合黨,欲行寇掠。
暨散家財以供牛酒,請其渠帥,爲陳安危。
山民化之,終不爲害。
避袁術命召,徙居山都之山。
荊州牧劉表禮闢,遂遁逃,南居孱陵界,所在見敬愛,而表深恨之。
暨懼,應命,除宜城長。
太祖平荊州,闢爲丞相士曹屬。
後遷樂陵太守,徙監冶謁者,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
暨乃因長流爲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
在職七年,器用充實。
制書褒嘆,就加司金都尉,班亞九卿。
文帝踐阼,封宜城亭侯。
黃初七年,遷太常,進封南鄉亭侯,邑二百戶。
時新都洛陽,制度未備,而宗廟主楊皆在鄴都,暨奏請迎鄴四廟神主,建立洛陽廟,四時蒸嘗,親奉粢盛。
祟明正禮,廢去淫祀,多所匡正。
在官八年,以疾遜位。
景初二年春,詔曰:“太中大夫韓暨,澡身浴德,志節高潔,年逾八十。
守道彌固,可謂純篤,老而益劭者也。
其以暨爲司徒。
”夏四月薨,遺令斂以時服,葬爲土藏。
諡曰恭侯。
子肇嗣。
肇薨,於邦嗣。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也。
少時晚成,宗族莫知,惟從兄琰異之。
太祖定冀州,召除鄔長,貧無車馬,單步之官。
太祖徵壺關,問長吏德政最者,幷州刺史張陟以林對,於是擢爲冀州主簿,徙署別駕、丞相掾屬。
魏國既建,稍遷御史中丞。
文帝踐阼,拜尚書,出爲幽州刺史。
北中郎將吳質統河北軍事,涿郡太守王雄謂林別駕曰:“吳中郎將,上所親重,國之貴臣也。
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箋致敬,而崔使君初不與相聞。
若以邊塞不修斬卿,使君寧能護卿邪?”別駕具以白林。
林曰:“刺史視去此州如脫屣,寧當相累邪?此州與胡虜接,宜鎮之以靜,擾之則動其逆心,特爲國家生北顧憂,以此爲寄。
”在官一期,寇竊寢息。
猶以不事上司,左遷河間太守,清論多爲林怨也。
遷大鴻臚。
龜茲王遣侍子來朝,朝廷嘉其遠至,褒賞其王甚厚。
餘國各遣子來朝,間使連屬,林恐所遺或非真的。
權取疏屬賈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綬。
而道路護送,所損滋多。
勞所養之民,資無益之事,爲夷狄所笑,此囊時之所患也。
乃移書燉煌喻指,並錄前世待遇諸國豐約故事,使有恆常。
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轉光祿勳、司隸校尉。
屬郡皆罷非法除過員吏。
林爲政推誠,簡存大體,是以去後每輒見思。
散騎常侍劉劭作《考課論》,制下百僚。
林議曰:“案《周
同縣豪右陳茂,譖暨父兄,幾至大辟。
暨陽不以爲言,庸賃積資,陰結死士,遂追呼尋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顯名。
舉孝廉,司空闢,皆不就。
乃變名姓,隱居避亂魯陽山中。
山民合黨,欲行寇掠。
暨散家財以供牛酒,請其渠帥,爲陳安危。
山民化之,終不爲害。
避袁術命召,徙居山都之山。
荊州牧劉表禮闢,遂遁逃,南居孱陵界,所在見敬愛,而表深恨之。
暨懼,應命,除宜城長。
太祖平荊州,闢爲丞相士曹屬。
後遷樂陵太守,徙監冶謁者,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
暨乃因長流爲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
在職七年,器用充實。
制書褒嘆,就加司金都尉,班亞九卿。
文帝踐阼,封宜城亭侯。
黃初七年,遷太常,進封南鄉亭侯,邑二百戶。
時新都洛陽,制度未備,而宗廟主楊皆在鄴都,暨奏請迎鄴四廟神主,建立洛陽廟,四時蒸嘗,親奉粢盛。
祟明正禮,廢去淫祀,多所匡正。
在官八年,以疾遜位。
景初二年春,詔曰:“太中大夫韓暨,澡身浴德,志節高潔,年逾八十。
守道彌固,可謂純篤,老而益劭者也。
其以暨爲司徒。
”夏四月薨,遺令斂以時服,葬爲土藏。
諡曰恭侯。
子肇嗣。
肇薨,於邦嗣。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也。
少時晚成,宗族莫知,惟從兄琰異之。
太祖定冀州,召除鄔長,貧無車馬,單步之官。
太祖徵壺關,問長吏德政最者,幷州刺史張陟以林對,於是擢爲冀州主簿,徙署別駕、丞相掾屬。
魏國既建,稍遷御史中丞。
文帝踐阼,拜尚書,出爲幽州刺史。
北中郎將吳質統河北軍事,涿郡太守王雄謂林別駕曰:“吳中郎將,上所親重,國之貴臣也。
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箋致敬,而崔使君初不與相聞。
若以邊塞不修斬卿,使君寧能護卿邪?”別駕具以白林。
林曰:“刺史視去此州如脫屣,寧當相累邪?此州與胡虜接,宜鎮之以靜,擾之則動其逆心,特爲國家生北顧憂,以此爲寄。
”在官一期,寇竊寢息。
猶以不事上司,左遷河間太守,清論多爲林怨也。
遷大鴻臚。
龜茲王遣侍子來朝,朝廷嘉其遠至,褒賞其王甚厚。
餘國各遣子來朝,間使連屬,林恐所遺或非真的。
權取疏屬賈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綬。
而道路護送,所損滋多。
勞所養之民,資無益之事,爲夷狄所笑,此囊時之所患也。
乃移書燉煌喻指,並錄前世待遇諸國豐約故事,使有恆常。
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轉光祿勳、司隸校尉。
屬郡皆罷非法除過員吏。
林爲政推誠,簡存大體,是以去後每輒見思。
散騎常侍劉劭作《考課論》,制下百僚。
林議曰:“案《周
和洽字陽土,汝南西平人也。
舉孝廉,大將軍闢,皆不就。
袁紹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洽獨以“冀州土平民強,英桀所利,四戰之地。
本初乘資,雖能強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
荊州劉表無他遠志,愛人樂士,土地險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
”遂與親舊懼南從表,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闢爭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黜近,久而阽危,必有讒慝間其中者。
”遂南度武陵。
太祖定荊州,闢爲丞相掾屬。
時毛玠、崔琰並以忠清幹事,其選用先尚儉節。
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與人,不可以一節儉也。
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節格物,所失或多。
今朝廷之儀,吏有着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
長吏過營,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
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
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餐以入官寺。
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爲可繼也。
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勉而爲之,必有疲瘁。
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
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僞矣。
”
魏國既建、爲侍中。
後有白毛玠謗毀太祖,太祖見近臣,怒甚。
洽陳玠素行有本,求案實其事。
罷朝,太祖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謗吾也,乃復爲崔琰觖望。
此損君臣恩義,妄爲死友怨嘆,殆不可忍也。
昔蕭、曹與高祖並起微賤,致功立勳。
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順,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後世也。
和侍中比求實之,所以不聽,欲重參之耳。
”洽對曰:“如言事者言,玠罪過深重,非天地所覆載。
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倫也,以玠出羣吏之中。
特見拔擢,顯在首職,歷年荷寵,剛直忠公,爲衆所憚,不宜有此。
然人情難保,要宜考覈,兩驗其實。
今聖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於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
“太祖曰:”所以不考,欲兩全玠及言事者耳。
“洽對曰:”玠信有謗主之言,當肆之市朝;若玠無此,言市者加誣大臣以誤主聽;二者不加檢核,臣竊不安。
“太祖曰:”方有軍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陽處父於朝,此爲君之誡也。
“
太祖克張魯,洽陳便宜以時拔軍徙民,可省置守之費。
太祖未納,其後竟徙民棄漢中。
出爲郎中令。
文帝踐阼,爲光祿勳,封安城亭侯。
明帝即位,進封西陵鄉侯,邑二百戶。
太和中,散騎常侍高堂隆奏:“時風不至,而有休廢之氣,必有司不勤職事以失天常也。
”詔書謙虛引咎,博諮異同。
洽以爲‘民稀耕少,浮食者多。
國以民爲本,民以谷爲命。
故廢一時之農,則失育命之本。
是以先王務蠲煩費,以專耕農。
自春夏以來,民窮於役,農業有廢,百姓囂然,時風不至,未必不由此
舉孝廉,大將軍闢,皆不就。
袁紹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洽獨以“冀州土平民強,英桀所利,四戰之地。
本初乘資,雖能強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
荊州劉表無他遠志,愛人樂士,土地險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
”遂與親舊懼南從表,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闢爭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黜近,久而阽危,必有讒慝間其中者。
”遂南度武陵。
太祖定荊州,闢爲丞相掾屬。
時毛玠、崔琰並以忠清幹事,其選用先尚儉節。
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與人,不可以一節儉也。
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節格物,所失或多。
今朝廷之儀,吏有着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
長吏過營,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
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
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餐以入官寺。
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爲可繼也。
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勉而爲之,必有疲瘁。
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
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僞矣。
”
魏國既建、爲侍中。
後有白毛玠謗毀太祖,太祖見近臣,怒甚。
洽陳玠素行有本,求案實其事。
罷朝,太祖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謗吾也,乃復爲崔琰觖望。
此損君臣恩義,妄爲死友怨嘆,殆不可忍也。
昔蕭、曹與高祖並起微賤,致功立勳。
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順,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後世也。
和侍中比求實之,所以不聽,欲重參之耳。
”洽對曰:“如言事者言,玠罪過深重,非天地所覆載。
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倫也,以玠出羣吏之中。
特見拔擢,顯在首職,歷年荷寵,剛直忠公,爲衆所憚,不宜有此。
然人情難保,要宜考覈,兩驗其實。
今聖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於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
“太祖曰:”所以不考,欲兩全玠及言事者耳。
“洽對曰:”玠信有謗主之言,當肆之市朝;若玠無此,言市者加誣大臣以誤主聽;二者不加檢核,臣竊不安。
“太祖曰:”方有軍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陽處父於朝,此爲君之誡也。
“
太祖克張魯,洽陳便宜以時拔軍徙民,可省置守之費。
太祖未納,其後竟徙民棄漢中。
出爲郎中令。
文帝踐阼,爲光祿勳,封安城亭侯。
明帝即位,進封西陵鄉侯,邑二百戶。
太和中,散騎常侍高堂隆奏:“時風不至,而有休廢之氣,必有司不勤職事以失天常也。
”詔書謙虛引咎,博諮異同。
洽以爲‘民稀耕少,浮食者多。
國以民爲本,民以谷爲命。
故廢一時之農,則失育命之本。
是以先王務蠲煩費,以專耕農。
自春夏以來,民窮於役,農業有廢,百姓囂然,時風不至,未必不由此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數從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保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爲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爲將”。
太祖曰:“爲將奈何?”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爲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爲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
臨發,太祖戒彰曰:“居家爲父子,受事爲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
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
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
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遂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
長史諸將皆以爲新涉遠,士馬疲頓,以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近,違令輕敵。
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
從令縱敵,非良將也。
”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
”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
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將士無不悅喜。
時鮮卑大人柯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所向皆破,乃請服。
北方悉平。
時太祖在長安,召彰詣行在所。
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
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鬚兒竟大奇也!”
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
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
詔曰:“先王之道,庸勳親親,並建母弟,開國承家,故能藩屏大宗,禦侮厭難。
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
增邑五千,並前萬戶。
”
黃初二年,進爵爲公。
三年,立爲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至葬,賜鑾輅、龍旗,虎賁百人,如漢東平王故事。
子楷嗣,徙封中牟。
五年,改封任城縣。
太和六年,復改封任城國,食五縣二千五百戶。
青龍三年,楷坐私遣官屬詣中尚方作禁物,削縣二千戶。
正始七年,徙封濟南,三千戶。
正元、景元初,連增邑,凡四千四百戶。
陳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爲淪,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
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數從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保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爲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爲將”。
太祖曰:“爲將奈何?”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爲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爲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
臨發,太祖戒彰曰:“居家爲父子,受事爲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
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
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
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遂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
長史諸將皆以爲新涉遠,士馬疲頓,以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近,違令輕敵。
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
從令縱敵,非良將也。
”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
”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
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將士無不悅喜。
時鮮卑大人柯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所向皆破,乃請服。
北方悉平。
時太祖在長安,召彰詣行在所。
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
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鬚兒竟大奇也!”
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
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
詔曰:“先王之道,庸勳親親,並建母弟,開國承家,故能藩屏大宗,禦侮厭難。
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
增邑五千,並前萬戶。
”
黃初二年,進爵爲公。
三年,立爲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至葬,賜鑾輅、龍旗,虎賁百人,如漢東平王故事。
子楷嗣,徙封中牟。
五年,改封任城縣。
太和六年,復改封任城國,食五縣二千五百戶。
青龍三年,楷坐私遣官屬詣中尚方作禁物,削縣二千戶。
正始七年,徙封濟南,三千戶。
正元、景元初,連增邑,凡四千四百戶。
陳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爲淪,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
徐邈宇景山,燕國蘇人也。
太祖平河朔,召爲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令,人爲東曹議令史。
魏國初建,爲尚書郎。
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
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
”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濁者爲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坐得免刑。
後領隴西太守,轉爲南安。
文帝踐阼,歷譙相,平陽、安平太守,穎川典農中郎將,所在着稱,賜爵關內侯。
車駕幸許昌,問邈曰:“頗覆中聖人不?”邈對曰:“昔子反斃於谷陽,御叔罰於飲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懲,時復中之。
然宿瘤以醜見傳,而臣以醉見識。
”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
”遷撫軍大將軍軍師。
明帝以涼州絕遠,南接蜀寇,以邈爲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
至,值諸葛亮出祁山。
隴右三郡反,邈輒遣參軍及金城太守等擊南安賊,破之。
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谷,又廣開水田,募貧民佃之,家家豐足,倉庫盈溢。
乃支度州界軍用之餘,以市金帛犬馬,通供中國之費。
以漸收斂民間私仗,藏之俯庫。
然後率以仁義,立學明訓,禁厚葬,斷淫祀,進善黜惡,風化大行,百姓歸心焉。
西域流通,荒戎入貢,皆邈勳也。
討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戶,加建威將軍。
邈與羌、胡從事,不問小過。
若犯大罪,先告部帥。
使知,應死者乃斬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賞賜皆散與將士,無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
天了聞而嘉之,隨時供給其家。
彈邪繩枉,州界肅清。
正始元年,還爲大司農。
遷爲司隸校尉,百寮敬憚之。
公事去官。
後爲光祿大夫,數歲即拜司空,邈嘆曰:“三公論道之官,無其人則缺,豈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辭不受。
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於家,用公禮葬,諡曰穆侯。
子武嗣。
六年,朝廷追思情節之士,詔曰:“夫顯賢表德,聖王所重。
舉善而教,仲尼所美。
故司空徐邈、徵東將軍胡質、衛尉田豫皆服職前朝,歷事四世,出統戎馬,入贊庶政,忠清在公,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身沒之後,家無餘財,朕甚嘉之。
其賜邈等家谷二千斛,錢三十萬,佈告天下。
”邈同郡韓觀、曼遊,有鑑識器幹,與邈齊名,而在孫禮、盧毓先,爲豫州刺史,甚有治功,卒官。
盧欽着書,稱邈曰:“徐公志高行潔,才博氣猛。
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潔而不介,博而守約,猛而能寬。
聖人以清爲難,而徐公之所易也。
”右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爲通,自在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爲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貴清素之士,於
太祖平河朔,召爲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令,人爲東曹議令史。
魏國初建,爲尚書郎。
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
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
”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濁者爲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坐得免刑。
後領隴西太守,轉爲南安。
文帝踐阼,歷譙相,平陽、安平太守,穎川典農中郎將,所在着稱,賜爵關內侯。
車駕幸許昌,問邈曰:“頗覆中聖人不?”邈對曰:“昔子反斃於谷陽,御叔罰於飲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懲,時復中之。
然宿瘤以醜見傳,而臣以醉見識。
”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
”遷撫軍大將軍軍師。
明帝以涼州絕遠,南接蜀寇,以邈爲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
至,值諸葛亮出祁山。
隴右三郡反,邈輒遣參軍及金城太守等擊南安賊,破之。
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谷,又廣開水田,募貧民佃之,家家豐足,倉庫盈溢。
乃支度州界軍用之餘,以市金帛犬馬,通供中國之費。
以漸收斂民間私仗,藏之俯庫。
然後率以仁義,立學明訓,禁厚葬,斷淫祀,進善黜惡,風化大行,百姓歸心焉。
西域流通,荒戎入貢,皆邈勳也。
討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戶,加建威將軍。
邈與羌、胡從事,不問小過。
若犯大罪,先告部帥。
使知,應死者乃斬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賞賜皆散與將士,無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
天了聞而嘉之,隨時供給其家。
彈邪繩枉,州界肅清。
正始元年,還爲大司農。
遷爲司隸校尉,百寮敬憚之。
公事去官。
後爲光祿大夫,數歲即拜司空,邈嘆曰:“三公論道之官,無其人則缺,豈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辭不受。
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於家,用公禮葬,諡曰穆侯。
子武嗣。
六年,朝廷追思情節之士,詔曰:“夫顯賢表德,聖王所重。
舉善而教,仲尼所美。
故司空徐邈、徵東將軍胡質、衛尉田豫皆服職前朝,歷事四世,出統戎馬,入贊庶政,忠清在公,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身沒之後,家無餘財,朕甚嘉之。
其賜邈等家谷二千斛,錢三十萬,佈告天下。
”邈同郡韓觀、曼遊,有鑑識器幹,與邈齊名,而在孫禮、盧毓先,爲豫州刺史,甚有治功,卒官。
盧欽着書,稱邈曰:“徐公志高行潔,才博氣猛。
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潔而不介,博而守約,猛而能寬。
聖人以清爲難,而徐公之所易也。
”右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爲通,自在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爲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貴清素之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