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
問曰:「誰?」鬼言:「鬼也。」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鬼,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
徑至宛市中。
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
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
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
問曰:「誰?」鬼言:「鬼也。」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鬼,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
徑至宛市中。
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
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
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
楊子之鄰人亡羊,旣率其黨,又請楊子之竪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爾時盧舍那佛。
爲此大衆。
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號吾爲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
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
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
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花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
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
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噹噹常有因故。
有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 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梵網經
梵網經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
爲此大衆。
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號吾爲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
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
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
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花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
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
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噹噹常有因故。
有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 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梵網經
梵網經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說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爲何等相。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大衆,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衆生,爲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爲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衆。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爲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
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
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那佛。
”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爲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衆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爲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爲何等相。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大衆,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衆生,爲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爲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衆。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爲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
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
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那佛。
”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爲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衆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爲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
爾時,維摩詰謂衆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牀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
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牀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
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
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牀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
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衆結縛,等諸智,同衆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
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爲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爲虛誑法,相續之相。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衆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衆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衆。
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詰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衆結縛,等諸智,同衆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
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爲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爲虛誑法,相續之相。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衆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衆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衆。
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詰
那時候,毗耶離城中有位德韶年高的長者,名叫維摩詰。
從無量多的過去以來,他供養過無數諸佛如來。
培植了自己成佛的深厚善根。
他已經獲得見法無生,心智寂滅的無生法忍;若與他人論議,雄辯無滯,了無障礙;他具有六種神通,遊化三界往來自在。
維摩詰又有提綱挈領,從總體上把握一切諸法、一切修行法門的總持功夫;他得了佛菩薩纔有的四種無所畏能力;降月昭道及世間的煩惱、怨敵;深諳佛法,尤其善於智慧度人,通達因時因地因人教化衆生的方便途徑;他完成了以悲心度世的大願;明瞭一切衆生的心意所求,宿命所歸,又能區分衆生各各不同的領悟佛法的能力、機緣;他很久以來即精勤地用心於佛道,內心早就純誠透明,堅定不移地遵循大乘,任何言行都有周密的思量;任何舉止都符合佛如來的威儀。
他的心如同大海,不溢不損,淵深莫測,又無所不能容納。
維摩詰的德行,諸佛如來也加讚歎,佛弟子、帝釋天諸梵王、諸世間君主也都備加守嗷。
只是爲了救度世人,實行善巧方便,維摩詰才居住在毗耶離城中。
他的財產無盡,經常資助城中貧民;他的戒行清淨,足以爲人典範,使不敢毀禁;他以忍辱的精神支配自身,令世人知道杜絕嗔恚;他不斷精進,、追求完善,使世人恥於懈怠,努力從善;他修持禪定,一心歸寂,從而攝化心猿意馬,浮躁不定的衆生;他以定發慧,攝化無明愚癡的世人;雖然他的身份只是白衣居土,但卻用力奉持出家沙門的清淨戒律;雖然他居家生活卻沒有對三界的執著;雖然他有妻有子,仍修清淨梵心不斷;雖然也有衆多家眷卻領受着遠離他們的喜樂;身上服飾雖然美好,但尤其享有善德帶來的吉端相好;雖然也如常人—般飲食,卻唯有習禪的喜悅才爲他品味; 他的一言—行,以至遊戲玩樂,如下棋賭博之類。
都在行教化度人;雖接納外道異端,但不損傷他的正確信仰;雖研習世間諸學術但他唯於佛法感受法樂;一切衆生無不對他表示恭敬,無不同意他最應接受供養。
維摩詰執持正法,也教化了毗耶離國的老老少少。
他象常人一樣地行謀生之道,企望積財,可是卻沒有因賺了錢而沾沾自喜;他雖然也在城中游樂,卻能時時事事有益於衆生;他參與政治、司法諸事以救護世人爲已任;在講論研討不同見解的地方,他以大乘佛法教導世人;在學堂學館,他教給學童們基礎的入門知識;那怕進入妓院青樓他也是爲了顯示色慾的罪過;每當進入鬧市酒館,他便勸人戒酒立志;年長而賢德的人以他爲領袖,聽他宣說殊勝的法理;若在未出家的居士當中,居士們以他爲尊長,他便勸他們斷除貪
從無量多的過去以來,他供養過無數諸佛如來。
培植了自己成佛的深厚善根。
他已經獲得見法無生,心智寂滅的無生法忍;若與他人論議,雄辯無滯,了無障礙;他具有六種神通,遊化三界往來自在。
維摩詰又有提綱挈領,從總體上把握一切諸法、一切修行法門的總持功夫;他得了佛菩薩纔有的四種無所畏能力;降月昭道及世間的煩惱、怨敵;深諳佛法,尤其善於智慧度人,通達因時因地因人教化衆生的方便途徑;他完成了以悲心度世的大願;明瞭一切衆生的心意所求,宿命所歸,又能區分衆生各各不同的領悟佛法的能力、機緣;他很久以來即精勤地用心於佛道,內心早就純誠透明,堅定不移地遵循大乘,任何言行都有周密的思量;任何舉止都符合佛如來的威儀。
他的心如同大海,不溢不損,淵深莫測,又無所不能容納。
維摩詰的德行,諸佛如來也加讚歎,佛弟子、帝釋天諸梵王、諸世間君主也都備加守嗷。
只是爲了救度世人,實行善巧方便,維摩詰才居住在毗耶離城中。
他的財產無盡,經常資助城中貧民;他的戒行清淨,足以爲人典範,使不敢毀禁;他以忍辱的精神支配自身,令世人知道杜絕嗔恚;他不斷精進,、追求完善,使世人恥於懈怠,努力從善;他修持禪定,一心歸寂,從而攝化心猿意馬,浮躁不定的衆生;他以定發慧,攝化無明愚癡的世人;雖然他的身份只是白衣居土,但卻用力奉持出家沙門的清淨戒律;雖然他居家生活卻沒有對三界的執著;雖然他有妻有子,仍修清淨梵心不斷;雖然也有衆多家眷卻領受着遠離他們的喜樂;身上服飾雖然美好,但尤其享有善德帶來的吉端相好;雖然也如常人—般飲食,卻唯有習禪的喜悅才爲他品味; 他的一言—行,以至遊戲玩樂,如下棋賭博之類。
都在行教化度人;雖接納外道異端,但不損傷他的正確信仰;雖研習世間諸學術但他唯於佛法感受法樂;一切衆生無不對他表示恭敬,無不同意他最應接受供養。
維摩詰執持正法,也教化了毗耶離國的老老少少。
他象常人一樣地行謀生之道,企望積財,可是卻沒有因賺了錢而沾沾自喜;他雖然也在城中游樂,卻能時時事事有益於衆生;他參與政治、司法諸事以救護世人爲已任;在講論研討不同見解的地方,他以大乘佛法教導世人;在學堂學館,他教給學童們基礎的入門知識;那怕進入妓院青樓他也是爲了顯示色慾的罪過;每當進入鬧市酒館,他便勸人戒酒立志;年長而賢德的人以他爲領袖,聽他宣說殊勝的法理;若在未出家的居士當中,居士們以他爲尊長,他便勸他們斷除貪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衆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何謂爲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爲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
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
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何謂爲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爲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
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
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