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晉義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
淵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嗚呼哀哉!
寒往暑來,日月寖疏;
梁塵委積,庭草荒蕪
寥寥空室,哀哀遺孤;
肴觴虛奠,人逝焉如!
誰無兄弟,人亦同生,
嗟我與爾,特百常情
慈妣早世,時尚孺嬰;
我年二六,爾才九齡
爰從靡識,撫髫相成
咨爾令妹,有德有操
靖恭鮮言,聞善則樂
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閨,可象可效
我聞爲善,慶自己蹈;
彼蒼何偏,而不斯報!
昔在江陵,重罹天罰,
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伊我與爾,百哀是切
黯黯高雲,蕭蕭冬月,
白雲掩晨,長風悲節
感惟崩號,興言泣血
尋念平昔,觸事未遠,
書疏猶存,遺孤滿眼
如何一往,終天不返!
寂寂高堂,何時復踐?
藐藐孤女,曷依曷恃?
煢煢遊魂,誰主誰祀?
奈何程妹,於此永已!
死如有知,相見蒿里
嗚呼哀哉!
余以元康六年,從太僕卿出爲使持節監靑、徐諸軍事、征虜將軍
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莫不畢備
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爲娛目歡心之物備矣
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余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
時琴、瑟、笙、筑,合載車中,道路幷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
遂各賦詩以敍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
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爲首
歲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從弟敬遠,卜辰雲窆,永寧後土
感平生之遊處,悲一往之不返
情惻惻以摧心,淚湣湣而盈眼
乃以園果時醪,祖其將行
嗚呼哀哉!
於鑠吾弟,有操有概;孝發幼齡,友自天愛
少思寡欲,靡執靡介;後己先人,臨財思惠
心遺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溫,其言則厲;樂勝朋高,好是文藝
遙遙帝鄉,爰感奇心;絕粒委務,考槃山陰
淙淙懸溜,曖曖荒林,晨采上藥,夕閑素琴
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裏,邈無還期
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
相及齠齒,並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
念疇昔日,同房之歡,冬無缊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
豈不多乏,忽忘饑寒
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誌
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
每憶有秋,我將其刈,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三宿水濱,樂飲川界,靜月澄高,溫風始逝
撫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離世!
事不可尋,思亦何極,日徂月流,寒暑代息
死生異方,存亡有域,候晨永歸,指途載陟
呱呱遺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禮儀孔閑
庭樹如故,齋宇廓然
孰雲敬遠,何時復還!
余惟人斯,昧茲近情,蓍龜有吉,制我祖行
望旐翩翩,執筆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誠
嗚呼哀哉!
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
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爲之化也
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戢兵和衆者也
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週,平定之期覆在今日矣
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後服,無禮先強,此乃謂侯之時耳
當今一統,不得與古同諭
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爲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
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
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而大晉兵衆,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
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於相守,徵夫苦役,日尋干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吳緣江爲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裏,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
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之志,吳人戰於其內,有憑城之心
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
問曰:「誰?」鬼言:「鬼也
」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
」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數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也
」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鬼,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
徑至宛市中
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
恐其變化,唾之
得錢千五百,乃去
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旣率其黨,又請楊子之竪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
」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
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
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說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爲何等相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佛及諸大衆,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衆生,爲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爲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衆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爲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
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爲千世界
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那佛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爲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衆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爲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花上佛、千百億佛、一切世界佛
是座中有一菩薩,名華光王大智明菩薩,從坐而立,白盧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名相
其一一義中,未可解了,唯願說之,唯願說之,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
”如來百觀品中已明問
爾時,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
汝先言云何義者,十發趣中:
若佛子,舍心者,一切舍
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爲諸物,一切舍
無爲無相,我人知見,假會合成
主者造作我見
十二因緣,無合無散無受者
十二入十八界五陰,一切一合相,無我我所相
假成諸法,若內一切法外一切法,不捨不受
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現前
故舍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戒心者,非非戒,無受者,十善戒
無師說法,欺盜乃至邪見無集者
慈良清直正實正見舍喜等,是十戒體性
制止八倒,一切性離一道清淨
若佛子,忍心者,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名無生行忍,一切處得名如苦忍,無量行一一名忍
無受無打無刀杖嗔心,皆如如無一一諦一相,無無相有無有相,非非心相,緣無緣相
立住動止,我人縛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若佛子,進心者,若四威儀,一切時行
正文
正文
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山,而見一切有無,如有如無,大地青黃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寶智性,一切信進道,空無生無作無慧
起空入世諦法亦無二相,續空心通達進分善根
若佛子,定心者,寂滅無相
無相人爾時入內空,值道心衆生不道緣不見無相、無量行無量心三昧,凡夫聖人無不入三昧,體性相應一切
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縛見性是障因緣,散風動心不寂而滅,空空八倒無緣假靜慧觀,一切假會念念滅,受一切三界果罪性,皆由定滅而生一切善
若佛子,慧心者,空慧非無緣
知體名心,分別一切法,假名主者,與道通同
取果行因入聖舍凡滅罪起福,縛解盡是體性功用
一切見常樂我淨煩惱,慧性不明故
以慧爲首,修不可說觀慧,入中道一諦,其無明障慧,非相非來、非緣非罪非八倒
無生滅慧光明焰,爲照樂虛,方便轉變神通,以智體性所爲慧用故
若佛子,願心者,願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願心連願心連相續,百劫得佛滅罪
求求至心無生空一願觀觀入定,照無量見縛,以求心故解脫,無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無量功德,以求爲本
初發求心中間修道,行滿願故佛果便成
觀一諦中道,非照非界、非沒生見,見非解慧,是願體性,一切行本原
若佛子,護心者,護三寶,護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擾正信,滅我縛見縛無生,照達二諦觀心現前,以護根本無相護,護空無作無相
以心慧連入無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護觀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無如無,法體集散不可護,觀法亦爾
若佛子,喜心者,見他人得樂,常生喜悅,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爲,不無寂然,大樂無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見,玄假法性,平等一觀心心行,多聞一切佛行功德,無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靜照,樂心緣一切法
若佛子,頂心者,是人最上智
滅無我輪見疑身一切嗔等如頂,觀連觀連如頂,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勝上如頂,如人頂,非非身見、六十二見,五衆生滅,神我主人,動轉屈伸,無作無受無行、不可捉縛者,是人爾時入內空,值道心衆生不見緣,不見非緣,住頂三昧寂滅定,發行趣道性,實我人常見八倒,生緣不二法門,不受八難,幻化果畢竟不受,唯一衆生,去來坐立,修行滅罪,除十惡、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薩,達觀現前,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種性中,生生入佛家,不離正信
”上十天光品廣說
盧舍那佛言
千佛汝先問
長養十心者
若佛子
慈心者
常行慈心生樂因已
於無我智中樂相應觀入法
受想行識色等大法中
無生無住無滅如幻化
如如無二
故一切修行成法輪
化被一切
能生正信不由魔教
亦能使一切衆生得慈樂果
非實非善惡果
解空體性三昧
若佛子
悲心者
以悲空空無相
悲緣行道自滅一切苦
於一切衆生無量苦中生智
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着我緣
故常行不殺不盜不淫
而一衆生不惱
發菩提心者
於空見一切法如實相
種性行中生道智心
於六親六惡親惡三品中
與上樂智
上惡緣中九品得樂
果空現時自身他一切衆生平等
一樂起大悲
若佛子
喜心者
悅喜無生心時
種性體相道智空空
喜心不着我所
出沒三世因果無集
一切有入空觀行成等喜一切衆生
起空入道舍惡知識
求善知識示我好道使諸衆生入佛法家
法中常起歡喜入法位中
復令是諸衆生入正信
舍邪見背六道苦故喜
若佛子
舍心者
常生舍心
無造無相空法中如虛空
於善惡有見無見罪福二中
平等一照
非人非我所心
而自他體性不可得爲大舍
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
如幻化水流燈焰一切舍
而無生心常修其舍
若佛子
施心者
能以施心被一切衆生
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
教導一切衆生內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
皆如如相
乃至無念財物
受者施者亦內亦外無合無散
無心行化達理達施
一切相現在前行
若佛子
好語心者
入體性愛語三昧第一義諦法語義語
一切實語者皆順一語
調和一切衆生心無嗔無諍
一切法空智無緣常生愛
心行順佛意
亦順一切他人
以聖法語教諸衆生
常行如心發起善根
若佛子
利益心者
利益心時
以實智體性廣行智道
集一切明焰法門
集觀行七財
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
而入利益三昧
現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
而震動大世界
一切所爲所作
他人入法種空種道種中
得益得樂
現形六道
無量苦惱之事不以爲患
但益人爲利
若佛子
同心者
以道性智同空無生法中
以無我智同生無二
空同原境諸法如相
常生常住常滅
世法相續流轉無量
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
入諸六道一切事同
空同無生
我同無物
而分身散形故
入同法三昧
若佛子
空心者
復從定心
觀慧證空心心靜緣
於我所法識界色界中
而不動轉
逆順出沒故
常入百三昧十禪支
以一念智作是見
一切我人若內若外衆住種子
皆無合散
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
慧心者
作慧見心
觀諸邪見結患等縛
無決定體性
順忍空同故
非陰非界非入非衆生
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
慧性起光光
一焰明明見虛無受
其慧方便生長養心
是心入起空空道
發無生心
上千海明王品
已說心百法明門
盧舍那佛言
千佛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若佛子
信心者
一切行以信爲首衆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見心
諸見名著
結有造業必不受
入空無爲法中
三相無
無無生
無生無住
住無滅滅無
有一切法空
世諦第一義諦智
盡滅異空
色空細心心空
細心心心空故
信信寂滅
無體性和合亦無依
然主者我人名用
三界假我我
無得集相
故名無相信
若佛子
念心者
作念
六念常覺乃至常施第一義諦
空無著無解
生住滅相不動不到去來
而於諸業受者
一合相迴向入法界智
慧慧相乘
乘乘寂滅
焰焰無常
光光無生
無生不起
轉易空道變前轉後
變變轉化
化化轉轉
變同時同住焰焰一相生滅一時
已變未變
變變化
亦得一受亦如是
若佛子
迴向心者
第一義空
於實法空智照有實諦
業道相續因緣中道
名爲實諦
假名諸法我人主者
名爲世諦
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無去來
幻化受果而無受
故深深心解脫
若佛子
達照心者
忍順一切實性
性性無縛無解無礙
法達義達
辭達教化達
三世因果衆生根行
如如不合不散
無實用無用無名用
用用一切空空空照達空
名爲通達一切法空
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若佛子
直心者
直照取緣神我入無生智
無明神我空空中空
空空理心在有在無
而不壞道種子
無漏中道一觀
而教化一切十方衆生
轉一切衆生皆入薩婆若空真性真性真行於空
三界主者結縛而不受
若佛子
不退心者
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雜長養諸見
亦復不起習因相似我人
入三界業亦行空而不住退
解脫於第一中道
一合行故不行退
本際無二故而不念退
空生觀智如如相續
乘乘心入不二
常空生心一道一淨
爲不退一道一照
若佛子
獨大乘心者
解解一空故
一切行心名一乘
乘一空智
智乘行乘
乘智
心心任運任用任載任一切衆生
度三界河結縛河生滅河
行者坐乘任用載用
智心趣入佛海
故一切衆生未得空智任用
不名爲大乘
但名乘得度苦海
若佛子
無相心者
忘想解脫
照般若波羅蜜無二
一切結業三世法如如一諦
而行於無生空
自知得成佛
一切佛是我等者
一切賢聖是我同學
皆同無生空
故名無相心
若佛子
如如慧心者
無量法界無集無受生
生生煩惱而不縛
一切法門
一切賢所行道
一切聖所觀法
所有亦如是
一切佛教化方便法
我皆集在心中
外道一切論邪定功用
幻化魔說佛說皆分別
入二諦處非一非二
非有陰界入
是慧光明
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若佛子
不壞心者
入聖地智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八魔不壞
衆聖摩頂諸佛勸發
入摩頂三昧
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
入佛儀神
出沒自在動大千界
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別
而非中觀知道
以三昧力故
光中見佛無量國土
現爲說法
爾時即得頂三昧
登虛空平等地
總持法門聖行滿足
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
一切相滅得金剛三昧門
入一切行門
入虛空平等地
如佛華經中廣說
盧舍那佛言
千佛汝先問
十地者有何義
若佛子
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
真實法化一切行華光滿足
四天果乘用任化
無方理化
神通十力十號十八不共法
住佛淨土
無量大願
辯才無畏
一切論一切行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
一切障礙凡夫因果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
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
從一劫入無量劫
不可說法爲可說法
及照見一切法
逆順見一切法
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
以一智知十地次第
一一事示衆生
而常心心中道
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說法
而身心不變
以一智知十二因緣十惡種性
而常住善道
以一智見有無二相
以一智知入十禪支行三十七道
而現一切色身六道
以一智知十方色色
分分了起
入受色報
而心心無縛
光光照一切
是故無生信忍空慧常現在前
從一地二地乃至佛界
其中間一切法門一時而行故
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
如海一渧毛頭許事
若佛子
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
清淨明達一切善根
所謂慈悲喜捨慧
一切功德本從初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
見諸衆生無非苦諦皆有識心
三惡道刀杖一切苦惱緣中生識
名爲苦諦三苦相者
如身初覺
從刀杖身色陰二緣中生覺
爲行苦緣
次意地覺緣身覺所緣得刀杖及身創腫等法故
覺苦苦緣
重故苦苦
次受行覺二心
緣向身色陰壞創中
生苦覺故
名爲壞苦緣
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
故爲苦苦
一切有心衆生
見是三苦起無量苦惱因緣故
我於是中入教化道三昧
現一切色身於六道中
十種辯才說諸法門
謂苦識苦緣刀杖緣具
苦識行身創腫發壞
內外觸中或具不具
具二緣中生識識作識受觸識
名爲苦識
行二緣故心心緣色
心觸觸惱受煩毒時
爲苦苦
心緣識初在根覺緣
名爲苦覺
心作心受觸識覺觸
未受煩毒時
是名行苦
逼迮生覺如斲石火
於身心念念生滅
身散壞轉變化
識入壞緣緣集散心苦心惱
受念後緣染着心心不捨
是爲壞苦
三界一切苦諦
復觀無明集無量心作一切業
相續相連習因集因
名爲集諦
正見解脫空空智道心心
名以智道道諦
盡有果報盡有因
清淨一照體性
妙智寂滅一諦
慧品具足名根
一切慧性起空入觀
是初善根
第二觀舍一切貪着
行一切平等空舍
無緣而觀諸法空際一想
我觀一切十方地土
皆吾昔身所用故土
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風輪是吾故所用氣
我今入此地中
法身滿足舍吾故身
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故身
是爲舍品具足
第三次觀於所化一切衆生
與人天樂.十地樂.離十惡畏樂得妙華三昧樂
乃至佛樂
如是觀者慈品具足
菩薩爾時住是地中無癡無貪無嗔
入平等一諦智
一切行本
遊佛一切世界
現化無量法身
如一切衆生天華品說
若佛子
菩提薩埵光明體性地
以三昧解了智
知三世一切佛法門
十二法品名味句
重誦
記別
直語

不請說
律戒
譬喻
佛界
昔事
方正
未曾有
談說
是法體性名第一義別
是名味句中說一切有爲法
分分受生
初入識胎
四大增長色心名六住
於根中起實覺
未別苦樂名觸識
又覺苦樂識名三受
連連覺着受無窮
已欲我見戒取善惡有
識初名生
識終名死
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觀
是行相中道
我久已離故
無自體性
入光明神通
總持辯才
心心行空
而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
國土中養神通
禮敬佛前諮受法言
復現六道身
一音中說無量法品
而衆生各自分分得聞心所欲之法
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
國土不同身心別化
是妙華光明地中略開一毛頭許
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說
若佛子
菩提薩埵體性地中
爾真焰俗
不斷不常
即生即住即滅
一世一時一有
種異異現異故
因緣中道非一非二
非善非惡非凡非佛故
佛界凡界一一
是名爲世諦
其智道觀
無一無二
玄道定品
所謂說佛心行初覺定因
信覺思覺靜覺上覺念覺慧覺觀覺猗覺樂覺舍覺
是品品方便道
心心入定果
是人住定中
焰焰見法行空
若起念定
入生心定生愛
順道道法化生
名法樂忍住忍證忍寂滅忍
故諸佛於入光光華三昧中
現無量佛以手摩頂一音說法
百千起發而不出定
住定味樂定
着定貪定
一劫千劫中住定
見佛蓮花座說百法門
是人供養聽法
一劫住定
時諸佛光中摩頂
發起定品出相進相去向相故
不沒不退不墮不住
頂三昧法上樂忍
永盡無餘
即入一切佛土修行無量功德品
行行皆光明
入善權方便
化教一切衆生能使得見佛體性常樂我淨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門漸漸深妙華觀智入體性中道
一切法門品滿足
猶如金剛
上日月道品已明斯義
若佛子
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
法有十種力生品
起一切功德行
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別行
處力品
善作惡作業智力品
一切欲求願六道生生果欲力品
六道性分別不同性力品
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根力品
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
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處乘因道是道力品
五眼知一切法見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
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
於一切生煩惱滅一切受無明滅解脫力品
是十力品智
知自修因果
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別
而身心口別用
以淨國土爲惡國土
以惡國土爲妙樂土
能轉善作惡轉惡作善
色爲非色非色爲色
以男爲女以女爲男
以六道爲非六道
非六道爲六道
乃至地水火風
非地水火風
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
從一切衆生而見不可思議
下地所不能知覺舉足下足事
是人大明智
漸漸進分分智
光光無量無量
不可說不可說法門
現在前行
若佛子
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
能於一切世界中
十神通明智品
以示一切衆生種種變化
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
分分成六道衆生身
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分分知
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衆生苦樂音聲
非非音
非非聲
一切法聲
以天身智知一切色
色非色
非男非女形
於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國土劫量
大小國土中微塵身
以天他心智知三世衆生心中所行
十方六道中一切衆生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
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一切衆生宿世苦樂受命
一一知命續百劫
以天解脫智知十方三世衆生解脫斷除一切煩惱
若多若少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
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衆生心
定不定非定非不定
起定方法有所攝受三昧百三昧
以天覺智知一切衆生已成佛未成佛
乃至一切六道人心心
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說法
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
一切衆生受命命久近
以天願智知一切衆生賢聖十地
三十心中一一行願
若求苦樂若法非法
一切求十願
百千大願品具足
是人住地中
十神通明中
現無量身心口分別用
說地功德
百千萬劫不可窮盡
而爾所釋迦略開神通明品
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若佛子
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
入是法中十八聖人智品
下地所不共
所謂身無漏過
口無語罪
念無失念
離八法
一切法中舍
常在三昧
是入地六品具足
復從是智生六足智
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欲具足
一切功德一切法門
所求滿故進心足
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衆生事
以一心中一時知故念心足
是二諦相
六道衆生一切法故智慧足
知十發趣人中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解脫足
是一切衆生知他人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習故
以智知他身解脫足
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便起智
身隨六道衆生心行口辯說無量法門品
示一切衆生故
隨一切衆生心行
常入三昧
而十方大地動虛空化華故
能令衆生心行
以大明具足
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
亦是示一切衆生心
以無著智
見現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
一切衆生心心所行
以神通智
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
一切衆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
住是十八聖人中心心三昧
觀三界微塵等色是我故身
一切衆生是我父母
而今入是地中
一切功德一切神光
一切佛所行法
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
我皆已入故
於一切佛國土中
示現作佛成道轉法輪
示入滅度
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若佛子
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
入法王位三昧
其智如佛
佛吼三昧故
十品大明定門常現在前
華光音入心三昧
其空慧者
謂內空慧門
外空慧門
有爲空慧門
無爲空慧門
性空慧門
無始空慧門
第一義空慧門
空空慧門
空空復空慧門
空空復空空慧門
如是十空門下地所不知
虛空平等地
不可說不可說
神通道智
以一念智
知一切法分分別異
而入無量佛國土中
一一佛前諮受法
轉法度與一切衆生
而以法藥施一切衆生
爲大法師爲大導師
破壞四魔
法身化化入佛界
是諸佛數
是諸九地十地數中
長養法身
百千陀羅尼門
百千三昧門
百千金剛門
百千神通門
百千解脫門
如是百千虛空平等門中
而大自在一念一時行
劫說非劫非劫說劫
非道說道道說非道
非六道衆生說六道衆生
六道衆生說非六道衆生
非佛說佛佛說非佛
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
反照順照逆照
前照後照
因照果照
空照有照
第一中道義諦照
是智唯八地所證
下地所不及
不動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滅
是地法門品
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
今以略開地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
羅漢品中已明
若佛子
菩提薩埵佛花嚴體性地
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王定
出入無時
於十方三千世界中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
一時成佛轉法輪乃至滅度
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時示現一切衆生
一切色身
八十種好三十二相
自在樂虛空同
無量大悲光明相好莊嚴
非天非人非六道
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
現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
說無量法門
而能轉魔界入佛界
佛界入魔界
復轉一切見入佛見
佛見入一切見
佛性入衆生性
衆生性入佛性
其地光光光照
慧慧照
明焰明焰
無畏無量十力十八不共法
解脫涅盤無爲一道清淨
而以一切衆生作父母兄弟
爲其說法盡一切劫得道果
又現一切國土
爲一切衆生相視如父如母
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
住是地中從生死際起至金剛際
以一念心中現如是事
而能轉入無量衆生界
如是無量
略說如海一渧
若佛子
菩提薩埵入佛界體性地
其大慧空
空復空空復空
如虛空性
平等智有如來性
十功德品具足
空同一相體性無爲
神虛體一法同法性
故名如來
應順四諦二諦盡生死輪際
法養法身無二
是名應供
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
正智聖解脫智
知一切法有無一切衆生根故
是正遍知
明明修行佛果時足故
是明行足
善逝三世佛法
法同先佛
去佛去時善善來時善善
是名善逝
是人行是上德
入世間中教化衆生
使衆生解脫一切結縛
故名世間解脫
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
儀形如佛大士行處
爲世間解脫
名無上士
調順一切衆生
名爲丈夫
於天人中教化一切衆生
諮受法言故
是天人師
妙本無二佛性玄覺常常大滿
一切衆生禮拜故尊敬故
是佛世尊
一切人諮受奉教故
是佛地
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故
名佛界地
爾時坐寶蓮花上
一切與授記歡喜
法身手摩其頂
同見同學菩薩異口同音讚歎無二
又有百千億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薩
一時雲集
請轉不可說法輪
虛空藏化導法門
是地有不可說奇妙法門品
奇妙三明三昧門陀羅尼門
非下地凡夫心識所知
唯佛佛無量身口心意可盡其原
如光音天品中說十無畏與佛道同
梵網經卷上梵網經菩薩戒序
諸佛子等
合掌至心聽
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
衆集默然聽
自知有罪當懺悔
懺悔即安樂
不懺悔罪益深
無罪者默然
默然故當知衆清淨
諸大德優婆塞優婆夷等諦聽
佛滅度後於像法中
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
持此戒時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得差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
當知此則是衆等大師
若佛住世無異此也
怖心難生善心難發
故經雲
勿輕小罪以爲無殃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剎那造罪殃墮無間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壯色不停猶如奔馬
人命無常過於山水
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衆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
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
夜即攝心存念三寶
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代深悔
衆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
如法修行應當學
爾時盧舍那佛
爲此大衆
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號吾爲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
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
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
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
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花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
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
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闇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
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噹噹常有因故
有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爲此大衆重說十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衆
梵網經
梵網經
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轉授諸衆生
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大衆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大衆皆恭敬至心聽我誦
爾時釋迦牟尼佛
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是時百萬億大衆諸菩薩
十八梵天六慾天子十六大國王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佛大乘戒
佛告諸菩薩言
我今半月半月
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
一切發心菩薩亦誦
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
光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衆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佛子諦聽
若受佛戒者
國王王子百官宰相
比丘比丘尼
十八梵天六慾天子
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
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
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佛子言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
一切菩薩已學
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
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言
佛子
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
乃至咒殺
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咒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
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淫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淫因淫緣淫法淫業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
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酤酒教人酤酒
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
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
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慳教人慳
慳因慳緣慳法慳業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
而菩薩以噁心嗔心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有求法者
不爲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而反更罵辱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嗔教人嗔
嗔因嗔緣嗔法嗔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中善根無諍之事
常生悲心
而反更於一切衆生中
乃至於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意猶不息
前人求悔善言懺謝
猶嗔不解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
謗因謗緣謗法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鉾刺心
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應當學
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
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佛告諸菩薩言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四十八輕今當說
佛言
若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恭敬心
見上座和上阿闍梨大同學同見同行者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
不起承迎禮拜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故飲酒而生酒過失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
何況自飲
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
況自飲酒
若故自飲教人飲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
斷大慈悲性種子
一切衆生見而捨去
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蕖
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見一切衆生犯八戒五戒十戒
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
應教懺悔
而菩薩不教懺悔共住同僧利養
而共布薩同一衆住說戒
而不舉其罪教悔過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百里千里來者
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
日日三時供養
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牀座醫藥供事法師
一切所須盡給與之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禮拜
不生嗔心患惱之心
爲法滅身請法不懈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一切處有講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
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心背大乘常住經律
言非佛說
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見一切疾病人
常應供養如佛無異
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若父母師僧弟子疾病
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
皆養令差
而菩薩以噁心嗔恨
不至僧房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
見病不救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
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
及惡網羅殺生之器
一切不得畜
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
況餘一切衆生
若故畜一切刀杖者
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
應當學敬心奉持
下六品中當廣明
佛言
佛子
不得爲利養噁心故
通國使命軍陣合會
興師相伐殺無量衆生
而菩薩不得入軍中往來
況故作國賊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
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
尚不自作況教人作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噁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
言犯七逆十重
於父母兄弟六親中
應生孝順心慈悲心
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噁心故放大火
燒山林曠野
四月乃至九月
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
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
若故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自佛弟子及外道人
六親一切善知識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
應教解義理
使發菩提心十發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
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而菩薩以噁心嗔心
橫教他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
廣開解義味
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
應如法爲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
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
後一一次第爲說正法
使心開意解
而菩薩爲利養故應答不答
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自爲飲食錢物利養名譽故
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
恃作形勢
乞索打拍牽挽
橫取錢物一切求利
名爲惡求多求
教他人求
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學誦戒者
日夜六時持菩薩戒
解其義理佛性之性
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戒律因緣
詐言能解者
即爲自欺誑亦欺誑他人
一一不解一切法
而爲他人作師授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噁心故
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
而鬥構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慈心故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是我本體
故常行放生
生生受生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
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衆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
得見諸佛生人天上
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佛言
佛子
不得以嗔報嗔以打報打
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
若國主爲他人殺者
亦不得加報
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
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
況故作七逆之罪
而出家菩薩無慈報仇
乃至六親中故報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初始出家未有所解
而自恃聰明有智
或恃高貴年宿
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
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
其法師者
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諸根不具
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
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
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佛滅度後
欲心好心受菩薩戒時
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當七日佛前懺悔
得見好相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
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
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
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
雖佛像前受
戒不得戒
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
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
以是法師師師相授故
不須好相
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
以生重心故便得戒
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
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而要見好相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
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爲善友
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
輕心噁心慢心
不一一好答問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有佛經律大乘正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舍七寶
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
阿毗曇雜論書記
是斷佛性障道因緣
非行菩薩道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佛滅後
爲說法主爲僧房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
應生慈心善和鬥訟
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
而反亂衆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先在僧房中住
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房舍宅城邑國王宅舍中
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
先住僧應迎來送去
飲食供養房舍臥具
繩牀事事給與
若無物應賣自身及以男女供給所須悉以與之
若有檀越來請衆僧
客僧有利養分
僧房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
而先住僧獨受請不差客僧
僧房主得無量罪
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
而此利養屬十方僧
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
八福田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
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應入僧房問知事人
今欲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
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若別請僧者
是外道法
七佛無別請法
不順孝道
若故別請僧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噁心故爲利養故
販賣男女色
自手作食自磨自舂
佔相男女
解夢吉凶
是男是女
咒術工巧調鷹方法
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蠱毒
都無慈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噁心故自身謗三寶
詐現親附
口便說空行在有中
爲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縛着
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
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
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
應當學敬心奉持
制戒品中廣解
佛言
佛子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
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
販賣經律
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
或爲官使
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而菩薩見是事已
應生慈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
取物贖佛菩薩形像
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
若不贖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不得畜刀仗弓箭
販賣輕秤小鬥
因官形勢取人財物
害心繫縛破壞成功
長養貓狸豬狗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噁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
軍陣兵將劫賊等鬥
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
不得摴蒲圍棋波羅賽戲彈棋六博拍毬擲石投壺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
而作卜筮
不得作盜賊使命
一一不得作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護持禁戒
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
猶如金剛
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
常生大乘善信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發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常應發一切願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願得好師同學善友知識
常教我大乘經律
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
使我開解
如法修行堅持佛戒
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發十大願已
持佛禁戒
作是願言
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
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復作是願
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復作是願
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
終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
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種牀座
復作是願
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復作是願
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復作是願
寧以鐵錘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復作是願
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
終不以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復作是願
寧以百千鐵錐遍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復作是願
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
終不以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復作是願
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
終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復作是願
寧以利斧斬斫其身
終不以破戒之心貪着好觸
復作是願
願一切衆生悉得成佛
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
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牀經律佛像菩薩形像
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
行來百里千里
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
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
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
一人布薩即一人誦
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
誦者高座
聽者下坐
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結夏安居一一如法
若頭陀時莫入難處
若國難惡王
土地高下草木深邃
師子虎狼水火風難
及以劫賊道路毒蛇
一切難處悉不得入
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
是諸難處悉不得入
若故入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應如法次第坐
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
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次第而坐
莫如外道癡人
若老若少無前無後
坐無次第兵奴之法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
而菩薩不次第坐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常應教化一切衆生
建立僧房山林園田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坐禪處所
一切行道處
皆應立之
而菩薩應爲一切衆生講說大乘經律
若疾病國難賊難
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
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
齋會求福行來治生
大火所燒大水所漂寸
黑風所吹船舫
江河大海羅剎之難
亦應讀誦講說此經律
乃至一切罪報三報七逆八難
杻械枷鎖繫縛其身
多淫多嗔多愚癡多疾病
皆應讀誦講說此經律
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
應當學敬心奉持
梵壇品當說
佛言
佛子
與人受戒時
不得蕑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
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
十八梵天六慾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
一切鬼神盡得受戒
應教身所著袈裟
皆使壞色與道相應
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
乃至臥具盡以壞色
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
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
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
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
七逆者
出佛身血
殺父
殺母
殺和上
殺阿闍梨
破羯磨轉法輪僧
殺聖人
若具七遮即現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盡得受戒
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六親不敬
鬼神不禮
但解師語
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
而菩薩法師
以噁心而不即與授一切衆生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教化人起信心時
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
見欲受戒人
應教請二師和上阿闍梨
二師應問言
汝有七遮罪不
若現身有七遮
師不應與受戒
無七遮者得受
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
在佛菩薩形像前
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
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
好相者
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
便得滅罪
若無好相雖懺無益
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受戒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
對首懺罪滅
不同七遮
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
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義諦
習種性長養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性
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而菩薩爲利養故爲名聞故
惡求多求貪利弟子
而詐現解一切經律
爲供養故
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
故與人受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不得爲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
邪見人前亦不得說
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
是惡人輩不受佛戒
名爲畜生
生生不見三寶
如木石無心
名爲外道邪見人輩
木頭無異
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信心出家受佛正戒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
不得飲國王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鬼言大賊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復常掃其腳跡
一切世人罵言佛法中賊
一切衆生眼不欲見
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若毀正戒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剝皮爲紙刺血爲墨
以髓爲水析骨爲筆書寫佛戒
木皮谷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
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
爲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常起大悲心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見一切衆生
應當唱言
汝等衆生盡應受三歸十戒
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
應心念口言
汝是畜生髮菩提心
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
皆使一切衆生髮菩提心
是菩薩若不教化衆生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常行教化起大悲心
入檀越貴人家一切衆中不得立爲白衣說法
應白衣衆前高座上坐
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爲四衆說法
若說法時
法師高座香花供養
四衆聽者下坐
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
如事火婆羅門
其說法者若不如法犯輕垢罪
若佛子
皆以信心受佛戒者
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
明作製法制我四部弟子
不聽出家行道
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
破三寶之罪
而故作破法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以好心出家而爲名聞利養
於國王百官前說七佛戒
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弟子作繫縛事
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
非外道天魔能破
若受佛戒者
應護佛戒如念一子
如事父母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

如三百鉾刺心
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
寧自入地獄經百劫
而不用一聞惡言破佛戒之聲
而況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
亦無孝順之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諸佛子
是四十八輕戒
汝等受持
過去諸菩薩已誦
未來諸菩薩當誦
現在諸菩薩今誦
諸佛子諦聽
此十重四十八輕戒
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
我今亦如是誦
汝等一切大衆
若國王王子百官
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
受持菩薩戒者
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衆生化化不絕
得見千佛佛佛授手
世世不墮惡道八難
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樹下
略開七佛法戒
汝等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三千學士時坐聽者
聞佛自誦
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爾時釋迦牟尼佛
說上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十住處說法品
爲一切菩薩不可說大衆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千百億世界蓮花藏世界
微塵世界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如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億世界中
一切衆生受持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
如佛花光王品中說
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爲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此是佛行處智者善思量
計我着相者不能信是法
滅盡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處悉由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悉由是處出
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聖主所稱歎
我已隨順說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
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
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
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
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
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
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
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
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並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爾時,一切大衆睹佛神力,嘆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久積淨業稱無量導衆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羣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爲證三寶於是現世間以斯妙法濟羣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譭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聖法王衆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衆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悉知衆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掛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
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佈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衆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衆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爲不淨
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一切大衆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
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3.07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