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爲美。
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爲役,由弓人而恥爲弓,矢人而恥爲矢也。
如恥之,莫如爲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爲美。
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爲役,由弓人而恥爲弓,矢人而恥爲矢也。
如恥之,莫如爲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
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爲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
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爲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
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
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爲善,是與人爲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
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
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
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爲善,是與人爲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
王說曰[1]:“《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2],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3]。
’則王許之乎?”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爲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爲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4],不爲也,非不能也。
”
曰:“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5]?”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6],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爲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
天下可運於掌。
《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8]。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9],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爲甚。
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2],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3]。
’則王許之乎?”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爲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爲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4],不爲也,非不能也。
”
曰:“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5]?”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6],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爲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
天下可運於掌。
《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8]。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9],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爲甚。
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爲小也。
”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爲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
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則是方四十里,爲阱於國中。
民以爲大,不亦宜乎?”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爲小也。
”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爲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
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則是方四十里,爲阱於國中。
民以爲大,不亦宜乎?”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爲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爲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爲是哉?”
曰:“否!吾不爲是也。
”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爲之,後必有災。
”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爲孰勝?”
曰:“楚人勝。
”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笑而不言。
曰:“爲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爲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爲是哉?”
曰:“否!吾不爲是也。
”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爲之,後必有災。
”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爲孰勝?”
曰:“楚人勝。
”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鄒與魯哄。
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
君無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
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
君無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
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
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王使人問疾,醫來。
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
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爲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
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爲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爲也。
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
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爲管仲者乎?”
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
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王使人問疾,醫來。
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
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爲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
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爲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爲也。
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
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爲管仲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