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衆所知識。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爲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並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我曾經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候佛在毗耶離城的菴羅樹園中,與八千大比丘在一起,還有三萬二千位菩薩。
菩薩們都是一切人衆所熟悉的,無論道行,無論智慧都已經成就,並獲得了諸佛如來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護法之城。
他們宣說正法的聲音,如獅子一樣的勇猛,遍及十方,無所不聞。
衆生不需籲請,便得到菩薩們的友愛慈慰;佛法僧三寶不絕,發揚光大,仰仗他們的努力。
煩惱魔障及一切怨恨,菩薩們全部降伏;外道邪說被他們蕩除而顯得清淨。
所有菩薩不受糾纏拖累,心中安寧,常住自由自在的無礙之境。
或念或定,都持善不失,不起惡意,具有七種辨才;具有充足的佈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功德,而又能夠因衆生具體情形而方便度人;達到了對一無所得境界本身也不加思慮的無生法忍;已經隨順無生之道,從佛說法而不倒退。
善於瞭解事物本質,熟知衆生不同本性;超出衆生之上而得四種無畏;以功德智慧陶冶自心,形象美好可以稱爲第一。
捨去世間卑俗的裝飾之物,美德的名聲高遠,超出須彌山之外。
信心堅固,如同金剛佛法如日光照臨大地,如甘霖滋潤萬物,菩薩們宣說佛法的聲音異於平常,可稱微妙第一。
他們深入緣起法,斷餘了有我有常等等邪見;不偏執於有,不偏執於空;也就沒有煩惱邪見的習氣,未來不受惡劣的果報。
菩薩們說法,如獅子吼叫,如雷霆震動,衆生無不懾服;他們宣說的內容與如來法身等同,所以不可測量,也超出任何限量。
菩薩們如航海導師,引衆生入洶涌的生死海中尋求法寶。
菩薩們深刻地把握一切存在的玄妙,完全地瞭解衆生行爲導致的轉生傾向,及心中意念的美與惡。
諸佛得無可比擬的大智慧,菩薩們則接近佛而得自在慧,又得到了接近諸佛成就的十力、四無畏和十八不共法等。
菩薩們關閉了通向五種惡趣的轉生之門,但又毫不猶豫投入五道,顯現自身;菩薩是醫生中的醫生,善於治療一切衆生病,對症下藥,使衆生服而祛病。
菩薩功德無不成就,無量佛土因之無不清淨,或見或聽菩薩說法的無不獲大利益;凡有所修所作善行的,也都各得應有的報嘗。
具備以上所說的諸種功德,圓滿無缺的菩薩,分別有這些: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爲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
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爲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衆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示行貪慾,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衆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衆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爲佛種。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
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爲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
爾時,維摩詰謂衆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
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
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
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
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
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
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衆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維摩詰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衆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云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
於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衆。
’佛言:‘可往。
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
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
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牀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牀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
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
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詶對。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衆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牀,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牀。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若子病癒,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癒,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爲空?’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爲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
而衆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衆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
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如無色界色,如燋谷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何謂爲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爲舍?’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答曰:‘顛倒想爲本。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答曰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