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氾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
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於此中。
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
黃帝妻嫘祖,生昌意。
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
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曰有死之山。
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
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
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
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
爰有百獸,相羣爰處。
此草也,冬夏不死。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有禺中之國。
有列襄之國。
有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
有鹽長之國。
有人焉鳥首,名曰鳥氏。
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
大皞爰過,黃帝所爲。
有窫窳,龍首,是食人。
有青獸,人面,名是曰猩猩。
西南有巴國。
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爲巴人。
有國名曰流黃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
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又有硃卷之國。
有黑蛇,青首,食象。
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
又有黑人,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啖之。
有嬴民,鳥足,有封豕。
有人曰苗民。
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
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
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又有青獸如菟,名曰菌狗,有桂山。
有翠鳥。
有孔鳥。
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
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
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
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顧之屍。
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北海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爲衆生之先。
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戸,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戸。
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
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戸,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爲以牧之。
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
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
可與不可,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
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
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
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爲之度數,聖人因而爲之慮。
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爲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
捭闔者,天地之道。
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
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説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門戸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戸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謀也、陰也。
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爲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爲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
可以説人,可以説家,可以説國,可以説天下。
爲小無內,爲大無外。
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
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
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説人之法也,爲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戸」。
摩者,揣之術也。
內符者,揣之主也。
用之有道,其道必隱。
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爲之。
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
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平者,靜也。
正者,宜也。
喜者,悅也。
怒者,動也。
名者,發也。
行者,成也。
廉者,潔也。
信者,期也。
利者,求也。
卑者,諂也。
故聖人所以獨用者,衆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
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溼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事誓猶是也。
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
故曰:獨行之道。
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足術】踢。
有三青獸相併,名曰雙雙。
有阿山者。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
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
爰有文貝、離俞、【丘鳥】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有榮山、榮水出焉。
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有巫山者,西行黃鳥。
帝藥,八齋。
黃鳥於巫山,司此玄蛇。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
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
有淵四方,四隅皆送,北屬黑水,南屬大荒。
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又有成山,甘水窮焉。
有季禺之國,顓頊之子,食黍。
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
有卵之國,其民皆生卵。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窮焉。
又有賈山,汔水出焉。
又有言山。
又有登備之山。
有恝恝之山。
又有蒲山,澧水出焉。
又有隗山,其西有丹,其東有玉。
又南有山,漂水出焉。
有尾山。
有翠山。
有盈民之國,於姓,黍食。
又有人方食木葉。
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
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有襄山。
又有重陰之山。
有人食獸,曰季釐。
帝俊生季釐,故曰季釐之國。
有緡淵。
少昊生倍伐降處緡淵。
有水四方,名曰俊壇。
有臷民之國。
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
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
愛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
爰有百獸,相羣爰處。
百穀所聚。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有人曰鑿齒,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有人方扞弓射黃蛇,名曰蜮人。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
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
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爲楓木。
有人方齒虎尾,名曰祖狀之屍。
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幾姓,嘉穀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木換歹】塗之山,青水窮焉。
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
禹攻雲雨。
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羣帝焉取藥。
有國曰顓頊,生伯服,食黍。
有鼬姓之國。
有苕山。
又有宗山。
又有姓山,又有壑山。
又有陳州山,又有東州山。
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
有人名曰張宏,在海上捕魚。
海中有張宏之國,食魚,使四鳥。
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
大荒之
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
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之計,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術;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
其有隱括,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
引鉤鉗之辭,飛而鉗之。
鉤鉗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其不可善者:或先徵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爲毀;或以毀爲重累。
其用或積財貨、琦瑋、珠玉、白璧、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鉗之,其事用抵墟。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以鉗求之。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爲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鉗和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也。
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
可鉗而縱,可鉗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爲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爰有【丘鳥】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
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瑰、瑤碧,皆出衛于山。
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爲舟。
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
有三桑無枝。
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有胡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蜚蛭,四翼。
有蟲,獸身蛇身,名曰琴蟲。
有人名曰大人。
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
有大青蛇,黃頭,食麈。
有榆山。
有鯀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有先民之山。
有盤木千里。
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有北齊之國,姜姓,使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
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有陽山者。
有順山者,順水出焉。
有始州之國,有丹山。
有大澤方千里,羣鳥所解。
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
禹生均國,均國生役採,役採生修【革臺】,修【革臺】殺綽人。
帝念之,潛爲之國,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
又有神銜蛇銜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又有無腸國,是任姓。
無繼子,食魚。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
其所歍所尼,即爲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爲池,羣帝因是以爲臺。
在崑崙之北。
有嶽之山。
尋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
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爲田祖。
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有人方食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
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爲制。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爲主。
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
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
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
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
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揵,素結本始。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
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
楗者,楗所謀也。
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
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方來應時,以和其謀。
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
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爲,以求其變。
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
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爲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
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
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
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爲之者,見逆。
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
外內者,必明道數。
揣策來事,見疑決之。
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
上暗不治,下亂不窹,楗而反之。
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與之。
環轉因化,莫知所爲,退爲大儀。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