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爲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
”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爲誰?”子路曰:“爲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爲誰?”曰:“爲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太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爲有?焉能爲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
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爲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爲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
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爲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爲士師,問於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爲也,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爲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子曰:“爲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
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爲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爲‘文’矣。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請益,曰:“無倦。

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
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誠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
’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
’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爲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顏淵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
鄭聲淫,佞人殆。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謂伯魚曰:“女爲《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二日。
臧文仲使國人祭之。
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爲政也!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
故慎制祀以爲國典。
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
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爲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爲社。
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
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爲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
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太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
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爲民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
非是,不在祀典。
今海鳥至,已不知而犯之,以爲國典,難以爲仁且知矣。
夫仁者講功,而知者處物。
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問,非知也。
今茲海其有災乎?夫廣川之鳥獸,恆知而避其災也。

是歲也,海多大風,冬暖。
文仲聞柳下季之言,曰:“信吾過也。
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
”使書以爲三策。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