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
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敦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
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
具如序歷,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爲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羣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績。
輒於經首,序而綜之。
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
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敦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
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
具如序歷,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爲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羣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績。
輒於經首,序而綜之。
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