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
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
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爲,達之於其所爲,義也。
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爲義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
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爲義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
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爲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
”“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
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
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爲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
”“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
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