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字清晝,吳興人。
俗姓謝,宋靈運之十世孫也。
初入道,肄業杼山,與靈徹、陸羽同居妙喜寺。
羽於寺旁創亭,以癸丑歲癸卯朔癸亥日落成,湖州刺史顏真卿名以"三癸",皎然賦詩,時稱"三絕"。
真卿嘗於郡齋集文士撰《韻海鏡源》,預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
貞元中,集賢御書院取高僧集上人文十卷,藏之,刺史於頔爲之序。
李端在匡嶽,依止稱門生。
一時名公,俱相友善,題雲"晝上人"是也。
時韋應物以古淡矯俗,以嘗擬其格,得數解爲贄,韋心疑之。
明日,又錄舊制以見,始被領略,曰:"人各有長,蓋自天分。
子而爲我,失故步矣。
但以所詣,自名可也。
"公心服之。
往時住西林寺,定餘多暇,因撰序作詩體式,兼評古今人詩,爲《晝公詩式》五卷,及撰《詩評》三卷,皆議論精當,取捨従公,整頓狂瀾,出色騷雅。
公性放逸,不縛於常律。
初,房太尉琯早歲隱終南峻壁之下,往往聞湫中龍吟,聲清而靜,滌人邪想。
時有僧潛戛三金以寫之,惟銅酷似。
房公往來,他日至山寺,聞林嶺間有聲,因命僧出其器,嘆曰:"此真龍吟也。
"大曆間,有秦僧傳至桐江,皎然戛銅椀效之,以警深寂。
緇人有獻譏者,公曰:"此達僧之事,可以嬉禪。
爾曹胡凝滯於物,而以瑣行自拘耶?"時人高之。
公外學超然,詩興閒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詩集十卷。
俗姓謝,宋靈運之十世孫也。
初入道,肄業杼山,與靈徹、陸羽同居妙喜寺。
羽於寺旁創亭,以癸丑歲癸卯朔癸亥日落成,湖州刺史顏真卿名以"三癸",皎然賦詩,時稱"三絕"。
真卿嘗於郡齋集文士撰《韻海鏡源》,預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
貞元中,集賢御書院取高僧集上人文十卷,藏之,刺史於頔爲之序。
李端在匡嶽,依止稱門生。
一時名公,俱相友善,題雲"晝上人"是也。
時韋應物以古淡矯俗,以嘗擬其格,得數解爲贄,韋心疑之。
明日,又錄舊制以見,始被領略,曰:"人各有長,蓋自天分。
子而爲我,失故步矣。
但以所詣,自名可也。
"公心服之。
往時住西林寺,定餘多暇,因撰序作詩體式,兼評古今人詩,爲《晝公詩式》五卷,及撰《詩評》三卷,皆議論精當,取捨従公,整頓狂瀾,出色騷雅。
公性放逸,不縛於常律。
初,房太尉琯早歲隱終南峻壁之下,往往聞湫中龍吟,聲清而靜,滌人邪想。
時有僧潛戛三金以寫之,惟銅酷似。
房公往來,他日至山寺,聞林嶺間有聲,因命僧出其器,嘆曰:"此真龍吟也。
"大曆間,有秦僧傳至桐江,皎然戛銅椀效之,以警深寂。
緇人有獻譏者,公曰:"此達僧之事,可以嬉禪。
爾曹胡凝滯於物,而以瑣行自拘耶?"時人高之。
公外學超然,詩興閒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詩集十卷。
季友,河南人。
闇誦書萬卷,論必引經。
家貧賣屐,好事者多攜酒就之。
其妻柳氏,疾季友窮醜,遣去。
來客酆城,洪州刺史李公,一見傾敬,即引佐幕府。
工詩,性磊浪不羈,愛奇務險,遠出常性之外。
白首短褐,崎嶇士林,傷哉貧也!
嘗有詩云:"山中誰餘密,白髮日相親。
雀鼠晝夜無,知我廚廩貧。
"又:"自耕自刈食爲天,如鹿如麋飲野泉。
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丘中草木年。
"觀其篤志山水,可謂遠性風疏,逸情雲上矣。
有集,傳於世。
闇誦書萬卷,論必引經。
家貧賣屐,好事者多攜酒就之。
其妻柳氏,疾季友窮醜,遣去。
來客酆城,洪州刺史李公,一見傾敬,即引佐幕府。
工詩,性磊浪不羈,愛奇務險,遠出常性之外。
白首短褐,崎嶇士林,傷哉貧也!
嘗有詩云:"山中誰餘密,白髮日相親。
雀鼠晝夜無,知我廚廩貧。
"又:"自耕自刈食爲天,如鹿如麋飲野泉。
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丘中草木年。
"觀其篤志山水,可謂遠性風疏,逸情雲上矣。
有集,傳於世。
應物,京兆人也。
尚俠,初以三衛郎事玄宗。
及崩,始悔,折節讀書。
爲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必焚香掃地而坐,冥心象外。
天寶時,扈從遊幸。
永泰中,任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
大曆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歸,寓善福寺精舍。
建中二年,由前資除比部員外郎,出爲滁州刺史。
居傾之,改江州刺史。
追赴闕,改左司郎中。
或媢其進,媒孽之。
貞元初,又出爲蘇州刺史。
大和中,以太僕少卿兼御史中丞,爲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後。
罷居永定,齋心屏除人事。
初,公豪縱不羈,晚歲逢楊開府,贈詩言事曰:"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
身作裏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蒱局,暮竊東鄰姬。
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豬時。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
武皇昇仙去,憔悴被人欺。
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撫惸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
坐客何由識,唯有故人知。
"足見古人真率之妙也。
論雲:"詩律自沈、宋之下,日益靡嫚,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韻婉諧,屬對藻密,而閒雅平淡之氣不存矣。
獨應物馳驟建安以還,各有風韻,自成一家之體,清深雅麗,雖詩人之盛,亦罕其倫,甚爲時論所右。
而風情不能自已,如贈米嘉榮、杜韋娘等作,皆杯酒之間,見少年故態,無足怪矣。
”
有集十卷,今傳於世。
尚俠,初以三衛郎事玄宗。
及崩,始悔,折節讀書。
爲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必焚香掃地而坐,冥心象外。
天寶時,扈從遊幸。
永泰中,任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
大曆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歸,寓善福寺精舍。
建中二年,由前資除比部員外郎,出爲滁州刺史。
居傾之,改江州刺史。
追赴闕,改左司郎中。
或媢其進,媒孽之。
貞元初,又出爲蘇州刺史。
大和中,以太僕少卿兼御史中丞,爲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後。
罷居永定,齋心屏除人事。
初,公豪縱不羈,晚歲逢楊開府,贈詩言事曰:"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
身作裏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蒱局,暮竊東鄰姬。
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豬時。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
武皇昇仙去,憔悴被人欺。
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撫惸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
坐客何由識,唯有故人知。
"足見古人真率之妙也。
論雲:"詩律自沈、宋之下,日益靡嫚,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韻婉諧,屬對藻密,而閒雅平淡之氣不存矣。
獨應物馳驟建安以還,各有風韻,自成一家之體,清深雅麗,雖詩人之盛,亦罕其倫,甚爲時論所右。
而風情不能自已,如贈米嘉榮、杜韋娘等作,皆杯酒之間,見少年故態,無足怪矣。
”
有集十卷,今傳於世。
元衡,字伯蒼,河南人。
建中四年薛展榜進士。
元和三年,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爲劍南節度使。
後秉政,明年早朝,遇盜從暗中射殺之。
元衡工詩,雖時見雕鐫,不動機構,要非高斫之所深忌。
每好事者傳之,被於絲竹。
嘗夏夜作詩曰:"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
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翌日遇害,詩蓋其讖也。
議者謂工詩而宦達者惟高適,達宦而詩工者惟元衡。
今有《臨淮集》十卷傳於世。
建中四年薛展榜進士。
元和三年,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爲劍南節度使。
後秉政,明年早朝,遇盜從暗中射殺之。
元衡工詩,雖時見雕鐫,不動機構,要非高斫之所深忌。
每好事者傳之,被於絲竹。
嘗夏夜作詩曰:"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
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翌日遇害,詩蓋其讖也。
議者謂工詩而宦達者惟高適,達宦而詩工者惟元衡。
今有《臨淮集》十卷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