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字摩詰,太原人。
九歲知屬辭,撰寫詩文。
工草隸,閒音律,岐王重之。
維將應舉,岐王謂曰:“子詩清越者,可錄數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
”維如其言。
是日,諸伶擁維獨奏,主問何名,曰:“《鬱輪袍》。
”因出詩卷。
主曰:“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於上座曰:“京兆得此生爲解頭,榮哉!”力薦之。
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擢右拾遺,遷給事中。
賊陷兩京,駕出幸,維扈從。
不及,爲所禽,服藥稱喑病。
祿山愛其才,逼至洛陽供舊職,拘於普施寺。
賊宴凝碧池,悉召梨園諸工合樂,維痛悼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
”詩聞行在所。
賊平後,授僞官者皆定罪,獨維得免。
仕至尚書右丞。
維詩入妙品上上,畫思亦然。
至山水平遠,雲勢石色,皆天機所到,非學而能。
自爲詩云:“當代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後人評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信哉。
客有以《按樂圖》示維者,曰:“此《霓裳》第三疊最初拍也。
”對曲果然。
篤志奉佛,蔬食素衣,喪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
別墅在藍田縣南輞川,亭館相望。
嘗自寫其景物奇勝,日與文士丘爲、裴迪、崔興宗遊覽賦詩,琴樽自樂。
後表請舍宅以爲寺。
臨終,作書辭親友,停筆而化。
代宗訪維文章,弟縉集賦詩等十卷上之,今傳於世。
審言,字必簡,京兆人,預之遠裔。
咸亨元年宋守節榜進士,爲隰城尉。
恃高才,傲世見疾。
蘇味道爲天官侍郎,審言集判,出謂人曰:"味道必死。
"人驚問何故,曰:"彼見吾判,當羞死耳。
"又曰:"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誕類此。
坐事貶吉州司戶。
乃武后召還,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舞蹈謝。
後令賦《歡喜詩》,稱旨,授著作郎,爲修文館直學士。
卒。
初,審言病,宋之問、武平一往省候,曰:"甚爲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
今且死,但恨不見替人也。
"
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爲"文章四友"。
有集十卷,今不存,但傳詩四十餘篇而已。
信明,青州人。
少英敏,及長,強記,美文章。
高孝基語人曰:"崔生才冠一時,但恨位不到耳。
"
隋大業中,爲堯城令。
竇建德僭號,信明弟仕賊,勸信明降節,當得美官。
不肯從,遂逾城去,隱太行山中。
唐貞觀六年,詔即家拜興勢丞,遷秦川令,卒。
信明恃才蹇亢,嘗自矜其文。
時有揚州錄事參軍滎陽鄭世翼,亦驁倨忤物,遇信明於江中,謂曰:"聞君有'楓落呈江冷'之句,仍願見其餘。
"信明欣然多出舊制。
鄭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投卷於水中,引舟而去。
今其詩傳者數篇而已。
子昂,字伯玉,梓州人。
開耀二年許旦榜進士。
初,年十八時,未知書,以富家子,任俠尚氣弋博,後入鄉校感悔,即於州東南金華山觀讀書,痛自修飭,精窮墳典,耽愛黃、老、《易》象。
光宅元年,詣闕上書,諫靈駕入京。
武后召見,奇其才,遂拜麟臺正字,令雲:"地籍英華,文稱煒曄。
"累遷拾遺。
聖歷初,解官歸。
會父喪,廬冢次。
縣令段簡貪殘,聞其富,造詐誣子昂,脅取賂二十萬緡,猶薄之,遂送獄。
子昂自筮封,驚曰:"天命不佑,吾殆窮乎!"果死獄中,年四十三。
子昂貌柔雅,爲性褊躁,輕財好施,篤朋友之義。
與遊英俊,多秉鈞衡。
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
初,爲《感遇詩》三十章,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爲海內文宗。
"由是知名,凡所著論,世以爲法,詩調尤工。
嘗勸後興明堂、太學,以調元氣。
柳公權評曰:"能極著述,克備比興,唐興以來,子昂而已。
"有集十卷,今傳。
嗚呼!古來材大,或難爲用。
象以有齒,卒焚其身。
信哉,子昂之謂歟!
逖,博州人。
幼而有文,屬思警敏,援筆成篇。
開元二年,舉手筆俊拔、哲人奇士隱淪屠釣及文藻宏麗等科,第一人及第。
玄宗引見,擢左拾遺,集賢殿修撰。
改考功員外郎,遷中書舍人。
與顏真卿、李華、蕭穎士皆同時,稱海內名士。
仕終刑部侍郎。
善詩,古調今格,悉其所長。
集二十卷,今傳。
百藥,字重規,定州人。
幼多病,祖母以"百藥"名之。
七歲能文。
襲父德林爵。
會高祖招杜伏威,百藥勸朝京師,中道而悔,怒,飲以石灰酒,因大利幾死,既而宿病皆愈。
貞觀中,拜中書舍人,遷太子庶子。
嘗侍帝,同賦《帝京篇》,手詔褒美,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壯,齒宿而意之新乎!"
百藥才行,天下推服。
好獎薦後進。
翰藻沉鬱,詩尤所長。
有集傳世。
說,字道濟,洛陽人。
垂拱四年,舉學綜古今科,中第三等,考策日封進,授太子校書。
令曰:"張說文思清新,藝能優洽。
金門對策,已居高科之首;銀榜效官,宜申一命之秩。
"後累遷鳳閣舍人。
睿宗時,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開元十八年,終左丞相、燕國公。
說敦氣節,重然諾。
爲文精壯,長於碑誌。
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悽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今有集三十卷,行於世。
子均,開元四年進士,亦以詩鳴。
昂,開元二年王丘下狀元及第。
天寶間仕爲禮部侍郎,知貢舉,獎拔寒素甚多。
工詩,有《戚夫人楚舞歌》一篇,播傳人口,真佳作也。
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人,文中子通之弟也。
年十五遊長安,謁楊素,一坐服其英敏,目爲神仙童子。
隋大業末,舉孝廉高第,除祕書正字。
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縣丞,以嗜酒妨政。
時天下亦亂,遂託病風,輕舟夜遁。
嘆曰:"網羅在天,吾將安之!"乃還故鄉。
至唐武德中,詔徵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績弟靜謂績曰:"待詔可樂否"曰:"待詔俸薄,況蕭瑟,但良醞三升,差可戀耳。
"江國公聞之曰:"三升良醞,未足以絆王先生。
"特判日給一斗。
時人呼爲"斗酒學士"。
貞觀初,以疾罷歸。
河渚間有仲長子光者,亦隱士也,無妻子。
績愛其真,遂相近結廬,日與對酌。
君有奴婢數人,多種黍,春秋釀酒,養鳧雁、蒔藥草自供。
以《周易》、《莊》、《老》置牀頭,無他用心也。
自號"東皋子"。
雖刺史謁見,皆不答。
終於家。
性簡傲,好飲酒,能盡五斗,自着《五斗先生傳》。
彈琴、爲詩、着文,高情勝氣,獨步當時。
撰《酒經》一卷、《酒譜》一卷。
李淳風見之曰:"君酒家南、董也。
"及詩賦等傳世。
論曰:唐興迨季葉,治日少而亂日多,雖草衣帶索,罕得安居。
當其時,遠釣弋者,不走山而逃海,斯德而隱者矣。
自王君以下,幽人間出,皆遠騰長往之士,危行言遜,重撥禍機,糠核軒冕,掛冠引退,往往見之。
躍身炎冷之途,標華黃、綺之列。
雖或累聘丘園,勉加冠佩,適足以速深藏於藪澤耳。
然猶有不能逃白刃、死非命焉。
夫跡晦名彰,風高塵絕,豈不以有翰墨之妙,騷雅之奇美哉!文章為不朽之盛事也。
恥不為堯、舜民,學者之所同志;致君於三、五,懦夫尚知勇為。
今則舍聲利而向山棲,鹿冠舄幾,使於錦繡之服;柴車茅舍,安於丹雘之廈;藜羹不糝,甘於五鼎之味;素琴濁酒,和於醇飴之奉;樵青山,漁白水,足於佩金魚而紆紫綬也。
時有不同也,事有不侔也。
向子平曰:"吾故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第未知死何如生。
"此達人之言也。
《易》曰:"遯之時義大矣哉!"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