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惡論
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故枸木必將待櫽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爲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爲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爲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爲小人。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僞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
是性僞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曰:若是則過矣。
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
使夫資樸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
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飢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
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
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陶人埏埴而爲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聖人積思慮,習僞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僞。
是性僞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故聖人化性而起僞,僞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
故聖人之所以同於衆,其不異於衆者,性也;所以異而過衆者,僞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
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
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凡人之慾爲善者,爲性惡也。
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
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勢,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
用此觀之,人之慾爲善者,爲性惡也。
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
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
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
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
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
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爲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爲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
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
今當試去君上之勢,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
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衆者暴寡而譁之,天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性惡論,是指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爲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爲善的機會。
荀子的性惡論的思想在先秦百家關於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後世今天的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暂无
人的性是惡的,而所謂善的,是人爲努力。
現在的人性,有生下來而貪好私利的,順着這個性,會出現爭奪,而辭讓的德行就消失了。
有生下來而嫉妒、憎恨的,順着這個性,會有對人的傷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
有生下來而有耳目的慾望,有喜歡聲色慾望的,順着這個性,會有淫亂出現,而人的禮義文理秩序就消失了。
這樣,由人的性,順着人的情,一定會出現互相爭奪,有合乎冒犯名分的混亂文理秩序情況出現,最後歸於暴亂。
所以一定要有老師法制的教化,禮義的教導,然後纔會有辭讓的德行出現,合乎文理秩序,最後歸於治理安定。
由此看來,人的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而善就要人爲努力了。
所以彎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櫽栝蒸熱矯正,然後才直;不鋒利的刀劍,一定要磨礪,然後才鋒利;現在人的性惡,一定要靠老師、法制,然後才能改正,有禮義然後才能治理安定。
現在的人沒有老師、法制,就會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沒有禮義,就會悖亂而不安定。
古代的聖王因爲人的性惡,因爲偏險而不端正,悖亂而不安定,爲此而建立禮義,制定法度,用來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馴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導人的情性。
令人的性情都是由安定而表現,合乎道統。
現在的人,接受老師、法制的教化,積累文化知識,實行禮義的人,便是君子;放縱性情,安於恣肆放蕩,違背禮義的人,便是小人。
由此看來,人的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而善就要人爲努力了。
孟子說:人之所以能學,是因爲性善。
(荀子)說:不是。
這樣是不真正知道人的性,看不到人的人性和人爲努力的分別。
一切人的性,是由天成就的,不可以學習得到,不可以從做事得到。
禮義,是聖人創制的,是人學習而學到的,人由做事而能成就的。
不可以學習得到,不可由做事得到,而存在於人的,叫作性。
可以學習而做到,可以由做事而成就,存在於人的,叫作人爲努力。
這是人性和人爲努力的分別。
現在人的性,好像眼可以看到事物,耳可以聽到聲音。
可以看得清楚離不開眼,聽得清楚離不開耳,眼看得清和耳聽得清,是不可以學習得的,就很清楚了。
孟子說:現在人的性善,都是因爲喪失了人性,所以成爲惡。
(荀子)答:如果以爲是這樣,就錯了。
現在人的性,出生後就離開了本來的質樸,離開了本來的資質,一定是喪失的。
由此看來,人的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
所謂性善,應是不離開人的質樸而見到美,不離開人的資質而對人有利。
資樸相對於美,心意相對於善,應該好像清明離不開眼目,聽得清楚離不開耳朵一樣,所以叫作目明而耳聰。
現在人的性,飢餓就想吃飽,寒冷就想溫暖,疲勞就想休息,這是人的情性。
現在的人飢餓,看見長輩就不敢先吃,就是對長者有所辭讓;疲勞而不敢要求休息,就是想爲長者代勞。
子女讓父親,弟弟讓兄長,子女爲父親代勞,弟弟爲兄長代勞,這二種德行,都是違反人性而違背性情的。
但孝子之道,就是禮義的文理。
所以,順着情性是不會辭讓的,而辭讓就會違揹人的性情。
由此看來,人的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而善就要人爲努力了。
有人問:人的性既是惡的,則禮義怎樣出現呢?荀子回答說:一切禮義,是由聖人的人爲努力而制訂出的,不是因爲人的性而出現的。
所以製作陶器的人揉捏黏土,做成器物,則這器物是由工人人爲努力而出現的,不是因爲人的性而出現的。
所以工人砍削木材而做成器物,則這器物是由工人的人爲努力而出現的,不是因爲人的性而出現的。
聖人積聚思慮,熟習人爲的事情,制訂禮義而創建法度,則禮義法度是出於聖人的人爲努力,而不是出於人的性。
好像眼目喜好美色,耳朵喜好美聲,口喜好美味,心喜好利益,身體皮膚喜好舒適安逸,都是出於人的情性。
這是人感到自然的事,不必等待人爲的事然後纔出現的。
而由人的感覺而不能自然的事,一定要等待人爲的事,然後才肯定的,就是出於人爲努力。
這個人性和人爲出現的不同,有不同的特徵。
所以聖人教化人性而做人爲努力,人爲努力生起,就出現禮義,有禮義,就制訂法度,所以禮義法度是聖人所制訂的。
所以聖人和衆人相同,和衆人沒有不同的,就是人性。
而和衆人不同又超過衆人的地方,就是人爲努力了。
喜好利益而想得到利益,這是人的性情。
假如人有兄弟財產的分配,如果順着人的性情,喜好利益而又想得到利益,如果是這樣,則會出現兄弟互相爭奪。
如果是以禮義文理教化,這樣,全國人就會有辭讓。
所以順着人的性情,就會兄弟爭奪,而由禮義教化,就會令全國人有辭讓。
一切想成爲善的人,都是因爲人性惡。
因爲微薄的嚮往豐厚的,醜陋的嚮往美麗的,狹窄的嚮往廣闊的,貧窮的嚮往富有的,貧賤的嚮往尊貴的。
如果人自己本身沒有的,就一定要在外面尋求。
所以富有的人不向往財富,尊貴的人不向往權勢,如果人本身就有,一定不會在外面尋求。
由此看來,人之所以想成爲善的人,是因爲人性惡了。
現在的人性,本來沒有禮義,所以努力學習而要求能夠有禮義。
人性本來不知道禮義,所以加以思慮學習,而要求知道禮義。
這樣,由人天生來說,人沒有禮義,不知道禮義。
人如果沒有禮義就會亂,不知道禮義就會違背禮義。
這樣,由人天性來說,悖亂是在於自己本身。
由此看來,人的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而善就要人爲努力了。
孟子說:人的性是善的。
(荀子)說:不是。
古今天下人所說的善,都是合乎正理安定的法度,而所說的惡,就是偏險悖亂的。
這就是善惡的分別。
現在如果真以爲人的性本來是合乎正理法度的,則又何必使用聖王,何必使用禮義呢?即使有聖王禮義,又怎樣加以正理平治呢?現在說不是,人的性是惡的。
因此古代聖人因爲人性惡,因爲人偏險不正,悖亂不治,所以建立君主的權勢而統治人民,發揚禮義而教化人民,建立法度而治理,加重刑罰而禁止(作惡),令天下人都能安定,合乎善。
這是聖王的治理和禮義的教化。
現在假如嘗試放棄君主的權勢,沒有禮義的教化,廢除法正的治理,沒有刑罰的禁止,站着而看天下人民的互相交往,如果是這樣,則強者侵害弱者而搶奪,人數多的欺凌人數少的而侵擾,天下悖亂而相繼滅亡,很快會出現了。
由此看來,人的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而善就要人爲努力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