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瞞傳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
”嵩乃疑焉。
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
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父夜行,即殺之。
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爲頓丘令。
〔太祖與袁紹相拒,紹謀臣許攸來奔,〕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
”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
”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
其實可一月,爲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
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1],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
”聞者信以爲然,皆自若。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脣舌,以示紹軍。
將士皆怛懼。
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爲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爲問乎!”公意欲不殺。
許攸曰:“明旦鑑於鏡,此益不忘人。
”乃殺之。
〔公將北征三郡烏丸[2],諸將皆諫不可,唯郭嘉勸行。
公遂出兵,敗虜衆於柳城。
〕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爲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
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爲常。
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
〔公西征,與馬超等夾潼關而軍[3]。
公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4],據河西爲營。
公自潼關北渡。
〕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
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
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
公大笑曰:“今日幾爲小賊所困乎!”
〔公得渡河,循河而南。
超等屯謂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
〕時公軍每渡渭,輒爲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
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爲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
”公從之,乃多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
〔漢皇后[5]伏氏坐昔與父完書,雲帝以董承[6]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
〕公遣華歆[7]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
歆壞戶發壁,牽後出。
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後被髮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
”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公昔〕爲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
及公爲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
”王大笑。
建公名防,司馬宣王[8]之父。
〔漢室日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
〕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爲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
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建安二十五年,春於洛陽。
〕王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傷盡出血。
越白狀,王躬自視而惡之,以爲不祥,還遂寢疾。
太祖爲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
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
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初,袁忠爲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
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
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爲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
”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
”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常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
”太祖曰:“善。
”後軍中言太祖欺衆,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衆,不然事不解。
”乃斬之。
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
”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
”嵩乃疑焉。
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
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父夜行,即殺之。
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爲頓丘令。
〔太祖與袁紹相拒,紹謀臣許攸來奔,〕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
”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
”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
其實可一月,爲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
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1],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
”聞者信以爲然,皆自若。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脣舌,以示紹軍。
將士皆怛懼。
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爲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爲問乎!”公意欲不殺。
許攸曰:“明旦鑑於鏡,此益不忘人。
”乃殺之。
〔公將北征三郡烏丸[2],諸將皆諫不可,唯郭嘉勸行。
公遂出兵,敗虜衆於柳城。
〕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爲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
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爲常。
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
〔公西征,與馬超等夾潼關而軍[3]。
公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4],據河西爲營。
公自潼關北渡。
〕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
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
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
公大笑曰:“今日幾爲小賊所困乎!”
〔公得渡河,循河而南。
超等屯謂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
〕時公軍每渡渭,輒爲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
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爲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
”公從之,乃多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
〔漢皇后[5]伏氏坐昔與父完書,雲帝以董承[6]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
〕公遣華歆[7]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
歆壞戶發壁,牽後出。
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後被髮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
”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公昔〕爲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
及公爲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
”王大笑。
建公名防,司馬宣王[8]之父。
〔漢室日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
〕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爲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
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建安二十五年,春於洛陽。
〕王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傷盡出血。
越白狀,王躬自視而惡之,以爲不祥,還遂寢疾。
太祖爲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
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
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初,袁忠爲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
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
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爲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
”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
”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常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
”太祖曰:“善。
”後軍中言太祖欺衆,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衆,不然事不解。
”乃斬之。
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
”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暂无
[1]故市:在今河南滎陽東。
烏巢:在今河南新鄉封丘西。
[2]三郡烏丸:烏丸即烏桓,東胡別支。
三郡烏丸即遼西烏丸、遼東屬國烏丸、右北平烏丸,一度歸順袁紹。
[3]馬超:字孟起,漢末割據西北,以驍勇著稱。
爲曹操所敗,後投靠劉備。
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當山西、河南、陝西三省要衝。
[4]徐晃、朱靈,及下文張郃,均爲曹操部下大將。
蒲阪津:潼關北面的黃河渡口。
[5]漢皇后:指漢獻帝伏皇后。
[6]董承:漢獻帝時任車騎將軍。
建安五年(200)受獻帝密詔,與朝臣王服、種輯等謀誅曹操,事泄,夷三族。
[7]華歆:漢獻帝時任尚書令。
因助曹氏,曹丕建魏後,任爲司徒。
[8]司馬宣王:指司馬懿。
其子司馬昭封爲晉王時,追尊懿爲宣王。
烏巢:在今河南新鄉封丘西。
[2]三郡烏丸:烏丸即烏桓,東胡別支。
三郡烏丸即遼西烏丸、遼東屬國烏丸、右北平烏丸,一度歸順袁紹。
[3]馬超:字孟起,漢末割據西北,以驍勇著稱。
爲曹操所敗,後投靠劉備。
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當山西、河南、陝西三省要衝。
[4]徐晃、朱靈,及下文張郃,均爲曹操部下大將。
蒲阪津:潼關北面的黃河渡口。
[5]漢皇后:指漢獻帝伏皇后。
[6]董承:漢獻帝時任車騎將軍。
建安五年(200)受獻帝密詔,與朝臣王服、種輯等謀誅曹操,事泄,夷三族。
[7]華歆:漢獻帝時任尚書令。
因助曹氏,曹丕建魏後,任爲司徒。
[8]司馬宣王:指司馬懿。
其子司馬昭封爲晉王時,追尊懿爲宣王。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