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人物點評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
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
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爲傳誦。
南郭處士的行爲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
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優點:能夠毛逐自薦,主動請纓;能夠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樂隊中混跡,而不被識破;能夠一眼看透齊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後主動下臺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齊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選舉皇家吹竽樂隊的成員的,該制度導致了讓一點不會自己專業的人都可以在從事專業工作,不是他無能就是其周圍的管理樂隊的人有問題,可以推論行賄/受賄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樂還裝風雅,連一個不會竽的人都看不出,難道不是濫竽充數嗎?憑空養三百吹竽的人,以滿足個人的喜好,浪費納稅人的錢,視百姓如糞土古以有之。
齊湣王:子承父業,連喜好都繼承了,但帶來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
看樣子他是懂點吹竽的,一個一個的聽或欣賞,這纔會有濫竽充數的故事。
一個一個的聽,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個淘汰的是誰呢?肯定是那些比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個個緊張,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齊宣王一樣,以滿足個人的喜好,浪費納稅人的錢。
更有甚者,一個一個聽,勢必花更多的時間在享樂,而忽視朝廷的公務。
常此以往,國將不國,歷史就是如此!好一個濫竽治國!
三百吹竽的人: 與南郭先生長期共事,必知道其不會吹竽,但從不向王彙報。
典型的官官相護,明哲保身,對周圍的不正之風聽之任之,助長其發展,難道其中沒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嗎?他們對先王必是感激不盡,宣王從不管他們的能力好壞,能吹就行,不會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場和熱鬧。
對齊湣王必沒好感,人人過堂,競爭壓力,朝不保夕。
揭示道理
濫竽充數的故事告訴人們: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瞭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事,而無真才實學的人。
(1)節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這則寓言諷刺了無德無才、招搖撞騙的騙子,提醒人們只要嚴格把關,騙子就難行騙。
告訴人們要有真才實學。
濫:失實的,假的。
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
“濫竽”即不會吹竽。
充數:湊數。
(2)齊宣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
姓田,名闢疆。
(3)使:讓。
(4)必:一定,必須,總是。
(5)南郭:複姓。
(6)處士:古代稱有學問、有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爲處士,相當於“先生”
(7)請:請求,要求。
(8)爲:給,替。
(9)說:通“悅”,對......感到高興。
(10)廩食(lǐn sì)以數百人: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
廩:糧食。
食:供養。
(11)以:用,拿。
(12)湣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在宣王死後繼位。
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歡,喜悅,此處是喜歡。
(14)逃:逃跑。
(15)立:繼承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種樂器,像如今的笙。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
齊宣王去世了,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