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埶。
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埶,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
”此之謂也。
合符節,別契券者,所以爲信也;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
探籌、投鉤者,所以爲公也;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偏。
衡石稱縣者,所以爲平也;上好覆傾,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險。
鬥斛敦概者,所以爲嘖也;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
故械數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官人守數,君子養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於臣子矣。
如是則雖在小民,不待合符節,別契券而信,不待探籌投鉤而公,不待衝石稱縣而平,不待鬥斛敦概而嘖。
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勞而事治,政令不煩而俗美。
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勸上之事,而安樂之矣。
故借歛忘費,事業忘勞,寇難忘死,城郭不待飾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勁,敵國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謂至平。
詩曰:“王猶允塞,徐方既來。
”此之謂也。
請問爲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
請問爲人臣?曰:以禮侍君,忠順而不懈。
請問爲人父?曰:寬惠而有禮。
請問爲人子?曰:敬愛而致文。
請問爲人兄?曰:慈愛而見友。
請問爲人弟?曰:敬詘而不苟。
請問爲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
請問爲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
此道也,偏立而亂,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
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之禮也。
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於天下,動無不當也。
故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並遇變態而不窮,審之禮也。
故君子之於禮,敬而安之;其於事也,徑而不失;其於人也,寡怨寬裕而無阿;其爲身也,謹修飾而不危;其應變故也,齊給便捷而不惑;其於天地萬物也,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於百官之事伎藝之人也,不與之爭能,而致善用其功;其待上也,忠順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遊也,緣類而有義;其居鄉里也,容而不亂。
是故窮則必有名,達則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閔,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和平,志意廣大,行義塞於天地之間,仁智之極也。
夫是之謂聖人;審之禮也。
請問爲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爲國也。
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
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
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君射則臣決。
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
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爲國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
民不親不愛,而求爲己用,爲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爲己用,不爲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
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
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
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
狂生者,不胥時而落。
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則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則莫若求其人。
彼或蓄積而得之者不世絕。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
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獨好之;以天下之民莫爲之也,然而是子獨爲之。
好之者貧,爲之者窮,然而是子猶將爲之也,不爲少頃輟焉。
曉然獨明於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
是其人也,大用之,則天下爲一,諸侯爲臣;小用之,則威行鄰敵;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
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
詩曰:“介人維藩,大師爲垣。
”此之謂也。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
君者,何也?曰:能羣也。
能羣也者,何也?曰: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
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
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羣。
不能生養人者,人不親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顯設人者,人不樂也;不能藩飾人者,人不榮也。
四統者亡,而天下去之,夫是之謂匹夫。
故曰: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
省工賈,衆農夫,禁盜賊,除奸邪:是所以生養之也。
天子三公,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職,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之也。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賢使之爲三公,次賢使之爲諸侯,下賢使之爲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
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飾之也。
故由天子至於庶人也,莫不騁其能,得其志,安樂其事,是所同也;衣暖而食充,居安而遊樂,事時制明而用足,是又所同也。
若夫重色而成文章,重味而成珍備,是所衍也。
聖王財衍,以明辨異,上以飾賢良而明貴賤,下以飾長幼而明親疏。
上在王公之朝,下在百姓之家,天下曉然皆知其所以爲異也,將以明分達治而保萬世也。
故天子諸侯無靡費之用,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衆庶百姓無奸怪之俗,無盜賊之罪,其能以稱義遍矣。
故曰:治則衍及百姓,亂則不足及王公。
此之謂也。
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
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
”人習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故職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亂,兼聽齊明而百姓不留:如是,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止,誠能而後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
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夫是之謂大形。
詩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此之謂也。
爲人主者,莫不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是禹桀之所同也。
要此三欲,闢此三惡,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徑是矣。
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王霸之佐也。
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
無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
今人主有大患:使賢者爲之,則與不肖者規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語曰: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公正之士,衆人之痤也;修道之人,污邪之賊也。
今使污邪之人,論其怨賊,而求其無偏,得乎哉!譬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亂莫大焉。
故古之人爲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
取人之道,參之以禮;用人之法,禁之以等。
行義動靜,度之以禮;知慮取捨,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臨尊,輕不得以縣重,愚不得以謀知,是以萬舉而不過也。
故校之以禮,而觀其能安敬也;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與之安燕,而觀其能無流慆也;接之以聲色、權利、忿怒、患險,而觀其能無離守也。
彼誠有之者,與誠無之者,若白黑然,可詘邪哉!故伯樂不可欺以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
人主欲得善射--射遠中微者,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
內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雖聖人不能易也。
欲得善馭--及速致遠者,一日而千里,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
內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能致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雖聖人不能易也。
欲治國馭民,調壹上下,將內以固城,外以拒難,治則制人,人不能制也;亂則危辱滅亡,可立而待也。
然而求卿相輔佐,則獨不若是其公也,案唯便嬖親比己者之用也,豈不過甚矣哉!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強,俄則弱矣;莫不欲安,俄則危矣;莫不欲存,俄則亡矣。
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是無他故,莫不失之是也。
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無私人以官職事業,是何也?曰:本不利於所私也。
彼不能而主使之,則是主闇也;臣不能而誣能,則是臣詐也。
主闇於上,臣詐於下,滅亡無日,俱害之道也。
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豈私之也哉!以爲親邪?則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爲故邪?則未嘗相識也;以爲好麗邪?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齒軍)然而齒墮矣。
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貴道,欲白貴名,以惠天下,而不可以獨也。
非於是子莫足以舉之,故舉是子而用之。
於是乎貴道果立,貴名果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之子孫,苟非狂惑者,莫不爲天下之顯諸侯,如是者能愛人也。
故舉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大功,然後隱其所憐所愛,其下猶足以爲天下之顯諸侯。
故曰:唯明主爲能愛其所愛,闇主則必危其所愛。
此之謂也。
牆之外,目不見也;裏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之守司,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
天下之變,境內之事,有弛易齵差者矣,而人主無由知之,則是拘脅蔽塞之端也。
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廣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
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窺遠收衆之門戶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
故人主必將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後可。
其知惠足使規物,其端誠足使定物,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
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
如是,國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應,亂之端也。
故曰:人主不可以獨也。
卿相輔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
故人主必將有卿相輔佐足任者,然後可。
其德音足以填撫百姓,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
四鄰諸侯之相與,不可以不相接也,然而不必相親也,故人主必將有足使喻志決疑於遠方者,然後可。
其辯說足以解煩,其知慮足以決疑,其齊斷足以距難,不還秩,不反君,然而應薄扞患,足以持社稷,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
故人主無便嬖左右足信者,謂之闇;無卿相輔佐足任使者,謂之獨;所使於四鄰諸侯者非其人,謂之孤;孤獨而晻,謂之危。
國雖若存,古之人曰亡矣。
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此之謂也。
材人:願愨拘錄,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是官人使吏之材也。
修飭端正,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守職修業,不敢損益,可傳世也,而不可使侵奪,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
知隆禮義之爲尊君也,知好士之爲美名也,知愛民之爲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爲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爲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爲多材也,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爲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權物稱用之爲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
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若是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
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將卑埶出勞,並耳目之樂,而親自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辨之,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
是所謂視乎不可見,聽乎不可聞,爲乎不可成,此之謂也。
暂无
暂无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