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序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
是《關雎》之義也。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
大小不同,而得併爲六義者。
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爲‘義’。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爲之本,以六律爲之音。
暂无
暂无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