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三遊洞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
路狹不可行,捨輿登舟。
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
復捨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
窮山之巓,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
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
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爲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牀,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
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絶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爲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畱連不忍別去,因共遊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後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爲詩文以紀之。
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迹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
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遊三遊洞記》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的一篇記遊散文,記述的是作者的三遊洞之行的經歷。
文中描繪了三遊洞的美景,追憶了唐宋時期多位詩人來此遊覽的經歷,然後由歷史人物聯想到自身被貶的際遇,表達了他鬱鬱不得志的感慨。
下牢關:在今宜昌市西北。
湯(shāng)湯:水流的聲音。
白樂天:白居易,樂天是他的字。
江州:今江西九江。
忠州:今四川忠縣。
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通州:今四川達縣。
將北還:指由通州司馬改任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
知退:白行簡的字。
歐陽永叔:歐陽修,永叔是他的字。
黃魯直:黃庭堅,魯直是他的字。
學使陳公:指陳浩。
學使,即提督學政,也稱提學使。
伯思、仲思:指陳浩的長子陳本忠,次子陳本敬。
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嚮西北方向走陸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説的下牢關。
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車上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聽見兩崖之間傳出“湯湯”的流水聲。
於是又下船走陸路,順著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頂,就又從上面用繩子從高處滑下。
下面的土地漸漸平了,有一塊大石頭攩在路中,便彎著腰從石頭下面過去。
一出去便見開闊的平地,有一箇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寬約十二丈。
兩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爲三箇門,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樣。
中室像客廳,右室像廚房,左室像招待賓客的住所。
洞中有一塊下垂的鐘乳石,敲它就會發出像鐘聲一樣的聲音。
左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形狀規則,敲它就會發出像磬聲一樣的聲音。
這地方還有些石頭雜著土,撞它就會發出“逄逄”鼓音般的聲音。
後面還有一塊石頭像牀,可以坐。
我與幾個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鐘磬等樂器加大了我們的音量。
嚮下看是一條深溪,水聲清越,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一樣。
深溪兩岸,是高達千尋的山壁,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背著柴邊走邊唱,歌聲縷縷不絶於耳。
以前白樂天(居易)從江州司馬昇爲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從通州將回北方,樂天攜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會,喝酒喝得十分高興,流連忘返不忍離去,所以一起來此洞遊玩,洞因爲這三人而得名;後來,歐陽永叔(修)及黃魯直(庭堅)兩個人都因爲被排斥貶官,相繼來到此洞,有的還寫了詩文來記這件事。
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誰排斥我嗎?是誰把我貶到這裏的嗎?和我一起來遊玩的,有學使陳公的兒子伯思、仲思。
我不是陳公,即使想來這裏,也沒有上面説的那些原因,而陳公因爲公務不能一起來。
但是就算他來了,到底是有幸還是不幸呢?
像樂天、微之這樣的人就是世俗所説的高人,地位顯赫,名重一時,所以凡是他們足迹經過的地方,都流傳後世,而且那箇地方也因爲那些人出名。
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險峻的山水,和蟲兒鳥兒來來去去又有什麽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麽喜好遊玩的人就會爭先恐後地去遊玩。
然而把它放在荒遠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風景就不能顯現出來,人們也就不能親自前來領略它的美好風光。
唉,這哪裏是一個人的不幸呢?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