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史
金匱石室,汗簡殺青,悉是傳錄,河間古簡,為法書祖。
張彥遠志在多聞,上列沮蒼,按史發論,世咸不傳,徒欺後人,有識所罪。
至於後愚妄作,組織神鬼,止可發笑。
余但以平生目歷,區別無疑,集曰《書史》,所以提南識者,不點俗目。
劉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跡煥然,所謂金石刻文,與孔氏上古書相表裡,字法有鳥跡自然之狀。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購亦多。
余皆嘗賞閱,如楚鐘刻字,則端逸,遠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書之首;秦漢石刻,塗壁都市,前人已詳。
余閱書白首,無魏遺墨,故斷自西晉。
晉賢十四帖,檢校太師李瑋於侍中王貽永家購得,第一帖張華真楷,鐘法,次王 ,次王戎,次陸機,次郗鑒,次陸 表,晉元帝批答,次謝安,次王衍,次右軍,次謝萬兩帖,次王 ,次臣詹,晉武帝批答,次謝方回,次郗 ,次謝尚,內謝安帖,有開元印,縫兩小璽,建中翰林印。
安及萬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閱古書印,後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賞鑒之家,其間有太平公主胡書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寶藏。
侍中,國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無他好,留意翰墨,潤色太平。
淳化中嘗借王氏所收書,集人《閣帖》十卷,內郗 兩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於謝安帖尾御書親跋三字以還王氏,其帖在李瑋家。
余同王渙之飲於李氏園池,閱書畫產竟日,末出此帖:棗木大軸,古青藻花錦作標,破爛,無竹模,晉帖,上反安冠簪樣古玉軸。
余尋制擲棗軸池中,拆玉軸,王渙之加糊,共裝焉。
一坐大笑,要余題跋,乃題曰:「李氏法書第一」(亦天下法書第一也)。
又晉謝奕、桓溫、謝安三帖為一卷,上有竇蒙審定印,謝安帖後以濃墨模榻,遂全暈過,後歸副車王詵家,分為三帖,雲失謝安帖,以墨重暈。
唐人意寶此帖,而反害之也。
後人可以為戒。
李瑋雲:「亦購於王氏。」
又黃素《黃庭經》一卷,是六朝人書。
絹完,並無唐人氣格。
縫有書印字,是曾入鐘紹京家。
黃素縝密,上下是為絲織成欄,期間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陳氏圖書字印,及錢氏忠孝之家印。
陶谷跋雲:「山陰道士劉君,以群鵝獻右軍,乞書《黃庭經》,此是也。
此書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罷官過浚郊,遺光祿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後封博王;王薨,余獲於舊邸,時貞明庚辰秋也。
晉都梁苑。
因重背之。
中書捨人陶谷記。」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彥威兼副都統。
余跋雲:「書印字,唐越國公鐘紹京印也。
《晉史》載:為寫《道德經》,當舉群鵝相贈。
因李白詩《送賀監》雲:‘鏡湖流水春始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世人遂以《黃庭經》為‘換鵝經’,甚可笑也。
此名因開元後,世傳《黃庭經》多惡扎,皆是偽作,唐人以畫贊猶為非真,則《黃庭》內多鐘法者,猶是好事者為之耳。」
又有唐摹右軍帖,雙鈎,蠟紙摹。
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霜末降,未可我得」。
韋應物詩雲:「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
蓋用此事。
開皇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咨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行書帖真跡,天下法書第二,右軍行書第一也。
帖辭雲:「羲之死罪。
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進鎮,東西齊舉,想克定有期也。
羲之死罪。
」長慶某年月日,太常少卿蕭祐鑒定。
在王禹玉家,後有禹玉跋,以門下省印印之。
時貴多跋。
後為章子厚借去不歸。
其子仲 ,專遣介請未至。
是竹絲乾筆所書,鋒勢郁勃,揮霍濃淡如雲煙,變怪多態。
「清」字破損,余親臨得之。
王羲之《玉潤帖》,是唐人冷金紙上雙鈎摹。
帖雲:「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
頭癰已潰,尚未足憂,痼病少有差者,優之焦心,良不可言。
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已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
民惟歸誠待罪而已。
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已具,不復多白。
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此帖連在《稚恭帖》後,字大小一如《蘭亭》,想其真跡神妙。
右軍《快雪時晴帖》雲:「羲之頓首。
快雪時 晴,佳。
想安善。
未果,為結力不次。
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是真字,數字帶行,今民無右軍真字帖。
末有君倩二字,疑是梁秀。
縫有褚氏字印,是褚令所印。
蘇氏有三本,在諸房,一餘易得之,一劉涇巨濟易得,無褚印。
晉太宰中書令王獻之字子敬《十二月帖》,黃麻紙,辭雲:「十二月割至否?中秋不復,不得想,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慶等大軍」,下一 印曰「鐸書」,是唐相王鐸印;後有君倩字;前有絹小帖,是褚遂良,題曰「大令十二月帖」。
此帖運筆如火筋畫灰,邊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元與《快雪帖》相連,蘇太簡家物,上有國老才翁子美題跋,雲:「鹵僧守一所藏,先令以命服得之。」子美子激,字志東,與余分藏,以書畫寶玩易之。
王羲之《筆精帖》,內兩字集在諸家碑上,縫有正觀半印。
王獻之《日寒帖》,有唐氏雜跡印,後有兩行謝安批,所謂批後為答也。
唐太宗不敬獻之《慰問帖》,故 於帖上刮去不次獻之白字,謂之羊欣以應募,而以前帖為薄紹之書。
跋尾書官姓名,雲:「大歷某年月日,下刮去石姓名。」五代人題曰:「薛邕記之。」後題一行 曰:「某年和傳遺余。」押字是薛也,其後歸王文惠家。
文惠孫居高郵,並收得褚遂良黃絹上臨《蘭亭》一本。
乏貲之官,許余以五十千質之。
余時遷葬丹徒,約王 君,友婿宗室時監羅務令輥亦欲往,別約至彼交帖。
王君後余五日至,余方襄大事,未暇見之。
事意見,雲:「適沈存中借去。」吾拊髀驚曰:「此書不復歸矣。」 余遂過沈,問焉。
沈曰:「且勿驚破得之,當易公王維雪圖,其父嘗許見與也。」余因不復言。
後數日,王君攜褚書見過,大嘆曰:沈使其媚有二十星資其行,請以 二十千留褚書。
余因不復取。
後十年,王君卒,其子居高郵,欲成姻事,因賀鑄持至儀真,求以二十千售之,後蘇頌丞相家與沈之子博毅同會,問所在,曰:「分與其弟矣。」翌日,蘇舜元子雲屢見之。
呂夏卿子通直君有歐陽詢草書《千文》,蔡襄跋為智永。
通直出示余,欲跋,答以必改平乃跋。
君欣然。
遂於古紙上跋正。
通直君,失其名字。
唐人臨智永《千文》半卷,在丞相蘇頌家。
蘇耆家《蘭亭》三本。
一是參政蘇易簡題贊,曰:「有若像夫子,尚興闕里門。
虎賁類蔡邕,猶旁文舉尊。
昭陵自一閉,真跡不復存。
今余獲此本,可以比□。」第圩本在蘇舜元房,上有易簡子耆天聖歲跋。
範文正、王堯臣參政跋雲:「才翁東齋書,嘗盡覽焉。」蘇泊,才翁子也,與余友善,以王維雪景六幅、李王翎毛 一幅、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之。
毫髮備盡。
「少長」字,世傳眾本皆不及。
「長」字其中二筆相近,末後捺筆鈎回,筆鋒直至起筆處。
「懷」字內折筆、抹筆,皆轉 側,褊而見鋒。
「 」字內「斤」字「足」字轉筆,賊毫隨之,於斫和處,賊毫直出其中。
世之摹本,未嘗有也。
此定是馮承素、湯普徹、韓道政、趙模、諸葛正之流拓賜王公者。
碾花真玉軸,紫錦裝背。
在蘇氏舜元房。
題為褚遂良摹。
余跋曰:「《樂毅論》正書第一,此乃行書第一也。
觀其改誤字,多率意為之,咸有褚體,余皆盡妙。
此書下真跡一等,非深知書者,未易道也。
贊曰:熠熠客星,豈晉所得。
養器泉石,留腴翰墨。
戲著標談,書存焉式。
鬱鬱昭陵,玉碗已出。
戎溫無類,誰寶真物?水月非 虛,移模奪質。
繡繰金□,瓊機綿紼。
猗歟元章,守之勿失。」第三本唐粉蠟紙摹,在舜欽房。
第二本所論數字,精妙處此本咸不及,然固在第一本上也。
是其族人沂摹。
蓋第二本毫髮不 差。
世當有十餘本。
一絹本,在蔣長源處。
一紙本,在其子之文處,是舜欽本。
一本在騰中處,是歸余家本也。
一本在之友處。
泗州 南山 杜氏,父為尚書郎,家世杜陵人,收唐刻板本《蘭亭》,與吾家所收不差。
有鋒勢,筆活。
余得之,以其本刻板,回視定本及近世妄刻之本,異也。
此書不亡於後世者,賴存此本。
遇好事者見求,即與一本,不可再得。
民謂之三米《蘭亭》。
宗室叔盎收《蘭亭》,遂不及吾家本,在舜欽本上,因重背,易其後背紙,遂乏精彩。
然在都門,最為佳本。
王鞏見求余家印本,曰:「此湯普徹所摹,與贈王詵家摹本一同。」今甚思之,欲得此以自解爾。
錢塘關景仁收唐石本《蘭亭》,佳於定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唐太師顏真卿《不審》、《乞米》二帖,在蘇澥處。
背縫有吏部尚書銓印,與安師文家《爭坐位帖》、《責峽州別駕帖》縫印一同。
《爭坐位帖》是唐畿縣獄狀捶熟 紙。
韓退之以用生紙錄文為不敏也。
生紙當是草上所用,內小字是於行間添注,不盡,又於行下空紙邊橫寫,與刻本不同。
此帖在顏最為傑思。
想其忠義憤發,頓挫 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石刻粗存梗概爾。
余少時臨一本,不復記所在。
後二十年,寶文謝景溫尹京雲:大豪郭氏分,內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 眾乃許。
取視之,縫有「元章戲筆」字印,中間筆氣甚有如余書者,面喻之。
乃雲:「家世收久,不以公言為然。」
《峽州別駕帖》,白麻紙,真字。
雲「疏拙抵罪,聖慈含弘。
猶佐列藩,不遠伊邇」是也。
字類《糾宗碑》,清甚。
又《祭濠州使君文》、《鹿肉帖》,並是魯公真跡。
山陽簿張君,齊賢丞相之後,收魯公二帖,雲「奏事官至」,又曰「為憲之功」。
後帖「張漵郎官求辟」,類《乞米帖》及《李太保帖》。
《朱巨川告》,顏書,其孫灌園屢持入秀州崇德邑中,不用為蔭。
余以金梭易之。
又一告,類徐浩書,在邑人王衷處,亦《巨川告》也。
劉涇得余顏《告》背紙,上有五分墨,至今裝為秘玩。
然如徐告,粗有徐法爾。
王詵與余厚善,愛之篤。
一日見,語曰:「固願得之」。
遂以韓馬易去。
馬尋於劉涇處換一石也。
此書至今在王詵處。
《送劉太衝序》,碧箋書,王欽臣故物,後有王參政名印。
王雲:因與唐兩出書,各誤收卷去。
以「將才不偶命,而德其無鄰」字剪去,碧箋宜墨,神彩艷發,龍蛇生動,睹之驚人。
不裝背,揭去背紙,以厚紙散卷之。
略一出,即卷去。
其子雲「與智永《千字文》、柳公權書《柳尊師志》、歐陽《鄱陽帖》,並同葬矣」,亦可嘆息也。
或謂密為王詵購去。
蘇之才收碧箋文殊一幅,魯公妙跡。
又有《與夫人帖》一幅,當是其嫂。
今在王詵家。
魯公《寒食帖》,綾紙書,在錢勰處。
世多石刻。
魯公一軸五帖,見石裔言在兄處,副車之孫也。
懷素絹帖第一帖「胸中刺痛」,第二帖「恨不識顏尚書」,第三帖「律公好事」,是懷素老筆,並在安師文處。
元祐戊辰歲,安公攜至,留吾家月余,臨學乃還。
後有呂汲公大防已下題。
今歸章公。
懷素《千文》絹本真跡,在蘇液家,沈遘家刻板本。
是後歸章家。
懷素詩一首,絹上真跡,王鞏易與王詵家。
懷素絹帖一軸雜論故事,後人分剪為二十餘處,王詵累年遂求足元數。
又一雲「史陵者」絹帖,以六朝古賢一幀,易與王詵。
懷素書《任華歌》,真跡兩幅,絹書,字法清逸,歌辭奇偉。
在王詵家。
詵雲:「尚方有其後三幅。」
懷素草書「祝融高坐對寒峰」,綠絹帖,兩行。
此字最佳。
石紫常刻石有六行,今不見前四行。
問夷庚,雲:「與王欽臣家雜色纈級絹背以詩代懷帖同軸。」今聞王之子,為宗室所購。
是懷素天下第一好收也。
張彥遠志在多聞,上列沮蒼,按史發論,世咸不傳,徒欺後人,有識所罪。
至於後愚妄作,組織神鬼,止可發笑。
余但以平生目歷,區別無疑,集曰《書史》,所以提南識者,不點俗目。
劉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跡煥然,所謂金石刻文,與孔氏上古書相表裡,字法有鳥跡自然之狀。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購亦多。
余皆嘗賞閱,如楚鐘刻字,則端逸,遠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書之首;秦漢石刻,塗壁都市,前人已詳。
余閱書白首,無魏遺墨,故斷自西晉。
晉賢十四帖,檢校太師李瑋於侍中王貽永家購得,第一帖張華真楷,鐘法,次王 ,次王戎,次陸機,次郗鑒,次陸 表,晉元帝批答,次謝安,次王衍,次右軍,次謝萬兩帖,次王 ,次臣詹,晉武帝批答,次謝方回,次郗 ,次謝尚,內謝安帖,有開元印,縫兩小璽,建中翰林印。
安及萬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閱古書印,後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賞鑒之家,其間有太平公主胡書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寶藏。
侍中,國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無他好,留意翰墨,潤色太平。
淳化中嘗借王氏所收書,集人《閣帖》十卷,內郗 兩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於謝安帖尾御書親跋三字以還王氏,其帖在李瑋家。
余同王渙之飲於李氏園池,閱書畫產竟日,末出此帖:棗木大軸,古青藻花錦作標,破爛,無竹模,晉帖,上反安冠簪樣古玉軸。
余尋制擲棗軸池中,拆玉軸,王渙之加糊,共裝焉。
一坐大笑,要余題跋,乃題曰:「李氏法書第一」(亦天下法書第一也)。
又晉謝奕、桓溫、謝安三帖為一卷,上有竇蒙審定印,謝安帖後以濃墨模榻,遂全暈過,後歸副車王詵家,分為三帖,雲失謝安帖,以墨重暈。
唐人意寶此帖,而反害之也。
後人可以為戒。
李瑋雲:「亦購於王氏。」
又黃素《黃庭經》一卷,是六朝人書。
絹完,並無唐人氣格。
縫有書印字,是曾入鐘紹京家。
黃素縝密,上下是為絲織成欄,期間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陳氏圖書字印,及錢氏忠孝之家印。
陶谷跋雲:「山陰道士劉君,以群鵝獻右軍,乞書《黃庭經》,此是也。
此書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罷官過浚郊,遺光祿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後封博王;王薨,余獲於舊邸,時貞明庚辰秋也。
晉都梁苑。
因重背之。
中書捨人陶谷記。」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彥威兼副都統。
余跋雲:「書印字,唐越國公鐘紹京印也。
《晉史》載:為寫《道德經》,當舉群鵝相贈。
因李白詩《送賀監》雲:‘鏡湖流水春始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世人遂以《黃庭經》為‘換鵝經’,甚可笑也。
此名因開元後,世傳《黃庭經》多惡扎,皆是偽作,唐人以畫贊猶為非真,則《黃庭》內多鐘法者,猶是好事者為之耳。」
又有唐摹右軍帖,雙鈎,蠟紙摹。
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霜末降,未可我得」。
韋應物詩雲:「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
蓋用此事。
開皇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咨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行書帖真跡,天下法書第二,右軍行書第一也。
帖辭雲:「羲之死罪。
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進鎮,東西齊舉,想克定有期也。
羲之死罪。
」長慶某年月日,太常少卿蕭祐鑒定。
在王禹玉家,後有禹玉跋,以門下省印印之。
時貴多跋。
後為章子厚借去不歸。
其子仲 ,專遣介請未至。
是竹絲乾筆所書,鋒勢郁勃,揮霍濃淡如雲煙,變怪多態。
「清」字破損,余親臨得之。
王羲之《玉潤帖》,是唐人冷金紙上雙鈎摹。
帖雲:「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
頭癰已潰,尚未足憂,痼病少有差者,優之焦心,良不可言。
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已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
民惟歸誠待罪而已。
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已具,不復多白。
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此帖連在《稚恭帖》後,字大小一如《蘭亭》,想其真跡神妙。
右軍《快雪時晴帖》雲:「羲之頓首。
快雪時 晴,佳。
想安善。
未果,為結力不次。
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是真字,數字帶行,今民無右軍真字帖。
末有君倩二字,疑是梁秀。
縫有褚氏字印,是褚令所印。
蘇氏有三本,在諸房,一餘易得之,一劉涇巨濟易得,無褚印。
晉太宰中書令王獻之字子敬《十二月帖》,黃麻紙,辭雲:「十二月割至否?中秋不復,不得想,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慶等大軍」,下一 印曰「鐸書」,是唐相王鐸印;後有君倩字;前有絹小帖,是褚遂良,題曰「大令十二月帖」。
此帖運筆如火筋畫灰,邊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元與《快雪帖》相連,蘇太簡家物,上有國老才翁子美題跋,雲:「鹵僧守一所藏,先令以命服得之。」子美子激,字志東,與余分藏,以書畫寶玩易之。
王羲之《筆精帖》,內兩字集在諸家碑上,縫有正觀半印。
王獻之《日寒帖》,有唐氏雜跡印,後有兩行謝安批,所謂批後為答也。
唐太宗不敬獻之《慰問帖》,故 於帖上刮去不次獻之白字,謂之羊欣以應募,而以前帖為薄紹之書。
跋尾書官姓名,雲:「大歷某年月日,下刮去石姓名。」五代人題曰:「薛邕記之。」後題一行 曰:「某年和傳遺余。」押字是薛也,其後歸王文惠家。
文惠孫居高郵,並收得褚遂良黃絹上臨《蘭亭》一本。
乏貲之官,許余以五十千質之。
余時遷葬丹徒,約王 君,友婿宗室時監羅務令輥亦欲往,別約至彼交帖。
王君後余五日至,余方襄大事,未暇見之。
事意見,雲:「適沈存中借去。」吾拊髀驚曰:「此書不復歸矣。」 余遂過沈,問焉。
沈曰:「且勿驚破得之,當易公王維雪圖,其父嘗許見與也。」余因不復言。
後數日,王君攜褚書見過,大嘆曰:沈使其媚有二十星資其行,請以 二十千留褚書。
余因不復取。
後十年,王君卒,其子居高郵,欲成姻事,因賀鑄持至儀真,求以二十千售之,後蘇頌丞相家與沈之子博毅同會,問所在,曰:「分與其弟矣。」翌日,蘇舜元子雲屢見之。
呂夏卿子通直君有歐陽詢草書《千文》,蔡襄跋為智永。
通直出示余,欲跋,答以必改平乃跋。
君欣然。
遂於古紙上跋正。
通直君,失其名字。
唐人臨智永《千文》半卷,在丞相蘇頌家。
蘇耆家《蘭亭》三本。
一是參政蘇易簡題贊,曰:「有若像夫子,尚興闕里門。
虎賁類蔡邕,猶旁文舉尊。
昭陵自一閉,真跡不復存。
今余獲此本,可以比□。」第圩本在蘇舜元房,上有易簡子耆天聖歲跋。
範文正、王堯臣參政跋雲:「才翁東齋書,嘗盡覽焉。」蘇泊,才翁子也,與余友善,以王維雪景六幅、李王翎毛 一幅、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之。
毫髮備盡。
「少長」字,世傳眾本皆不及。
「長」字其中二筆相近,末後捺筆鈎回,筆鋒直至起筆處。
「懷」字內折筆、抹筆,皆轉 側,褊而見鋒。
「 」字內「斤」字「足」字轉筆,賊毫隨之,於斫和處,賊毫直出其中。
世之摹本,未嘗有也。
此定是馮承素、湯普徹、韓道政、趙模、諸葛正之流拓賜王公者。
碾花真玉軸,紫錦裝背。
在蘇氏舜元房。
題為褚遂良摹。
余跋曰:「《樂毅論》正書第一,此乃行書第一也。
觀其改誤字,多率意為之,咸有褚體,余皆盡妙。
此書下真跡一等,非深知書者,未易道也。
贊曰:熠熠客星,豈晉所得。
養器泉石,留腴翰墨。
戲著標談,書存焉式。
鬱鬱昭陵,玉碗已出。
戎溫無類,誰寶真物?水月非 虛,移模奪質。
繡繰金□,瓊機綿紼。
猗歟元章,守之勿失。」第三本唐粉蠟紙摹,在舜欽房。
第二本所論數字,精妙處此本咸不及,然固在第一本上也。
是其族人沂摹。
蓋第二本毫髮不 差。
世當有十餘本。
一絹本,在蔣長源處。
一紙本,在其子之文處,是舜欽本。
一本在騰中處,是歸余家本也。
一本在之友處。
泗州 南山 杜氏,父為尚書郎,家世杜陵人,收唐刻板本《蘭亭》,與吾家所收不差。
有鋒勢,筆活。
余得之,以其本刻板,回視定本及近世妄刻之本,異也。
此書不亡於後世者,賴存此本。
遇好事者見求,即與一本,不可再得。
民謂之三米《蘭亭》。
宗室叔盎收《蘭亭》,遂不及吾家本,在舜欽本上,因重背,易其後背紙,遂乏精彩。
然在都門,最為佳本。
王鞏見求余家印本,曰:「此湯普徹所摹,與贈王詵家摹本一同。」今甚思之,欲得此以自解爾。
錢塘關景仁收唐石本《蘭亭》,佳於定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唐太師顏真卿《不審》、《乞米》二帖,在蘇澥處。
背縫有吏部尚書銓印,與安師文家《爭坐位帖》、《責峽州別駕帖》縫印一同。
《爭坐位帖》是唐畿縣獄狀捶熟 紙。
韓退之以用生紙錄文為不敏也。
生紙當是草上所用,內小字是於行間添注,不盡,又於行下空紙邊橫寫,與刻本不同。
此帖在顏最為傑思。
想其忠義憤發,頓挫 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石刻粗存梗概爾。
余少時臨一本,不復記所在。
後二十年,寶文謝景溫尹京雲:大豪郭氏分,內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 眾乃許。
取視之,縫有「元章戲筆」字印,中間筆氣甚有如余書者,面喻之。
乃雲:「家世收久,不以公言為然。」
《峽州別駕帖》,白麻紙,真字。
雲「疏拙抵罪,聖慈含弘。
猶佐列藩,不遠伊邇」是也。
字類《糾宗碑》,清甚。
又《祭濠州使君文》、《鹿肉帖》,並是魯公真跡。
山陽簿張君,齊賢丞相之後,收魯公二帖,雲「奏事官至」,又曰「為憲之功」。
後帖「張漵郎官求辟」,類《乞米帖》及《李太保帖》。
《朱巨川告》,顏書,其孫灌園屢持入秀州崇德邑中,不用為蔭。
余以金梭易之。
又一告,類徐浩書,在邑人王衷處,亦《巨川告》也。
劉涇得余顏《告》背紙,上有五分墨,至今裝為秘玩。
然如徐告,粗有徐法爾。
王詵與余厚善,愛之篤。
一日見,語曰:「固願得之」。
遂以韓馬易去。
馬尋於劉涇處換一石也。
此書至今在王詵處。
《送劉太衝序》,碧箋書,王欽臣故物,後有王參政名印。
王雲:因與唐兩出書,各誤收卷去。
以「將才不偶命,而德其無鄰」字剪去,碧箋宜墨,神彩艷發,龍蛇生動,睹之驚人。
不裝背,揭去背紙,以厚紙散卷之。
略一出,即卷去。
其子雲「與智永《千字文》、柳公權書《柳尊師志》、歐陽《鄱陽帖》,並同葬矣」,亦可嘆息也。
或謂密為王詵購去。
蘇之才收碧箋文殊一幅,魯公妙跡。
又有《與夫人帖》一幅,當是其嫂。
今在王詵家。
魯公《寒食帖》,綾紙書,在錢勰處。
世多石刻。
魯公一軸五帖,見石裔言在兄處,副車之孫也。
懷素絹帖第一帖「胸中刺痛」,第二帖「恨不識顏尚書」,第三帖「律公好事」,是懷素老筆,並在安師文處。
元祐戊辰歲,安公攜至,留吾家月余,臨學乃還。
後有呂汲公大防已下題。
今歸章公。
懷素《千文》絹本真跡,在蘇液家,沈遘家刻板本。
是後歸章家。
懷素詩一首,絹上真跡,王鞏易與王詵家。
懷素絹帖一軸雜論故事,後人分剪為二十餘處,王詵累年遂求足元數。
又一雲「史陵者」絹帖,以六朝古賢一幀,易與王詵。
懷素書《任華歌》,真跡兩幅,絹書,字法清逸,歌辭奇偉。
在王詵家。
詵雲:「尚方有其後三幅。」
懷素草書「祝融高坐對寒峰」,綠絹帖,兩行。
此字最佳。
石紫常刻石有六行,今不見前四行。
問夷庚,雲:「與王欽臣家雜色纈級絹背以詩代懷帖同軸。」今聞王之子,為宗室所購。
是懷素天下第一好收也。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