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八節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則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
孟子曰:“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則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
暂无
夷:傷害。
夫子:兒子稱父親,可譯作“您”。
夫子:兒子稱父親,可譯作“您”。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爲什麼呢?”
孟子說:“因爲情勢行不通,教育者一定用正確的道理。
用正確的道理如果行不通,接着就發火。
接着就發火,那反而傷感情了。
兒子會說:‘您用正確的道理教導我,您卻不從正確的道理出發。
’那父子就會互相傷感情。
父子互相傷感情,就壞了。
古人互相交換兒子來教育,父子之間不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
如果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就有了隔閡,一有隔閡,那就沒有什麼比這更不好的了。
”
孟子說:“因爲情勢行不通,教育者一定用正確的道理。
用正確的道理如果行不通,接着就發火。
接着就發火,那反而傷感情了。
兒子會說:‘您用正確的道理教導我,您卻不從正確的道理出發。
’那父子就會互相傷感情。
父子互相傷感情,就壞了。
古人互相交換兒子來教育,父子之間不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
如果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就有了隔閡,一有隔閡,那就沒有什麼比這更不好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