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 解蔽第二十一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
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説,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
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爲也。
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
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
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
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
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於使者乎?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故爲蔽:欲爲蔽,惡爲蔽,始爲蔽,終爲蔽,遠爲蔽,近爲蔽,博爲蔽,淺爲蔽,古爲蔽,今爲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爲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
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
桀死於鬲山,紂縣於赤旆。
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成湯監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文王監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
夫是之謂至盛。
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
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
唐鞅蔽於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於欲國而罪申生;唐鞅戮於宋,奚齊戮於晉。
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爲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
故以貪鄙、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
鮑叔、甯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
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
傳曰:「知賢之爲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長。」此之謂也。
此不蔽之福也。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
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
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
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
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由欲謂之道,盡嗛矣。
由法謂之道,盡數矣。
由埶謂之道,盡便矣。
由辭謂之道,盡論矣。
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故以爲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爲先王者也。
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
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
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合於道人。
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
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
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
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
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
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
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
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
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
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
夫惡有蔽矣哉!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
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
故曰:心容--其擇也無禁,必自現,其物也雜博,其情之至也不貳。
詩云:「采采卷耳,不盈傾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傾筐易滿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
故曰: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
身盡其故則美。
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爲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爲器師。
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
曰:精於道者也。
精於物者也。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
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
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
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鬒眉而察理矣。
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矣。
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
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決麤理矣。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壹也。
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壹也。
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惡能與我歌矣!」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
其爲人也,善射以好思。
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是以闢耳目之欲,而遠蚊虻之聲,閑居靜思則通。
思仁若是,可謂微乎?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彊矣,未及思也;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闢耳目之欲,遠蚊虻之聲,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
至人也,何忍!何彊!何危!故濁明外景,清明內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彊!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爲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彊也。
仁者之思也恭,聖者之思也樂。
此治心之道也。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
吾慮不清,未可定然否也。
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爲伏虎也,見植林以爲後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醉者越百步之溝,以爲蹞步之澮也;俯而出城門,以爲小之閨也:酒亂其神也。
厭目而視者,視一爲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而以爲哅哅:埶亂其官也。
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
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長也。
水動而景搖,人不以定美惡:水埶玄也。
瞽者仰視而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用精惑也。
有人焉以此時定物,則世之愚者也。
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
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
其爲人也,愚而善畏。
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爲伏鬼也;仰視其髮,以爲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豈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定之。
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而己以定事。
故傷於濕而痺,痺而擊鼓烹豚,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故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矣。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無也。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浹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
學、老身長子,而與愚者若一,猶不知錯,夫是之謂妄人。
故學也者,固學止之也。
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
曷謂至足?曰:聖王。
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爲天下極矣。
故學者以聖王爲師,案以聖王之制爲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
嚮是而務,士也;類是而幾,君子也;知之,聖人也。
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脩蕩是,則謂之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
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謂合王制不合王制也。
天下不以是爲隆正也,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於人,不能無損於人;案直將治怪説,玩奇辭,以相撓滑也;案彊鉗而利口,厚顏而忍詬,無正而恣孳,妄辨而幾利;不好辭讓,不敬禮節,而好相推擠:此亂世姦人之説也,則天下之治説者,方多然矣。
傳曰:「析辭而爲察,言物而爲辨,君子賤之。
博聞彊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之謂也。
爲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頃干之胸中。
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時則動,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
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
宣而成,隱而敗,闇君無之有也。
故人君者,周則讒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詩云:「墨以爲明,狐狸而蒼。」此言上幽而下險也。
君人者,宣則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詩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説,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
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爲也。
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
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
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
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
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於使者乎?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故爲蔽:欲爲蔽,惡爲蔽,始爲蔽,終爲蔽,遠爲蔽,近爲蔽,博爲蔽,淺爲蔽,古爲蔽,今爲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爲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
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
桀死於鬲山,紂縣於赤旆。
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成湯監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文王監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
夫是之謂至盛。
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
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
唐鞅蔽於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於欲國而罪申生;唐鞅戮於宋,奚齊戮於晉。
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爲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
故以貪鄙、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
鮑叔、甯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
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
傳曰:「知賢之爲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長。」此之謂也。
此不蔽之福也。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
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
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
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
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由欲謂之道,盡嗛矣。
由法謂之道,盡數矣。
由埶謂之道,盡便矣。
由辭謂之道,盡論矣。
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故以爲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爲先王者也。
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
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
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合於道人。
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
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
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
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
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
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
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
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
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
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
夫惡有蔽矣哉!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
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
故曰:心容--其擇也無禁,必自現,其物也雜博,其情之至也不貳。
詩云:「采采卷耳,不盈傾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傾筐易滿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
故曰: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
身盡其故則美。
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爲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爲器師。
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
曰:精於道者也。
精於物者也。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
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
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
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鬒眉而察理矣。
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矣。
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
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決麤理矣。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壹也。
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壹也。
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惡能與我歌矣!」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
其爲人也,善射以好思。
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是以闢耳目之欲,而遠蚊虻之聲,閑居靜思則通。
思仁若是,可謂微乎?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彊矣,未及思也;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闢耳目之欲,遠蚊虻之聲,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
至人也,何忍!何彊!何危!故濁明外景,清明內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彊!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爲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彊也。
仁者之思也恭,聖者之思也樂。
此治心之道也。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
吾慮不清,未可定然否也。
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爲伏虎也,見植林以爲後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醉者越百步之溝,以爲蹞步之澮也;俯而出城門,以爲小之閨也:酒亂其神也。
厭目而視者,視一爲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而以爲哅哅:埶亂其官也。
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
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長也。
水動而景搖,人不以定美惡:水埶玄也。
瞽者仰視而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用精惑也。
有人焉以此時定物,則世之愚者也。
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
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
其爲人也,愚而善畏。
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爲伏鬼也;仰視其髮,以爲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豈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定之。
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而己以定事。
故傷於濕而痺,痺而擊鼓烹豚,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故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矣。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無也。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浹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
學、老身長子,而與愚者若一,猶不知錯,夫是之謂妄人。
故學也者,固學止之也。
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
曷謂至足?曰:聖王。
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爲天下極矣。
故學者以聖王爲師,案以聖王之制爲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
嚮是而務,士也;類是而幾,君子也;知之,聖人也。
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脩蕩是,則謂之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
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謂合王制不合王制也。
天下不以是爲隆正也,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於人,不能無損於人;案直將治怪説,玩奇辭,以相撓滑也;案彊鉗而利口,厚顏而忍詬,無正而恣孳,妄辨而幾利;不好辭讓,不敬禮節,而好相推擠:此亂世姦人之説也,則天下之治説者,方多然矣。
傳曰:「析辭而爲察,言物而爲辨,君子賤之。
博聞彊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之謂也。
爲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頃干之胸中。
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時則動,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
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
宣而成,隱而敗,闇君無之有也。
故人君者,周則讒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詩云:「墨以爲明,狐狸而蒼。」此言上幽而下險也。
君人者,宣則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詩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