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湖記
鄞縣張侯圖其縣之廣德湖,而以書並古刻石之文遺予曰:「願有記。」
蓋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
其源出於四明山,而引其北爲漕渠,泄其東北入江。
凡鄞之鄉十有四,其東七鄉之田,錢湖溉之;其西七鄉之田,水注之者,則此湖也。
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產,有鳧雁魚鱉、茭蒲葭、葵蓴蓮茨之饒。
其舊名曰鶯脰湖,而今名,大曆八年令儲仙舟之所更也。
貞元元年,刺史任侗又治而大之。
大中元年,民或上書請廢湖爲田,任事者左右之,爲出御史李後素驗視,後素不爲撓民以得罪,而湖卒不廢。
刺史李敬方與後素皆賦詩刻石以見其事,其説以謂當是時湖成三百年矣,則湖之興,其在梁齊之際歟!
宋興,淳化二年,民始與州縣強吏盜湖爲田,久不能正。
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復。
轉運使言其事,詔禁民敢田者,至其後,遂著之於一州敕。
咸平中,賜官吏職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頃爲之,既而務益取湖以自廣。
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湖之濱,有地曰林村砂末,曰高橋臘台,而其中有山曰白鶴,曰望春,自太平興國以來,民冒取之,夷庚又命禁絕,而湖始復。
天聖、景祐之間,民復相率請湖爲田,州從事張大有案行止之,而知州事李照又言其事,報知至道詔書,照以刻之石,自此言請湖爲田者始息。
而康定某年,縣主簿曾公望又益治湖。
至張侯之爲鄞,則湖久不治,西七鄉之農以旱告。
張侯爲出營度,民田湖旁者皆喜,願致其力。
張侯計工賦材,擇民之爲人信服有知計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屬吏,人以不擾,而咸勸趨。
於是築環湖之堤,凡九千一百三十四丈,其廣一丈八尺,而其高八尺,廣倍於舊,而高倍於舊三之二。
鄞人累石堙水,闕其間而扃以木,視水之小大而閉縱之,謂之碶。
於是又爲之益舊,總爲碶九,爲埭二十。
堤之上植榆柳,益舊總爲三萬一百。
又因其餘材爲二亭於堤上以休,而與望春、白鶴之山相直,因以其山名。
山之上爲廟,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於此湖者。
以熙寧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其用民之力八萬二千七百九十有二工,而其材出於工之餘。
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魚雁茭葦、果蔬水產之良皆復其舊,而其餘及於比縣旁州。
張侯於是可謂有勞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
越之南湖,久廢不治,蓋出於吏之因循,而至於不知所以爲力,予方患之。
觀廣德之興,以數百年,危於廢者數矣,繇屢有人,故益以治。
蓋大曆之間,溉田四百頃,大中八百頃,而今二千頃矣。
則人之存亡,政之廢舉,爲民之幸不幸,其豈細也歟?故爲之書,尚俾來者知毋廢前人之功,以永爲此邦之利,而又將與越之人圖其廢也。
張侯名峋,字子堅,以材聞,去而爲提舉兩浙路常平廣惠倉,兼管勾農田差役水利事,方且用於時云。
蓋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
其源出於四明山,而引其北爲漕渠,泄其東北入江。
凡鄞之鄉十有四,其東七鄉之田,錢湖溉之;其西七鄉之田,水注之者,則此湖也。
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產,有鳧雁魚鱉、茭蒲葭、葵蓴蓮茨之饒。
其舊名曰鶯脰湖,而今名,大曆八年令儲仙舟之所更也。
貞元元年,刺史任侗又治而大之。
大中元年,民或上書請廢湖爲田,任事者左右之,爲出御史李後素驗視,後素不爲撓民以得罪,而湖卒不廢。
刺史李敬方與後素皆賦詩刻石以見其事,其説以謂當是時湖成三百年矣,則湖之興,其在梁齊之際歟!
宋興,淳化二年,民始與州縣強吏盜湖爲田,久不能正。
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復。
轉運使言其事,詔禁民敢田者,至其後,遂著之於一州敕。
咸平中,賜官吏職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頃爲之,既而務益取湖以自廣。
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湖之濱,有地曰林村砂末,曰高橋臘台,而其中有山曰白鶴,曰望春,自太平興國以來,民冒取之,夷庚又命禁絕,而湖始復。
天聖、景祐之間,民復相率請湖爲田,州從事張大有案行止之,而知州事李照又言其事,報知至道詔書,照以刻之石,自此言請湖爲田者始息。
而康定某年,縣主簿曾公望又益治湖。
至張侯之爲鄞,則湖久不治,西七鄉之農以旱告。
張侯爲出營度,民田湖旁者皆喜,願致其力。
張侯計工賦材,擇民之爲人信服有知計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屬吏,人以不擾,而咸勸趨。
於是築環湖之堤,凡九千一百三十四丈,其廣一丈八尺,而其高八尺,廣倍於舊,而高倍於舊三之二。
鄞人累石堙水,闕其間而扃以木,視水之小大而閉縱之,謂之碶。
於是又爲之益舊,總爲碶九,爲埭二十。
堤之上植榆柳,益舊總爲三萬一百。
又因其餘材爲二亭於堤上以休,而與望春、白鶴之山相直,因以其山名。
山之上爲廟,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於此湖者。
以熙寧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其用民之力八萬二千七百九十有二工,而其材出於工之餘。
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魚雁茭葦、果蔬水產之良皆復其舊,而其餘及於比縣旁州。
張侯於是可謂有勞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
越之南湖,久廢不治,蓋出於吏之因循,而至於不知所以爲力,予方患之。
觀廣德之興,以數百年,危於廢者數矣,繇屢有人,故益以治。
蓋大曆之間,溉田四百頃,大中八百頃,而今二千頃矣。
則人之存亡,政之廢舉,爲民之幸不幸,其豈細也歟?故爲之書,尚俾來者知毋廢前人之功,以永爲此邦之利,而又將與越之人圖其廢也。
張侯名峋,字子堅,以材聞,去而爲提舉兩浙路常平廣惠倉,兼管勾農田差役水利事,方且用於時云。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