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榮辱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爲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爲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爲之,是忘其君也。
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捨也,聖王之所不畜也。
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遠遊,不忘其親也。
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材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爲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爲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
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
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
”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
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爲君子之所爲也。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人之情,食慾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餘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餘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篋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
是何也?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於是又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
是於己長慮顧後,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太侈,不顧其後,俄則屈安窮矣。
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爲溝壑中瘠者也。
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爲天下之大慮也,將爲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
其流長矣,其溫厚矣,其功盛姚遠矣,非順孰修爲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
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廣之而可通也,慮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可好也。
以治情則利,以爲名則榮,以羣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爲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爲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爲之,是忘其君也。
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捨也,聖王之所不畜也。
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遠遊,不忘其親也。
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材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爲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爲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
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
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
”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
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爲君子之所爲也。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人之情,食慾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餘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餘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篋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
是何也?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於是又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
是於己長慮顧後,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太侈,不顧其後,俄則屈安窮矣。
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爲溝壑中瘠者也。
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爲天下之大慮也,將爲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
其流長矣,其溫厚矣,其功盛姚遠矣,非順孰修爲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
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廣之而可通也,慮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可好也。
以治情則利,以爲名則榮,以羣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