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偶記
行文之道,神爲主,氣輔之。
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爲主,是矣。
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爲氣之主。
至專以理爲主,則未盡其妙。
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
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爲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寶。
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
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衹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
”此語最形容得氣好。
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絃繁奏中,必有希聲竊渺處。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
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
蓋音節者,神氣之迹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
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爲神氣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迥異,故字句爲音節之矩。
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爲奇;氣奇則眞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迹。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
奇,正與平相對。
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
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時時提起。
太史公《伯夷傳》可謂神奇。
文貴簡。
凡文,筆老則簡,意眞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
故簡爲文章盡境。
程子云:“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知德者厭。
”此語最有味。
文貴變。
《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又曰:“物相雜,故曰文。
”故文者,變之謂也。
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之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
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
典漠訓誥,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
至孔於之時,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
《左氏》情韻幷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戰國,更加疏縱。
漢人斂之,稍歸勁質,惟子長集其大成。
唐人宗漢,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氣味亦少薄矣。
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校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人文漸薄處。
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以寓情。
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
其要衹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説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爲主,是矣。
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爲氣之主。
至專以理爲主,則未盡其妙。
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
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爲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寶。
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
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衹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
”此語最形容得氣好。
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絃繁奏中,必有希聲竊渺處。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
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
蓋音節者,神氣之迹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
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爲神氣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迥異,故字句爲音節之矩。
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爲奇;氣奇則眞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迹。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
奇,正與平相對。
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
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時時提起。
太史公《伯夷傳》可謂神奇。
文貴簡。
凡文,筆老則簡,意眞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
故簡爲文章盡境。
程子云:“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知德者厭。
”此語最有味。
文貴變。
《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又曰:“物相雜,故曰文。
”故文者,變之謂也。
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之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
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
典漠訓誥,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
至孔於之時,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
《左氏》情韻幷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戰國,更加疏縱。
漢人斂之,稍歸勁質,惟子長集其大成。
唐人宗漢,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氣味亦少薄矣。
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校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人文漸薄處。
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以寓情。
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
其要衹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説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論文偶記》是清代劉大櫆撰文論,共一卷,載於《海峰文集》卷端,是在方苞“義法”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問題。
全書論文主旨有四點:
一、主張“古人文字最不可攀處,衹是文法高妙”,因此比方苞更重藝術形式。
“義法”説中的思想義理固然重要,但“行文自另是一事”。
二、拈出“神氣”作爲文章的極致。
“神”指作家的精神朗健,與文章的生氣靈魂。
“氣”是由“神”而産生的文章的氣勢。
三、發明於字句以求音節,於音節見神氣,所謂“因聲求氣”的古文要訣,成爲桐城派的不易之論。
四、主張文貴奇、貴高、貴大、貴遠、貴簡、貴變、貴瘦、貴華、貴參差,豐富了古文藝術的趣味。
劉大櫆一生仕途不達,在方苞的“程朱學行”、“韓柳文章”一身二任之中,顯然偏在發揚後者。
方宗誠《桐城文錄序》,説他論文、作文,“以品藻音節爲宗”,“義理不如望溪之深厚,而藻采過之”。
就探討散文的藝術性而言,《論文偶記》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書論文主旨有四點:
一、主張“古人文字最不可攀處,衹是文法高妙”,因此比方苞更重藝術形式。
“義法”説中的思想義理固然重要,但“行文自另是一事”。
二、拈出“神氣”作爲文章的極致。
“神”指作家的精神朗健,與文章的生氣靈魂。
“氣”是由“神”而産生的文章的氣勢。
三、發明於字句以求音節,於音節見神氣,所謂“因聲求氣”的古文要訣,成爲桐城派的不易之論。
四、主張文貴奇、貴高、貴大、貴遠、貴簡、貴變、貴瘦、貴華、貴參差,豐富了古文藝術的趣味。
劉大櫆一生仕途不達,在方苞的“程朱學行”、“韓柳文章”一身二任之中,顯然偏在發揚後者。
方宗誠《桐城文錄序》,説他論文、作文,“以品藻音節爲宗”,“義理不如望溪之深厚,而藻采過之”。
就探討散文的藝術性而言,《論文偶記》作出了重要貢獻。
《論文偶記》:劉大櫆闡述其文學思想的專著。
曹子桓:魏文帝曹丕,論文以氣爲主,見其《典論論文》:“文以氣爲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敵。
”
蘇子由:宋代散文作家蘇轍。
論文以氣爲主,見其《上樞密韓太尉書》:“以爲文者,氣之所形。
”
灝(hào):浩大。
出辭鄙倍:《論語·泰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鄙倍,鄙陋背理;倍,通“背”。
經濟: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主張、辦法。
大匠:技術高超的匠人。
斤:斧頭。
成風盡堊(è)手段:《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堊,白土。
慢,同“漫”,塗抹;斫,砍。
設施:設置安排。
能事,本領、才能。
李翰:唐代文學家,字子羽。
引語見李德裕《文章論》:“從兄翰常言‘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
’蓋調是矣。
”
窈渺:美妙。
矩:標記。
渡:測度。
“珍愛者必非常物”:韓愈《答劉正夫書》:“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於文,豈異於是乎?”
筆:筆法、筆力。
丘壑:指意境深遠。
揚子:揚雄,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早年從事辭賦寫作,後來認爲這是“雕蟲篆刻”,“壯夫不爲”,轉而硏究哲學。
曾倣《論語》作《法言》,倣《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爲宇宙萬物根源的學説。
太史公:司馬遷。
《伯夷傳》是《史記》列傳中的一篇。
筆老:筆法老練。
辭切:言辭準确切要。
氣蘊:文氣含蓄深厚。
品貴:文風莊重。
品,品格。
程子: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兄弟,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
引語見《二程全書遺書第二上》。
“虎變文炳,豹變文蔚”句:《易經》:“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又:“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文柄、文蔚均指文采(原指虎、豹身上的花紋)鮮明、豐茂。
《文心雕龍·原道》:“虎豹以炳蔚凝姿。
”
“物相雜,故曰文。
”句:語出《易經·系辭下》。
相雜,相互雜錯。
典謨訓誥:指《尙書》,典、謨、訓、誥,皆《尙書》中的名目。
《左氏》:即《左傳》。
縱:自由放縱。
子長:司馬遷。
即物:就物,憑藉具體事物。
曹子桓:魏文帝曹丕,論文以氣爲主,見其《典論論文》:“文以氣爲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敵。
”
蘇子由:宋代散文作家蘇轍。
論文以氣爲主,見其《上樞密韓太尉書》:“以爲文者,氣之所形。
”
灝(hào):浩大。
出辭鄙倍:《論語·泰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鄙倍,鄙陋背理;倍,通“背”。
經濟: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主張、辦法。
大匠:技術高超的匠人。
斤:斧頭。
成風盡堊(è)手段:《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堊,白土。
慢,同“漫”,塗抹;斫,砍。
設施:設置安排。
能事,本領、才能。
李翰:唐代文學家,字子羽。
引語見李德裕《文章論》:“從兄翰常言‘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
’蓋調是矣。
”
窈渺:美妙。
矩:標記。
渡:測度。
“珍愛者必非常物”:韓愈《答劉正夫書》:“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於文,豈異於是乎?”
筆:筆法、筆力。
丘壑:指意境深遠。
揚子:揚雄,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早年從事辭賦寫作,後來認爲這是“雕蟲篆刻”,“壯夫不爲”,轉而硏究哲學。
曾倣《論語》作《法言》,倣《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爲宇宙萬物根源的學説。
太史公:司馬遷。
《伯夷傳》是《史記》列傳中的一篇。
筆老:筆法老練。
辭切:言辭準确切要。
氣蘊:文氣含蓄深厚。
品貴:文風莊重。
品,品格。
程子: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兄弟,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
引語見《二程全書遺書第二上》。
“虎變文炳,豹變文蔚”句:《易經》:“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又:“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文柄、文蔚均指文采(原指虎、豹身上的花紋)鮮明、豐茂。
《文心雕龍·原道》:“虎豹以炳蔚凝姿。
”
“物相雜,故曰文。
”句:語出《易經·系辭下》。
相雜,相互雜錯。
典謨訓誥:指《尙書》,典、謨、訓、誥,皆《尙書》中的名目。
《左氏》:即《左傳》。
縱:自由放縱。
子長:司馬遷。
即物:就物,憑藉具體事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