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羅庵論書·復孔谷園論書
羅飯牛,名牧,江西寧都人,以畫名,能詩,亦工楷法,其為人敦古道、重友誼,宋牧仲高其人,作二牧說贈之。
此張瓜田畫徵錄所載。
今據所刻黃庭數行,未免甜俗無書卷氣。
看來其胸中無所蘊釀,不過一作畫題詩人耳。
向亦未聞有著作,其不避廟諱,則草野無足怪者。
捨下藏上賜倪元鎮小山竹石樹卷,御筆親題其上,附倪小楷黃庭內景經,全卷不下數千字,真逸品也。
惜筆畫甚細,不能雙鈎,即鈎摹入石,亦必不能得其神韻,以視羅去而萬里矣!因賜物,不敢遠寄賞鑒,姑俟之異日之緣也。
葦閒先生每臨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
小冊前五版最勝,破邪論序意致亦佳,尊獨意不甚愜,何也?竊謂痛快多而沈著少。
一語痛快沈著,唯米公能當之。
即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字妙諦,亦即古所謂藏鋒是也。
下此學米者,如吳雲壑,可謂痛快沈著,形似、神似,無遺議矣。
而骨髓內尚微帶濁,可見四字能兼,原不容易,況近今之人乎?近人書盡有初看平平,或看似淺露,而細看、久看不令人厭,此即是沈著能然,不必定於停頓遒郁處見長也。
總之,古今人不相及,自晉、唐、宋、元以來,便歷歷如是,非人不相及,乃古今不相及也。
必欲盡以古人衡之,則無完膚矣。
即如南宮之妙,若雲古穆兩字,便己隔塵。
蓋運會為之,性情為之,不可強也。
設使強而至於古穆,則墨豬、木算子等流弊百出,又孰得孰失耶?定武蘭亭如麒麟、鳳皇,久不可見矣。
在唐人自見之者多,而褚登善即用我法行之,全不似定武面目,其勢有不能也。
而名公亦定不肯為腕下之鬼所縛,取其神而已,取其意而已。
吾輩評書似亦只宜如是,不審尊鑒以為何如?
蘭亭詩無論是柳是陶,爛惡之狀,不可耐矣。
其為庸妄人偽托無疑。
前四行斷章之義,義字誤羲。
又詩「羲」字,中都作「乃」,亦前人所未有。
嘗見有持晉人墨跡求售者,其實不足以欺童兒,居然流傳至數十百年之後;而妙跡隨煙燼滅者不少,此亦如跖壽顏夭,有幸有不幸也。
大抵世間貴耳者多康瓠、鼠璞,幸而為豪家朱戶所收,遂得久秘。
即遇識者,或掩口蘆胡,不欲遽下雌黃,以敗人興,往往然也。
天瓶先生跋,但載董公臨本雲雲,而不置優劣,未必非當日為貴人所逼,下此庾語。
巨眼人幸弗以一時憑愚護短,更為前人畫蛇足也。
米陰符經果佳,小字中有尋丈之勢,有鈞石之力。
亦有為摹勒所壞者,則太作意處也。
群玉堂各札刻皆佳,較官刻頗勝,蓋官刻濃拓,亦一累也。
天瓶楞嚴修釋序藁亦妙,後幅更勝前紙,尾數語尤妙,蓋作意、不作意之分。
不作意處,自然之妙流出。
天瓶先生從顏法入手,顏用弱翰,而先生用強筆,莊楷之作,往往不如行書。
以此十二兄親炙天瓶之門,其所見不審與愚揣有合否?
米公蕪湖學記,舊拓亦不過如是,不可再刻矣。
碑陰仙真記,僕以為是當日好事者為之。
事既不可信,書亦不佳。
近日已都收拾清芬閣米帖中,非鄙意所愜也。
西溟書,尊處有小冊及破邪論各種,僕處所藏金箋冊無足論矣。
畢竟是供官之作,減人意興。
然是老年筆,較它作更蒼,且其字裡行間全行己意,無一些對御矜莊之色,亦足見前輩意度政是不凡。
若在今日,必倩所謂黑光長者為之大小分寸不爽,殊失風雅矣。
故特奉寄一覽。
祝京兆一札,僕所至愛。
用筆圓遒,蒼秀可以見。
其行書大概有明一代獨京兆力追晉人,不肯落唐以後一筆。
園記直風馬牛矣,惜其妙處非摹勒所能到耳。
張伯雨詩一幅,乃張芑堂所藏,屬寄尊處品題,上石者外,舊箋一並乞寫跋。
松雪和潤、寬博之筆,從二王來,唐、宋人駿厲嚴肅,多以法勝。
得晉法者,故推松雪。
然凡帖所刻多過熟,熟中有生者乃佳。
往在京師見松雪臨皇象急就篇墨本,項氏所藏,真古真厚。
又見蘇州蔣氏藏松雪寄妻母家信冊,即用竹紙寫筒折作寸許闊,末有騎縫月日花押,用筆秀絕寰區,無一點圓熟習氣,此人間未見之趙字,實從來至妙之趙字也。
見此二種,則趙氏諸帖皆可廢。
不知何以尚未出人間也?
僕有米臨哀冊帖一本,首行有史鑒印章。
史字明古,在明為極精鑒賞者,必其家所刻。
而此本紙、拓皆工,尤為可寶,世間獨不傳。
想以其無款,然逼真是米臨。
又蘭亭一本,疑是郁岡齋初拓,臆定為米虎兒所臨,真逸品也。
並寄與大雅鑒之。
唐碑中蘇靈芝一派最俗,誠然。
然不可解者,豈獨此耶?即北海雲麾碑、魯公明遠帖,妙處亦不知之。
至若柳公綽武侯廟碑,在唐碑中有晉法者,雖非至佳,未可厚非也!
大凡書家各有一種常用伎倆,常用則多見,多見則易傳。
賞鑒家亦各各認殺面目。
山谷是山谷之字,松雪是松雪之字,豈知名家未有不變化者,如上所說,兩趙書是也。
前年之秋,袁簡齋先生來湖上,得見山谷書李青蓮詩不全捲紙本,無款,字作懷素體,間有一二筆露本色。
後有元、明人數跋,記其來歷甚悉。
山谷之長於懷素,但聞其說未嘗見也。
此卷精妙至不可思議,借留案上半月,不忍捨去。
始知凡刻山谷本色字,皆非其至。
而凡帖所刻懷素,滿紙惡習,始終是酸餾氣,非士人本領。
其卷為有力者以五百金購去,不知歸於何所?遂不復能問津矣!因思此等字,必須墨跡,一上石便失神氣,故石刻中多不傳。
或當日懷素亦不至如是之惡,因刻而加惡,亦未可知也。
此張瓜田畫徵錄所載。
今據所刻黃庭數行,未免甜俗無書卷氣。
看來其胸中無所蘊釀,不過一作畫題詩人耳。
向亦未聞有著作,其不避廟諱,則草野無足怪者。
捨下藏上賜倪元鎮小山竹石樹卷,御筆親題其上,附倪小楷黃庭內景經,全卷不下數千字,真逸品也。
惜筆畫甚細,不能雙鈎,即鈎摹入石,亦必不能得其神韻,以視羅去而萬里矣!因賜物,不敢遠寄賞鑒,姑俟之異日之緣也。
葦閒先生每臨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
小冊前五版最勝,破邪論序意致亦佳,尊獨意不甚愜,何也?竊謂痛快多而沈著少。
一語痛快沈著,唯米公能當之。
即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字妙諦,亦即古所謂藏鋒是也。
下此學米者,如吳雲壑,可謂痛快沈著,形似、神似,無遺議矣。
而骨髓內尚微帶濁,可見四字能兼,原不容易,況近今之人乎?近人書盡有初看平平,或看似淺露,而細看、久看不令人厭,此即是沈著能然,不必定於停頓遒郁處見長也。
總之,古今人不相及,自晉、唐、宋、元以來,便歷歷如是,非人不相及,乃古今不相及也。
必欲盡以古人衡之,則無完膚矣。
即如南宮之妙,若雲古穆兩字,便己隔塵。
蓋運會為之,性情為之,不可強也。
設使強而至於古穆,則墨豬、木算子等流弊百出,又孰得孰失耶?定武蘭亭如麒麟、鳳皇,久不可見矣。
在唐人自見之者多,而褚登善即用我法行之,全不似定武面目,其勢有不能也。
而名公亦定不肯為腕下之鬼所縛,取其神而已,取其意而已。
吾輩評書似亦只宜如是,不審尊鑒以為何如?
蘭亭詩無論是柳是陶,爛惡之狀,不可耐矣。
其為庸妄人偽托無疑。
前四行斷章之義,義字誤羲。
又詩「羲」字,中都作「乃」,亦前人所未有。
嘗見有持晉人墨跡求售者,其實不足以欺童兒,居然流傳至數十百年之後;而妙跡隨煙燼滅者不少,此亦如跖壽顏夭,有幸有不幸也。
大抵世間貴耳者多康瓠、鼠璞,幸而為豪家朱戶所收,遂得久秘。
即遇識者,或掩口蘆胡,不欲遽下雌黃,以敗人興,往往然也。
天瓶先生跋,但載董公臨本雲雲,而不置優劣,未必非當日為貴人所逼,下此庾語。
巨眼人幸弗以一時憑愚護短,更為前人畫蛇足也。
米陰符經果佳,小字中有尋丈之勢,有鈞石之力。
亦有為摹勒所壞者,則太作意處也。
群玉堂各札刻皆佳,較官刻頗勝,蓋官刻濃拓,亦一累也。
天瓶楞嚴修釋序藁亦妙,後幅更勝前紙,尾數語尤妙,蓋作意、不作意之分。
不作意處,自然之妙流出。
天瓶先生從顏法入手,顏用弱翰,而先生用強筆,莊楷之作,往往不如行書。
以此十二兄親炙天瓶之門,其所見不審與愚揣有合否?
米公蕪湖學記,舊拓亦不過如是,不可再刻矣。
碑陰仙真記,僕以為是當日好事者為之。
事既不可信,書亦不佳。
近日已都收拾清芬閣米帖中,非鄙意所愜也。
西溟書,尊處有小冊及破邪論各種,僕處所藏金箋冊無足論矣。
畢竟是供官之作,減人意興。
然是老年筆,較它作更蒼,且其字裡行間全行己意,無一些對御矜莊之色,亦足見前輩意度政是不凡。
若在今日,必倩所謂黑光長者為之大小分寸不爽,殊失風雅矣。
故特奉寄一覽。
祝京兆一札,僕所至愛。
用筆圓遒,蒼秀可以見。
其行書大概有明一代獨京兆力追晉人,不肯落唐以後一筆。
園記直風馬牛矣,惜其妙處非摹勒所能到耳。
張伯雨詩一幅,乃張芑堂所藏,屬寄尊處品題,上石者外,舊箋一並乞寫跋。
松雪和潤、寬博之筆,從二王來,唐、宋人駿厲嚴肅,多以法勝。
得晉法者,故推松雪。
然凡帖所刻多過熟,熟中有生者乃佳。
往在京師見松雪臨皇象急就篇墨本,項氏所藏,真古真厚。
又見蘇州蔣氏藏松雪寄妻母家信冊,即用竹紙寫筒折作寸許闊,末有騎縫月日花押,用筆秀絕寰區,無一點圓熟習氣,此人間未見之趙字,實從來至妙之趙字也。
見此二種,則趙氏諸帖皆可廢。
不知何以尚未出人間也?
僕有米臨哀冊帖一本,首行有史鑒印章。
史字明古,在明為極精鑒賞者,必其家所刻。
而此本紙、拓皆工,尤為可寶,世間獨不傳。
想以其無款,然逼真是米臨。
又蘭亭一本,疑是郁岡齋初拓,臆定為米虎兒所臨,真逸品也。
並寄與大雅鑒之。
唐碑中蘇靈芝一派最俗,誠然。
然不可解者,豈獨此耶?即北海雲麾碑、魯公明遠帖,妙處亦不知之。
至若柳公綽武侯廟碑,在唐碑中有晉法者,雖非至佳,未可厚非也!
大凡書家各有一種常用伎倆,常用則多見,多見則易傳。
賞鑒家亦各各認殺面目。
山谷是山谷之字,松雪是松雪之字,豈知名家未有不變化者,如上所說,兩趙書是也。
前年之秋,袁簡齋先生來湖上,得見山谷書李青蓮詩不全捲紙本,無款,字作懷素體,間有一二筆露本色。
後有元、明人數跋,記其來歷甚悉。
山谷之長於懷素,但聞其說未嘗見也。
此卷精妙至不可思議,借留案上半月,不忍捨去。
始知凡刻山谷本色字,皆非其至。
而凡帖所刻懷素,滿紙惡習,始終是酸餾氣,非士人本領。
其卷為有力者以五百金購去,不知歸於何所?遂不復能問津矣!因思此等字,必須墨跡,一上石便失神氣,故石刻中多不傳。
或當日懷素亦不至如是之惡,因刻而加惡,亦未可知也。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