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
〔清〕 1723 - 1815 年
清浙江钱塘人,字元颖,晚号山舟,自署不翁、新吾长翁。
梁诗正子。
乾隆十二年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以忧归,不复仕。
工书法,少学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化,纯任自然,为当世独绝。
有《频罗庵遗集》、《集杜》、《直语补證》等。
【其一】
卅年蒲柳早衰芜, 壮不如人况老乎。
苦笋硬差良有愿, 葫芦依相已维摹。
休言报国文章在, 只合投闲草木俱。
物不答失天地大, 始终渐负是顽躯。
【其二】
北望君门首重回, 一门三世荷栽培。
臣心不似菤葹草, 天意须怜臃肿材。
絮已沾泥飞不起, 豆和灰冷爆难开。
他生愿作衔环雀, 再上觚棱高处来。
罗饭牛,名牧,江西宁都人,以画名,能诗,亦工楷法,其为人敦古道、重友谊,宋牧仲高其人,作二牧说赠之。
此张瓜田画征录所载。
今据所刻黄庭数行,未免甜俗无书卷气。
看来其胸中无所蕴酿,不过一作画题诗人耳。
向亦未闻有著作,其不避庙讳,则草野无足怪者。
舍下藏上赐倪元镇小山竹石树卷,御笔亲题其上,附倪小楷黄庭内景经,全卷不下数千字,真逸品也。
惜笔画甚细,不能双钩,即钩摹入石,亦必不能得其神韵,以视罗去而万里矣!因赐物,不敢远寄赏鉴,姑俟之异日之缘也。
苇闲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
小册前五版最胜,破邪论序意致亦佳,尊独意不甚惬,何也?窃谓痛快多而沉着少。
一语痛快沉着,唯米公能当之。
即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妙谛,亦即古所谓藏锋是也。
下此学米者,如吴云壑,可谓痛快沉着,形似、神似,无遗议矣。
而骨髓内尚微带浊,可见四字能兼,原不容易,况近今之人乎?近人书尽有初看平平,或看似浅露,而细看、久看不令人厌,此即是沉着能然,不必定于停顿遒郁处见长也。
总之,古今人不相及,自晋、唐、宋、元以来,便历历如是,非人不相及,乃古今不相及也。
必欲尽以古人衡之,则无完肤矣。
即如南宫之妙,若云古穆两字,便己隔尘。
盖运会为之,性情为之,不可强也。
设使强而至于古穆,则墨猪、木算子等流弊百出,又孰得孰失耶?定武兰亭如麒麟、凤皇,久不可见矣。
在唐人自见之者多,而褚登善即用我法行之,全不似定武面目,其势有不能也。
而名公亦定不肯为腕下之鬼所缚,取其神而已,取其意而已。
吾辈评书似亦只宜如是,不审尊鉴以为何如?
兰亭诗无论是柳是陶,烂恶之状,不可耐矣。
其为庸妄人伪托无疑。
前四行断章之义,义字误羲。
又诗“羲”字,中都作“乃”,亦前人所未有。
尝见有持晋人墨迹求售者,其实不足以欺童儿,居然流传至数十百年之后;而妙迹随烟烬灭者不少,此亦如跖寿颜夭,有幸有不幸也。
大抵世间贵耳者多康瓠、鼠璞,幸而为豪家朱户所收,遂得久秘。
即遇识者,或掩口芦胡,不欲遽下雌黄,以败人兴,往往然也。
天瓶先生跋,但载董公临本云云,而不置优劣,未必非当日为贵人所逼,下此庾语。
巨眼人幸弗以一时凭愚护短,更为前人画蛇足也。
米阴符经果佳,小字中有寻丈之势,有钧石之力。
亦有为摹勒所坏者,则太作意处也。
群玉堂各扎刻皆佳,较官刻颇胜,盖官刻浓拓,亦一累也。
天瓶楞严修释序稿亦妙,后幅更胜前纸,尾数语尤妙,盖作意、不作意之分。
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其实耕之所以然,织之所以然,奴与婢了不知也。
以其所习,则归之耳。
芑堂精心书道,勤学好问,不敢不以所习告。
芑堂问曰:“古人云,笔力直透纸背处如何?”山舟曰:“当与天马行空参看。
今人误认透纸,便如药山所云,看穿牛皮,终无是处。
盖透纸者,状其精气结撰,墨光浮溢耳。
彼用笔若游丝者,何尝不透纸背耶?米襄阳笔笔压纸,笔笔不著纸,所以妙也。

芑堂曰:“腕力如何用法?”山舟曰:“使极软笔自见。
譬如人持一强者使之直,则无所用力。
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则全腕之力自然来集于两指端。
其实书者只知指运,而并不知有腕力也。
悟此,则羲之之背后掣笔,政是验其腕力之到与否,无他谬巧也。

山舟曰:“藏锋之说,非笔如钝锥之谓。
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古帖具在可证也。
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
米老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语是书家无等等咒。

山舟曰:“柳诚悬元秘塔碑是极软笔所写,米公斥为恶札,过也。
笔愈软,愈要掇得直、提得起,故每画起处用凝笔,每水旁作三点,末点用逆笔踢起,每直钩至末一束再踢起,下垂若钟乳。
不则画如笏,踢如斧,钩如拘株矣!柳公云:‘心正笔正’,莫作道学语看,正是不得不刻刻把持,以软笔故。
设使米老用柳笔,亦必如此。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山舟曰:书家燥锋曰渴笔,画家双管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
人人喜用硬笔,故枯。
若羊毫,便不然。

山舟曰:“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试看晋、唐以来,多少书家有一似者否?羲、献父子不同。
临兰亭者千家,各各不同。
颜平原诸帖,一帖一面貌。
正是不知其然而然,非有一定绳尺。
故李北海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
正为世之向木佛求舍利者痛下一针。

山舟曰:“好摹古帖何以反云大病?要之当临写时,手在纸,眼在帖,心则往来于帖与纸之间,如何得佳?纵逼肖,亦是有耳目、无气息死人。
至于临摹既久,成见在胸,偶欲挥洒,反不能自主矣。

山舟曰:“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

芑堂问曰:“中锋之说云何?”山舟曰:“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
近日江南程易畴通艺录
尊夫人临帖二种,可谓勤矣。
出之闺秀,实所难得。
仆细阅之,一笔一画尚不能受我驱使,则笔之一字,于胸中未化也。
语云:为高必因邱陵。
学书一道,除儿童时描写上大人仿本外,方圆平直粗能自书矣,即当尽心作楷。
或日书三五百字不可间断,至半年一年之后,自然渐熟。
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然后以心之所好,无论晋、唐,把玩之、领会之,略得其趣,再讲临摹,所谓为高之邱陵具矣。
然政不须描头画角,较短论长,求中郎之似邻儿童之见也。
何以言之?我辈生千百年后,视古人不啻九天之上,万里而远。
欲以地下人接馨欬于圆穹,能乎?跬步间探消息于辽阔,能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也。
古人何等伎俩、何等才力?而况气运有厚薄,兴会有浅深,宋不如唐,唐不如晋,古人且然,又况今人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今人只写得自家手腕熟,或于高远有小分印合处。
若一味临摹,如俗工写真。
耳、目、口、鼻尺寸不失,生气尽而神气去矣。
仆尝谓帖宜置几案,以自表发,不宜刻画以自缚者,此也。
犹之汗牛充栋之书,不禁人看,不必皆背诵也。
能背诵亦书厨之绩耳,何益之有?足下之书己臻熟境,但字里行间尚少罄控、纵送之致,则气不足。
气不足则留不住贯不下,未审高明以为然否?闺阁自有朋友,互证之何如。
学书一道,资为先,学次之。
资地不佳,虽学无益也。
足下有用笔之资,而又好学勤问,不患不进。
但临池时最忌愺恅涂抹,神气不属时,停笔可也。
总以写楷为要,并以爱看、爱读之书钞写为妙,盖一举而两得之也。
承问一气贯注,非行草绵连之谓,只是一个熟习自然。
草蛇灰线成一片段,须熟后自知,不能先排当也。
华亭弹琴著指便韵之说,即是笔资之说,足下并不拙钝,又何虑此?
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
独弟以为不然。
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着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
凡人遇心之所好,最易投契。
古帖不论晋、唐、宋、元,虽皆渊源书圣,却各自面貌,各自精神意度。
随人所取,如蜂子采花、鹅王择乳,得其一支半体,融会在心,皆为我用。
若专事临摹泛爱,则情不笃,着意一家,则又胶滞。
所谓琴瑟专一,不如五味和调之为妙。
以我之意,迎合古人则易,以古人之法束缚我则难。
此理易明,无所为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也。
前人专学阁帖,以其最初本,诚然。
然我辈所见一翻再翻,岂是最初面目?果然精帖自不同,不曾见过不知也。
弟曾见过一二种,故知之。
星凰、太清,即一翻再翻之物。
据鄙意不必以其阁帖,便震而惊之也。
汉、唐以来皆重碑版,大率显宦居多。
若名不闻于诸侯,并不著书人姓名。
董尚书笔迹遍天下,而志传少者,位望太尊,非数百匹绢不可得。
此是古人陋习,刘叉之所以攫金也。
近来志传愈多,本不足重,而弟以拙劣徇人之请,又何堪矜重?若以为因此媲美前人,则适足令人掩口耳。
落笔快则意出,此“意”字是藏真自叙帖内云:云全无巴鼻自然流出者。
若意在笔先,大有分别。
漏痕、钗股,不必定是草书有之,行书亦何尝不然。
只是笔直下处留得住,不使飘忽耳。
亦不是临池作意能然。
拟山园帖本不足取,至扁联阑入古文钟鼎,则大谬矣!皆好怪者变相,亦所谓以艰深文浅陋也。
书体只有平直中正,自古无他道。
本朝书家,姜、何、汪、查、陈,各有至佳处,大率多宜于小字,而不宜于大字。
君所见不过寻常所传,其绝佳处,虽名家岂能一一皆好?生平原不过几件是精到之作,亦不自家做主得来。
要纸好、笔好、墨好、天气好、精神好、心绪好,古人所以有五合五乖之说。
上五家各有所习,未易轩轾。
得天尚书有刻意见长之病,若出自率意者,尽有神妙之作。
大概我辈所见古人之物皆非其至者,故有出入褒贬。
若论其本事,皆不可及,非今之人所能望见肩背也。
弟书自惭,而足下好之,弟殊不解。
弟非自谦,实见得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