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先生傳
張怡,字瑤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
父可大,明季總兵登萊,毛文龍將卒反,誘執巡撫孫元化,可大死之。
事聞,怡以諸生授錦衣衛千戶。
甲申,流賊陷京師,遇賊將,不屈,械繫將肆掠,其黨或義而逸之。
久之,始歸故里,其妻已前死,獨身寄攝山僧舍,不入城市,鄉人稱白雲先生。
當是時,三楚、吳越耆舊多立名義,以文術相高。
惟吳中徐昭發、宣城沈眉生躬耕窮鄉,雖賢士大夫不得一見其面,然尚有楮墨流傳人間。
先生則躬樵汲,口不言《詩》、《書》,學士詞人無所求取,四方冠蓋往來,日至茲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與餘處士公佩,歲時問起居,入其室,架上書數十百卷,皆所著經說及論述史事。
請貳之,弗許,曰:“吾以盡吾年耳,已市二甕,下棺,則並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親故,夙市良材爲具棺槨。
疾將革,聞而泣曰:“昔先將軍致命危城,無親屬視含殮,雖改葬,親身之椑,弗能易也。
吾忍乎?”顧視從孫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時先君子適歸皖桐,反,則已渴葬矣。
或曰,書已入壙,或曰,經說有貳,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詔修三禮,求遺書,其從孫某以書詣郡,太守命學官集諸生繕寫,久之未就。
先生之書,餘心向之,而懼其無傳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終不得一寓目焉。
故並著於篇,俾鄉之後進有所感發,守藏而傳佈之,毋使遂說沒也。
父可大,明季總兵登萊,毛文龍將卒反,誘執巡撫孫元化,可大死之。
事聞,怡以諸生授錦衣衛千戶。
甲申,流賊陷京師,遇賊將,不屈,械繫將肆掠,其黨或義而逸之。
久之,始歸故里,其妻已前死,獨身寄攝山僧舍,不入城市,鄉人稱白雲先生。
當是時,三楚、吳越耆舊多立名義,以文術相高。
惟吳中徐昭發、宣城沈眉生躬耕窮鄉,雖賢士大夫不得一見其面,然尚有楮墨流傳人間。
先生則躬樵汲,口不言《詩》、《書》,學士詞人無所求取,四方冠蓋往來,日至茲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與餘處士公佩,歲時問起居,入其室,架上書數十百卷,皆所著經說及論述史事。
請貳之,弗許,曰:“吾以盡吾年耳,已市二甕,下棺,則並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親故,夙市良材爲具棺槨。
疾將革,聞而泣曰:“昔先將軍致命危城,無親屬視含殮,雖改葬,親身之椑,弗能易也。
吾忍乎?”顧視從孫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時先君子適歸皖桐,反,則已渴葬矣。
或曰,書已入壙,或曰,經說有貳,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詔修三禮,求遺書,其從孫某以書詣郡,太守命學官集諸生繕寫,久之未就。
先生之書,餘心向之,而懼其無傳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終不得一寓目焉。
故並著於篇,俾鄉之後進有所感發,守藏而傳佈之,毋使遂說沒也。
這篇文章寫作年月不詳。
據《方望溪先生年譜附錄文目編年》,著錄於作者七十一歲至八十二歲之間。
據《方望溪先生年譜附錄文目編年》,著錄於作者七十一歲至八十二歲之間。
上元:縣名,今江蘇江寧縣。
可大:張可大,字觀甫。
世襲南京羽林衛指揮,在登州和萊州任總兵。
城陷,殺其妾後,自縊而死。
總兵登萊:在登萊作總兵。
登萊,登州和萊州,均在今山東。
總兵,官名。
明代遣將出徵,始立此官。
後軍事日繁。
總兵遂統率軍隊鎮守,便爲一方重鎮。
毛文龍:明代仁和人,字鎮南。
累官總兵、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
他曾設兵鎮皮島。
驕縱不受節度,爲袁崇煥所殺。
巡撫:明清時的封疆大吏,是一省統管軍民的最高長官。
孫元化:明代嘉定(今江蘇嘉定縣)人,字初陽,天啓年間(1621—1627)舉人。
歷官兵部主事、兵部員外郎、郎中、右僉都御史。
巡撫登萊,登州失陷,自刎未遂,被執縱還,詔逮棄市。
事聞:事情奏明皇帝。
諸生:縣學生員。
錦衣衛千戶:錦衣衛,最初只掌握鹵簿儀仗,統率校尉力士,被逐漸信任,逐漸發展到傳宣諭旨,擅作威福,更作皇帝的耳目、爪牙。
他們欺壓善良,草菅人命,爲明代的一大弊政。
千戶,在錦衣衛中掌兵千人的武官。
甲申: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
流賊:對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誣稱。
陷京師:攻下明朝的首都北京。
械繫:用刑具捆縛起來。
肆掠:任意用刑。
義而逸之:由於義氣,放走了他。
逸,釋放。
攝山:山名。
在江蘇江寧縣東北。
僧舍:寺院。
三楚:戰國時楚地,分東楚、西楚、南楚,故稱三楚。
此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地方。
吳越: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之地。
此泛指江蘇、浙江一帶地方。
耆舊:年高德劭的老人。
文術:指寫文章和學術著作。
吳中:今江蘇吳縣。
徐昭發:名枋,號俟齋,自號秦餘山人。
吳縣人。
明代崇幀年間(1628—1644)舉人。
工書畫,痛父殉難,隱居靈巖山,閉戶著書四十餘年卒。
宣城:今安徽宣城市。
沈眉生:名壽民,宣城人,明代諸生,隱居講學以終。
躬耕:親自種地爲生。
楮墨:紙與墨。
借指詩文或書畫。
躬樵汲:親自打柴挑水。
《詩》、《書》:指儒家經典《詩經》和《書經》。
冠蓋:冠,帽子;蓋,車蓋。
泛指士大夫一類的人。
先君子:指已死的父親。
餘處士公佩:餘公佩。
身世不詳。
處士,不求做官的讀書人。
歲時:指過年時節。
問起居:慰問生活情況。
起,站立行走。
居,坐臥。
貳之:重抄一木成爲兩份。
弗:不。
盡吾年:消磨自已的歲月。
下棺:指把棺放入土中。
並藏:一齊埋藏。
夙:平素。
市:購買。
材:木料。
棺槨:古代棺材有內棺外棺幾層。
內棺叫棺,外棺稱槨。
這裏泛指棺材。
革(jí):危急。
通“亟”。
姚鼐《古文辭類纂》作“亟”。
視含殮:指親自看着把遺體放置棺中。
含,古代貴族喪禮,人死後,把珠玉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叫含玉,省稱含。
《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
”注:“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
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
”殮:給死者穿戴衣冠,放入棺中。
親身之椑(bì):貼身之棺。
古人的棺槨有的好幾層。
椑爲最裏層的棺。
易:交換。
這裏意指用錢去交換,有購買之意。
顧視:回頭看。
從(zòng)孫:侄孫。
同一宗族次於至親的叫從。
趣:催促。
易:更換。
定:指定。
皖桐:安徽桐城。
渴葬:古禮,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異。
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壙(kuàng):墓穴。
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
可大:張可大,字觀甫。
世襲南京羽林衛指揮,在登州和萊州任總兵。
城陷,殺其妾後,自縊而死。
總兵登萊:在登萊作總兵。
登萊,登州和萊州,均在今山東。
總兵,官名。
明代遣將出徵,始立此官。
後軍事日繁。
總兵遂統率軍隊鎮守,便爲一方重鎮。
毛文龍:明代仁和人,字鎮南。
累官總兵、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
他曾設兵鎮皮島。
驕縱不受節度,爲袁崇煥所殺。
巡撫:明清時的封疆大吏,是一省統管軍民的最高長官。
孫元化:明代嘉定(今江蘇嘉定縣)人,字初陽,天啓年間(1621—1627)舉人。
歷官兵部主事、兵部員外郎、郎中、右僉都御史。
巡撫登萊,登州失陷,自刎未遂,被執縱還,詔逮棄市。
事聞:事情奏明皇帝。
諸生:縣學生員。
錦衣衛千戶:錦衣衛,最初只掌握鹵簿儀仗,統率校尉力士,被逐漸信任,逐漸發展到傳宣諭旨,擅作威福,更作皇帝的耳目、爪牙。
他們欺壓善良,草菅人命,爲明代的一大弊政。
千戶,在錦衣衛中掌兵千人的武官。
甲申: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
流賊:對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誣稱。
陷京師:攻下明朝的首都北京。
械繫:用刑具捆縛起來。
肆掠:任意用刑。
義而逸之:由於義氣,放走了他。
逸,釋放。
攝山:山名。
在江蘇江寧縣東北。
僧舍:寺院。
三楚:戰國時楚地,分東楚、西楚、南楚,故稱三楚。
此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地方。
吳越: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之地。
此泛指江蘇、浙江一帶地方。
耆舊:年高德劭的老人。
文術:指寫文章和學術著作。
吳中:今江蘇吳縣。
徐昭發:名枋,號俟齋,自號秦餘山人。
吳縣人。
明代崇幀年間(1628—1644)舉人。
工書畫,痛父殉難,隱居靈巖山,閉戶著書四十餘年卒。
宣城:今安徽宣城市。
沈眉生:名壽民,宣城人,明代諸生,隱居講學以終。
躬耕:親自種地爲生。
楮墨:紙與墨。
借指詩文或書畫。
躬樵汲:親自打柴挑水。
《詩》、《書》:指儒家經典《詩經》和《書經》。
冠蓋:冠,帽子;蓋,車蓋。
泛指士大夫一類的人。
先君子:指已死的父親。
餘處士公佩:餘公佩。
身世不詳。
處士,不求做官的讀書人。
歲時:指過年時節。
問起居:慰問生活情況。
起,站立行走。
居,坐臥。
貳之:重抄一木成爲兩份。
弗:不。
盡吾年:消磨自已的歲月。
下棺:指把棺放入土中。
並藏:一齊埋藏。
夙:平素。
市:購買。
材:木料。
棺槨:古代棺材有內棺外棺幾層。
內棺叫棺,外棺稱槨。
這裏泛指棺材。
革(jí):危急。
通“亟”。
姚鼐《古文辭類纂》作“亟”。
視含殮:指親自看着把遺體放置棺中。
含,古代貴族喪禮,人死後,把珠玉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叫含玉,省稱含。
《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
”注:“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
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
”殮:給死者穿戴衣冠,放入棺中。
親身之椑(bì):貼身之棺。
古人的棺槨有的好幾層。
椑爲最裏層的棺。
易:交換。
這裏意指用錢去交換,有購買之意。
顧視:回頭看。
從(zòng)孫:侄孫。
同一宗族次於至親的叫從。
趣:催促。
易:更換。
定:指定。
皖桐:安徽桐城。
渴葬:古禮,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異。
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壙(kuàng):墓穴。
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
張怡,字瑤星,起初叫做張鹿徵,上元(今南京)人。
他的父親張可大,明朝時擔任登萊總兵。
毛文龍率部下反叛,誘捉了巡撫孫元化,張可大爲孫元化而死。
事請傳開以後,張怡以書生的身份被任命爲錦衣衛千戶。
甲申年,賊寇攻陷了京城,張怡遭遇了敵人將領,誓死不屈,敵人把他鎖起來帶着他到處搶掠,賊寇中有人因爲佩服他的義舉把他放走了。
很長時間,纔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經死了,他獨自寄居在寺廟中。
不進入城市,鄉里人稱他爲白雲先生。
當時,三楚、吳越一帶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聲,以學術標榜自己。
只有吳中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鄉下躬耕,就算賢士大夫都不能見他們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傳到世間。
白雲先生則親自打柴挑水,也不談詩書,學士、詞人從他那裏什麼也得不到。
四方的達官貴人往來此地,每天經過這座山,而不知道山中有白雲先生。
我父親和餘公佩,有一年去拜訪他。
進入他的房子,書架上有幾十百卷書,都是他著作的經說及史事評論。
我父親他們請求翻抄,他不答應,說:“我已經到了歲數了,已經買了兩個甕,下葬的時候一併埋葬。
”他死時八十八歲。
他平生的親戚朋友,買來好的木材,爲他打造棺槨。
病重將死的時候,他聽到這件事哭着說:“從前我父親在危難的城裏效忠而死,沒有親屬主持收殮,後來雖然改葬了,但他當初的棺材也不能改換。
我怎麼能忍心用這麼好的棺木呢?”回頭注視他叔伯孫子的某人,催他改觀棺材,選定貼身的壽衣,纔去世。
當時我父親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趕回來後已經下葬了。
有人說:他的書已經埋葬了。
有人說:經書有副本,還保存在他的家裏。
乾隆三年,下詔修《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尋求他的遺書,他的一個叔伯孫子,拿着他的書獻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學官召集學生抄寫,很久都沒有抄完。
白雲先生的書,我非常想讀,而擔心它們沒有流傳下來很長時間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來,但是我始終沒有看到一眼。
所以寫下此於篇,希望鄉里的後輩有所感發,收藏並保存它,不要讓它們沉沒失傳了。
他的父親張可大,明朝時擔任登萊總兵。
毛文龍率部下反叛,誘捉了巡撫孫元化,張可大爲孫元化而死。
事請傳開以後,張怡以書生的身份被任命爲錦衣衛千戶。
甲申年,賊寇攻陷了京城,張怡遭遇了敵人將領,誓死不屈,敵人把他鎖起來帶着他到處搶掠,賊寇中有人因爲佩服他的義舉把他放走了。
很長時間,纔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經死了,他獨自寄居在寺廟中。
不進入城市,鄉里人稱他爲白雲先生。
當時,三楚、吳越一帶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聲,以學術標榜自己。
只有吳中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鄉下躬耕,就算賢士大夫都不能見他們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傳到世間。
白雲先生則親自打柴挑水,也不談詩書,學士、詞人從他那裏什麼也得不到。
四方的達官貴人往來此地,每天經過這座山,而不知道山中有白雲先生。
我父親和餘公佩,有一年去拜訪他。
進入他的房子,書架上有幾十百卷書,都是他著作的經說及史事評論。
我父親他們請求翻抄,他不答應,說:“我已經到了歲數了,已經買了兩個甕,下葬的時候一併埋葬。
”他死時八十八歲。
他平生的親戚朋友,買來好的木材,爲他打造棺槨。
病重將死的時候,他聽到這件事哭着說:“從前我父親在危難的城裏效忠而死,沒有親屬主持收殮,後來雖然改葬了,但他當初的棺材也不能改換。
我怎麼能忍心用這麼好的棺木呢?”回頭注視他叔伯孫子的某人,催他改觀棺材,選定貼身的壽衣,纔去世。
當時我父親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趕回來後已經下葬了。
有人說:他的書已經埋葬了。
有人說:經書有副本,還保存在他的家裏。
乾隆三年,下詔修《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尋求他的遺書,他的一個叔伯孫子,拿着他的書獻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學官召集學生抄寫,很久都沒有抄完。
白雲先生的書,我非常想讀,而擔心它們沒有流傳下來很長時間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來,但是我始終沒有看到一眼。
所以寫下此於篇,希望鄉里的後輩有所感發,收藏並保存它,不要讓它們沉沒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