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先生传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
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
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
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
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
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说没也。
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
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
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
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
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说没也。
这篇文章写作年月不详。
据《方望溪先生年谱附录文目编年》,著录于作者七十一岁至八十二岁之间。
据《方望溪先生年谱附录文目编年》,著录于作者七十一岁至八十二岁之间。
上元:县名,今江苏江宁县。
可大:张可大,字观甫。
世袭南京羽林卫指挥,在登州和莱州任总兵。
城陷,杀其妾后,自缢而死。
总兵登莱:在登莱作总兵。
登莱,登州和莱州,均在今山东。
总兵,官名。
明代遣将出征,始立此官。
后军事日繁。
总兵遂统率军队镇守,便为一方重镇。
毛文龙:明代仁和人,字镇南。
累官总兵、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
他曾设兵镇皮岛。
骄纵不受节度,为袁崇焕所杀。
巡抚:明清时的封疆大吏,是一省统管军民的最高长官。
孙元化:明代嘉定(今江苏嘉定县)人,字初阳,天启年间(1621—1627)举人。
历官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郎中、右佥都御史。
巡抚登莱,登州失陷,自刎未遂,被执纵还,诏逮弃市。
事闻:事情奏明皇帝。
诸生:县学生员。
锦衣卫千户:锦衣卫,最初只掌握卤簿仪仗,统率校尉力士,被逐渐信任,逐渐发展到传宣谕旨,擅作威福,更作皇帝的耳目、爪牙。
他们欺压善良,草菅人命,为明代的一大弊政。
千户,在锦衣卫中掌兵千人的武官。
甲申: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
陷京师:攻下明朝的首都北京。
械系:用刑具捆缚起来。
肆掠:任意用刑。
义而逸之:由于义气,放走了他。
逸,释放。
摄山:山名。
在江苏江宁县东北。
僧舍:寺院。
三楚:战国时楚地,分东楚、西楚、南楚,故称三楚。
此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地方。
吴越: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之地。
此泛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耆旧:年高德劭的老人。
文术:指写文章和学术著作。
吴中:今江苏吴县。
徐昭发:名枋,号俟斋,自号秦馀山人。
吴县人。
明代崇帧年间(1628—1644)举人。
工书画,痛父殉难,隐居灵岩山,闭户著书四十余年卒。
宣城:今安徽宣城市。
沈眉生:名寿民,宣城人,明代诸生,隐居讲学以终。
躬耕:亲自种地为生。
楮墨:纸与墨。
借指诗文或书画。
躬樵汲:亲自打柴挑水。
《诗》、《书》:指儒家经典《诗经》和《书经》。
冠盖:冠,帽子;盖,车盖。
泛指士大夫一类的人。
先君子:指已死的父亲。
余处士公佩:余公佩。
身世不详。
处士,不求做官的读书人。
岁时:指过年时节。
问起居:慰问生活情况。
起,站立行走。
居,坐卧。
贰之:重抄一木成为两份。
弗:不。
尽吾年:消磨自已的岁月。
下棺:指把棺放入土中。
并藏:一齐埋藏。
夙:平素。
市:购买。
材:木料。
棺椁:古代棺材有内棺外棺几层。
内棺叫棺,外棺称椁。
这里泛指棺材。
革(jí):危急。
通“亟”。
姚鼐《古文辞类纂》作“亟”。
视含殓:指亲自看着把遗体放置棺中。
含,古代贵族丧礼,人死后,把珠玉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叫含玉,省称含。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注:“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
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殓:给死者穿戴衣冠,放入棺中。
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
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
椑为最里层的棺。
易:交换。
这里意指用钱去交换,有购买之意。
顾视:回头看。
从(zòng)孙:侄孙。
同一宗族次于至亲的叫从。
趣:催促。
易:更换。
定:指定。
皖桐:安徽桐城。
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圹(kuàng):墓穴。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
可大:张可大,字观甫。
世袭南京羽林卫指挥,在登州和莱州任总兵。
城陷,杀其妾后,自缢而死。
总兵登莱:在登莱作总兵。
登莱,登州和莱州,均在今山东。
总兵,官名。
明代遣将出征,始立此官。
后军事日繁。
总兵遂统率军队镇守,便为一方重镇。
毛文龙:明代仁和人,字镇南。
累官总兵、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
他曾设兵镇皮岛。
骄纵不受节度,为袁崇焕所杀。
巡抚:明清时的封疆大吏,是一省统管军民的最高长官。
孙元化:明代嘉定(今江苏嘉定县)人,字初阳,天启年间(1621—1627)举人。
历官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郎中、右佥都御史。
巡抚登莱,登州失陷,自刎未遂,被执纵还,诏逮弃市。
事闻:事情奏明皇帝。
诸生:县学生员。
锦衣卫千户:锦衣卫,最初只掌握卤簿仪仗,统率校尉力士,被逐渐信任,逐渐发展到传宣谕旨,擅作威福,更作皇帝的耳目、爪牙。
他们欺压善良,草菅人命,为明代的一大弊政。
千户,在锦衣卫中掌兵千人的武官。
甲申: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
陷京师:攻下明朝的首都北京。
械系:用刑具捆缚起来。
肆掠:任意用刑。
义而逸之:由于义气,放走了他。
逸,释放。
摄山:山名。
在江苏江宁县东北。
僧舍:寺院。
三楚:战国时楚地,分东楚、西楚、南楚,故称三楚。
此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地方。
吴越: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之地。
此泛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耆旧:年高德劭的老人。
文术:指写文章和学术著作。
吴中:今江苏吴县。
徐昭发:名枋,号俟斋,自号秦馀山人。
吴县人。
明代崇帧年间(1628—1644)举人。
工书画,痛父殉难,隐居灵岩山,闭户著书四十余年卒。
宣城:今安徽宣城市。
沈眉生:名寿民,宣城人,明代诸生,隐居讲学以终。
躬耕:亲自种地为生。
楮墨:纸与墨。
借指诗文或书画。
躬樵汲:亲自打柴挑水。
《诗》、《书》:指儒家经典《诗经》和《书经》。
冠盖:冠,帽子;盖,车盖。
泛指士大夫一类的人。
先君子:指已死的父亲。
余处士公佩:余公佩。
身世不详。
处士,不求做官的读书人。
岁时:指过年时节。
问起居:慰问生活情况。
起,站立行走。
居,坐卧。
贰之:重抄一木成为两份。
弗:不。
尽吾年:消磨自已的岁月。
下棺:指把棺放入土中。
并藏:一齐埋藏。
夙:平素。
市:购买。
材:木料。
棺椁:古代棺材有内棺外棺几层。
内棺叫棺,外棺称椁。
这里泛指棺材。
革(jí):危急。
通“亟”。
姚鼐《古文辞类纂》作“亟”。
视含殓:指亲自看着把遗体放置棺中。
含,古代贵族丧礼,人死后,把珠玉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叫含玉,省称含。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注:“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
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殓:给死者穿戴衣冠,放入棺中。
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
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
椑为最里层的棺。
易:交换。
这里意指用钱去交换,有购买之意。
顾视:回头看。
从(zòng)孙:侄孙。
同一宗族次于至亲的叫从。
趣:催促。
易:更换。
定:指定。
皖桐:安徽桐城。
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圹(kuàng):墓穴。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
张怡,字瑶星,起初叫做张鹿徵,上元(今南京)人。
他的父亲张可大,明朝时担任登莱总兵。
毛文龙率部下反叛,诱捉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为孙元化而死。
事请传开以后,张怡以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甲申年,贼寇攻陷了京城,张怡遭遇了敌人将领,誓死不屈,敌人把他锁起来带着他到处抢掠,贼寇中有人因为佩服他的义举把他放走了。
很长时间,才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自寄居在寺庙中。
不进入城市,乡里人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一带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声,以学术标榜自己。
只有吴中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乡下躬耕,就算贤士大夫都不能见他们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传到世间。
白云先生则亲自打柴挑水,也不谈诗书,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
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经过这座山,而不知道山中有白云先生。
我父亲和余公佩,有一年去拜访他。
进入他的房子,书架上有几十百卷书,都是他著作的经说及史事评论。
我父亲他们请求翻抄,他不答应,说:“我已经到了岁数了,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一并埋葬。
”他死时八十八岁。
他平生的亲戚朋友,买来好的木材,为他打造棺椁。
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这件事哭着说:“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棺材也不能改换。
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回头注视他叔伯孙子的某人,催他改观棺材,选定贴身的寿衣,才去世。
当时我父亲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已经下葬了。
有人说:他的书已经埋葬了。
有人说:经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的家里。
乾隆三年,下诏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寻求他的遗书,他的一个叔伯孙子,拿着他的书献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学官召集学生抄写,很久都没有抄完。
白云先生的书,我非常想读,而担心它们没有流传下来很长时间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来,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眼。
所以写下此于篇,希望乡里的后辈有所感发,收藏并保存它,不要让它们沉没失传了。
他的父亲张可大,明朝时担任登莱总兵。
毛文龙率部下反叛,诱捉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为孙元化而死。
事请传开以后,张怡以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甲申年,贼寇攻陷了京城,张怡遭遇了敌人将领,誓死不屈,敌人把他锁起来带着他到处抢掠,贼寇中有人因为佩服他的义举把他放走了。
很长时间,才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自寄居在寺庙中。
不进入城市,乡里人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一带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声,以学术标榜自己。
只有吴中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乡下躬耕,就算贤士大夫都不能见他们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传到世间。
白云先生则亲自打柴挑水,也不谈诗书,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
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经过这座山,而不知道山中有白云先生。
我父亲和余公佩,有一年去拜访他。
进入他的房子,书架上有几十百卷书,都是他著作的经说及史事评论。
我父亲他们请求翻抄,他不答应,说:“我已经到了岁数了,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一并埋葬。
”他死时八十八岁。
他平生的亲戚朋友,买来好的木材,为他打造棺椁。
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这件事哭着说:“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棺材也不能改换。
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回头注视他叔伯孙子的某人,催他改观棺材,选定贴身的寿衣,才去世。
当时我父亲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已经下葬了。
有人说:他的书已经埋葬了。
有人说:经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的家里。
乾隆三年,下诏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寻求他的遗书,他的一个叔伯孙子,拿着他的书献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学官召集学生抄写,很久都没有抄完。
白云先生的书,我非常想读,而担心它们没有流传下来很长时间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来,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眼。
所以写下此于篇,希望乡里的后辈有所感发,收藏并保存它,不要让它们沉没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