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武公、莊公爲平王卿士。
王貳於虢,鄭伯怨王。
王曰:“無之。
”故周鄭交質。
王子狐爲質於鄭,鄭公子忽爲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採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
隨人使少師董成。
鬥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
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
漢東之國,隨爲大。
隨張,必棄小國。
小國離,楚之利也。
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熊率且比曰:“季樑在,何益?”鬥伯比曰:“以爲後圖。
少師得其君。

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
隨侯將許之。
季樑止之曰:“天方授楚。
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
’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
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
’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慄旨酒。
’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
所謂馨香,無讒慝也。
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從之。
晉不可啓,寇不可玩。
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爲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爲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馮依,將在德矣。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
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
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
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
’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師退,次於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齊侯曰:“豈不榖是爲?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懷無親,外內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
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
”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爲之田。
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於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
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徵繕以立圉也。
曰:‘必報仇,寧事戎狄。
’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徵繕以待秦命。
曰:‘必報德,有死無二。
’以此不和。
”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爲必歸。
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
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
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
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爲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
寺人披請見。
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爲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猶未也,又將及難。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人、狄人、餘何有焉?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衆,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
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
己丑晦,公宮火。
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
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爲,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後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