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九針於夫子衆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爲一紀,餘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餘,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歧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
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
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害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
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
各處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
針所不爲,炙之所宜。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裏。
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闢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
是得天之靈,遇歲之虛實,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
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
莫知其形,若神髣□。
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門,真氣乃存。
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願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
餘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
獨博獨眩,披髮長跪,俛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氣使然?歧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爲之精。
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瞳子,筋之精爲黑眼,血之精爲絡,其窠氣之精爲白眼,肌肉之精爲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爲系。
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
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
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
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
故陰陽合傳而棈明也。
目者,心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
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黃帝曰:餘疑其然。
餘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餘唯獨爲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歧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
是故間者爲迷,甚者爲惑。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歧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飢而嗜食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榖,榖消則善飢。
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得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
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溼,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溼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溼,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黃帝曰:善。
治此諸邪,奈何?歧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黃帝曰:餘聞腸胃受榖,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爲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實。
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
餘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歧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
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寒氣化爲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爲膿。
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薰於五髒,藏傷故死矣。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
歧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爲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
其化爲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發於頸,名曰夭疽。
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薰肝肺。
薰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
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
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
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
癰發四五日,逞□之。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癰堅而不潰者,爲馬刀挾癭,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井疽。
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狀如榖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於脅,名曰敗疵。
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陵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爲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
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銳疽。
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
不急治,六十日死。
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於膝,名曰疵癰。
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
黃帝問於歧伯曰:寒熱瘰□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歧伯曰:此皆鼠□,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之本,皆在於髒,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着,於肌肉而外爲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
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
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黃帝曰:餘聞九針於夫子,衆多博大矣,餘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歧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
一者,天也。
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
故爲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
故爲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
故爲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物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
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爲瘤病者也。
故爲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爲癰膿者也。
故爲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
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爲暴痹者也。
故爲之治針,必令尖如釐,且員其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爲痛痹,舍於經絡者也。
故爲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
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
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爲深痹也。
故爲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
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留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
故爲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歧伯曰:一曰鐵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
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
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
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
六曰員利針,取法於釐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
主取癰痹者也。
七曰毫針,取注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
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
黃帝曰:餘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
其態又不合於衆者五,餘已知之矣。
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祕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餘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餘願得而明之,金櫃藏之,不敢揚之。
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爲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足厥陰,佗佗然,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
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
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枯枯然。
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
其爲人赤色廣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
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
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
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
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爲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
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
大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
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
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爲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
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爲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
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
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爲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
不敬畏善欺紹人,戮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足少陰汗汗然。
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爲之奈何?
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尺膏滑,其淖澤者,風也。
尺肉弱者,解□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尺膚澤而澤脂者,風也。
尺膚澀者,風痹也。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俛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
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爲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子。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聞青脈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食,脈小手,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病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
是謂四時之序也。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人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爲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提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爲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爲懼懼,無爲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
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
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脈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
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無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衆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
五態之人,尤不合於衆者也。
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服困然,豆豆然,衆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幹而善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薰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榖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
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
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
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2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