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集賢殿學士上柱國會稽縣開國公徐浩撰並書。
嗚呼!有唐良弼李公諱峴,字延鑒,今上之三從叔也。
曾祖司空吳王諱恪,大父工部尚書、贈吳王諱琨,烈考兵部尚書,朔方河東節度使、太子太師、贈太尉、信安郡王諱禕。
代濟盛德,是生我公。
幼有殊量,含粹秉哲,學以觀略,文以足言。
起家左驍衛兵曹、太子通事捨人、鴻臚丞、河府士曹、高陵萬年河南令,所蒞以尤異聞。
遷河南少尹、左金吾將軍、將作監,出守魏郡、零陵、長沙、江陵、鳳翔、蜀、通、潤、衢等郡,再為京兆、江陵尹。
初以江陵兼御史中丞,山、嶺、江南、黔中四道都副大使、採訪使,入宗正卿,及為鳳翔太守又兼中丞鑾輿臨幸,知側近兵馬糧料,加尚書左丞,知鳳翔事,車駕還京,充知頓使,遷禮部尚書,轉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加光祿大夫,封梁國公。
按三司獄,帝善其議,遷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貶蜀通潤,復為江陵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營田等使。
進禮部尚書兼宗正卿,屬犬戎亂華,西都失守,旋旆京邑,又兼御史大夫,充置頓使,擢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太子詹事,居無何,復檢校禮部尚書兼大夫,充江南西道勾當鑄錢使。
改吏部尚書兼大夫,充江南東西、福建等道知選,並勸農宣慰使。
尋檢校兵部尚書,餘如故,又以尚書兼衢州刺使,景命不淑,以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薨於官捨,春秋五十五,皇上軫悼,贈太子少師,粵以來歲二月十日,歸葬於京兆長安縣高陽原,禮也,優詔鹵薄威儀,手力幔幕,有加恆數,以飾終焉,公凡宰三縣,典九州,兩為江陵,再尹京兆,五登亞相,六拜尚書,七擁使車,再秉鈞軸,牧宰為政也,作人父母;台省持綱也,為國準繩;皇華將命也,澄汰風俗;宰輔致理也,裁成景化。
公以間氣傑出,膺期挺生,忠效代範,親賢太名。
利物可以和義,修詞可以立誠。
夫其有犯無隱,措枉舉直,無形骸之私,竭股肱之力,權貴斂手,奸回沮色。
是以當可言而必言,再入相而再去,良有以也。
方將燮和元氣,弘濟生靈,致君唐虞,合德周邵。
嗚呼,東陽出守,南國無歸,人之雲亡,吾將安仰。
公長兄峘,故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江、淮南部都統節度觀察處置使,旅櫬雙旐 ,遠自江鄉,高墳兩中塋,同葬故國。
榮哀倏忽,途路悲傷。
已焉哉。
嗣子大理司直孝孫等,陟岵棘心,寢苫血泣。
思綴一遺烈,以志玄堂,乃徵詞於故人,庶傳於樂石。
銘曰:
蔚間氣兮生哲人,卓昭代兮羌良臣。
麟之趾兮何振振,才濟時兮運遘屯。
家多難兮方經綸,使宣風兮牧行春。
七持憲兮一徼
嗚呼!有唐良弼李公諱峴,字延鑒,今上之三從叔也。
曾祖司空吳王諱恪,大父工部尚書、贈吳王諱琨,烈考兵部尚書,朔方河東節度使、太子太師、贈太尉、信安郡王諱禕。
代濟盛德,是生我公。
幼有殊量,含粹秉哲,學以觀略,文以足言。
起家左驍衛兵曹、太子通事捨人、鴻臚丞、河府士曹、高陵萬年河南令,所蒞以尤異聞。
遷河南少尹、左金吾將軍、將作監,出守魏郡、零陵、長沙、江陵、鳳翔、蜀、通、潤、衢等郡,再為京兆、江陵尹。
初以江陵兼御史中丞,山、嶺、江南、黔中四道都副大使、採訪使,入宗正卿,及為鳳翔太守又兼中丞鑾輿臨幸,知側近兵馬糧料,加尚書左丞,知鳳翔事,車駕還京,充知頓使,遷禮部尚書,轉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加光祿大夫,封梁國公。
按三司獄,帝善其議,遷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貶蜀通潤,復為江陵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營田等使。
進禮部尚書兼宗正卿,屬犬戎亂華,西都失守,旋旆京邑,又兼御史大夫,充置頓使,擢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太子詹事,居無何,復檢校禮部尚書兼大夫,充江南西道勾當鑄錢使。
改吏部尚書兼大夫,充江南東西、福建等道知選,並勸農宣慰使。
尋檢校兵部尚書,餘如故,又以尚書兼衢州刺使,景命不淑,以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薨於官捨,春秋五十五,皇上軫悼,贈太子少師,粵以來歲二月十日,歸葬於京兆長安縣高陽原,禮也,優詔鹵薄威儀,手力幔幕,有加恆數,以飾終焉,公凡宰三縣,典九州,兩為江陵,再尹京兆,五登亞相,六拜尚書,七擁使車,再秉鈞軸,牧宰為政也,作人父母;台省持綱也,為國準繩;皇華將命也,澄汰風俗;宰輔致理也,裁成景化。
公以間氣傑出,膺期挺生,忠效代範,親賢太名。
利物可以和義,修詞可以立誠。
夫其有犯無隱,措枉舉直,無形骸之私,竭股肱之力,權貴斂手,奸回沮色。
是以當可言而必言,再入相而再去,良有以也。
方將燮和元氣,弘濟生靈,致君唐虞,合德周邵。
嗚呼,東陽出守,南國無歸,人之雲亡,吾將安仰。
公長兄峘,故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江、淮南部都統節度觀察處置使,旅櫬雙旐 ,遠自江鄉,高墳兩中塋,同葬故國。
榮哀倏忽,途路悲傷。
已焉哉。
嗣子大理司直孝孫等,陟岵棘心,寢苫血泣。
思綴一遺烈,以志玄堂,乃徵詞於故人,庶傳於樂石。
銘曰:
蔚間氣兮生哲人,卓昭代兮羌良臣。
麟之趾兮何振振,才濟時兮運遘屯。
家多難兮方經綸,使宣風兮牧行春。
七持憲兮一徼
臣維稽首言:臣年老力衰,心昏眼暗,自料涯分,其能幾何?久竊天官,每慚屍素。
頃又沒於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以至今日。
陛下矜其愚弱,託病被囚,不賜疵瑕,屢遷省閣。
昭洗罪累,免負惡名,在於微臣,百生萬足。
昔在賊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見聖朝,即願出家修道。
及奉明主,伏戀仁恩,貪冒官榮,荏苒歲月,不知止足,尚忝簪裾。
始願屢違,私心自咎。
臣又聞用不才之士,才臣不來;賞無功之人,功臣不勸。
有國大體,爲政本原,非敢議論他人,竊以兄弟自比。
臣弟蜀州刺史縉,太原五年撫養百姓,盡心爲國,竭力守城。
臣即陷在賊中,苟且延命,臣忠不如弟一也。
縉前後歷任,所在着聲,臣忝職甚多,曾無裨益,臣政不如弟二也。
臣頃負累,系在三司,縉上表祈哀,請代臣罪。
臣之於縉,一無憂憐,臣義不如弟三也。
縉之判策,屢登甲科,衆推才名,素在臣上。
臣小言淺學,不足謂文,臣纔不如弟四也。
縉言不忤物,行不上人,植性謙和,執心平直。
臣無度量,實自空疏,臣德不如弟五也。
臣之五短,弟之五長,加以有功,又能爲政。
顧臣謬官華省,而弟遠守方州,外愧妨賢,內慚比義,痛心疾首,以日爲年。
臣又逼近懸車,朝暮入地,闃然孤獨,迥無子孫。
弟之與臣,更相爲命,兩人又俱白首,一別恐隔黃泉。
儻得同居,相視而沒,泯滅之際,魂魄有依。
伏乞盡削臣官,放歸田裏,賜弟散職,令在朝廷。
臣當苦行齋心,弟自竭誠盡節,並願肝禽塗地,隕越爲期。
葵藿之心,庶知向日;犬馬之意,何足動天。
不勝私情懇迫之至。
頃又沒於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以至今日。
陛下矜其愚弱,託病被囚,不賜疵瑕,屢遷省閣。
昭洗罪累,免負惡名,在於微臣,百生萬足。
昔在賊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見聖朝,即願出家修道。
及奉明主,伏戀仁恩,貪冒官榮,荏苒歲月,不知止足,尚忝簪裾。
始願屢違,私心自咎。
臣又聞用不才之士,才臣不來;賞無功之人,功臣不勸。
有國大體,爲政本原,非敢議論他人,竊以兄弟自比。
臣弟蜀州刺史縉,太原五年撫養百姓,盡心爲國,竭力守城。
臣即陷在賊中,苟且延命,臣忠不如弟一也。
縉前後歷任,所在着聲,臣忝職甚多,曾無裨益,臣政不如弟二也。
臣頃負累,系在三司,縉上表祈哀,請代臣罪。
臣之於縉,一無憂憐,臣義不如弟三也。
縉之判策,屢登甲科,衆推才名,素在臣上。
臣小言淺學,不足謂文,臣纔不如弟四也。
縉言不忤物,行不上人,植性謙和,執心平直。
臣無度量,實自空疏,臣德不如弟五也。
臣之五短,弟之五長,加以有功,又能爲政。
顧臣謬官華省,而弟遠守方州,外愧妨賢,內慚比義,痛心疾首,以日爲年。
臣又逼近懸車,朝暮入地,闃然孤獨,迥無子孫。
弟之與臣,更相爲命,兩人又俱白首,一別恐隔黃泉。
儻得同居,相視而沒,泯滅之際,魂魄有依。
伏乞盡削臣官,放歸田裏,賜弟散職,令在朝廷。
臣當苦行齋心,弟自竭誠盡節,並願肝禽塗地,隕越爲期。
葵藿之心,庶知向日;犬馬之意,何足動天。
不勝私情懇迫之至。
吾觀蔡侯,奇人也。
爾其才髙氣遠,有四方之志。
不然,何周流宇宙太多耶?白遐窮冥搜,亦已早矣。
海草三緑,不歸國門;又更逢春,再結鄕思。
一見夫子,冥心道存,窮朝晩以作宴,驅煙霞以輔賞。
朗笑明月,時眠落花,斯遊無何,尋告睽索。
來暫觀我,去還愁人。
乃浮漢陽,入雲夢,鄕枻雲叩,歸魂亦飛。
且青山緑楓,累道相接,遇勝因賞,利君前行。
既非遠離,曷足多歎?秋七月,結遊鏡湖,無愆我期,先子而往。
敬慎好去,終當早來,無使耶川白雲,不得復弄爾。
鄕中廖公及諸才子,爲詩略謝之。
爾其才髙氣遠,有四方之志。
不然,何周流宇宙太多耶?白遐窮冥搜,亦已早矣。
海草三緑,不歸國門;又更逢春,再結鄕思。
一見夫子,冥心道存,窮朝晩以作宴,驅煙霞以輔賞。
朗笑明月,時眠落花,斯遊無何,尋告睽索。
來暫觀我,去還愁人。
乃浮漢陽,入雲夢,鄕枻雲叩,歸魂亦飛。
且青山緑楓,累道相接,遇勝因賞,利君前行。
既非遠離,曷足多歎?秋七月,結遊鏡湖,無愆我期,先子而往。
敬慎好去,終當早來,無使耶川白雲,不得復弄爾。
鄕中廖公及諸才子,爲詩略謝之。
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
心神不正,字則攲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
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
正者,沖和之謂也。
大抵腕豎則鋒正。
鋒正則四面勢全。
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
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爲點必收,貴緊而重。
爲畫必勒,貴澀而遲。
爲撇必掠,貴險而勁。
爲豎必努,貴戰而雄。
爲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爲環必鬱,貴蹙鋒而總轉。
爲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側不得平其筆。
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
努不宜直,直則失力。
趯須存其筆鋒,得勢而出。
策須仰策而收。
掠須筆鋒左出而利。
啄須臥筆而疾罨。
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
夫點要作棱角,忌於圓元,貴乎通變。
合策處策,“年”字是也。
合勒處勒,“士”字是也。
凡橫畫並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
凡三畫悉用之。
合掠即掠,“戶”字是也。
“彡”乃“形”、“影"字右邊,不可一向爲之,須背下撇之。
“爻”須上磔衄鋒,下磔放出,不可雙出。
“多”字四撇,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
巧在平躪礫,則古秀而意深;抽在乎輕浮,則薄俗而直置,採摭菁葩,芟薙蕪穢,庶近乎翰墨。
脫專執自賢,闕於師授,則衆病蜂起,衡鑑徒懸於暗矣。
心神不正,字則攲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
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
正者,沖和之謂也。
大抵腕豎則鋒正。
鋒正則四面勢全。
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
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爲點必收,貴緊而重。
爲畫必勒,貴澀而遲。
爲撇必掠,貴險而勁。
爲豎必努,貴戰而雄。
爲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爲環必鬱,貴蹙鋒而總轉。
爲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側不得平其筆。
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
努不宜直,直則失力。
趯須存其筆鋒,得勢而出。
策須仰策而收。
掠須筆鋒左出而利。
啄須臥筆而疾罨。
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
夫點要作棱角,忌於圓元,貴乎通變。
合策處策,“年”字是也。
合勒處勒,“士”字是也。
凡橫畫並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
凡三畫悉用之。
合掠即掠,“戶”字是也。
“彡”乃“形”、“影"字右邊,不可一向爲之,須背下撇之。
“爻”須上磔衄鋒,下磔放出,不可雙出。
“多”字四撇,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
巧在平躪礫,則古秀而意深;抽在乎輕浮,則薄俗而直置,採摭菁葩,芟薙蕪穢,庶近乎翰墨。
脫專執自賢,闕於師授,則衆病蜂起,衡鑑徒懸於暗矣。
劍南節度孔目、官徵仕郎、行太僕寺典廄署丞張庭詢檢校,朝議郎、行殿中侍御史顏真卿撰並書。
維唐天寶八載,太歲己丑,夏六月甲午,朔十有五日戊申,銀青光祿大夫、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蜀郡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郭公,薨於蜀郡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九。
皇上聞而悼焉!詔贈太子太師,賻物千匹,米粟千石,官給靈輿,遞還東京,所緣葬事,量事官供。
明年青龍庚寅,夏五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葬於偃師縣之首陽原,先塋之東,禮也。
嗚呼!公諱虛己,字虛己,太原人也。
其先虢叔之後,虢或爲郭,因而姓焉。
巨、況、泰、璞,蟬聯史、氏。
公即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昶之玄,皇朝涇州刺史、朔方道大總管、贈荊州都督、諡曰“忠”澄之曾,朝散大夫、太子洗馬琰之孫,朝議大夫、贈鄭州刺史義之子也。
自驃騎至於鄭州,世濟鴻休,有嘉聞而不隕名矣。
公粹精元和,稟秀星象,蹈道深至,安仁峻極。
孝悌發於岐嶷,德行淪於骨髓。
幼懷開濟之心,長有將明之望。
十歲誦老莊,即能講解,臬諸經典,一覽無遺。
十一丁鄭州府君憂,泣血齋誦,三年不怠。
太夫人在堂,終鮮兄弟,左右就養,朝夕無違,六親感嘆焉!未冠,授左司御率府兵曹。
秩滿,授邠州司功,充河西支度營田判官,拜監察御史裏行,改充節度使判官,正除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判官仍舊屬。
吐蕃入寇瓜、沙,軍城兇懼,公躬率將士,大殄戎師。
皇帝聞而壯之,拜侍御史。
俄遷虞部員外郎、檢校涼州長史、河西行軍司馬,轉本司郎中,餘如故。
轉駕部郎中兼侍御史,充朔方行軍司馬。
開元廿四載,以本官兼御史中丞、關內道採訪處置使,加朝散大夫、太子左庶子兼中丞,使如故。
數年,遷工部侍郎。
頃之,充河南道黜陟使,轉戶部侍郎,賜紫金魚袋。
天寶五載,以本官兼御史大夫、蜀郡長史、劍南節度支度營田副大使、本道並山南西道採訪處置使。
清靜寡欲,不言而化,施寬大之政,變絞訐之風,不戮一人,吏亦無犯。
省繇費,蠲力役,巴蜀之士,暖然生春。
前後摧破吐蕃,不可勝紀。
有羌豪董哥羅者,屢懷翻覆,公奏誅之,而西山底定,特加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
七載,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八載三月,破其摩彌、咄霸等八國卌餘城,置金川都護府以鎮之。
深涉賊庭,蒙犯冷瘴,夏六月輿歸蜀郡,旬有五日而薨。
嗚呼!公秉文武之姿,竭公忠之節,德無不濟,道無不周,宜其丹青,盛時登翼。
王室大命不至,歿於王事,上阻聖君之心,下孤蒼生之志,不其惜歟?至若幕府之士,薦延同升,則中丞張公、鮮
維唐天寶八載,太歲己丑,夏六月甲午,朔十有五日戊申,銀青光祿大夫、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蜀郡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郭公,薨於蜀郡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九。
皇上聞而悼焉!詔贈太子太師,賻物千匹,米粟千石,官給靈輿,遞還東京,所緣葬事,量事官供。
明年青龍庚寅,夏五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葬於偃師縣之首陽原,先塋之東,禮也。
嗚呼!公諱虛己,字虛己,太原人也。
其先虢叔之後,虢或爲郭,因而姓焉。
巨、況、泰、璞,蟬聯史、氏。
公即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昶之玄,皇朝涇州刺史、朔方道大總管、贈荊州都督、諡曰“忠”澄之曾,朝散大夫、太子洗馬琰之孫,朝議大夫、贈鄭州刺史義之子也。
自驃騎至於鄭州,世濟鴻休,有嘉聞而不隕名矣。
公粹精元和,稟秀星象,蹈道深至,安仁峻極。
孝悌發於岐嶷,德行淪於骨髓。
幼懷開濟之心,長有將明之望。
十歲誦老莊,即能講解,臬諸經典,一覽無遺。
十一丁鄭州府君憂,泣血齋誦,三年不怠。
太夫人在堂,終鮮兄弟,左右就養,朝夕無違,六親感嘆焉!未冠,授左司御率府兵曹。
秩滿,授邠州司功,充河西支度營田判官,拜監察御史裏行,改充節度使判官,正除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判官仍舊屬。
吐蕃入寇瓜、沙,軍城兇懼,公躬率將士,大殄戎師。
皇帝聞而壯之,拜侍御史。
俄遷虞部員外郎、檢校涼州長史、河西行軍司馬,轉本司郎中,餘如故。
轉駕部郎中兼侍御史,充朔方行軍司馬。
開元廿四載,以本官兼御史中丞、關內道採訪處置使,加朝散大夫、太子左庶子兼中丞,使如故。
數年,遷工部侍郎。
頃之,充河南道黜陟使,轉戶部侍郎,賜紫金魚袋。
天寶五載,以本官兼御史大夫、蜀郡長史、劍南節度支度營田副大使、本道並山南西道採訪處置使。
清靜寡欲,不言而化,施寬大之政,變絞訐之風,不戮一人,吏亦無犯。
省繇費,蠲力役,巴蜀之士,暖然生春。
前後摧破吐蕃,不可勝紀。
有羌豪董哥羅者,屢懷翻覆,公奏誅之,而西山底定,特加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
七載,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八載三月,破其摩彌、咄霸等八國卌餘城,置金川都護府以鎮之。
深涉賊庭,蒙犯冷瘴,夏六月輿歸蜀郡,旬有五日而薨。
嗚呼!公秉文武之姿,竭公忠之節,德無不濟,道無不周,宜其丹青,盛時登翼。
王室大命不至,歿於王事,上阻聖君之心,下孤蒼生之志,不其惜歟?至若幕府之士,薦延同升,則中丞張公、鮮
(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裴休撰。
正議大夫守右散騎常侍充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柳公權書並篆額。
)
玄祕塔者,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
於戲!爲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
舍此無以爲丈夫也。
背此無以爲達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趙氏世爲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
摩其頂曰:必當大弘教法。
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廣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鍾。
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歟?殆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爲沙彌。
十七,正度爲比丘,隸安國寺。
具威儀於西明照律師,稟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師,傳涅槃唯識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
復夢梵僧告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
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會,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辨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衆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
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
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
賜紫方袍。
歲時錫施,異於他等。
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
親之若昆弟。
相與臥起。
恩禮特隆。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
待之若賓友。
常承顧問。
注納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爲務。
由是,天子益知佛爲大聖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議事。
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幹蜀,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
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
爲人請福,親奉香火。
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
蓋參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爲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清衆者十一年。
講涅槃唯議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乘以開誘道俗,凡一百六十座。
運三密於瑜伽,契無生於悉地。
日持諸部十餘萬遍。
指淨土爲息肩之地,嚴金經爲報法之恩。
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
而方丈匡牀靜慮自得。
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向。
薦金玉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
而和尚即衆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
議者以謂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羣迷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脅而滅。
當暑而
正議大夫守右散騎常侍充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柳公權書並篆額。
)
玄祕塔者,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
於戲!爲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
舍此無以爲丈夫也。
背此無以爲達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趙氏世爲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
摩其頂曰:必當大弘教法。
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廣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鍾。
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歟?殆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爲沙彌。
十七,正度爲比丘,隸安國寺。
具威儀於西明照律師,稟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師,傳涅槃唯識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
復夢梵僧告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
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會,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辨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衆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
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
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
賜紫方袍。
歲時錫施,異於他等。
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
親之若昆弟。
相與臥起。
恩禮特隆。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
待之若賓友。
常承顧問。
注納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爲務。
由是,天子益知佛爲大聖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議事。
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幹蜀,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
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
爲人請福,親奉香火。
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
蓋參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爲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清衆者十一年。
講涅槃唯議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乘以開誘道俗,凡一百六十座。
運三密於瑜伽,契無生於悉地。
日持諸部十餘萬遍。
指淨土爲息肩之地,嚴金經爲報法之恩。
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
而方丈匡牀靜慮自得。
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向。
薦金玉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
而和尚即衆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
議者以謂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羣迷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脅而滅。
當暑而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謹度病端,與時相應。
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
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
在內者,五臟爲陰,六腑爲陽,在外者,筋骨爲陰,皮膚爲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
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
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髒乃病髒,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
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髒者,刺之半其日。
髒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此外內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
形充而大肉胭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死生。
黃帝曰:餘聞壽夭,無以度之。
伯高答曰: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黃帝曰:餘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爲病,奈何?伯高答曰
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謹度病端,與時相應。
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
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
在內者,五臟爲陰,六腑爲陽,在外者,筋骨爲陰,皮膚爲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
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
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髒乃病髒,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
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髒者,刺之半其日。
髒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此外內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
形充而大肉胭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死生。
黃帝曰:餘聞壽夭,無以度之。
伯高答曰: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黃帝曰:餘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爲病,奈何?伯高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