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集贤殿学士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公徐浩撰并书。
呜呼!有唐良弼李公讳岘,字延鉴,今上之三从叔也。
曾祖司空吴王讳恪,大父工部尚书、赠吴王讳琨,烈考兵部尚书,朔方河东节度使、太子太师、赠太尉、信安郡王讳祎。
代济盛德,是生我公。
幼有殊量,含粹秉哲,学以观略,文以足言。
起家左骁卫兵曹、太子通事舍人、鸿胪丞、河府士曹、高陵万年河南令,所莅以尤异闻。
迁河南少尹、左金吾将军、将作监,出守魏郡、零陵、长沙、江陵、凤翔、蜀、通、润、衢等郡,再为京兆、江陵尹。
初以江陵兼御史中丞,山、岭、江南、黔中四道都副大使、采访使,入宗正卿,及为凤翔太守又兼中丞銮舆临幸,知侧近兵马粮料,加尚书左丞,知凤翔事,车驾还京,充知顿使,迁礼部尚书,转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加光禄大夫,封梁国公。
按三司狱,帝善其议,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贬蜀通润,复为江陵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营田等使。
进礼部尚书兼宗正卿,属犬戎乱华,西都失守,旋旆京邑,又兼御史大夫,充置顿使,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太子詹事,居无何,复检校礼部尚书兼大夫,充江南西道勾当铸钱使。
改吏部尚书兼大夫,充江南东西、福建等道知选,并劝农宣慰使。
寻检校兵部尚书,馀如故,又以尚书兼衢州刺使,景命不淑,以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薨于官舍,春秋五十五,皇上轸悼,赠太子少师,粤以来岁二月十日,归葬于京兆长安县高阳原,礼也,优诏卤薄威仪,手力幔幕,有加恒数,以饰终焉,公凡宰三县,典九州,两为江陵,再尹京兆,五登亚相,六拜尚书,七拥使车,再秉钧轴,牧宰为政也,作人父母;台省持纲也,为国准绳;皇华将命也,澄汰风俗;宰辅致理也,裁成景化。
公以间气杰出,膺期挺生,忠效代范,亲贤太名。
利物可以和义,修词可以立诚。
夫其有犯无隐,措枉举直,无形骸之私,竭股肱之力,权贵敛手,奸回沮色。
是以当可言而必言,再入相而再去,良有以也。
方将燮和元气,弘济生灵,致君唐虞,合德周邵。
呜呼,东阳出守,南国无归,人之云亡,吾将安仰。
公长兄峘,故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江、淮南部都统节度观察处置使,旅榇双旐 ,远自江乡,高坟两中茔,同葬故国。
荣哀倏忽,途路悲伤。
已焉哉。
嗣子大理司直孝孙等,陟岵棘心,寝苫血泣。
思缀一遗烈,以志玄堂,乃徵词于故人,庶传于乐石。
铭曰:
蔚间气兮生哲人,卓昭代兮羌良臣。
麟之趾兮何振振,才济时兮运遘屯。
家多难兮方经纶,使宣风兮牧行春。
七持宪兮一徼
呜呼!有唐良弼李公讳岘,字延鉴,今上之三从叔也。
曾祖司空吴王讳恪,大父工部尚书、赠吴王讳琨,烈考兵部尚书,朔方河东节度使、太子太师、赠太尉、信安郡王讳祎。
代济盛德,是生我公。
幼有殊量,含粹秉哲,学以观略,文以足言。
起家左骁卫兵曹、太子通事舍人、鸿胪丞、河府士曹、高陵万年河南令,所莅以尤异闻。
迁河南少尹、左金吾将军、将作监,出守魏郡、零陵、长沙、江陵、凤翔、蜀、通、润、衢等郡,再为京兆、江陵尹。
初以江陵兼御史中丞,山、岭、江南、黔中四道都副大使、采访使,入宗正卿,及为凤翔太守又兼中丞銮舆临幸,知侧近兵马粮料,加尚书左丞,知凤翔事,车驾还京,充知顿使,迁礼部尚书,转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加光禄大夫,封梁国公。
按三司狱,帝善其议,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贬蜀通润,复为江陵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营田等使。
进礼部尚书兼宗正卿,属犬戎乱华,西都失守,旋旆京邑,又兼御史大夫,充置顿使,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太子詹事,居无何,复检校礼部尚书兼大夫,充江南西道勾当铸钱使。
改吏部尚书兼大夫,充江南东西、福建等道知选,并劝农宣慰使。
寻检校兵部尚书,馀如故,又以尚书兼衢州刺使,景命不淑,以永泰二年七月八日,薨于官舍,春秋五十五,皇上轸悼,赠太子少师,粤以来岁二月十日,归葬于京兆长安县高阳原,礼也,优诏卤薄威仪,手力幔幕,有加恒数,以饰终焉,公凡宰三县,典九州,两为江陵,再尹京兆,五登亚相,六拜尚书,七拥使车,再秉钧轴,牧宰为政也,作人父母;台省持纲也,为国准绳;皇华将命也,澄汰风俗;宰辅致理也,裁成景化。
公以间气杰出,膺期挺生,忠效代范,亲贤太名。
利物可以和义,修词可以立诚。
夫其有犯无隐,措枉举直,无形骸之私,竭股肱之力,权贵敛手,奸回沮色。
是以当可言而必言,再入相而再去,良有以也。
方将燮和元气,弘济生灵,致君唐虞,合德周邵。
呜呼,东阳出守,南国无归,人之云亡,吾将安仰。
公长兄峘,故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江、淮南部都统节度观察处置使,旅榇双旐 ,远自江乡,高坟两中茔,同葬故国。
荣哀倏忽,途路悲伤。
已焉哉。
嗣子大理司直孝孙等,陟岵棘心,寝苫血泣。
思缀一遗烈,以志玄堂,乃徵词于故人,庶传于乐石。
铭曰:
蔚间气兮生哲人,卓昭代兮羌良臣。
麟之趾兮何振振,才济时兮运遘屯。
家多难兮方经纶,使宣风兮牧行春。
七持宪兮一徼
臣维稽首言:臣年老力衰,心昏眼暗,自料涯分,其能几何?久窃天官,每惭尸素。
顷又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
陛下矜其愚弱,托病被囚,不赐疵瑕,屡迁省阁。
昭洗罪累,免负恶名,在于微臣,百生万足。
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
及奉明主,伏恋仁恩,贪冒官荣,荏苒岁月,不知止足,尚忝簪裾。
始愿屡违,私心自咎。
臣又闻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
有国大体,为政本原,非敢议论他人,窃以兄弟自比。
臣弟蜀州刺史缙,太原五年抚养百姓,尽心为国,竭力守城。
臣即陷在贼中,苟且延命,臣忠不如弟一也。
缙前后历任,所在着声,臣忝职甚多,曾无裨益,臣政不如弟二也。
臣顷负累,系在三司,缙上表祈哀,请代臣罪。
臣之于缙,一无忧怜,臣义不如弟三也。
缙之判策,屡登甲科,众推才名,素在臣上。
臣小言浅学,不足谓文,臣才不如弟四也。
缙言不忤物,行不上人,植性谦和,执心平直。
臣无度量,实自空疏,臣德不如弟五也。
臣之五短,弟之五长,加以有功,又能为政。
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外愧妨贤,内惭比义,痛心疾首,以日为年。
臣又逼近悬车,朝暮入地,阒然孤独,迥无子孙。
弟之与臣,更相为命,两人又俱白首,一别恐隔黄泉。
傥得同居,相视而没,泯灭之际,魂魄有依。
伏乞尽削臣官,放归田里,赐弟散职,令在朝廷。
臣当苦行斋心,弟自竭诚尽节,并愿肝禽涂地,陨越为期。
葵藿之心,庶知向日;犬马之意,何足动天。
不胜私情恳迫之至。
顷又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
陛下矜其愚弱,托病被囚,不赐疵瑕,屡迁省阁。
昭洗罪累,免负恶名,在于微臣,百生万足。
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
及奉明主,伏恋仁恩,贪冒官荣,荏苒岁月,不知止足,尚忝簪裾。
始愿屡违,私心自咎。
臣又闻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
有国大体,为政本原,非敢议论他人,窃以兄弟自比。
臣弟蜀州刺史缙,太原五年抚养百姓,尽心为国,竭力守城。
臣即陷在贼中,苟且延命,臣忠不如弟一也。
缙前后历任,所在着声,臣忝职甚多,曾无裨益,臣政不如弟二也。
臣顷负累,系在三司,缙上表祈哀,请代臣罪。
臣之于缙,一无忧怜,臣义不如弟三也。
缙之判策,屡登甲科,众推才名,素在臣上。
臣小言浅学,不足谓文,臣才不如弟四也。
缙言不忤物,行不上人,植性谦和,执心平直。
臣无度量,实自空疏,臣德不如弟五也。
臣之五短,弟之五长,加以有功,又能为政。
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外愧妨贤,内惭比义,痛心疾首,以日为年。
臣又逼近悬车,朝暮入地,阒然孤独,迥无子孙。
弟之与臣,更相为命,两人又俱白首,一别恐隔黄泉。
傥得同居,相视而没,泯灭之际,魂魄有依。
伏乞尽削臣官,放归田里,赐弟散职,令在朝廷。
臣当苦行斋心,弟自竭诚尽节,并愿肝禽涂地,陨越为期。
葵藿之心,庶知向日;犬马之意,何足动天。
不胜私情恳迫之至。
吾观蔡侯,奇人也。
尔其才高气远,有四方之志。
不然,何周流宇宙太多耶?白遐穷冥搜,亦已早矣。
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又更逢春,再结乡思。
一见夫子,冥心道存,穷朝晚以作宴,驱烟霞以辅赏。
朗笑明月,时眠落花,斯游无何,寻告睽索。
来暂观我,去还愁人。
乃浮汉阳,入云梦,乡枻云叩,归魂亦飞。
且青山绿枫,累道相接,遇胜因赏,利君前行。
既非远离,曷足多叹?秋七月,结游镜湖,无愆我期,先子而往。
敬慎好去,终当早来,无使耶川白云,不得复弄尔。
乡中廖公及诸才子,为诗略谢之。
尔其才高气远,有四方之志。
不然,何周流宇宙太多耶?白遐穷冥搜,亦已早矣。
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又更逢春,再结乡思。
一见夫子,冥心道存,穷朝晚以作宴,驱烟霞以辅赏。
朗笑明月,时眠落花,斯游无何,寻告睽索。
来暂观我,去还愁人。
乃浮汉阳,入云梦,乡枻云叩,归魂亦飞。
且青山绿枫,累道相接,遇胜因赏,利君前行。
既非远离,曷足多叹?秋七月,结游镜湖,无愆我期,先子而往。
敬慎好去,终当早来,无使耶川白云,不得复弄尔。
乡中廖公及诸才子,为诗略谢之。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
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
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
锋正则四面势全。
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
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罨。
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元,贵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
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爻”须上磔衄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
巧在平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抽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菁葩,芟薙芜秽,庶近乎翰墨。
脱专执自贤,阙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
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
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
锋正则四面势全。
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
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罨。
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元,贵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
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爻”须上磔衄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
巧在平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抽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菁葩,芟薙芜秽,庶近乎翰墨。
脱专执自贤,阙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剑南节度孔目、官征仕郎、行太仆寺典厩署丞张庭询检校,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
维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夏六月甲午,朔十有五日戊申,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蜀郡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郭公,薨于蜀郡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九。
皇上闻而悼焉!诏赠太子太师,赙物千匹,米粟千石,官给灵舆,递还东京,所缘葬事,量事官供。
明年青龙庚寅,夏五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葬于偃师县之首阳原,先茔之东,礼也。
呜呼!公讳虚己,字虚己,太原人也。
其先虢叔之后,虢或为郭,因而姓焉。
巨、况、泰、璞,蝉联史、氏。
公即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昶之玄,皇朝泾州刺史、朔方道大总管、赠荆州都督、谥曰“忠”澄之曾,朝散大夫、太子洗马琰之孙,朝议大夫、赠郑州刺史义之子也。
自骠骑至于郑州,世济鸿休,有嘉闻而不陨名矣。
公粹精元和,禀秀星象,蹈道深至,安仁峻极。
孝悌发于岐嶷,德行沦于骨髓。
幼怀开济之心,长有将明之望。
十岁诵老庄,即能讲解,臬诸经典,一览无遗。
十一丁郑州府君忧,泣血斋诵,三年不怠。
太夫人在堂,终鲜兄弟,左右就养,朝夕无违,六亲感叹焉!未冠,授左司御率府兵曹。
秩满,授邠州司功,充河西支度营田判官,拜监察御史里行,改充节度使判官,正除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判官仍旧属。
吐蕃入寇瓜、沙,军城凶惧,公躬率将士,大殄戎师。
皇帝闻而壮之,拜侍御史。
俄迁虞部员外郎、检校凉州长史、河西行军司马,转本司郎中,馀如故。
转驾部郎中兼侍御史,充朔方行军司马。
开元廿四载,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加朝散大夫、太子左庶子兼中丞,使如故。
数年,迁工部侍郎。
顷之,充河南道黜陟使,转户部侍郎,赐紫金鱼袋。
天宝五载,以本官兼御史大夫、蜀郡长史、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本道并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
清静寡欲,不言而化,施宽大之政,变绞讦之风,不戮一人,吏亦无犯。
省繇费,蠲力役,巴蜀之士,暖然生春。
前后摧破吐蕃,不可胜纪。
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特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
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卌馀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
深涉贼庭,蒙犯冷瘴,夏六月舆归蜀郡,旬有五日而薨。
呜呼!公秉文武之姿,竭公忠之节,德无不济,道无不周,宜其丹青,盛时登翼。
王室大命不至,殁于王事,上阻圣君之心,下孤苍生之志,不其惜欤?至若幕府之士,荐延同升,则中丞张公、鲜
维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夏六月甲午,朔十有五日戊申,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蜀郡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郭公,薨于蜀郡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九。
皇上闻而悼焉!诏赠太子太师,赙物千匹,米粟千石,官给灵舆,递还东京,所缘葬事,量事官供。
明年青龙庚寅,夏五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葬于偃师县之首阳原,先茔之东,礼也。
呜呼!公讳虚己,字虚己,太原人也。
其先虢叔之后,虢或为郭,因而姓焉。
巨、况、泰、璞,蝉联史、氏。
公即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昶之玄,皇朝泾州刺史、朔方道大总管、赠荆州都督、谥曰“忠”澄之曾,朝散大夫、太子洗马琰之孙,朝议大夫、赠郑州刺史义之子也。
自骠骑至于郑州,世济鸿休,有嘉闻而不陨名矣。
公粹精元和,禀秀星象,蹈道深至,安仁峻极。
孝悌发于岐嶷,德行沦于骨髓。
幼怀开济之心,长有将明之望。
十岁诵老庄,即能讲解,臬诸经典,一览无遗。
十一丁郑州府君忧,泣血斋诵,三年不怠。
太夫人在堂,终鲜兄弟,左右就养,朝夕无违,六亲感叹焉!未冠,授左司御率府兵曹。
秩满,授邠州司功,充河西支度营田判官,拜监察御史里行,改充节度使判官,正除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判官仍旧属。
吐蕃入寇瓜、沙,军城凶惧,公躬率将士,大殄戎师。
皇帝闻而壮之,拜侍御史。
俄迁虞部员外郎、检校凉州长史、河西行军司马,转本司郎中,馀如故。
转驾部郎中兼侍御史,充朔方行军司马。
开元廿四载,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加朝散大夫、太子左庶子兼中丞,使如故。
数年,迁工部侍郎。
顷之,充河南道黜陟使,转户部侍郎,赐紫金鱼袋。
天宝五载,以本官兼御史大夫、蜀郡长史、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本道并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
清静寡欲,不言而化,施宽大之政,变绞讦之风,不戮一人,吏亦无犯。
省繇费,蠲力役,巴蜀之士,暖然生春。
前后摧破吐蕃,不可胜纪。
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特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
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卌馀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
深涉贼庭,蒙犯冷瘴,夏六月舆归蜀郡,旬有五日而薨。
呜呼!公秉文武之姿,竭公忠之节,德无不济,道无不周,宜其丹青,盛时登翼。
王室大命不至,殁于王事,上阻圣君之心,下孤苍生之志,不其惜欤?至若幕府之士,荐延同升,则中丞张公、鲜
(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
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於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
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教法。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广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欤?殆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
具威仪于西明照律师,禀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传涅槃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
复梦梵僧告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辨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征之,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
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
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
注纳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干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火。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江海无惊浪。
盖参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清众者十一年。
讲涅槃唯议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乘以开诱道俗,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馀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玉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谓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群迷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胁而灭。
当暑而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
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於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
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教法。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广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欤?殆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
具威仪于西明照律师,禀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传涅槃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
复梦梵僧告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辨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征之,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
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
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
注纳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干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火。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江海无惊浪。
盖参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清众者十一年。
讲涅槃唯议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乘以开诱道俗,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馀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玉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谓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群迷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胁而灭。
当暑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
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无攻其阳。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
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
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
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
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
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
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
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无攻其阳。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
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
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
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
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
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
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