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
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連歲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樑,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伏樑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爲肌膚。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
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積之要法也。
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
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連歲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樑,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伏樑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爲肌膚。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
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爲積。
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積之要法也。
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
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
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
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
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溼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肌痛,脣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溼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肌痛,脣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脣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
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脣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
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