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
愚以爲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姧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
愚以爲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姧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强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幷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爲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幷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髴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朞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
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强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幷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爲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幷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髴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朞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
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
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樑。
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
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崗。
修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
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
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
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羣,銜草不遑食。
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太息將何爲,天命與我違。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歿身自衰。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
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懃。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
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
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
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樑。
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
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崗。
修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
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
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
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羣,銜草不遑食。
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太息將何爲,天命與我違。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歿身自衰。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
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懃。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
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
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
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
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闢四方。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
”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
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於下,惟明後。
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
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後,後來無罰。
’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朕承王之休無斁。
”
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闢四方。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
”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
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於下,惟明後。
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
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後,後來無罰。
’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朕承王之休無斁。
”
二月三日,丕白。
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
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頃撰其遺文,都爲一集,觀其姓名,已爲鬼錄。
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爲糞壤,可複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詞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爲不朽矣。
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間者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抆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孔璋章表殊健,微爲繁富。
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
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
昔伯牙絕絃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諸子但爲未及古人,自一時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
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時復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
光武言:“年三十餘,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
”吾德不及之,而年與之齊矣。
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衆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恐永不復得爲昔日遊也。
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頃何以自娛?頗覆有所述造不?東望於邑,裁書敘心。
丕白。
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
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頃撰其遺文,都爲一集,觀其姓名,已爲鬼錄。
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爲糞壤,可複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詞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爲不朽矣。
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間者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抆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孔璋章表殊健,微爲繁富。
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
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
昔伯牙絕絃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諸子但爲未及古人,自一時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
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時復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
光武言:“年三十餘,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
”吾德不及之,而年與之齊矣。
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衆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恐永不復得爲昔日遊也。
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頃何以自娛?頗覆有所述造不?東望於邑,裁書敘心。
丕白。
有呂子者,精義味道,硏核是非。
以爲人有膽可無明,有明便有膽矣。
嵇先生以爲明、膽殊用,不能相生。
論曰:
夫元氣陶鑠,眾生稟焉。
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唯至人特鍾純美,兼周外內,無不畢備。
降此已往,蓋闕如也。
或明於見物,或勇於決斷。
人情貪廉,各有所止。
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兼之者博於物,偏受者守其分。
故吾謂明膽異氣,不能相生。
明以見物,膽以決斷;專明無膽,則雖見不斷;專膽無明,則違理失機。
故子家軟弱,陷於弑君;左師不斷,見逼華臣,皆智及之,而決不行也。
此理坦然,非所宣滯。
故略舉一隅,想不重疑。
呂子曰:「敬覽來論,可謂誨亦不加者矣。
折理貴約而盡情,何尙浮穢而迂誕哉?今子之論,乃引渾元以爲喩,何遼遼而坦謾也!故直答以人事之切要焉。
漢之賈生,陳切直之策,奮危言之至。
行之無疑,明所察也,忌鵬作賦,暗所惑也。
一人之膽,豈有盈縮乎?蓋見與不見,故行之有果否也。
子家、左師,皆愚惑淺弊,明不徹達,故惑於曖昧,終丁禍害。
豈明見照察而膽不斷乎?故霍光懷沈勇之氣,履上將之任,戰乎王賀之事。
延年文生,夙無武稱,陳義奮辭,膽氣凌雲,斯其驗歟?及於期授首,陵母伏劍,明果之儔,若此萬端,欲詳而載之,不可勝言也。
況有睹夷途而無敢投足,階雲路而疑於迄泰清者乎?若思弊之倫,爲能自託幽昧之中,棄身陷阱之間,如盜跖竄身於虎吻,穿窬先首於溝瀆,而暴虎馮河,愚敢之類,則能有之。
是以余謂明無膽,無膽能偏守,易了之理,不在多喩,故不遠引繁言。
若未反三隅,猶復有疑,思承後誨,得一騁辭。」
夫論理性情,折引異同,固尋所受之終始,推氣分之所由。
順端極末,乃不悖耳。
今子欲棄置渾元,捃摭所見,此爲好理綱目,而惡持綱領也。
本論二氣不同,明不生膽,欲極論之,當令一人播無刺諷之膽,而有見事之明。
故當有不果之害,非中人血氣無之,而復資之以明。
二氣存一體,則明能運膽,賈誼是也。
賈誼明膽,自足相經,故能濟事。
誰言殊無膽獨任明以行事者乎?子獨自作此言,以合其論也。
忌鵬暗惑,明所不周,何害於膽乎?明旣以見物,膽能行之耳。
明所不見,膽當何斷?進退相挾,可謂盈縮?就如此言,賈生陳策,明所見也;忌鵬作賦,暗所惑也。
爾爲明徹於前,而暗惑於後,有盈縮也。
苟明有進退,膽亦何爲不可偏乎?子然霍光有沈勇而戰於廢王,此勇有所撓也。
而子言一人膽豈有盈縮,此則是也。
賈生暗鵬,明有所塞也。
光懼廢立,勇有所撓也。
夫唯至明能無所惑,至膽能無所虧耳。
苟自非若此,誰
以爲人有膽可無明,有明便有膽矣。
嵇先生以爲明、膽殊用,不能相生。
論曰:
夫元氣陶鑠,眾生稟焉。
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唯至人特鍾純美,兼周外內,無不畢備。
降此已往,蓋闕如也。
或明於見物,或勇於決斷。
人情貪廉,各有所止。
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兼之者博於物,偏受者守其分。
故吾謂明膽異氣,不能相生。
明以見物,膽以決斷;專明無膽,則雖見不斷;專膽無明,則違理失機。
故子家軟弱,陷於弑君;左師不斷,見逼華臣,皆智及之,而決不行也。
此理坦然,非所宣滯。
故略舉一隅,想不重疑。
呂子曰:「敬覽來論,可謂誨亦不加者矣。
折理貴約而盡情,何尙浮穢而迂誕哉?今子之論,乃引渾元以爲喩,何遼遼而坦謾也!故直答以人事之切要焉。
漢之賈生,陳切直之策,奮危言之至。
行之無疑,明所察也,忌鵬作賦,暗所惑也。
一人之膽,豈有盈縮乎?蓋見與不見,故行之有果否也。
子家、左師,皆愚惑淺弊,明不徹達,故惑於曖昧,終丁禍害。
豈明見照察而膽不斷乎?故霍光懷沈勇之氣,履上將之任,戰乎王賀之事。
延年文生,夙無武稱,陳義奮辭,膽氣凌雲,斯其驗歟?及於期授首,陵母伏劍,明果之儔,若此萬端,欲詳而載之,不可勝言也。
況有睹夷途而無敢投足,階雲路而疑於迄泰清者乎?若思弊之倫,爲能自託幽昧之中,棄身陷阱之間,如盜跖竄身於虎吻,穿窬先首於溝瀆,而暴虎馮河,愚敢之類,則能有之。
是以余謂明無膽,無膽能偏守,易了之理,不在多喩,故不遠引繁言。
若未反三隅,猶復有疑,思承後誨,得一騁辭。」
夫論理性情,折引異同,固尋所受之終始,推氣分之所由。
順端極末,乃不悖耳。
今子欲棄置渾元,捃摭所見,此爲好理綱目,而惡持綱領也。
本論二氣不同,明不生膽,欲極論之,當令一人播無刺諷之膽,而有見事之明。
故當有不果之害,非中人血氣無之,而復資之以明。
二氣存一體,則明能運膽,賈誼是也。
賈誼明膽,自足相經,故能濟事。
誰言殊無膽獨任明以行事者乎?子獨自作此言,以合其論也。
忌鵬暗惑,明所不周,何害於膽乎?明旣以見物,膽能行之耳。
明所不見,膽當何斷?進退相挾,可謂盈縮?就如此言,賈生陳策,明所見也;忌鵬作賦,暗所惑也。
爾爲明徹於前,而暗惑於後,有盈縮也。
苟明有進退,膽亦何爲不可偏乎?子然霍光有沈勇而戰於廢王,此勇有所撓也。
而子言一人膽豈有盈縮,此則是也。
賈生暗鵬,明有所塞也。
光懼廢立,勇有所撓也。
夫唯至明能無所惑,至膽能無所虧耳。
苟自非若此,誰
臣植言: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
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
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
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
詩之素餐,所由作也。
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
今臣蒙國重恩,三世于今矣。
正值陛下升平之際,沐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
而位竊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煖,口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祿者,有異於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挂風人彼己之譏。
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
方今天下一統,九州晏如,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
使邊境未得稅甲,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
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
今陛下以聖明統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
簡良授能,以方叔邵虎之臣,鎮衛四境,爲國爪牙者,可謂當矣。
然而高鳥未挂於輕繳,淵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
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
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若此二子,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陵君也。
夫君之寵臣,欲以除害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靜亂,以功報主也。
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繫單于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占其王,羈致北闕。
此二臣豈好爲夸主而耀世俗哉?志或鬱結,欲逞才力輸能於明君也。
昔漢武爲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爲?」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爲念。
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也。
竊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髮之功,以報所受之恩。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
必乘危躡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爲士卒先。
雖未能禽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醜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挂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
如微才不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
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吳會矣。
臣昔從先武皇帝,
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
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
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
詩之素餐,所由作也。
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
今臣蒙國重恩,三世于今矣。
正值陛下升平之際,沐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
而位竊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煖,口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祿者,有異於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挂風人彼己之譏。
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
方今天下一統,九州晏如,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
使邊境未得稅甲,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
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
今陛下以聖明統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
簡良授能,以方叔邵虎之臣,鎮衛四境,爲國爪牙者,可謂當矣。
然而高鳥未挂於輕繳,淵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
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
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若此二子,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陵君也。
夫君之寵臣,欲以除害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靜亂,以功報主也。
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繫單于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占其王,羈致北闕。
此二臣豈好爲夸主而耀世俗哉?志或鬱結,欲逞才力輸能於明君也。
昔漢武爲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爲?」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爲念。
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也。
竊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髮之功,以報所受之恩。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
必乘危躡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爲士卒先。
雖未能禽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醜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挂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
如微才不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
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吳會矣。
臣昔從先武皇帝,
植曰:數日不見,思子爲勞,想同之也。
僕少好爲文章,迄至於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
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靑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迹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
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包荆山之玉,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
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鶱絶迹,一舉千里。
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爲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贊其文。
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能妄嘆者,畏後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
昔丁敬禮常作小文,使僕潤飾之,僕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爲也。
敬禮謂僕,卿何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嘆此達言,以爲美談。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流通,至於制《春秋》,遊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
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
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劉季緒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魯連一説,使終身杜口。
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息乎?人各有好尙,蘭蓀蕙之芳,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莖之發,眾人所同樂,而墨翟有非之論,豈可同哉!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説,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爲也。
吾雖德薄,位爲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爲勛績,辭賦爲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而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同好,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其言之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書不盡懷,植白。
僕少好爲文章,迄至於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
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靑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迹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
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包荆山之玉,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
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鶱絶迹,一舉千里。
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爲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贊其文。
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能妄嘆者,畏後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
昔丁敬禮常作小文,使僕潤飾之,僕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爲也。
敬禮謂僕,卿何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嘆此達言,以爲美談。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流通,至於制《春秋》,遊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
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
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劉季緒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魯連一説,使終身杜口。
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息乎?人各有好尙,蘭蓀蕙之芳,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莖之發,眾人所同樂,而墨翟有非之論,豈可同哉!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説,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爲也。
吾雖德薄,位爲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爲勛績,辭賦爲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而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同好,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其言之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書不盡懷,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