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者也。
聲合宮商,肇自血氣,先王因之,以制樂歌。
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
故言語者,文章關鍵,神明樞機,吐納律呂,脣吻而已。
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宮,徐呼中徵。
夫宮商響高,徵羽聲下;抗喉矯舌之差,攢脣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今操琴不調,必知改張,攡文乖張,而不識所調。
響在彼弦,乃得克諧,聲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外聽易爲察,內聽難爲聰也。
故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內聽之難,聲與心紛;可以數求,難以辭逐。
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
雙聲隔字而每舛,迭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交往,逆鱗相比,迕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爲疾病,亦文家之吃也。
夫吃文爲患,生於好詭,逐新趣異,故喉脣糾紛;將欲解結,務在剛斷。
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耳,累累如貫珠矣。
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滋味流於下句,風力窮於和韻。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韻氣一定,則餘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
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
雖纖意曲變,非可縷言,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若夫宮商大和,譬諸吹籥;翻回取均,頗似調瑟。
瑟資移柱,故有時而乖貳;籥含定管,故無往而不壹。
陳思、潘岳,吹籥之調也;陸機、左思,瑟柱之和也。
概舉而推,可以類見。
又詩人綜韻,率多清切,《楚辭》辭楚,故訛韻實繁。
及張華論韻,謂士衡多楚,《文賦》亦稱不易,可謂銜靈均之餘聲,失黃鐘之正響也。
凡切韻之動,勢若轉圜;訛音之作,甚於枘方。
免乎枘方,則無大過矣。
練才洞鑑,剖字鑽響,識疏闊略,隨音所遇,若長風之過籟,南郭之吹竽耳。
古之佩玉,左宮右徵,以節其步,聲不失序。
音以律文,其可忽哉!
贊曰∶
標情務遠,比音則近。
吹律胸臆,調鍾脣吻。
聲得鹽梅,響滑榆槿。
割棄支離,宮商難隱。
聲合宮商,肇自血氣,先王因之,以制樂歌。
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
故言語者,文章關鍵,神明樞機,吐納律呂,脣吻而已。
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宮,徐呼中徵。
夫宮商響高,徵羽聲下;抗喉矯舌之差,攢脣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今操琴不調,必知改張,攡文乖張,而不識所調。
響在彼弦,乃得克諧,聲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外聽易爲察,內聽難爲聰也。
故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內聽之難,聲與心紛;可以數求,難以辭逐。
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
雙聲隔字而每舛,迭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交往,逆鱗相比,迕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爲疾病,亦文家之吃也。
夫吃文爲患,生於好詭,逐新趣異,故喉脣糾紛;將欲解結,務在剛斷。
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耳,累累如貫珠矣。
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滋味流於下句,風力窮於和韻。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韻氣一定,則餘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
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
雖纖意曲變,非可縷言,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若夫宮商大和,譬諸吹籥;翻回取均,頗似調瑟。
瑟資移柱,故有時而乖貳;籥含定管,故無往而不壹。
陳思、潘岳,吹籥之調也;陸機、左思,瑟柱之和也。
概舉而推,可以類見。
又詩人綜韻,率多清切,《楚辭》辭楚,故訛韻實繁。
及張華論韻,謂士衡多楚,《文賦》亦稱不易,可謂銜靈均之餘聲,失黃鐘之正響也。
凡切韻之動,勢若轉圜;訛音之作,甚於枘方。
免乎枘方,則無大過矣。
練才洞鑑,剖字鑽響,識疏闊略,隨音所遇,若長風之過籟,南郭之吹竽耳。
古之佩玉,左宮右徵,以節其步,聲不失序。
音以律文,其可忽哉!
贊曰∶
標情務遠,比音則近。
吹律胸臆,調鍾脣吻。
聲得鹽梅,響滑榆槿。
割棄支離,宮商難隱。
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威聲。
故觀電而懼雷壯,聽聲而懼兵威。
兵先乎聲,其來已久。
昔有虞始戒於國,夏後初誓于軍,殷誓軍門之外,周將交刃而誓之。
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師,宣訓我衆,未及敵人也。
至周穆西征,祭公謀父稱“古有威讓之令,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
及春秋征伐,自諸侯出,懼敵弗服,故兵出須名。
振此威風,暴彼昏亂,劉獻公之所謂“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者也。
齊桓徵楚,詰苞茅之缺;晉厲伐秦,責箕郜之焚。
管仲、呂相,奉辭先路,詳其意義,即今之檄文。
暨乎戰國,始稱爲檄。
檄者,皦也。
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
張儀《檄楚》,書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稱露布。
露布者,蓋露板不封,播諸視聽也。
夫兵以定亂,莫敢自專,天子親戎,則稱“恭行天罰”;諸侯御師,則雲“肅將王誅”。
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非唯致果爲毅,亦且厲辭爲武。
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欃槍所掃,奮其武怒,總其罪人,徵其惡稔之時,顯其貫盈之數,搖奸宄之膽,訂信慎之心,使百尺之衝,摧折於咫書;萬雉之城,顛墜於一檄者也。
觀隗囂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意切事明,隴右文士,得檄之體矣!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雖奸閹攜養,章實太甚,發丘摸金,誣過其虐,然抗辭書釁,皦然露骨,敢矣攖曹公之鋒,幸哉免袁黨之戮也。
鍾會檄蜀,徵驗甚明;桓溫檄胡,觀釁尤切,並壯筆也。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
指天時,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標蓍龜於前驗,懸鞶鑑於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
譎詭以馳旨,煒曄以騰說。
凡此衆條,莫之或違者也。
故其植義揚辭,務在剛健。
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衆,不可使義隱。
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
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
又州郡徵吏,亦稱爲檄,固明舉之義也。
移者,易也,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者也。
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及劉歆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移之首也;陸機之《移百官》,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
故檄移爲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民心,堅同符契,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故不重論也。
贊曰∶
三驅弛網,九伐先話。
鞶鑑吉凶,蓍龜成敗。
摧壓鯨鯢,抵落蜂蠆。
移風易俗,草偃風邁。
故觀電而懼雷壯,聽聲而懼兵威。
兵先乎聲,其來已久。
昔有虞始戒於國,夏後初誓于軍,殷誓軍門之外,周將交刃而誓之。
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師,宣訓我衆,未及敵人也。
至周穆西征,祭公謀父稱“古有威讓之令,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
及春秋征伐,自諸侯出,懼敵弗服,故兵出須名。
振此威風,暴彼昏亂,劉獻公之所謂“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者也。
齊桓徵楚,詰苞茅之缺;晉厲伐秦,責箕郜之焚。
管仲、呂相,奉辭先路,詳其意義,即今之檄文。
暨乎戰國,始稱爲檄。
檄者,皦也。
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
張儀《檄楚》,書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稱露布。
露布者,蓋露板不封,播諸視聽也。
夫兵以定亂,莫敢自專,天子親戎,則稱“恭行天罰”;諸侯御師,則雲“肅將王誅”。
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非唯致果爲毅,亦且厲辭爲武。
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欃槍所掃,奮其武怒,總其罪人,徵其惡稔之時,顯其貫盈之數,搖奸宄之膽,訂信慎之心,使百尺之衝,摧折於咫書;萬雉之城,顛墜於一檄者也。
觀隗囂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意切事明,隴右文士,得檄之體矣!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雖奸閹攜養,章實太甚,發丘摸金,誣過其虐,然抗辭書釁,皦然露骨,敢矣攖曹公之鋒,幸哉免袁黨之戮也。
鍾會檄蜀,徵驗甚明;桓溫檄胡,觀釁尤切,並壯筆也。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
指天時,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標蓍龜於前驗,懸鞶鑑於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
譎詭以馳旨,煒曄以騰說。
凡此衆條,莫之或違者也。
故其植義揚辭,務在剛健。
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衆,不可使義隱。
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
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
又州郡徵吏,亦稱爲檄,固明舉之義也。
移者,易也,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者也。
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及劉歆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移之首也;陸機之《移百官》,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
故檄移爲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民心,堅同符契,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故不重論也。
贊曰∶
三驅弛網,九伐先話。
鞶鑑吉凶,蓍龜成敗。
摧壓鯨鯢,抵落蜂蠆。
移風易俗,草偃風邁。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漢之輔,上書稱奏。
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
奏者,進也。
言敷於下,情進於上也。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
觀王綰之奏勳德,辭質而義近;李斯之奏驪山,事略而意誣:政無膏潤,形於篇章矣。
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儒雅繼踵,殊採可觀。
若夫賈誼之務農,晁錯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勸禮,溫舒之緩獄,,谷永之諫仙,理既切至,辭亦通辨,可謂識大體矣。
後漢羣賢,嘉言罔伏,楊秉耿介於災異,陳蕃憤懣於尺一,骨鯁得焉。
張衡指摘於史職,蔡邕銓列於朝儀,博雅明焉。
魏代名臣,文理迭興。
若高堂天文,黃觀教學,王朗節省,甄毅考課,亦盡節而知治矣。
晉氏多難,災屯流移。
劉頌殷勸於時務,溫嶠懇惻於費役,並體國之忠規矣。
夫奏之爲筆,固以明允篤誠爲本,辨析疏通爲首。
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憲清國。
昔周之太僕,繩愆糾謬;秦有御史,職主文法;漢置中丞,總司按劾;故位在鷙擊,砥礪其氣,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者也。
觀孔光之奏董賢,則實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
名儒之與險士,固殊心焉。
若夫傅鹹勁直,而按辭堅深;劉隗切正,而劾文闊略:各其志也。
後之彈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舊準弗差。
然函人慾全,矢人慾傷,術在糾惡,勢必深峭。
《詩》刺讒人,投畀豺虎;《禮》疾無禮,方之鸚猩。
墨翟非儒,目以羊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
《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文,孰雲能免。
是以世人爲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爲戾,復似善罵,多失折衷。
若能闢禮門以懸規,標義路以植矩,然後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醜句,詬病爲切哉!是以立範運衡,宜明體要。
必使理有典刑,辭有風軌,總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強禦,氣流墨中,無縱詭隨,聲動簡外,乃稱絕席之雄,直方之舉耳。
啓者,開也。
高宗雲“啓乃心,沃朕心”,取其義也。
孝景諱啓,故兩漢無稱。
至魏國箋記,始雲啓聞。
奏事之末,或雲“謹啓”。
自晉來盛啓,用兼表奏。
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幹。
必斂飭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啓之大略也。
又表奏確切,號爲讜言。
讜者,正偏也。
王道有偏,乖乎蕩蕩,矯正其偏,故曰讜言也。
孝成稱班伯之讜言,言貴直也。
自漢置八能,密奏陰陽,皁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錯受書,還上便宜。
後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
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諤,事舉人存,
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
奏者,進也。
言敷於下,情進於上也。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
觀王綰之奏勳德,辭質而義近;李斯之奏驪山,事略而意誣:政無膏潤,形於篇章矣。
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儒雅繼踵,殊採可觀。
若夫賈誼之務農,晁錯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勸禮,溫舒之緩獄,,谷永之諫仙,理既切至,辭亦通辨,可謂識大體矣。
後漢羣賢,嘉言罔伏,楊秉耿介於災異,陳蕃憤懣於尺一,骨鯁得焉。
張衡指摘於史職,蔡邕銓列於朝儀,博雅明焉。
魏代名臣,文理迭興。
若高堂天文,黃觀教學,王朗節省,甄毅考課,亦盡節而知治矣。
晉氏多難,災屯流移。
劉頌殷勸於時務,溫嶠懇惻於費役,並體國之忠規矣。
夫奏之爲筆,固以明允篤誠爲本,辨析疏通爲首。
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憲清國。
昔周之太僕,繩愆糾謬;秦有御史,職主文法;漢置中丞,總司按劾;故位在鷙擊,砥礪其氣,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者也。
觀孔光之奏董賢,則實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
名儒之與險士,固殊心焉。
若夫傅鹹勁直,而按辭堅深;劉隗切正,而劾文闊略:各其志也。
後之彈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舊準弗差。
然函人慾全,矢人慾傷,術在糾惡,勢必深峭。
《詩》刺讒人,投畀豺虎;《禮》疾無禮,方之鸚猩。
墨翟非儒,目以羊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
《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文,孰雲能免。
是以世人爲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爲戾,復似善罵,多失折衷。
若能闢禮門以懸規,標義路以植矩,然後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醜句,詬病爲切哉!是以立範運衡,宜明體要。
必使理有典刑,辭有風軌,總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強禦,氣流墨中,無縱詭隨,聲動簡外,乃稱絕席之雄,直方之舉耳。
啓者,開也。
高宗雲“啓乃心,沃朕心”,取其義也。
孝景諱啓,故兩漢無稱。
至魏國箋記,始雲啓聞。
奏事之末,或雲“謹啓”。
自晉來盛啓,用兼表奏。
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幹。
必斂飭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啓之大略也。
又表奏確切,號爲讜言。
讜者,正偏也。
王道有偏,乖乎蕩蕩,矯正其偏,故曰讜言也。
孝成稱班伯之讜言,言貴直也。
自漢置八能,密奏陰陽,皁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錯受書,還上便宜。
後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
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諤,事舉人存,
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爲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唐虞之世,辭未極文,而皋陶贊雲∶“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益陳謨雲∶“滿招損,謙受益。
”豈營麗辭,率然對爾。
《易》之《文》、《系》,聖人之妙思也。
序《乾》四德,則句句相銜;龍虎類感,則字字相儷;乾坤易簡,則宛轉相承;日月往來,則隔行懸合;雖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
至於詩人偶章,大夫聯辭,奇偶適變,不勞經營。
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採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
至魏晉羣才,析句彌密,聯字合趣,剖毫析釐。
然契機者入巧,浮假者無功。
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爲易,事對爲難;反對爲優,正對爲劣。
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
長卿《上林賦》雲:“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
”此言對之類也。
宋玉《神女賦》雲∶“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
”此事對之類也。
仲宣《登樓》雲∶“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
”此反對之類也。
孟陽《七哀》雲∶“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此正對之類也。
凡偶辭胸臆,言對所以爲易也;徵人資學,事對所以爲難也;幽顯同志,反對所以爲優也;並貴共心,正對所以爲劣也。
又以事對,各有反正,指類而求,萬條自昭然矣。
張華詩稱∶“遊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
”劉琨詩言:“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
”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也。
是以言對爲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
若兩言相配,而優劣不均,是驥在左驂,駑爲右服也。
若夫事或孤立,莫與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
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
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
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
類此而思,理斯見也。
贊曰∶
體植必兩,辭動有配。
左提右挈,精味兼載。
炳爍聯華,鏡靜含態。
玉潤雙流,如彼珩珮。
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唐虞之世,辭未極文,而皋陶贊雲∶“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益陳謨雲∶“滿招損,謙受益。
”豈營麗辭,率然對爾。
《易》之《文》、《系》,聖人之妙思也。
序《乾》四德,則句句相銜;龍虎類感,則字字相儷;乾坤易簡,則宛轉相承;日月往來,則隔行懸合;雖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
至於詩人偶章,大夫聯辭,奇偶適變,不勞經營。
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採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
至魏晉羣才,析句彌密,聯字合趣,剖毫析釐。
然契機者入巧,浮假者無功。
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爲易,事對爲難;反對爲優,正對爲劣。
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
長卿《上林賦》雲:“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
”此言對之類也。
宋玉《神女賦》雲∶“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
”此事對之類也。
仲宣《登樓》雲∶“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
”此反對之類也。
孟陽《七哀》雲∶“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此正對之類也。
凡偶辭胸臆,言對所以爲易也;徵人資學,事對所以爲難也;幽顯同志,反對所以爲優也;並貴共心,正對所以爲劣也。
又以事對,各有反正,指類而求,萬條自昭然矣。
張華詩稱∶“遊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
”劉琨詩言:“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
”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也。
是以言對爲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
若兩言相配,而優劣不均,是驥在左驂,駑爲右服也。
若夫事或孤立,莫與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
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
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
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
類此而思,理斯見也。
贊曰∶
體植必兩,辭動有配。
左提右挈,精味兼載。
炳爍聯華,鏡靜含態。
玉潤雙流,如彼珩珮。
管仲有言∶“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
”然則聲不假翼,其飛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難。
以之垂文,可不慎歟!古來文才,異世爭驅。
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纖密,而慮動難圓,鮮無瑕病。
陳思之文,羣才之俊也,而《武帝誄》雲“尊靈永蟄”,《明帝頌》雲“聖體浮輕”,浮輕有似於蝴蝶,永蟄頗疑於昆蟲,施之尊極,豈其當乎?左思《七諷》,說孝而不從,反道若斯,餘不足觀矣。
潘岳爲才,善於哀文,然悲內兄,則雲“感口澤”,傷弱子,則雲“心如疑”,《禮》文在尊極,而施之下流,辭雖足哀,義斯替矣。
若夫君子擬人,必於其倫,而崔瑗之《誄李公》,比行於黃虞,向秀之《賦嵇生》,方罪於李斯。
與其失也,雖寧僭無濫,然高厚之詩,不類甚矣。
凡巧言易標,拙辭難隱,斯言之玷,實深白圭。
繁例難載,故略舉四條。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與義。
字以訓正,義以理宣。
而晉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賞際奇至”之言,終有“撫叩酬酢”之語,每單舉一字,指以爲情。
夫賞訓錫賚,豈關心解;撫訓執握,何預情理。
《雅》、《頌》未聞,漢魏莫用,懸領似如可辯,課文了不成義,斯實情訛之所變,文澆之致弊。
而宋來才英,未之或改,舊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辭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語求蚩,反音取瑕,雖不屑於古,而有擇於今焉。
又制同他文,理宜刪革,若掠人美辭,以爲己力,寶玉大弓,終非其有。
全寫則揭篋,傍採則探囊,然世遠者太輕,時同者爲尤矣。
若夫註解爲書,所以明正事理,然謬於研求,或率意而斷。
《西京賦》稱“中黃、育、獲”之疇,而薛綜謬注謂之“閹尹”,是不聞執雕虎之人也。
又《周禮》井賦,舊有“匹馬”;而應劭釋匹,或量首數蹄,斯豈辯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車兩而馬匹,匹兩稱目,以並耦爲用。
蓋車貳佐乘,馬儷驂服,服乘不只,故名號必雙,名號一正,則雖單爲匹矣。
匹夫匹婦,亦配義矣。
夫車馬小義,而歷代莫悟;辭賦近事,而千里致差;況鑽灼經典,能不謬哉?夫辯匹而數首蹄,選勇而驅閹尹,失理太甚,故舉以爲戒。
丹青初炳而後渝,文章歲久而彌光。
若能隱括於一朝,可以無慚於千載也。
贊曰∶
羿氏舛射,東野敗駕。
雖有俊才,謬則多謝。
斯言一玷,千載弗化。
令章靡疚,亦善之亞。
”然則聲不假翼,其飛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難。
以之垂文,可不慎歟!古來文才,異世爭驅。
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纖密,而慮動難圓,鮮無瑕病。
陳思之文,羣才之俊也,而《武帝誄》雲“尊靈永蟄”,《明帝頌》雲“聖體浮輕”,浮輕有似於蝴蝶,永蟄頗疑於昆蟲,施之尊極,豈其當乎?左思《七諷》,說孝而不從,反道若斯,餘不足觀矣。
潘岳爲才,善於哀文,然悲內兄,則雲“感口澤”,傷弱子,則雲“心如疑”,《禮》文在尊極,而施之下流,辭雖足哀,義斯替矣。
若夫君子擬人,必於其倫,而崔瑗之《誄李公》,比行於黃虞,向秀之《賦嵇生》,方罪於李斯。
與其失也,雖寧僭無濫,然高厚之詩,不類甚矣。
凡巧言易標,拙辭難隱,斯言之玷,實深白圭。
繁例難載,故略舉四條。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與義。
字以訓正,義以理宣。
而晉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賞際奇至”之言,終有“撫叩酬酢”之語,每單舉一字,指以爲情。
夫賞訓錫賚,豈關心解;撫訓執握,何預情理。
《雅》、《頌》未聞,漢魏莫用,懸領似如可辯,課文了不成義,斯實情訛之所變,文澆之致弊。
而宋來才英,未之或改,舊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辭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語求蚩,反音取瑕,雖不屑於古,而有擇於今焉。
又制同他文,理宜刪革,若掠人美辭,以爲己力,寶玉大弓,終非其有。
全寫則揭篋,傍採則探囊,然世遠者太輕,時同者爲尤矣。
若夫註解爲書,所以明正事理,然謬於研求,或率意而斷。
《西京賦》稱“中黃、育、獲”之疇,而薛綜謬注謂之“閹尹”,是不聞執雕虎之人也。
又《周禮》井賦,舊有“匹馬”;而應劭釋匹,或量首數蹄,斯豈辯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車兩而馬匹,匹兩稱目,以並耦爲用。
蓋車貳佐乘,馬儷驂服,服乘不只,故名號必雙,名號一正,則雖單爲匹矣。
匹夫匹婦,亦配義矣。
夫車馬小義,而歷代莫悟;辭賦近事,而千里致差;況鑽灼經典,能不謬哉?夫辯匹而數首蹄,選勇而驅閹尹,失理太甚,故舉以爲戒。
丹青初炳而後渝,文章歲久而彌光。
若能隱括於一朝,可以無慚於千載也。
贊曰∶
羿氏舛射,東野敗駕。
雖有俊才,謬則多謝。
斯言一玷,千載弗化。
令章靡疚,亦善之亞。
夫心術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
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
隱以複意爲工,秀以卓絕爲巧。
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
夫隱之爲體,義生文外,祕響旁通,伏採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
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
始正而末奇,內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
彼波起辭間,是謂之秀。
纖手麗音,宛乎逸態,若遠山之浮煙靄,孌女之靚容華。
然煙靄天成,不勞於妝點;容華格定,無待於裁熔;深淺而各奇,穠纖而俱妙,若揮之則有餘,而攬之則不足矣。
夫立意之士,務欲造奇,每馳心於玄默之表;工辭之人,必欲臻美,恆匿思於佳麗之鄉。
嘔心吐膽,不足語窮;鍛歲煉年,奚能喻苦?故能藏穎詞間,昏迷於庸目;露鋒文外,驚絕乎妙心。
使醞藉者蓄隱而意愉,英銳者抱秀而心悅。
譬諸裁雲制霞,不讓乎天工;斫卉刻葩,有同乎神匠矣。
若篇中乏隱,等宿儒之無學,或一叩而語窮,句間鮮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詰而色沮:斯並不足於才思,而亦有愧於文辭矣。
將欲徵隱,聊可指篇∶古詩之離別,樂府之長城,詞怨旨深,而復兼乎比興。
陳思之《黃雀》,公幹之《青松》,格剛纔勁,而並長於諷諭。
叔夜之《贈行》,嗣宗之《詠懷》,境玄思澹,而獨得乎優閒。
士衡之疏放,彭澤之豪逸,心密語澄,而俱適乎壯採。
如欲辨秀,亦惟摘句“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意悽而詞婉,此匹婦之無聊也;“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志高而言壯,此丈夫之不遂也;“東西安所之,徘徊以旁皇”,心孤而情懼,此閨房之悲極也;“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氣寒而事傷,此羈旅之怨曲也。
凡文集勝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並思合而自逢,非研慮之所課也。
或有晦塞爲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矣。
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
朱綠染繒,深而繁鮮;英華曜樹,淺而煒燁。
隱篇所以照文苑,秀句所以侈翰林,蓋以此也。
贊曰∶
文隱深蔚,餘味曲包。
辭生互體,有似變爻。
言之秀矣,萬慮一交。
動心驚耳,逸響笙匏。
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
隱以複意爲工,秀以卓絕爲巧。
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
夫隱之爲體,義生文外,祕響旁通,伏採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
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
始正而末奇,內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
彼波起辭間,是謂之秀。
纖手麗音,宛乎逸態,若遠山之浮煙靄,孌女之靚容華。
然煙靄天成,不勞於妝點;容華格定,無待於裁熔;深淺而各奇,穠纖而俱妙,若揮之則有餘,而攬之則不足矣。
夫立意之士,務欲造奇,每馳心於玄默之表;工辭之人,必欲臻美,恆匿思於佳麗之鄉。
嘔心吐膽,不足語窮;鍛歲煉年,奚能喻苦?故能藏穎詞間,昏迷於庸目;露鋒文外,驚絕乎妙心。
使醞藉者蓄隱而意愉,英銳者抱秀而心悅。
譬諸裁雲制霞,不讓乎天工;斫卉刻葩,有同乎神匠矣。
若篇中乏隱,等宿儒之無學,或一叩而語窮,句間鮮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詰而色沮:斯並不足於才思,而亦有愧於文辭矣。
將欲徵隱,聊可指篇∶古詩之離別,樂府之長城,詞怨旨深,而復兼乎比興。
陳思之《黃雀》,公幹之《青松》,格剛纔勁,而並長於諷諭。
叔夜之《贈行》,嗣宗之《詠懷》,境玄思澹,而獨得乎優閒。
士衡之疏放,彭澤之豪逸,心密語澄,而俱適乎壯採。
如欲辨秀,亦惟摘句“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意悽而詞婉,此匹婦之無聊也;“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志高而言壯,此丈夫之不遂也;“東西安所之,徘徊以旁皇”,心孤而情懼,此閨房之悲極也;“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氣寒而事傷,此羈旅之怨曲也。
凡文集勝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並思合而自逢,非研慮之所課也。
或有晦塞爲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矣。
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
朱綠染繒,深而繁鮮;英華曜樹,淺而煒燁。
隱篇所以照文苑,秀句所以侈翰林,蓋以此也。
贊曰∶
文隱深蔚,餘味曲包。
辭生互體,有似變爻。
言之秀矣,萬慮一交。
動心驚耳,逸響笙匏。
《詩》文宏奧,包韞六義;毛公述《傳》,獨標“興體”,豈不以“風”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
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託諷。
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觀夫興之託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關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
義取其貞,無疑於夷禽;德貴其別,不嫌於鷙鳥;明而未融,故發注而後見也。
且何謂爲比?蓋寫物以附意,颺言以切事者也。
故金錫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類教誨,蜩螗以寫號呼,浣衣以擬心憂,席捲以方誌固:凡斯切象,皆比義也。
至如“麻衣如雪”,“兩驂如舞”,若斯之類,皆比類者也。
楚襄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
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
於是賦頌先鳴,故比體雲構,紛紜雜遝,倍舊章矣。
夫比之爲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
宋玉《高唐》雲∶“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此比聲之類也;枚乘《菟園》雲∶“焱焱紛紛,若塵埃之間白雲”,此則比貌之類也;賈生《鵩賦》雲∶“禍之與福,何異糾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簫》雲∶“優柔溫潤,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聲比心者也;馬融《長笛》雲∶“繁縟絡繹,範蔡之說也”,此以響比辯者也;張衡《南都》雲∶“起鄭舞,繭曳緒”,此以容比物者也。
若斯之類,辭賦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興,習小而棄大,所以文謝於周人也。
至於揚班之倫,曹劉以下,圖狀山川,影寫雲物,莫不織綜比義,以敷其華,驚聽回視,資此效績。
又安仁《螢賦》雲“流金在沙”,季鷹《雜詩》雲“青條若總翠”,皆其義者也。
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爲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
贊曰∶
詩人比興,觸物圓覽。
物雖胡越,合則肝膽。
擬容取心,斷辭必敢。
攢雜詠歌,如川之澹。
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託諷。
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觀夫興之託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關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
義取其貞,無疑於夷禽;德貴其別,不嫌於鷙鳥;明而未融,故發注而後見也。
且何謂爲比?蓋寫物以附意,颺言以切事者也。
故金錫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類教誨,蜩螗以寫號呼,浣衣以擬心憂,席捲以方誌固:凡斯切象,皆比義也。
至如“麻衣如雪”,“兩驂如舞”,若斯之類,皆比類者也。
楚襄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
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
於是賦頌先鳴,故比體雲構,紛紜雜遝,倍舊章矣。
夫比之爲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
宋玉《高唐》雲∶“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此比聲之類也;枚乘《菟園》雲∶“焱焱紛紛,若塵埃之間白雲”,此則比貌之類也;賈生《鵩賦》雲∶“禍之與福,何異糾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簫》雲∶“優柔溫潤,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聲比心者也;馬融《長笛》雲∶“繁縟絡繹,範蔡之說也”,此以響比辯者也;張衡《南都》雲∶“起鄭舞,繭曳緒”,此以容比物者也。
若斯之類,辭賦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興,習小而棄大,所以文謝於周人也。
至於揚班之倫,曹劉以下,圖狀山川,影寫雲物,莫不織綜比義,以敷其華,驚聽回視,資此效績。
又安仁《螢賦》雲“流金在沙”,季鷹《雜詩》雲“青條若總翠”,皆其義者也。
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爲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
贊曰∶
詩人比興,觸物圓覽。
物雖胡越,合則肝膽。
擬容取心,斷辭必敢。
攢雜詠歌,如川之澹。
夫文爻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
蒼頡造之,鬼哭粟飛;黃帝用之,官治民察。
先王聲教,書必同文,輶軒之使,紀言殊俗,所以一字體,總異音。
《周禮》保氏,掌教六書。
秦滅舊章,以吏爲師。
及李斯刪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
漢初草律,明著厥法。
太史學童,教試八體。
又吏民上書,字謬輒劾。
是以馬字缺畫,而石建懼死,雖雲性慎,亦時重文也。
至孝武之世,則相如撰篇。
及宣平二帝,徵集小學,張敞以正讀傳業,揚雄以奇字纂訓,並貫練《雅》、《頌頡》,總閱音義。
鴻筆之徒,莫不洞曉。
且多賦京苑,假借形聲,是以前漢小學,率多瑋字,非獨制異,乃共曉難也。
暨乎後漢,小學轉疏,覆文隱訓,臧否亦半。
及魏代綴藻,則字有常檢,追觀漢作,翻成阻奧。
故陳思稱∶“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
”豈直才懸,抑亦字隱。
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今一字詭異,則羣句震驚,三人弗識,則將成字妖矣。
後世所同曉者,雖難斯易,時所共廢,雖易斯難,趣舍之間,不可不察。
夫《爾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詩》、《書》之襟帶也;《倉頡》者,李斯之所輯,而史籀之遺體也。
《雅》以淵源詁訓,《頡》以苑囿奇文,異體相資,如左右肩股,該舊而知新,亦可以屬文。
若夫義訓古今,興廢殊用,字形單復,妍媸異體。
心既託聲於言,言亦寄形於字,諷誦則績在宮商,臨文則能歸字形矣。
是以綴字屬篇,必須揀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
詭異者,字體瑰怪者也。
曹攄詩稱∶“豈不願斯遊,褊心惡兇呶。
”兩字詭異,大疵美篇。
況乃過此,其可觀乎!聯邊者,半字同文者也。
狀貌山川,古今鹹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爲瑕,如不獲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詩》、《騷》適會,而近世忌同,若兩字俱要,則寧在相犯。
故善爲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一字非少,相避爲難也。
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
瘠字累句,則纖疏而行劣;肥字積文,則黯黕而篇暗。
善酌字者,參伍單復,磊落如珠矣。
凡此四條,雖文不必有,而體例不無。
若值而莫悟,則非精解。
至於經典隱曖,方冊紛綸,簡蠹帛裂,三寫易字,或以音訛,或以文變。
子思弟子,“於穆不似”,音訛之異也。
晉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
《尚書大傳》有“別風淮雨”,《帝王世紀》雲“列風淫雨”。
“別”、“列”、“淮”、“淫”,字似潛移。
“淫”、“列”義
蒼頡造之,鬼哭粟飛;黃帝用之,官治民察。
先王聲教,書必同文,輶軒之使,紀言殊俗,所以一字體,總異音。
《周禮》保氏,掌教六書。
秦滅舊章,以吏爲師。
及李斯刪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
漢初草律,明著厥法。
太史學童,教試八體。
又吏民上書,字謬輒劾。
是以馬字缺畫,而石建懼死,雖雲性慎,亦時重文也。
至孝武之世,則相如撰篇。
及宣平二帝,徵集小學,張敞以正讀傳業,揚雄以奇字纂訓,並貫練《雅》、《頌頡》,總閱音義。
鴻筆之徒,莫不洞曉。
且多賦京苑,假借形聲,是以前漢小學,率多瑋字,非獨制異,乃共曉難也。
暨乎後漢,小學轉疏,覆文隱訓,臧否亦半。
及魏代綴藻,則字有常檢,追觀漢作,翻成阻奧。
故陳思稱∶“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
”豈直才懸,抑亦字隱。
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今一字詭異,則羣句震驚,三人弗識,則將成字妖矣。
後世所同曉者,雖難斯易,時所共廢,雖易斯難,趣舍之間,不可不察。
夫《爾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詩》、《書》之襟帶也;《倉頡》者,李斯之所輯,而史籀之遺體也。
《雅》以淵源詁訓,《頡》以苑囿奇文,異體相資,如左右肩股,該舊而知新,亦可以屬文。
若夫義訓古今,興廢殊用,字形單復,妍媸異體。
心既託聲於言,言亦寄形於字,諷誦則績在宮商,臨文則能歸字形矣。
是以綴字屬篇,必須揀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
詭異者,字體瑰怪者也。
曹攄詩稱∶“豈不願斯遊,褊心惡兇呶。
”兩字詭異,大疵美篇。
況乃過此,其可觀乎!聯邊者,半字同文者也。
狀貌山川,古今鹹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爲瑕,如不獲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詩》、《騷》適會,而近世忌同,若兩字俱要,則寧在相犯。
故善爲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一字非少,相避爲難也。
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
瘠字累句,則纖疏而行劣;肥字積文,則黯黕而篇暗。
善酌字者,參伍單復,磊落如珠矣。
凡此四條,雖文不必有,而體例不無。
若值而莫悟,則非精解。
至於經典隱曖,方冊紛綸,簡蠹帛裂,三寫易字,或以音訛,或以文變。
子思弟子,“於穆不似”,音訛之異也。
晉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
《尚書大傳》有“別風淮雨”,《帝王世紀》雲“列風淫雨”。
“別”、“列”、“淮”、“淫”,字似潛移。
“淫”、“列”義
夫設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
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
局言者,聯字以分疆;明情者,總義以包體。
區畛相異,而衢路交通矣。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爲章,積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
夫裁文匠筆,篇有大小;離章合句,調有緩急;隨變適會,莫見定準。
句司數字,待相接以爲用;章總一義,須意窮而成體。
其控引情理,送迎際會,譬舞容迴環,而有綴兆之位;歌聲靡曼,而有抗墜之節也。
尋詩人擬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
啓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
若辭失其朋,則羈旅而無友,事乖其次,則飄寓而不安。
是以搜句忌於顛倒,裁章貴於順序,斯固情趣之指歸,文筆之同致也。
若夫章句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
至於詩頌大體,以四言爲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爲句。
尋二言肇於黃世,《竹彈》之謠是也;三言興於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於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見於周代,《行露》之章是也。
六言七言,雜出《詩》、《騷》;兩體之篇,成於西漢。
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矣。
若乃改韻從調,所以節文辭氣。
賈誼、枚乘,兩韻輒易;劉歆、桓譚,百句不遷;亦各有其志也。
昔魏武論賦,嫌於積韻,而善於資代。
陸雲亦稱“四言轉句,以四句爲佳”。
觀彼制韻,志同枚、賈。
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百句不遷,則脣吻告勞。
妙才激揚,雖觸思利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無咎。
又詩人以“兮”字入於句限,《楚辭》用之,字出於句外。
尋兮字承句,乃語助餘聲。
舜詠《南風》,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豈不以無益文義耶!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據事似閒,在用實切。
巧者回運,彌縫文體,將令數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外字難謬,況章句歟。
贊曰∶
斷章有檢,積句不恆。
理資配主,辭忌失朋。
環情革調,宛轉相騰。
離合同異,以盡厥能。
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
局言者,聯字以分疆;明情者,總義以包體。
區畛相異,而衢路交通矣。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爲章,積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
夫裁文匠筆,篇有大小;離章合句,調有緩急;隨變適會,莫見定準。
句司數字,待相接以爲用;章總一義,須意窮而成體。
其控引情理,送迎際會,譬舞容迴環,而有綴兆之位;歌聲靡曼,而有抗墜之節也。
尋詩人擬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
啓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
若辭失其朋,則羈旅而無友,事乖其次,則飄寓而不安。
是以搜句忌於顛倒,裁章貴於順序,斯固情趣之指歸,文筆之同致也。
若夫章句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
至於詩頌大體,以四言爲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爲句。
尋二言肇於黃世,《竹彈》之謠是也;三言興於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於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見於周代,《行露》之章是也。
六言七言,雜出《詩》、《騷》;兩體之篇,成於西漢。
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矣。
若乃改韻從調,所以節文辭氣。
賈誼、枚乘,兩韻輒易;劉歆、桓譚,百句不遷;亦各有其志也。
昔魏武論賦,嫌於積韻,而善於資代。
陸雲亦稱“四言轉句,以四句爲佳”。
觀彼制韻,志同枚、賈。
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百句不遷,則脣吻告勞。
妙才激揚,雖觸思利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無咎。
又詩人以“兮”字入於句限,《楚辭》用之,字出於句外。
尋兮字承句,乃語助餘聲。
舜詠《南風》,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豈不以無益文義耶!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據事似閒,在用實切。
巧者回運,彌縫文體,將令數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外字難謬,況章句歟。
贊曰∶
斷章有檢,積句不恆。
理資配主,辭忌失朋。
環情革調,宛轉相騰。
離合同異,以盡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