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軒轅之世,史有蒼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
《曲禮》曰∶“史載筆。
”史者,使也。
執筆左右,使之記也。
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
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也。
唐虞流於典謨,商夏被於誥誓。
洎周命維新,姬公定法,三正以班歷,貫四時以聯事。
諸侯建邦,各有國史,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憲章散紊,彝倫攸斁。
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嘆鳳,臨衢而泣麟,於是就太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
舉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標勸戒;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
然睿旨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
乃原始要終,創爲傳體。
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
及至縱橫之世,史職猶存。
秦並七王,而戰國有策。
蓋錄而弗敘,故即簡而爲名也。
漢滅嬴項,武功積年。
陸賈稽古,作《楚漢春秋》。
爰及太史談,世惟執簡,子長繼志,甄序帝勣。
比堯稱典,則位雜中賢;法孔題經,則文非玄聖。
故取式《呂覽》,通號曰紀。
紀綱之號,亦宏稱也。
故《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雖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爾其實錄無隱之旨,博雅弘辯之才,愛奇反經之尤,條例踳落之失,叔皮論之詳矣。
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遷之辭,思實過半。
其《十志》該富,贊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
至於宗經矩聖之典,端緒豐贍之功,遺親攘美之罪,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觀夫左氏綴事,附經間出,於文爲約,而氏族難明。
及史遷各傳,人始區詳而易覽,述者宗焉。
及孝惠委機,呂后攝政,班史立紀,違經失實,何則?庖犧以來,未聞女帝者也。
漢運所值,難爲後法。
牝雞無晨,武王首誓;婦無與國,齊桓著盟;宣後亂秦,呂氏危漢:豈唯政事難假,亦名號宜慎矣。
張衡司史,而惑同遷固,元平二後,欲爲立紀,謬亦甚矣。
尋子弘雖僞,要當孝惠之嗣;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二子可紀,何有於二後哉?
至於《後漢》紀傳,發源《東觀》。
袁張所制,偏駁不倫;薛謝之作,疏謬少信。
若司馬彪之詳實,華嶠之準當,則其冠也。
及魏代三雄,記傳互出。
《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
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
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於遷固,非妄譽也。
至於晉代之書,系乎著作。
陸機肇始而未備,王韶續末而不終,幹寶述《紀》,以審正得序;孫盛
《曲禮》曰∶“史載筆。
”史者,使也。
執筆左右,使之記也。
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
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也。
唐虞流於典謨,商夏被於誥誓。
洎周命維新,姬公定法,三正以班歷,貫四時以聯事。
諸侯建邦,各有國史,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憲章散紊,彝倫攸斁。
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嘆鳳,臨衢而泣麟,於是就太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
舉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標勸戒;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
然睿旨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
乃原始要終,創爲傳體。
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
及至縱橫之世,史職猶存。
秦並七王,而戰國有策。
蓋錄而弗敘,故即簡而爲名也。
漢滅嬴項,武功積年。
陸賈稽古,作《楚漢春秋》。
爰及太史談,世惟執簡,子長繼志,甄序帝勣。
比堯稱典,則位雜中賢;法孔題經,則文非玄聖。
故取式《呂覽》,通號曰紀。
紀綱之號,亦宏稱也。
故《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雖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爾其實錄無隱之旨,博雅弘辯之才,愛奇反經之尤,條例踳落之失,叔皮論之詳矣。
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遷之辭,思實過半。
其《十志》該富,贊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
至於宗經矩聖之典,端緒豐贍之功,遺親攘美之罪,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觀夫左氏綴事,附經間出,於文爲約,而氏族難明。
及史遷各傳,人始區詳而易覽,述者宗焉。
及孝惠委機,呂后攝政,班史立紀,違經失實,何則?庖犧以來,未聞女帝者也。
漢運所值,難爲後法。
牝雞無晨,武王首誓;婦無與國,齊桓著盟;宣後亂秦,呂氏危漢:豈唯政事難假,亦名號宜慎矣。
張衡司史,而惑同遷固,元平二後,欲爲立紀,謬亦甚矣。
尋子弘雖僞,要當孝惠之嗣;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二子可紀,何有於二後哉?
至於《後漢》紀傳,發源《東觀》。
袁張所制,偏駁不倫;薛謝之作,疏謬少信。
若司馬彪之詳實,華嶠之準當,則其冠也。
及魏代三雄,記傳互出。
《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
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
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於遷固,非妄譽也。
至於晉代之書,系乎著作。
陸機肇始而未備,王韶續末而不終,幹寶述《紀》,以審正得序;孫盛
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百姓之羣居,苦紛雜而莫顯;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
唯英才特達,則炳曜垂文,騰其姓氏,懸諸日月焉。
昔風后、力牧、伊尹,鹹其流也。
篇述者,蓋上古遺語,而戰代所記者也。
至鬻熊知道,而文王諮詢,餘文遺事,錄爲《鬻子》。
子目肇始,莫先於茲。
及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爰序道德,以冠百氏。
然則鬻惟文友,李實孔師,聖賢並世,而經子異流矣。
逮及七國力政,俊乂蜂起。
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
墨翟執儉确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野老治國於地利,騶子養政於天文,申商刀鋸以制理,鬼谷脣吻以策勳,屍佼兼總於雜術,青史曲綴於街談。
承流而枝附者,不可勝算,並飛辯以馳術,饜祿而餘榮矣。
暨於暴秦烈火,勢炎昆岡,而煙燎之毒,不及諸子。
逮漢成留思,子政讎校,於是《七略》芬菲,九流鱗萃。
殺青所編,百有八十餘家矣。
迄至魏晉,作者間出,讕言兼存,璅語必錄,類聚而求,亦充箱照軫矣。
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
其純粹者入矩,踳駁者出規。
《禮記·月令》,取乎呂氏之紀;三年問喪,寫乎《荀子》之書:此純粹之類也。
若乃湯之問棘,雲蚊睫有雷霆之聲;惠施對樑王,雲蝸角有伏屍之戰;《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談,《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說,此踳駁之類也。
是以世疾諸子,混洞虛誕。
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嫦娥奔月。
殷《易》如茲,況諸子乎!
至如商韓,六蝨五蠹,棄孝廢仁,轘藥之禍,非虛至也。
公孫之白馬、孤犢,辭巧理拙,魏牟比之號鳥,非妄貶也。
昔東平求諸子、《史記》,而漢朝不與。
蓋以《史記》多兵謀,而諸子雜詭術也。
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採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列禦寇之書,氣偉而採奇;鄒子之說,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屍佼尉繚,術通而文鈍;鶡冠綿綿,亟發深言;鬼谷眇眇,每環奧義;情辨以澤,文子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韓非著博喻之富;呂氏鑑遠而體周,淮南泛採而文麗:斯則得百氏之華採,而辭氣之大略也。
若夫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揚雄《法言》,劉向《說苑》,王符《潛夫》,崔實《政論》,仲長《昌言》,杜夷《幽求》,或敘經典,或明政術,雖標論名,歸乎諸子。
何者?博明萬事爲子,適辨一理爲論,彼皆蔓延雜說,故入諸子之流。
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百姓之羣居,苦紛雜而莫顯;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
唯英才特達,則炳曜垂文,騰其姓氏,懸諸日月焉。
昔風后、力牧、伊尹,鹹其流也。
篇述者,蓋上古遺語,而戰代所記者也。
至鬻熊知道,而文王諮詢,餘文遺事,錄爲《鬻子》。
子目肇始,莫先於茲。
及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爰序道德,以冠百氏。
然則鬻惟文友,李實孔師,聖賢並世,而經子異流矣。
逮及七國力政,俊乂蜂起。
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
墨翟執儉确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野老治國於地利,騶子養政於天文,申商刀鋸以制理,鬼谷脣吻以策勳,屍佼兼總於雜術,青史曲綴於街談。
承流而枝附者,不可勝算,並飛辯以馳術,饜祿而餘榮矣。
暨於暴秦烈火,勢炎昆岡,而煙燎之毒,不及諸子。
逮漢成留思,子政讎校,於是《七略》芬菲,九流鱗萃。
殺青所編,百有八十餘家矣。
迄至魏晉,作者間出,讕言兼存,璅語必錄,類聚而求,亦充箱照軫矣。
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
其純粹者入矩,踳駁者出規。
《禮記·月令》,取乎呂氏之紀;三年問喪,寫乎《荀子》之書:此純粹之類也。
若乃湯之問棘,雲蚊睫有雷霆之聲;惠施對樑王,雲蝸角有伏屍之戰;《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談,《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說,此踳駁之類也。
是以世疾諸子,混洞虛誕。
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嫦娥奔月。
殷《易》如茲,況諸子乎!
至如商韓,六蝨五蠹,棄孝廢仁,轘藥之禍,非虛至也。
公孫之白馬、孤犢,辭巧理拙,魏牟比之號鳥,非妄貶也。
昔東平求諸子、《史記》,而漢朝不與。
蓋以《史記》多兵謀,而諸子雜詭術也。
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採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列禦寇之書,氣偉而採奇;鄒子之說,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屍佼尉繚,術通而文鈍;鶡冠綿綿,亟發深言;鬼谷眇眇,每環奧義;情辨以澤,文子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韓非著博喻之富;呂氏鑑遠而體周,淮南泛採而文麗:斯則得百氏之華採,而辭氣之大略也。
若夫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揚雄《法言》,劉向《說苑》,王符《潛夫》,崔實《政論》,仲長《昌言》,杜夷《幽求》,或敘經典,或明政術,雖標論名,歸乎諸子。
何者?博明萬事爲子,適辨一理爲論,彼皆蔓延雜說,故入諸子之流。
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
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虡而招諫。
成湯盤盂,著日新之規;武王戶席,題必誡之訓。
周公慎言於金人,仲尼革容於欹器,則先聖鑑戒,其來久矣。
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慎德。
蓋臧武仲之論銘也,曰∶“天子令德,諸侯計功,大夫稱伐。
”夏鑄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計功之義也;魏顆紀勳於景鍾,孔悝表勤於衛鼎,稱伐之類也。
若乃飛廉有石棺之錫,靈公有奪裏之諡,銘發幽石,籲可怪矣!趙靈勒跡於番吾,秦昭刻博於華山,夸誕示後,籲可笑也!詳觀衆例,銘義見矣。
至於始皇勒嶽,政暴而文澤,亦有疏通之美焉。
若班固《燕然》之勒,張昶《華陰》之碣,序亦盛矣。
蔡邕銘思,獨冠古今。
橋公之鉞,吐納典謨;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長也。
至如敬通雜器,準矱武銘,而事非其物,繁略違中。
崔駰品物,贊多戒少,李尤積篇,義儉辭碎。
蓍龜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臼杵之末。
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閒哉!魏文九寶,器利辭鈍。
唯張載《劍閣》,其才清採。
迅足駸駸,後發前至,勒銘岷漢,得其宜矣。
箴者,針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斯文之興,盛於三代。
夏商二箴,餘句頗存。
周之辛甲,百官箴闕,唯《虞箴》一篇,體義備焉。
迄至春秋,微而未絕。
故魏絳諷君於後羿,楚子訓民於在勤。
戰代以來,棄德務功,銘辭代興,箴文委絕。
至揚雄稽古,始範《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
及崔胡補綴,總稱《百官》。
指事配位,鞶鑑有徵,信所謂追清風於前古,攀辛甲於後代者也。
至於潘勖《符節》,要而失淺;溫嶠《侍臣》,博而患繁;王濟《國子》,文多而事寡;潘尼《乘輿》,義正而體蕪:凡斯繼作,鮮有克衷。
至於王朗《雜箴》,乃置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觀其約文舉要,憲章武銘,而水火井竈,繁辭不已,志有偏也。
夫箴誦於官,銘題於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
箴全御過,故文資確切;銘兼褒讚,故體貴弘潤。
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攡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
然矢言之道蓋闕,庸器之制久淪,所以箴銘寡用,罕施後代,惟秉文君子,宜酌其遠大焉。
贊曰∶銘實器表,箴惟德軌。
有佩於言,無鑑於水
成湯盤盂,著日新之規;武王戶席,題必誡之訓。
周公慎言於金人,仲尼革容於欹器,則先聖鑑戒,其來久矣。
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慎德。
蓋臧武仲之論銘也,曰∶“天子令德,諸侯計功,大夫稱伐。
”夏鑄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計功之義也;魏顆紀勳於景鍾,孔悝表勤於衛鼎,稱伐之類也。
若乃飛廉有石棺之錫,靈公有奪裏之諡,銘發幽石,籲可怪矣!趙靈勒跡於番吾,秦昭刻博於華山,夸誕示後,籲可笑也!詳觀衆例,銘義見矣。
至於始皇勒嶽,政暴而文澤,亦有疏通之美焉。
若班固《燕然》之勒,張昶《華陰》之碣,序亦盛矣。
蔡邕銘思,獨冠古今。
橋公之鉞,吐納典謨;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長也。
至如敬通雜器,準矱武銘,而事非其物,繁略違中。
崔駰品物,贊多戒少,李尤積篇,義儉辭碎。
蓍龜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臼杵之末。
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閒哉!魏文九寶,器利辭鈍。
唯張載《劍閣》,其才清採。
迅足駸駸,後發前至,勒銘岷漢,得其宜矣。
箴者,針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斯文之興,盛於三代。
夏商二箴,餘句頗存。
周之辛甲,百官箴闕,唯《虞箴》一篇,體義備焉。
迄至春秋,微而未絕。
故魏絳諷君於後羿,楚子訓民於在勤。
戰代以來,棄德務功,銘辭代興,箴文委絕。
至揚雄稽古,始範《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
及崔胡補綴,總稱《百官》。
指事配位,鞶鑑有徵,信所謂追清風於前古,攀辛甲於後代者也。
至於潘勖《符節》,要而失淺;溫嶠《侍臣》,博而患繁;王濟《國子》,文多而事寡;潘尼《乘輿》,義正而體蕪:凡斯繼作,鮮有克衷。
至於王朗《雜箴》,乃置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觀其約文舉要,憲章武銘,而水火井竈,繁辭不已,志有偏也。
夫箴誦於官,銘題於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
箴全御過,故文資確切;銘兼褒讚,故體貴弘潤。
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攡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
然矢言之道蓋闕,庸器之制久淪,所以箴銘寡用,罕施後代,惟秉文君子,宜酌其遠大焉。
贊曰∶銘實器表,箴惟德軌。
有佩於言,無鑑於水
芮良夫之詩云∶“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昔華元棄甲,城者發睅目之謳;臧紇喪師,國人造侏儒之歌;並嗤戲形貌,內怨爲俳也。
又蠶蟹鄙諺,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載於禮典,故知諧辭讔言,亦無棄矣。
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
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賦好色。
意在微諷,有足觀者。
及優旃之諷漆城,優孟之諫葬馬,並譎辭飾說,抑止昏暴。
是以子長編史,列傳滑稽,以其辭雖傾回,意歸義正也。
但本體不雅,其流易弊。
於是東方、枚皋,餔糟啜醨,無所匡正,而詆曼媟弄,故其自稱“爲賦,乃亦俳也,見視如倡”,亦有悔矣。
至魏人因俳說以著笑書,薛綜憑宴會而發嘲調,雖抃笑衽席,而無益時用矣。
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轡;潘岳醜婦之屬,束皙賣餅之類,尤而效之,蓋以百數。
魏晉滑稽,盛相驅扇,遂乃應瑒之鼻,方於盜削卵;張華之形,比乎握舂杵。
曾是莠言,有虧德音,豈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歟?
讔者,隱也。
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
昔還社求拯於楚師,喻眢井而稱麥麴;叔儀乞糧於魯人,歌珮玉而呼庚癸;伍舉刺荊王以大鳥,齊客譏薛公以海魚;莊姬託辭於龍尾,臧文謬書於羊裘。
隱語之用,被於紀傳。
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
蓋意生於權譎,而事出於機急,與夫諧辭,可相表裏者也。
漢世《隱書》,十有八篇,歆、固編文,錄之賦末。
昔楚莊、齊威,性好隱語。
至東方曼倩,尤巧辭述。
但謬辭詆戲,無益規補。
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爲謎語。
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
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衒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
荀卿《蠶賦》,已兆其體。
至魏文、陳思,約而密之。
高貴鄉公,博舉品物,雖有小巧,用乖遠大。
觀夫古之爲隱,理周要務,豈爲童稚之戲謔,搏髀而忭笑哉!然文辭之有諧讔,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採,以廣視聽。
若效而不已,則髡朔之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贊曰∶
古之嘲隱,振危釋憊。
雖有絲麻,無棄菅蒯。
會義適時,頗益諷誡。
空戲滑稽,德音大壞。
”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昔華元棄甲,城者發睅目之謳;臧紇喪師,國人造侏儒之歌;並嗤戲形貌,內怨爲俳也。
又蠶蟹鄙諺,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載於禮典,故知諧辭讔言,亦無棄矣。
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
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賦好色。
意在微諷,有足觀者。
及優旃之諷漆城,優孟之諫葬馬,並譎辭飾說,抑止昏暴。
是以子長編史,列傳滑稽,以其辭雖傾回,意歸義正也。
但本體不雅,其流易弊。
於是東方、枚皋,餔糟啜醨,無所匡正,而詆曼媟弄,故其自稱“爲賦,乃亦俳也,見視如倡”,亦有悔矣。
至魏人因俳說以著笑書,薛綜憑宴會而發嘲調,雖抃笑衽席,而無益時用矣。
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轡;潘岳醜婦之屬,束皙賣餅之類,尤而效之,蓋以百數。
魏晉滑稽,盛相驅扇,遂乃應瑒之鼻,方於盜削卵;張華之形,比乎握舂杵。
曾是莠言,有虧德音,豈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歟?
讔者,隱也。
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
昔還社求拯於楚師,喻眢井而稱麥麴;叔儀乞糧於魯人,歌珮玉而呼庚癸;伍舉刺荊王以大鳥,齊客譏薛公以海魚;莊姬託辭於龍尾,臧文謬書於羊裘。
隱語之用,被於紀傳。
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
蓋意生於權譎,而事出於機急,與夫諧辭,可相表裏者也。
漢世《隱書》,十有八篇,歆、固編文,錄之賦末。
昔楚莊、齊威,性好隱語。
至東方曼倩,尤巧辭述。
但謬辭詆戲,無益規補。
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爲謎語。
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
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衒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
荀卿《蠶賦》,已兆其體。
至魏文、陳思,約而密之。
高貴鄉公,博舉品物,雖有小巧,用乖遠大。
觀夫古之爲隱,理周要務,豈爲童稚之戲謔,搏髀而忭笑哉!然文辭之有諧讔,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採,以廣視聽。
若效而不已,則髡朔之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贊曰∶
古之嘲隱,振危釋憊。
雖有絲麻,無棄菅蒯。
會義適時,頗益諷誡。
空戲滑稽,德音大壞。
智術之子,博雅之人,藻溢於辭,辯盈乎氣。
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
宋玉含才,頗亦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放懷寥廓,氣實使文。
及枚乘攡豔,首制《七發》,腴辭雲構,夸麗風駭。
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慾,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揚雄覃思文閣,業深綜述,碎文瑣語,肇爲《連珠》,其辭雖小而明潤矣。
凡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
自《對問》以後,東方朔效而廣之,名爲《客難》,託古慰志,疏而有辨。
揚雄《解嘲》,雜以諧謔,迴環自釋,頗亦爲工。
班固《賓戲》,含懿採之華;崔駰《達旨》,吐典言之裁;張衡《應間》,密而兼雅;崔寔《答譏》,整而微質;蔡邕《釋誨》,體奧而文炳;景純《客傲》,情見而採蔚:雖迭相祖述,然屬篇之高者也。
至於陳思《客問》,辭高而理疏;庾敳《客諮》,意榮而文悴。
斯類甚衆,無所取才矣。
原夫茲文之設,乃發憤以表志。
身挫憑乎道勝,時屯寄於情泰,莫不淵嶽其心,麟鳳其採,此立體之大要也。
自《七發》以下,作者繼踵,觀枚氏首唱,信獨拔而偉麗矣。
及傅毅《七激》,會清要之工;崔駰《七依》,入博雅之巧;張衡《七辨》,結采綿靡;崔瑗《七厲》,植義純正;陳思《七啓》,取美於宏壯;仲宣《七釋》,致辨於事理。
自桓麟《七說》以下,左思《七諷》以上,枝附影從,十有餘家。
或文麗而義暌,或理粹而辭駁。
觀其大抵所歸,莫不高談宮館,壯語畋獵。
窮瑰奇之服饌,極蠱媚之聲色。
甘意搖骨髓,豔詞洞魂識,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
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
子云所謂“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者也。
唯《七厲》敘賢,歸以儒道,雖文非拔羣,而意實卓爾矣。
自《連珠》以下,擬者間出。
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
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裏醜捧心,不關西施之顰矣。
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廣於舊篇,豈慕朱仲四寸之璫乎!夫文小易周,思閒可贍。
足使義明而詞淨,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
詳夫漢來雜文,名號多品。
或典誥誓問,或覽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諷謠詠。
總括其名,並歸雜文之區;甄別其義,各入討論之域。
類聚有貫,故不曲述也。
贊曰∶
偉矣前修,學堅才飽。
負文餘力,飛靡弄巧。
枝辭攢映,嚖若參昴。
慕顰之心,於焉只攪。
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
宋玉含才,頗亦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放懷寥廓,氣實使文。
及枚乘攡豔,首制《七發》,腴辭雲構,夸麗風駭。
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慾,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揚雄覃思文閣,業深綜述,碎文瑣語,肇爲《連珠》,其辭雖小而明潤矣。
凡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
自《對問》以後,東方朔效而廣之,名爲《客難》,託古慰志,疏而有辨。
揚雄《解嘲》,雜以諧謔,迴環自釋,頗亦爲工。
班固《賓戲》,含懿採之華;崔駰《達旨》,吐典言之裁;張衡《應間》,密而兼雅;崔寔《答譏》,整而微質;蔡邕《釋誨》,體奧而文炳;景純《客傲》,情見而採蔚:雖迭相祖述,然屬篇之高者也。
至於陳思《客問》,辭高而理疏;庾敳《客諮》,意榮而文悴。
斯類甚衆,無所取才矣。
原夫茲文之設,乃發憤以表志。
身挫憑乎道勝,時屯寄於情泰,莫不淵嶽其心,麟鳳其採,此立體之大要也。
自《七發》以下,作者繼踵,觀枚氏首唱,信獨拔而偉麗矣。
及傅毅《七激》,會清要之工;崔駰《七依》,入博雅之巧;張衡《七辨》,結采綿靡;崔瑗《七厲》,植義純正;陳思《七啓》,取美於宏壯;仲宣《七釋》,致辨於事理。
自桓麟《七說》以下,左思《七諷》以上,枝附影從,十有餘家。
或文麗而義暌,或理粹而辭駁。
觀其大抵所歸,莫不高談宮館,壯語畋獵。
窮瑰奇之服饌,極蠱媚之聲色。
甘意搖骨髓,豔詞洞魂識,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
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
子云所謂“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者也。
唯《七厲》敘賢,歸以儒道,雖文非拔羣,而意實卓爾矣。
自《連珠》以下,擬者間出。
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
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裏醜捧心,不關西施之顰矣。
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廣於舊篇,豈慕朱仲四寸之璫乎!夫文小易周,思閒可贍。
足使義明而詞淨,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
詳夫漢來雜文,名號多品。
或典誥誓問,或覽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諷謠詠。
總括其名,並歸雜文之區;甄別其義,各入討論之域。
類聚有貫,故不曲述也。
贊曰∶
偉矣前修,學堅才飽。
負文餘力,飛靡弄巧。
枝辭攢映,嚖若參昴。
慕顰之心,於焉只攪。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
淵嘿黼扆,而響盈四表,其唯詔策乎!昔軒轅唐虞,同稱爲“命”。
命之爲義,制性之本也。
其在三代,事兼誥誓。
誓以訓戎,誥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錫胤。
《易》之《姤》象∶“後以施命誥四方。
”誥命動民,若天下之有風矣。
降及七國,並稱曰“令”。
令者,使也。
秦並天下,改命曰制。
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
敕戒州部,詔誥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
策者,簡也。
制者,裁也。
詔者,告也。
敕者,正也。
《詩》雲“畏此簡書”,《易》稱“君子以制數度”,《禮》稱“明神之詔”,《書》稱“敕天之命”,並本經典以立名目。
遠詔近命,習秦制也。
《記》稱“絲綸”,所以應接羣后。
虞重納言,周貴喉舌,故兩漢詔誥,職在尚書。
王言之大,動入史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視草;隴右多文士,光武加意於書辭:豈直取美當時,亦敬慎來葉矣。
觀文景以前,詔體浮雜,武帝崇儒,選言弘奧。
策封三王,文同訓典;勸戒淵雅,垂範後代。
及制詔嚴助,即雲∶“厭承明廬”,蓋寵才之恩也。
孝宣璽書,責博於陳遂,亦故舊之厚也。
逮光武撥亂,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時或偏濫。
詔賜鄧禹,稱司徒爲堯;敕責侯霸,稱黃鉞一下。
若斯之類,實乖憲章。
暨明章崇學,雅詔間出。
和安政弛,禮閣鮮才,每爲詔敕,假手外請。
建安之末,文理代興,潘勖九錫,典雅逸羣。
衛覬禪誥,符采炳耀,弗可加已。
自魏晉誥策,職在中書。
劉放張華,並管斯任,施令發號,洋洋盈耳。
魏文帝下詔,辭義多偉。
至於作威作福,其萬慮之一蔽乎!晉氏中興,唯明帝崇才,以溫嶠文清,故引入中書。
自斯以後,體憲風流矣。
夫王言崇祕,大觀在上,所以百辟其刑,萬邦作孚。
故授官選賢,則義炳重離之輝;優文封策,則氣含風雨之潤;敕戒恆誥,則筆吐星漢之華;治戎燮伐,則聲有洊雷之威;眚災肆赦,則文有春露之滋;明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
戒敕爲文,實詔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憲,此其事也。
魏武稱作敕戒,當指事而語,勿得依違,曉治要矣。
及晉武敕戒,備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隱,勒牙門以御衛,有訓典焉。
戒者,慎也,禹稱“戒之用休”。
君父至尊,在三罔極。
漢高祖之《敕太子》,東方朔之《戒子》,亦顧命之作也。
及馬援以下,各貽家戒。
班姬《女戒》,足稱母師矣。
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
契敷五教,故王侯稱教。
昔鄭弘之守南陽,條教
淵嘿黼扆,而響盈四表,其唯詔策乎!昔軒轅唐虞,同稱爲“命”。
命之爲義,制性之本也。
其在三代,事兼誥誓。
誓以訓戎,誥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錫胤。
《易》之《姤》象∶“後以施命誥四方。
”誥命動民,若天下之有風矣。
降及七國,並稱曰“令”。
令者,使也。
秦並天下,改命曰制。
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
敕戒州部,詔誥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
策者,簡也。
制者,裁也。
詔者,告也。
敕者,正也。
《詩》雲“畏此簡書”,《易》稱“君子以制數度”,《禮》稱“明神之詔”,《書》稱“敕天之命”,並本經典以立名目。
遠詔近命,習秦制也。
《記》稱“絲綸”,所以應接羣后。
虞重納言,周貴喉舌,故兩漢詔誥,職在尚書。
王言之大,動入史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視草;隴右多文士,光武加意於書辭:豈直取美當時,亦敬慎來葉矣。
觀文景以前,詔體浮雜,武帝崇儒,選言弘奧。
策封三王,文同訓典;勸戒淵雅,垂範後代。
及制詔嚴助,即雲∶“厭承明廬”,蓋寵才之恩也。
孝宣璽書,責博於陳遂,亦故舊之厚也。
逮光武撥亂,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時或偏濫。
詔賜鄧禹,稱司徒爲堯;敕責侯霸,稱黃鉞一下。
若斯之類,實乖憲章。
暨明章崇學,雅詔間出。
和安政弛,禮閣鮮才,每爲詔敕,假手外請。
建安之末,文理代興,潘勖九錫,典雅逸羣。
衛覬禪誥,符采炳耀,弗可加已。
自魏晉誥策,職在中書。
劉放張華,並管斯任,施令發號,洋洋盈耳。
魏文帝下詔,辭義多偉。
至於作威作福,其萬慮之一蔽乎!晉氏中興,唯明帝崇才,以溫嶠文清,故引入中書。
自斯以後,體憲風流矣。
夫王言崇祕,大觀在上,所以百辟其刑,萬邦作孚。
故授官選賢,則義炳重離之輝;優文封策,則氣含風雨之潤;敕戒恆誥,則筆吐星漢之華;治戎燮伐,則聲有洊雷之威;眚災肆赦,則文有春露之滋;明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
戒敕爲文,實詔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憲,此其事也。
魏武稱作敕戒,當指事而語,勿得依違,曉治要矣。
及晉武敕戒,備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隱,勒牙門以御衛,有訓典焉。
戒者,慎也,禹稱“戒之用休”。
君父至尊,在三罔極。
漢高祖之《敕太子》,東方朔之《戒子》,亦顧命之作也。
及馬援以下,各貽家戒。
班姬《女戒》,足稱母師矣。
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
契敷五教,故王侯稱教。
昔鄭弘之守南陽,條教
夫情致異區,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
勢者,乘利而爲制也。
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
是以模經爲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是以繪事圖色,文辭盡情,色糅而犬馬殊形,情交而雅俗異勢。
熔範所擬,各有司匠,雖無嚴郛,難得逾越。
然淵乎文者,並總羣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隨時而適用。
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似夏人爭弓矢,執一不可以獨射也;若雅鄭而共篇,則總一之勢離,是楚人鬻矛譽楯,譽兩難得而俱售也。
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銓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
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於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於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
雖復契會相參,節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採爲地矣。
桓譚稱∶“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核,或美衆多而不見要約。
”陳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釐者;所習不同,所務各異。
”言勢殊也。
劉楨雲∶“文之體勢有強弱,使其辭已盡而勢有餘,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
”公幹所談,頗亦兼氣。
然文之任勢,勢有剛柔,不必壯言慷慨,乃稱勢也。
又陸雲自稱∶“往日論文,先辭而後情,尚勢而不取悅澤,及張公論文,則欲宗其言。
”夫情固先辭,勢實須澤,可謂先迷後能從善矣。
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爲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故文反正爲乏,辭反正爲奇。
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
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徑者,趨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務反言者,適俗故也。
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
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
秉茲情術,可無思耶!
贊曰∶
形生勢成,始末相承。
湍回似規,矢激如繩。
因利騁節,情采自凝。
枉轡學步,力止壽陵。
勢者,乘利而爲制也。
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
是以模經爲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是以繪事圖色,文辭盡情,色糅而犬馬殊形,情交而雅俗異勢。
熔範所擬,各有司匠,雖無嚴郛,難得逾越。
然淵乎文者,並總羣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隨時而適用。
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似夏人爭弓矢,執一不可以獨射也;若雅鄭而共篇,則總一之勢離,是楚人鬻矛譽楯,譽兩難得而俱售也。
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銓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
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於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於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
雖復契會相參,節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採爲地矣。
桓譚稱∶“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核,或美衆多而不見要約。
”陳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釐者;所習不同,所務各異。
”言勢殊也。
劉楨雲∶“文之體勢有強弱,使其辭已盡而勢有餘,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
”公幹所談,頗亦兼氣。
然文之任勢,勢有剛柔,不必壯言慷慨,乃稱勢也。
又陸雲自稱∶“往日論文,先辭而後情,尚勢而不取悅澤,及張公論文,則欲宗其言。
”夫情固先辭,勢實須澤,可謂先迷後能從善矣。
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爲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故文反正爲乏,辭反正爲奇。
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
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徑者,趨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務反言者,適俗故也。
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
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
秉茲情術,可無思耶!
贊曰∶
形生勢成,始末相承。
湍回似規,矢激如繩。
因利騁節,情采自凝。
枉轡學步,力止壽陵。
大舜雲∶“書用識哉!”所以記時事也。
蓋聖賢言辭,總爲之書,書之爲體,主言者也。
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故書者,舒也。
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於夬,貴在明決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頗疏。
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繞朝贈士會以策,子家與趙宣以書,巫臣之遺子反,子產之諫範宣,詳觀四書,辭若對面。
又子叔敬叔進弔書於滕君,固知行人挈辭,多被翰墨矣。
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紛紜。
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之《謁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答劉歆》,志氣槃桓,各含殊採;並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
逮後漢書記,則崔瑗尤善。
魏之元瑜,號稱翩翩;文舉屬章,半簡必錄;休璉好事,留意詞翰,抑其次也。
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趙至敘離,乃少年之激切也。
至如陳遵佔辭,百封各意;彌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
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文。
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張敞奏書於膠後,其義美矣。
迄至後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奉箋。
記之言志,進己志也。
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
崔寔奏記於公府,則崇讓之德音矣;黃香奏箋於江夏,亦肅恭之遺式矣。
公幹箋記,麗而規益,子桓弗論,故世所共遺。
若略名取實,則有美於爲詩矣。
劉廙謝恩,喻切以至,陸機自理,情周而巧,箋之爲美者也。
原箋記之爲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箋記之分也。
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
是以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錄;醫歷星筮,則有方術佔式;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朝市徵信,則有符契券疏;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萬民達志,則有狀列辭諺:並述理於心,著言於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
故謂譜者,普也。
注序世統,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
籍者,借也。
歲借民力,條之於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
草木區別,文書類聚,張湯、李廣,爲吏所簿,別情僞也。
錄者,領也。
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其名數,故曰錄也。
方者,隅也。
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術稱方。
術者,路也。
算曆極數,見路乃明,《九章》積微,故以爲術,《淮南》、《萬畢》,皆其類也。
佔者,覘也。
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登觀書雲,故曰佔
蓋聖賢言辭,總爲之書,書之爲體,主言者也。
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故書者,舒也。
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於夬,貴在明決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頗疏。
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繞朝贈士會以策,子家與趙宣以書,巫臣之遺子反,子產之諫範宣,詳觀四書,辭若對面。
又子叔敬叔進弔書於滕君,固知行人挈辭,多被翰墨矣。
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紛紜。
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之《謁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答劉歆》,志氣槃桓,各含殊採;並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
逮後漢書記,則崔瑗尤善。
魏之元瑜,號稱翩翩;文舉屬章,半簡必錄;休璉好事,留意詞翰,抑其次也。
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趙至敘離,乃少年之激切也。
至如陳遵佔辭,百封各意;彌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
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文。
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張敞奏書於膠後,其義美矣。
迄至後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奉箋。
記之言志,進己志也。
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
崔寔奏記於公府,則崇讓之德音矣;黃香奏箋於江夏,亦肅恭之遺式矣。
公幹箋記,麗而規益,子桓弗論,故世所共遺。
若略名取實,則有美於爲詩矣。
劉廙謝恩,喻切以至,陸機自理,情周而巧,箋之爲美者也。
原箋記之爲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箋記之分也。
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
是以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錄;醫歷星筮,則有方術佔式;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朝市徵信,則有符契券疏;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萬民達志,則有狀列辭諺:並述理於心,著言於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
故謂譜者,普也。
注序世統,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
籍者,借也。
歲借民力,條之於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
草木區別,文書類聚,張湯、李廣,爲吏所簿,別情僞也。
錄者,領也。
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其名數,故曰錄也。
方者,隅也。
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術稱方。
術者,路也。
算曆極數,見路乃明,《九章》積微,故以爲術,《淮南》、《萬畢》,皆其類也。
佔者,覘也。
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登觀書雲,故曰佔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神思之謂也。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爲妙,神與物遊。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
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於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
人之稟才,遲速異分,文之制體,大小殊功。
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於苦思,王充氣竭於沉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
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
淮南崇朝而賦《騷》,枚皋應詔而成賦,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阮禹據案而制書,禰衡當食而草奏,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之人,情饒歧路,鑑在慮後,研慮方定。
機敏故造次而成功,慮疑故愈久而致績。
難易雖殊,並資博練。
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鬱者苦貧,辭弱者傷亂,然則博見爲饋貧之糧,貫一爲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數詭雜,體變遷貿,拙辭或孕於巧義,庸事或萌於新意;視佈於麻,雖雲未貴,杼軸獻功,煥然乃珍。
至於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
至精而後闡其妙,至變而後通其數,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
贊曰∶
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物心貌求,心以理應。
刻鏤聲律,萌芽比興。
結慮司契,垂帷制勝。
”神思之謂也。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爲妙,神與物遊。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
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於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
人之稟才,遲速異分,文之制體,大小殊功。
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於苦思,王充氣竭於沉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
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
淮南崇朝而賦《騷》,枚皋應詔而成賦,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阮禹據案而制書,禰衡當食而草奏,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之人,情饒歧路,鑑在慮後,研慮方定。
機敏故造次而成功,慮疑故愈久而致績。
難易雖殊,並資博練。
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鬱者苦貧,辭弱者傷亂,然則博見爲饋貧之糧,貫一爲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數詭雜,體變遷貿,拙辭或孕於巧義,庸事或萌於新意;視佈於麻,雖雲未貴,杼軸獻功,煥然乃珍。
至於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
至精而後闡其妙,至變而後通其數,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
贊曰∶
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物心貌求,心以理應。
刻鏤聲律,萌芽比興。
結慮司契,垂帷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