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尚孤生,人固介立。
豈伊時遘,曷云世及?
嗟乎若士!望古遙集。
韜此洪族,蔑彼名級。
睦親之行,至自非敦。
然諾之信,重於布言。
廉深簡絜,貞夷粹溫。
和而能峻,博而不繁。
依世尚同,詭時則異。
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豈若夫子,因心違事?畏榮好古,薄身厚志。
世霸虛禮,州壤推風。
孝惟義養,道必懷邦。
人之秉彝,不隘不恭。
爵同下士,祿等上農。
度量難鈞,進退可限。
長卿棄官,稚賓自免。
子之悟之,何悟之辯?賦詩歸來,高蹈獨善。
亦既超曠,無適非心。
汲流舊巘,葺宇家林。
晨煙暮藹,春煦秋陰。
陳書輟卷,置酒絃琴。
居備勤儉,躬兼貧病。
人否其憂,子然其命。
隱約就閑,遷延辭聘。
非直也明,是惟道性。
糾纆斡流,冥漠報施。
孰云與仁?實疑明智。
謂天蓋高,胡諐斯義?履信曷憑?思順何寘?
年在中身,疢維痁疾。
視死如歸,臨凶若吉。
藥劑弗嘗,禱祀非恤。
傃幽告終,懷和長畢。
嗚呼哀哉!
敬述靖節,式尊遺占。
存不願豐,沒無求贍。
省訃卻賻,輕哀薄斂。
遭壤以穿,旋葬而窆。
嗚呼哀哉!
深心追往,遠情逐化。
自爾介居,及我多暇。
伊好之洽,接閻鄰舍。
宵盤晝憩,非舟非駕。
念昔宴私,舉觴相誨。
獨正者危,至方則礙。
哲人卷舒,布在前載。
取鑒不遠,吾規子佩。
爾實愀然,中言而發。
違眾速尤,迕風先蹶。
身才非實,榮聲有歇。
叡音永矣,誰箴余闕?
嗚呼哀哉!
仁焉而終,智焉而斃。
黔婁既沒,展禽亦逝。
其在先生,同塵往世。
旌此靖節,加彼康惠。
嗚呼哀哉!
豈伊時遘,曷云世及?
嗟乎若士!望古遙集。
韜此洪族,蔑彼名級。
睦親之行,至自非敦。
然諾之信,重於布言。
廉深簡絜,貞夷粹溫。
和而能峻,博而不繁。
依世尚同,詭時則異。
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豈若夫子,因心違事?畏榮好古,薄身厚志。
世霸虛禮,州壤推風。
孝惟義養,道必懷邦。
人之秉彝,不隘不恭。
爵同下士,祿等上農。
度量難鈞,進退可限。
長卿棄官,稚賓自免。
子之悟之,何悟之辯?賦詩歸來,高蹈獨善。
亦既超曠,無適非心。
汲流舊巘,葺宇家林。
晨煙暮藹,春煦秋陰。
陳書輟卷,置酒絃琴。
居備勤儉,躬兼貧病。
人否其憂,子然其命。
隱約就閑,遷延辭聘。
非直也明,是惟道性。
糾纆斡流,冥漠報施。
孰云與仁?實疑明智。
謂天蓋高,胡諐斯義?履信曷憑?思順何寘?
年在中身,疢維痁疾。
視死如歸,臨凶若吉。
藥劑弗嘗,禱祀非恤。
傃幽告終,懷和長畢。
嗚呼哀哉!
敬述靖節,式尊遺占。
存不願豐,沒無求贍。
省訃卻賻,輕哀薄斂。
遭壤以穿,旋葬而窆。
嗚呼哀哉!
深心追往,遠情逐化。
自爾介居,及我多暇。
伊好之洽,接閻鄰舍。
宵盤晝憩,非舟非駕。
念昔宴私,舉觴相誨。
獨正者危,至方則礙。
哲人卷舒,布在前載。
取鑒不遠,吾規子佩。
爾實愀然,中言而發。
違眾速尤,迕風先蹶。
身才非實,榮聲有歇。
叡音永矣,誰箴余闕?
嗚呼哀哉!
仁焉而終,智焉而斃。
黔婁既沒,展禽亦逝。
其在先生,同塵往世。
旌此靖節,加彼康惠。
嗚呼哀哉!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行諸舞詠。
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昔《南風》之詞,《卿雲》之頌,厥義夐矣。
夏歌曰:「陶乎予心。」謠曰:「名予曰正則。」雖詩體未全,然是五言之濫觴也。
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詩眇邈,人世難詳,推其文體,固是炎漢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
從李都尉迄班婕妤,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
詩人之風,頓已缺喪。
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爲文棟,劉楨、王粲爲其羽翼。
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
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
爾後陵遲衰微,迄於有晉。
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
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
先是郭景純用俊上之才,變創其體。
劉越石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
然彼眾我寡,未能動俗。
逮義熙中,謝益壽斐然繼作。
元嘉中,有謝靈運,才高詞盛,富豔難蹤,固已含跨劉、郭,陵轢潘、左。
故知陳思爲建安之傑,公幹、仲宣爲輔。
陸機爲太康之英,安仁、景陽爲輔。
謝客爲元嘉之雄,顏延年爲輔。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於流俗。
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爲詳切者耶?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
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
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
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
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
故詞人作者,罔不愛好。
今之士俗,斯風熾矣。
才能勝衣,甫就
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昔《南風》之詞,《卿雲》之頌,厥義夐矣。
夏歌曰:「陶乎予心。」謠曰:「名予曰正則。」雖詩體未全,然是五言之濫觴也。
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詩眇邈,人世難詳,推其文體,固是炎漢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
從李都尉迄班婕妤,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
詩人之風,頓已缺喪。
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爲文棟,劉楨、王粲爲其羽翼。
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
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
爾後陵遲衰微,迄於有晉。
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
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
先是郭景純用俊上之才,變創其體。
劉越石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
然彼眾我寡,未能動俗。
逮義熙中,謝益壽斐然繼作。
元嘉中,有謝靈運,才高詞盛,富豔難蹤,固已含跨劉、郭,陵轢潘、左。
故知陳思爲建安之傑,公幹、仲宣爲輔。
陸機爲太康之英,安仁、景陽爲輔。
謝客爲元嘉之雄,顏延年爲輔。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於流俗。
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爲詳切者耶?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
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
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
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
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
故詞人作者,罔不愛好。
今之士俗,斯風熾矣。
才能勝衣,甫就
鍾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
度白雪以方潔,干青雲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
聞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瀨。
固亦有焉。
豈其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
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
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
偶吹草堂,濫巾北岳。
誘我松桂,欺我雲壑。
雖假容於江皋,乃攖情於好爵。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
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或歎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
談空空於釋部,核元元於道流。
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
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
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鈕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
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
道帙長擯,法筵久埋。
敲扑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
琴歌既斷,酒賦無續。
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紜於折獄。
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籙。
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礀戶摧絕無與歸,石逕荒涼徒延佇。
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猨驚。
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
於是南嶽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峯竦誚。
慨遊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弔。
故其林慙無盡,礀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罷月。
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今又促裝下邑,浪栧上京。
雖情殷于魏闕,或假步於山扃。
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游躅于蕙路,汙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於郊端。
於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迴俗士駕,爲君謝逋客。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
度白雪以方潔,干青雲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
聞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瀨。
固亦有焉。
豈其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
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
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
偶吹草堂,濫巾北岳。
誘我松桂,欺我雲壑。
雖假容於江皋,乃攖情於好爵。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
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或歎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
談空空於釋部,核元元於道流。
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
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
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鈕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
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
道帙長擯,法筵久埋。
敲扑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
琴歌既斷,酒賦無續。
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紜於折獄。
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籙。
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礀戶摧絕無與歸,石逕荒涼徒延佇。
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猨驚。
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
於是南嶽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峯竦誚。
慨遊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弔。
故其林慙無盡,礀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罷月。
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今又促裝下邑,浪栧上京。
雖情殷于魏闕,或假步於山扃。
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游躅于蕙路,汙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於郊端。
於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迴俗士駕,爲君謝逋客。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尙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
遂乃硏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爲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徵。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竪恐終爲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爲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爲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爲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爲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尙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尙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
遂乃硏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爲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徵。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竪恐終爲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爲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爲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爲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爲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尙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文之爲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
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
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
爲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
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
庖犠畫其始,仲尼翼其終。
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
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採靡追。
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
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
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
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曰新。
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羣言。
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輝事業,彪炳辭義。
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
《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
光采玄聖,炳耀仁孝。
龍圖獻體,龜書呈貌。
天文斯觀,民胥以效。
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
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
爲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
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
庖犠畫其始,仲尼翼其終。
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
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採靡追。
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
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
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
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曰新。
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羣言。
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輝事業,彪炳辭義。
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
《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
光采玄聖,炳耀仁孝。
龍圖獻體,龜書呈貌。
天文斯觀,民胥以效。
夫作者曰聖,述者曰明。
陶鑄性情,功在上哲。
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則聖人之情,見乎文辭矣。
先王聖化,布在方册;夫子風采,溢於格言。
是以遠稱唐世,則煥乎為盛;近褒周代,則鬱哉可從。
此政化貴文之徵也。
鄭伯入陳,以文辭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
此事迹貴文之徵也。
褒美子産,則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論君子,則云「情欲信,辭欲巧」。
此修身貴文之徵也。
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鑑周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
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
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
《邠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説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
書契斷決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離,此明理以立體也。
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
故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會適,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是以子政論文,必徵於聖;稚圭勸學,必宗於經。
《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云「辭尙體要,弗惟好異」。
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
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
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幷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
顔闔以為仲尼飾羽而畫,徒事華辭。
雖欲訾聖,弗可得已。
然而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
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
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
贊曰:妙極生知,睿哲惟宰。
精理為文,秀氣成采。
鑑懸日月,辭富山海。
百齡影徂,千載心在。
陶鑄性情,功在上哲。
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則聖人之情,見乎文辭矣。
先王聖化,布在方册;夫子風采,溢於格言。
是以遠稱唐世,則煥乎為盛;近褒周代,則鬱哉可從。
此政化貴文之徵也。
鄭伯入陳,以文辭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
此事迹貴文之徵也。
褒美子産,則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論君子,則云「情欲信,辭欲巧」。
此修身貴文之徵也。
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鑑周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
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
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
《邠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説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
書契斷決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離,此明理以立體也。
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
故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會適,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是以子政論文,必徵於聖;稚圭勸學,必宗於經。
《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云「辭尙體要,弗惟好異」。
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
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
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幷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
顔闔以為仲尼飾羽而畫,徒事華辭。
雖欲訾聖,弗可得已。
然而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
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
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
贊曰:妙極生知,睿哲惟宰。
精理為文,秀氣成采。
鑑懸日月,辭富山海。
百齡影徂,千載心在。
三極彝訓,其書言經。
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墳》,帝代《五黃》,重以《八索》,申以《九丘》,歲歷綿曖,條流紛糅。
自夫子刪述,而大寶鹹耀。
於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詩》列“四始”,《禮》正“五經”,《春秋》“五例”。
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於文理,故能開學養正,照明有融。
然而道心惟微,聖謨卓絕,牆宇重峻,而吐納自深。
譬萬鈞之洪鐘,無錚錚之細響矣。
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
故《系》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
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
《書》實記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
故子夏嘆《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
《禮》以立體,據事剬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採掇生言,莫非寶也。
《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鷁,以詳略成文;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
其婉章志晦,諒以邃矣。
《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
此聖人之殊致,表裏之異體者也。
至根柢槃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
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後進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
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爲根;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啓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
若稟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爲鹽也。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傳。
四教所先,符采相濟。
勵德樹聲,莫不師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
是以楚豔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贊曰:三極彝道,訓深稽古。
致化歸一,分教斯五。
性靈熔匠,文章奧府。
淵哉鑠乎,羣言之祖。
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墳》,帝代《五黃》,重以《八索》,申以《九丘》,歲歷綿曖,條流紛糅。
自夫子刪述,而大寶鹹耀。
於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詩》列“四始”,《禮》正“五經”,《春秋》“五例”。
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於文理,故能開學養正,照明有融。
然而道心惟微,聖謨卓絕,牆宇重峻,而吐納自深。
譬萬鈞之洪鐘,無錚錚之細響矣。
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
故《系》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
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
《書》實記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
故子夏嘆《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
《禮》以立體,據事剬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採掇生言,莫非寶也。
《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鷁,以詳略成文;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
其婉章志晦,諒以邃矣。
《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
此聖人之殊致,表裏之異體者也。
至根柢槃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
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後進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
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爲根;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啓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
若稟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爲鹽也。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傳。
四教所先,符采相濟。
勵德樹聲,莫不師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
是以楚豔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贊曰:三極彝道,訓深稽古。
致化歸一,分教斯五。
性靈熔匠,文章奧府。
淵哉鑠乎,羣言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