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寵字伯寧,山陽昌邑人也。
年十八,爲郡督郵。
時郡內李朔等各擁部曲,害於平民,太守使寵糾焉。
朔等請罪,不復抄略。
守高平令。
縣人張苞爲郡督郵,貪穢受取,幹亂吏政。
寵因其來在傳舍,率吏卒出收之,詰責所犯,即日考竟,遂棄官歸。
太祖臨兗州,闢爲從事。
及爲大將軍,闢署西曹屬,爲許令。
時曹洪宗室親貴,有賓客在界,數犯法,寵收治之。
洪書報寵,寵不聽。
洪白太祖,太祖召許主者。
寵知將欲原,乃速殺之。
太祖喜曰“當事不當爾邪?”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
”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
數日,求見太祖,言之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
當殺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內,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竊爲明公惜之。
”太祖即日赦出彪。
初,彧、融聞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寵。
時袁紹盛於河朔,而汝南紹之本郡,門生賓客布在諸縣,擁兵拒守。
太祖憂之,以寵爲汝南太守。
寵募其服從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餘壁。
誘其未降渠帥,於坐上殺十餘人,一時皆平。
得戶二萬,兵二幹人,令就田業。
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徵荊州。
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孫權數擾東陲,復召寵還爲汝南大守,賜爵關內侯。
關羽圍襄陽,寵助徵南將軍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將軍于禁等軍以霖雨水長爲羽所沒。
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壞,衆皆失色。
或謂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
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雖失城,尚可全身。
”
寵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
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
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
君宜待之。
”仁曰:“善。
”寵乃沉白馬,與軍人盟誓。
會徐晃等救至,寵力戰有功,羽遂退。
進封安昌亭侯。
文帝即王位,遷揚武將軍。
破吳於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將軍,屯新野。
大軍南征,到精湖,寵帥諸軍在前,與賊隔水相對。
寵敕諸將曰:“今夕風甚猛,賊必來燒軍,宜爲其備。
”諸軍皆警。
夜半,賊果遣十部伏夜來燒,寵掩擊破之,進封南鄉侯。
黃初三年,假寵節鉞。
五年,拜前將軍。
明帝即使,進封昌邑侯。
太和二年,領豫州刺史。
三年春,降人稱吳大嚴,揚聲欲詣江北獵,孫權欲自出。
寵度其必襲西陽而爲之備,權聞之,退還。
秋,使曹休從廬江南人合肥,令寵向夏口。
寵上疏曰:“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今所從道,背湖旁江,易進難退,此兵之窪地也。
若入無強口,宜深爲之備。
”寵表未報,休遂深入。
賊果從無強口斷夾石,要休還路
年十八,爲郡督郵。
時郡內李朔等各擁部曲,害於平民,太守使寵糾焉。
朔等請罪,不復抄略。
守高平令。
縣人張苞爲郡督郵,貪穢受取,幹亂吏政。
寵因其來在傳舍,率吏卒出收之,詰責所犯,即日考竟,遂棄官歸。
太祖臨兗州,闢爲從事。
及爲大將軍,闢署西曹屬,爲許令。
時曹洪宗室親貴,有賓客在界,數犯法,寵收治之。
洪書報寵,寵不聽。
洪白太祖,太祖召許主者。
寵知將欲原,乃速殺之。
太祖喜曰“當事不當爾邪?”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
”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
數日,求見太祖,言之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
當殺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內,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竊爲明公惜之。
”太祖即日赦出彪。
初,彧、融聞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寵。
時袁紹盛於河朔,而汝南紹之本郡,門生賓客布在諸縣,擁兵拒守。
太祖憂之,以寵爲汝南太守。
寵募其服從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餘壁。
誘其未降渠帥,於坐上殺十餘人,一時皆平。
得戶二萬,兵二幹人,令就田業。
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徵荊州。
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孫權數擾東陲,復召寵還爲汝南大守,賜爵關內侯。
關羽圍襄陽,寵助徵南將軍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將軍于禁等軍以霖雨水長爲羽所沒。
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壞,衆皆失色。
或謂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
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雖失城,尚可全身。
”
寵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
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
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
君宜待之。
”仁曰:“善。
”寵乃沉白馬,與軍人盟誓。
會徐晃等救至,寵力戰有功,羽遂退。
進封安昌亭侯。
文帝即王位,遷揚武將軍。
破吳於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將軍,屯新野。
大軍南征,到精湖,寵帥諸軍在前,與賊隔水相對。
寵敕諸將曰:“今夕風甚猛,賊必來燒軍,宜爲其備。
”諸軍皆警。
夜半,賊果遣十部伏夜來燒,寵掩擊破之,進封南鄉侯。
黃初三年,假寵節鉞。
五年,拜前將軍。
明帝即使,進封昌邑侯。
太和二年,領豫州刺史。
三年春,降人稱吳大嚴,揚聲欲詣江北獵,孫權欲自出。
寵度其必襲西陽而爲之備,權聞之,退還。
秋,使曹休從廬江南人合肥,令寵向夏口。
寵上疏曰:“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今所從道,背湖旁江,易進難退,此兵之窪地也。
若入無強口,宜深爲之備。
”寵表未報,休遂深入。
賊果從無強口斷夾石,要休還路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
一名旉。
遊學徐土,兼通數經。
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闢,皆不就。
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爲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
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
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
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
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
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曰:“胎已死矣。
”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
人云:“在左,於是爲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縣吏尹世苦四支煩。
口中幹,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
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
“即作熱食而不汗出。
佗曰:”藏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
“果如佗言。
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
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
“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
“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鹽瀆嚴昕與數人共候佗,適至,佗謂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
“佗曰:”君有急病見於面,莫多飲酒。
“坐畢歸。
行數裏,昕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
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己差,詣佗視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爲勞事,御內即死。
臨死,當吐舌數寸。
”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
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
督郵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謂佗曰:“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臥不安。
”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
”遂如佗言。
東陽陳叔山小男二歲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問佗,佗曰:“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
”佗與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彭城夫人夜之廁。
蠆螫其手,呻呼無賴。
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數爲易湯,湯令暖之,其旦即愈。
軍吏梅平得病,除名還家,家居廣陵,未至二百里,止親人舍。
有頃,佗偶至主人許,主人令佗視平,佗謂平曰:“君早見我,可不至此。
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家相見,五日卒。
”應時歸,如佗所刻。
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
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
一名旉。
遊學徐土,兼通數經。
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闢,皆不就。
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爲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
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
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
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
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
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視脈曰:“胎已死矣。
”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
人云:“在左,於是爲湯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縣吏尹世苦四支煩。
口中幹,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
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
“即作熱食而不汗出。
佗曰:”藏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
“果如佗言。
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
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
“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
“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鹽瀆嚴昕與數人共候佗,適至,佗謂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
“佗曰:”君有急病見於面,莫多飲酒。
“坐畢歸。
行數裏,昕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
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己差,詣佗視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爲勞事,御內即死。
臨死,當吐舌數寸。
”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
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
督郵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謂佗曰:“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臥不安。
”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
”遂如佗言。
東陽陳叔山小男二歲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問佗,佗曰:“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
”佗與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彭城夫人夜之廁。
蠆螫其手,呻呼無賴。
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數爲易湯,湯令暖之,其旦即愈。
軍吏梅平得病,除名還家,家居廣陵,未至二百里,止親人舍。
有頃,佗偶至主人許,主人令佗視平,佗謂平曰:“君早見我,可不至此。
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家相見,五日卒。
”應時歸,如佗所刻。
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
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漢魯恭王之後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
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後以師祝公喪去官。
居陽城山,積學教授,舉賢良方正,闢司徒府,歷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爲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
可選清名重臣以爲牧伯,鎮安方夏。
”焉內求交址牧,欲避世難。
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
會益州刺史卻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而幷州殺刺史張壹,涼州殺刺史耿鄙,焉謀得施。
出爲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當收儉治罪;扶亦求爲蜀郡西部屬國都尉,及太倉令(會)巴西趙韙去官,俱隨焉。
是時(涼)[益]州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綿竹縣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綿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萬餘人,便前破雒縣,攻益州殺儉,又到蜀郡、犍爲,旬月之間,破壞三郡。
相自稱天子,衆以萬數。
州從事賈龍(素)領[家]兵數百人在犍爲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
龍乃選吏卒迎焉。
焉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
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爲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
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又託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
犍爲太守任岐及賈龍由此反攻焉,焉擊殺岐、龍。
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乘。
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
時焉子範爲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爲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小)[叔]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
獻帝使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
時徵西將軍馬騰屯郿而反,焉及範與騰通謀,引兵襲長安。
範謀泄,奔槐裏,騰敗,退還涼州,範應時見殺,於是收誕行刑。
議郎河南龐羲與焉通家,乃募將焉諸孫入蜀。
時焉被天火燒城,車具蕩盡,延及民家。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祆災,興平元年,癰疽發背而卒。
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共上璋爲益州刺史,詔書因以爲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爲徵東中郎將,率衆擊劉表。
璋,字季玉,既襲焉位。
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爲仇敵。
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爲]所破。
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爲巴西太守,領兵御魯。
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衆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
加璋振威將軍,兄
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後以師祝公喪去官。
居陽城山,積學教授,舉賢良方正,闢司徒府,歷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爲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
可選清名重臣以爲牧伯,鎮安方夏。
”焉內求交址牧,欲避世難。
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
會益州刺史卻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而幷州殺刺史張壹,涼州殺刺史耿鄙,焉謀得施。
出爲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當收儉治罪;扶亦求爲蜀郡西部屬國都尉,及太倉令(會)巴西趙韙去官,俱隨焉。
是時(涼)[益]州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綿竹縣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綿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萬餘人,便前破雒縣,攻益州殺儉,又到蜀郡、犍爲,旬月之間,破壞三郡。
相自稱天子,衆以萬數。
州從事賈龍(素)領[家]兵數百人在犍爲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
龍乃選吏卒迎焉。
焉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
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爲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
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又託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
犍爲太守任岐及賈龍由此反攻焉,焉擊殺岐、龍。
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乘。
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
時焉子範爲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爲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小)[叔]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
獻帝使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
時徵西將軍馬騰屯郿而反,焉及範與騰通謀,引兵襲長安。
範謀泄,奔槐裏,騰敗,退還涼州,範應時見殺,於是收誕行刑。
議郎河南龐羲與焉通家,乃募將焉諸孫入蜀。
時焉被天火燒城,車具蕩盡,延及民家。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祆災,興平元年,癰疽發背而卒。
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共上璋爲益州刺史,詔書因以爲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爲徵東中郎將,率衆擊劉表。
璋,字季玉,既襲焉位。
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爲仇敵。
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爲]所破。
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爲巴西太守,領兵御魯。
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衆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
加璋振威將軍,兄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
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爲子。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
益州既定,以封爲副軍中郎將。
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衆,留屯江陵。
蜀平後,以達爲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爲達兵所害。
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軍會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舉衆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先主加耽徵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爲建信將軍、西城將軍,遷鬆爲副軍將軍。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
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爲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
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爲新都郡,以]達領新城太守。
遣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
達與封書曰:“古人有言:”疏不間親,新不加舊‘。
此謂上明下直,讒慝不行也。
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
其所以然,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
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雖忠臣不能移於君,孝子不能變之於父者也。
勢利所加,改親爲仇,況非親乎!
故申生、衛汲、禦寇、楚建稟受形之氣,當嗣立之正,而猶如此。
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間也。
自立阿斗爲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爲寒心。
如使申生從子輿之言,必爲太伯;衛汲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
且小白出奔,入而爲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復。
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僕揆漢中王慮定於內疑生於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
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於漢中王矣。
然則疑成怨間,其發若踐機耳。
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爲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別族,違難背禍,猶皆如斯。
今足下棄父母而爲人後,非禮也;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見正不從而疑之,非義也。
自號爲丈夫,爲此三者,何所貴乎?以足下之才,棄身來東,繼嗣羅侯,不爲背親也;北面事君,以
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爲子。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
益州既定,以封爲副軍中郎將。
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衆,留屯江陵。
蜀平後,以達爲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爲達兵所害。
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軍會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舉衆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先主加耽徵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爲建信將軍、西城將軍,遷鬆爲副軍將軍。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
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爲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
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爲新都郡,以]達領新城太守。
遣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
達與封書曰:“古人有言:”疏不間親,新不加舊‘。
此謂上明下直,讒慝不行也。
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
其所以然,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
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雖忠臣不能移於君,孝子不能變之於父者也。
勢利所加,改親爲仇,況非親乎!
故申生、衛汲、禦寇、楚建稟受形之氣,當嗣立之正,而猶如此。
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間也。
自立阿斗爲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爲寒心。
如使申生從子輿之言,必爲太伯;衛汲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
且小白出奔,入而爲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復。
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僕揆漢中王慮定於內疑生於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
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於漢中王矣。
然則疑成怨間,其發若踐機耳。
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爲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別族,違難背禍,猶皆如斯。
今足下棄父母而爲人後,非禮也;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見正不從而疑之,非義也。
自號爲丈夫,爲此三者,何所貴乎?以足下之才,棄身來東,繼嗣羅侯,不爲背親也;北面事君,以
後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立爲王太子。
及即尊號,冊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羣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
今以禪爲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
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
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
大赦,改元。
是歲魏黃初四年也。
建興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擁郡反。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
是歲,立皇后張氏。
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三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改益州郡爲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爲雲南郡,又分建寧、臧柯爲興古郡。
十二月,亮還成都。
四年春,都護李嚴自永安還住江州,築大城。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
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成都、陰平,遂克定二郡。
冬,亮徙從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是歲,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
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
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
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剌史郭淮於陽溪。
徙魯王永爲甘陵王,樑王理爲安平王,皆以魯、樑在吳分界故也。
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
魏司馬懿、張合救祁山。
夏六月,亮糧盡退軍,合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秋八月,都護李嚴廢徙梓潼郡。
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是歲,南夷劉胄反,將軍馬忠破平之。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
秋八月,亮卒渭濱。
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
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
大赦。
以左將軍吳壹爲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
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爲尚書令,總統國事。
十三年春正月,中軍師楊儀廢徙漢嘉郡。
夏四月,進蔣琬位爲大將軍。
十四年夏四月,後主至湔,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
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成都。
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張氏薨。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張氏。
大赦,攻元。
立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立爲王太子。
及即尊號,冊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羣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
今以禪爲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
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
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
大赦,改元。
是歲魏黃初四年也。
建興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擁郡反。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
是歲,立皇后張氏。
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三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改益州郡爲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爲雲南郡,又分建寧、臧柯爲興古郡。
十二月,亮還成都。
四年春,都護李嚴自永安還住江州,築大城。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
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成都、陰平,遂克定二郡。
冬,亮徙從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是歲,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
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
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
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剌史郭淮於陽溪。
徙魯王永爲甘陵王,樑王理爲安平王,皆以魯、樑在吳分界故也。
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
魏司馬懿、張合救祁山。
夏六月,亮糧盡退軍,合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秋八月,都護李嚴廢徙梓潼郡。
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是歲,南夷劉胄反,將軍馬忠破平之。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
秋八月,亮卒渭濱。
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
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
大赦。
以左將軍吳壹爲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
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爲尚書令,總統國事。
十三年春正月,中軍師楊儀廢徙漢嘉郡。
夏四月,進蔣琬位爲大將軍。
十四年夏四月,後主至湔,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
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成都。
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張氏薨。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張氏。
大赦,攻元。
立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
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父圭,字君貢,漢末爲太山都丞。
亮早孤,從父玄爲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着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
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
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
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
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
會黃祖死,得出,遂爲江夏太守。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爲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曹公。
先
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父圭,字君貢,漢末爲太山都丞。
亮早孤,從父玄爲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着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
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
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
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
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
會黃祖死,得出,遂爲江夏太守。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爲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曹公。
先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
先主於鄉里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爲之禦侮。
先主爲平原相,以羽、飛爲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
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
曹公擒羽以歸,拜爲偏將軍,禮之甚厚。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爲先鋒擊之。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曹公即表封羽爲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爲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
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爲其主,勿追也。
“
從先主就劉表。
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爲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
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爲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醫劈之。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
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
曹公遣于禁助仁。
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樑、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爲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
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曹公從之。
先是權遣使爲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
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
亡命奔涿郡。
先主於鄉里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爲之禦侮。
先主爲平原相,以羽、飛爲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
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
曹公擒羽以歸,拜爲偏將軍,禮之甚厚。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爲先鋒擊之。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曹公即表封羽爲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爲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
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爲其主,勿追也。
“
從先主就劉表。
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爲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
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爲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醫劈之。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
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
曹公遣于禁助仁。
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樑、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爲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
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曹公從之。
先是權遣使爲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
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
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爲妾。
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
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
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阪,於時困逼,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後卒,葬於南郡。
章武二年,追諡皇思夫人,遷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
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
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妃作合,載育聖躬,大命不融。
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飄,特遣使者奉迎。
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朝。
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不忘其親,所由生也。
《春秋》之義,母以子貴。
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爲昭靈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樑貴人,尊號曰恭懷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后。
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諡法,宜曰昭烈皇后。
《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
“制曰可。
先主穆皇后,陳留人也。
兄吳壹,少孤,壹父素與劉焉有舊,是以舉家隨焉入蜀。
焉有異志,而聞善相者相後當大貴。
焉時將子瑁自隨,遂爲瑁納後。
瑁死,後寡居。
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羣下勸先主聘後。
先主疑與瑁同族,法正進曰:“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納後爲夫人。
建安二十四年,立爲漢中王后。
章武元年夏五月,策曰:“聯承天命,奉至尊,臨萬國。
今以後爲皇后,遣使持節丞相亮授璽綬,承宗廟,母天下,皇后其敬之哉!”建興元年五月,後主即位,尊後爲皇太后,稱長樂宮。
壹官至車騎將軍,封縣侯。
延熙八年,後薨惠陵。
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長女也。
章陵元年,納爲太子妃。
建興元年,立爲皇后。
十五年薨,葬南陵。
後主張皇后,前後敬哀之妹也。
建興十五年,入爲貴人。
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聯統承大業,君臨天下,奉郊廟社稷。
今以貴人爲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將軍(向)朗持節授璽綬。
勉修中饋,恪肅堙祀,皇后其敬之哉!”鹹熙元年,隨後主遷於洛陽。
劉永字公壽,先主子,後主庶弟也。
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永爲魯王,策曰:“小子永,受茲青土。
聯承天序,繼統大業,遵修稽古,建爾國家,封於東土,奄有龜蒙,世爲藩輔。
嗚呼,恭聯之詔;惟彼魯邦,一變適道,風化存焉。
人之好德,世茲懿美。
王其秉心率禮,綬爾士民,是饗是宜,其戒之哉!”建興八
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爲妾。
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
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
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阪,於時困逼,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後卒,葬於南郡。
章武二年,追諡皇思夫人,遷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
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
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妃作合,載育聖躬,大命不融。
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飄,特遣使者奉迎。
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朝。
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不忘其親,所由生也。
《春秋》之義,母以子貴。
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爲昭靈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樑貴人,尊號曰恭懷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后。
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諡法,宜曰昭烈皇后。
《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
“制曰可。
先主穆皇后,陳留人也。
兄吳壹,少孤,壹父素與劉焉有舊,是以舉家隨焉入蜀。
焉有異志,而聞善相者相後當大貴。
焉時將子瑁自隨,遂爲瑁納後。
瑁死,後寡居。
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羣下勸先主聘後。
先主疑與瑁同族,法正進曰:“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納後爲夫人。
建安二十四年,立爲漢中王后。
章武元年夏五月,策曰:“聯承天命,奉至尊,臨萬國。
今以後爲皇后,遣使持節丞相亮授璽綬,承宗廟,母天下,皇后其敬之哉!”建興元年五月,後主即位,尊後爲皇太后,稱長樂宮。
壹官至車騎將軍,封縣侯。
延熙八年,後薨惠陵。
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長女也。
章陵元年,納爲太子妃。
建興元年,立爲皇后。
十五年薨,葬南陵。
後主張皇后,前後敬哀之妹也。
建興十五年,入爲貴人。
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聯統承大業,君臨天下,奉郊廟社稷。
今以貴人爲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將軍(向)朗持節授璽綬。
勉修中饋,恪肅堙祀,皇后其敬之哉!”鹹熙元年,隨後主遷於洛陽。
劉永字公壽,先主子,後主庶弟也。
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永爲魯王,策曰:“小子永,受茲青土。
聯承天序,繼統大業,遵修稽古,建爾國家,封於東土,奄有龜蒙,世爲藩輔。
嗚呼,恭聯之詔;惟彼魯邦,一變適道,風化存焉。
人之好德,世茲懿美。
王其秉心率禮,綬爾士民,是饗是宜,其戒之哉!”建興八
許靖字文休,汝南平輿人。
少與從弟劭俱知名,並有人倫臧否之稱,而私情不協。
劭爲郡功曹,排擯靖不得齒敘,以馬磨自給。
潁川劉翊爲汝南太守,乃舉靖計吏,察孝廉,除尚書郎,典選舉。
靈帝崩,董卓秉政,以漢陽周毖爲吏部尚書,與靖共謀議,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
進用潁川荀爽、韓融、陳紀等爲公、卿、郡守,拜尚書韓馥爲冀州牧,侍中劉岱爲兗州剌史,潁川張諮爲南陽太守,陳留孔伷爲豫州剌史,東郡張邈爲陳留太守,而遷靖巴郡太守,不就,補御史中丞。
馥等到官,各舉兵還向京都,欲以誅卓。
卓怒毖曰:“諸君言當拔用善士,卓從諸君計,不欲違天下人心。
而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還來相圖。
卓何用查負!”叱毖令出,於外斬之。
靖從兄陳相瑒,又與伷合規,靖懼誅,奔伷。
伷卒,依揚州剌史陳禕.禕死,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素與靖有舊,故往保焉。
靖收恤親裏,經紀振贍,出於仁厚。
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靖身坐崖邊,先載附從,疏親悉發,乃從後去,當時見者莫不嘆息。
既至交址,交址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陳國袁徽以寄寓交州,徽與尚書令荀玉書曰:“許文休英才偉士,智略足以計事。
自流宕已來,與羣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已,與九族中外同其飢寒流。
其紀綱同類,仁恕惻隱,皆有效事,不能復一二陳之耳。
”鉅鹿張翔銜王命使交部,乘勢募靖,欲與誓要,靖拒而不許。
靖與曹公書曰:“世路戎夷,禍亂遂合,駑怯偷生,自竄蠻貊,成闊十年,吉凶禮廢,昔在會稽,得所貽書,辭旨款密,久要不忘。
迫於袁術方命圮族,扇動羣逆,津塗四塞,雖縣心北風,欲行靡由。
正禮師退,術兵前進,會稽傾覆,景興失據,三江五湖,皆爲虜庭。
臨時困厄,無所控告,便與袁沛、鄧子孝等浮涉滄海,南至交州。
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漂薄風波,絕糧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既濟南海,與領守兒孝德相見,知足下忠義奮發,整飭元戎,西迎大駕,巡省中嶽。
承此休問,且悲且憙,即與袁沛及徐元賢復共嚴裝,欲北上荊州。
會蒼梧諸縣夷、越蜂起,州府傾覆,道路阻絕,元賢被害,老弱並殺。
靖尋循渚崖五千餘里,復遇疾癘,伯母隕命,並及羣從,自諸妻子,一時略盡。
復相扶侍,前到此郡,計爲兵害及病亡者,十遺一二。
生民之艱,辛苦之基,豈可具陳哉!懼卒顛仆,永爲亡虜,憂瘁慘慘,忘寢與食。
欲附奉朝貢使,自獲濟通,歸死闕庭,而荊州水陸無津,交部驛使斷絕。
欲上益州,復有峻防,故官長吏,一不得入。
前令交址太守士威彥
少與從弟劭俱知名,並有人倫臧否之稱,而私情不協。
劭爲郡功曹,排擯靖不得齒敘,以馬磨自給。
潁川劉翊爲汝南太守,乃舉靖計吏,察孝廉,除尚書郎,典選舉。
靈帝崩,董卓秉政,以漢陽周毖爲吏部尚書,與靖共謀議,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
進用潁川荀爽、韓融、陳紀等爲公、卿、郡守,拜尚書韓馥爲冀州牧,侍中劉岱爲兗州剌史,潁川張諮爲南陽太守,陳留孔伷爲豫州剌史,東郡張邈爲陳留太守,而遷靖巴郡太守,不就,補御史中丞。
馥等到官,各舉兵還向京都,欲以誅卓。
卓怒毖曰:“諸君言當拔用善士,卓從諸君計,不欲違天下人心。
而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還來相圖。
卓何用查負!”叱毖令出,於外斬之。
靖從兄陳相瑒,又與伷合規,靖懼誅,奔伷。
伷卒,依揚州剌史陳禕.禕死,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素與靖有舊,故往保焉。
靖收恤親裏,經紀振贍,出於仁厚。
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靖身坐崖邊,先載附從,疏親悉發,乃從後去,當時見者莫不嘆息。
既至交址,交址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陳國袁徽以寄寓交州,徽與尚書令荀玉書曰:“許文休英才偉士,智略足以計事。
自流宕已來,與羣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已,與九族中外同其飢寒流。
其紀綱同類,仁恕惻隱,皆有效事,不能復一二陳之耳。
”鉅鹿張翔銜王命使交部,乘勢募靖,欲與誓要,靖拒而不許。
靖與曹公書曰:“世路戎夷,禍亂遂合,駑怯偷生,自竄蠻貊,成闊十年,吉凶禮廢,昔在會稽,得所貽書,辭旨款密,久要不忘。
迫於袁術方命圮族,扇動羣逆,津塗四塞,雖縣心北風,欲行靡由。
正禮師退,術兵前進,會稽傾覆,景興失據,三江五湖,皆爲虜庭。
臨時困厄,無所控告,便與袁沛、鄧子孝等浮涉滄海,南至交州。
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漂薄風波,絕糧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既濟南海,與領守兒孝德相見,知足下忠義奮發,整飭元戎,西迎大駕,巡省中嶽。
承此休問,且悲且憙,即與袁沛及徐元賢復共嚴裝,欲北上荊州。
會蒼梧諸縣夷、越蜂起,州府傾覆,道路阻絕,元賢被害,老弱並殺。
靖尋循渚崖五千餘里,復遇疾癘,伯母隕命,並及羣從,自諸妻子,一時略盡。
復相扶侍,前到此郡,計爲兵害及病亡者,十遺一二。
生民之艱,辛苦之基,豈可具陳哉!懼卒顛仆,永爲亡虜,憂瘁慘慘,忘寢與食。
欲附奉朝貢使,自獲濟通,歸死闕庭,而荊州水陸無津,交部驛使斷絕。
欲上益州,復有峻防,故官長吏,一不得入。
前令交址太守士威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