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 · 書記
大舜雲∶“書用識哉!”所以記時事也。
蓋聖賢言辭,總爲之書,書之爲體,主言者也。
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故書者,舒也。
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於夬,貴在明決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頗疏。
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繞朝贈士會以策,子家與趙宣以書,巫臣之遺子反,子產之諫範宣,詳觀四書,辭若對面。
又子叔敬叔進弔書於滕君,固知行人挈辭,多被翰墨矣。
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紛紜。
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之《謁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答劉歆》,志氣槃桓,各含殊採;並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
逮後漢書記,則崔瑗尤善。
魏之元瑜,號稱翩翩;文舉屬章,半簡必錄;休璉好事,留意詞翰,抑其次也。
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趙至敘離,乃少年之激切也。
至如陳遵佔辭,百封各意;彌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
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文。
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張敞奏書於膠後,其義美矣。
迄至後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奉箋。
記之言志,進己志也。
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
崔寔奏記於公府,則崇讓之德音矣;黃香奏箋於江夏,亦肅恭之遺式矣。
公幹箋記,麗而規益,子桓弗論,故世所共遺。
若略名取實,則有美於爲詩矣。
劉廙謝恩,喻切以至,陸機自理,情周而巧,箋之爲美者也。
原箋記之爲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箋記之分也。
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
是以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錄;醫歷星筮,則有方術佔式;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朝市徵信,則有符契券疏;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萬民達志,則有狀列辭諺:並述理於心,著言於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
故謂譜者,普也。
注序世統,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
籍者,借也。
歲借民力,條之於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
草木區別,文書類聚,張湯、李廣,爲吏所簿,別情僞也。
錄者,領也。
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其名數,故曰錄也。
方者,隅也。
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術稱方。
術者,路也。
算曆極數,見路乃明,《九章》積微,故以爲術,《淮南》、《萬畢》,皆其類也。
佔者,覘也。
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登觀書雲,故曰佔也。
式者,則也。
陰陽盈虛,五行消息,變雖不常,而稽之有則也。
律者,中也。
黃鐘調起,五音以正,法律馭民,八刑剋平,以律爲名,取中正也。
令者,命也。
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從也。
法者,象也。
兵謀無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
上行於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
徵召防僞,事資中孚。
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易以書翰矣。
契者,結也。
上古純質,結繩執契,今羌胡徵數,負販記緡,其遺風歟!券者,束也。
明白約束,以備情僞,字形半分,故周稱判書。
古有鐵券,以堅信誓;王褒髯奴,則券之諧也。
疏者,布也。
佈置物類,撮題近意,故小券短書,號爲疏也。
關者,閉也。
出入由門,關閉當審;庶務在政,通塞應詳。
韓非雲∶“孫亶回,聖相也,而關於州部。
”蓋謂此也。
刺者,達也。
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
解者,釋也。
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牒者,葉也。
短簡編牒,如葉在枝,溫舒截蒲,即其事也。
議政未定,故短牒諮謀。
牒之尤密,謂之爲籤。
籤者,纖密者也。
狀者,貌也。
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諡,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
列者,陳也。
陳列事情,昭然可見也。
辭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子產有辭,諸侯所賴,不可已也。
諺者,直語也。
喪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稱諺。
廛路淺言,有實無華。
鄒穆公雲“囊漏儲中”,皆其類也。
《牧誓》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
”《大雅》雲“人亦有言”、“惟憂用老”,並上古遺諺,《詩》《書》所引者也。
至於陳琳諫辭,稱“掩目捕雀”,潘岳哀辭,稱“掌珠”、“伉儷”,並引俗說而爲文辭者也。
夫文辭鄙俚,莫過於諺,而聖賢《詩》《書》,採以爲談,況逾於此,豈可忽哉!
觀此衆條,並書記所總∶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異,或全任質素,或雜用文綺,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並有司之實務,而浮藻之所忽也。
然才冠鴻筆,多疏尺牘,譬九方堙之識駿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
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實焉。
贊曰∶
文藻條流,託在筆札。
既馳金相,亦運木訥。
萬古聲薦,千里應拔。
庶務紛綸,因書乃察。
蓋聖賢言辭,總爲之書,書之爲體,主言者也。
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故書者,舒也。
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於夬,貴在明決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頗疏。
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繞朝贈士會以策,子家與趙宣以書,巫臣之遺子反,子產之諫範宣,詳觀四書,辭若對面。
又子叔敬叔進弔書於滕君,固知行人挈辭,多被翰墨矣。
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紛紜。
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之《謁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答劉歆》,志氣槃桓,各含殊採;並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
逮後漢書記,則崔瑗尤善。
魏之元瑜,號稱翩翩;文舉屬章,半簡必錄;休璉好事,留意詞翰,抑其次也。
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趙至敘離,乃少年之激切也。
至如陳遵佔辭,百封各意;彌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
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文。
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張敞奏書於膠後,其義美矣。
迄至後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奉箋。
記之言志,進己志也。
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
崔寔奏記於公府,則崇讓之德音矣;黃香奏箋於江夏,亦肅恭之遺式矣。
公幹箋記,麗而規益,子桓弗論,故世所共遺。
若略名取實,則有美於爲詩矣。
劉廙謝恩,喻切以至,陸機自理,情周而巧,箋之爲美者也。
原箋記之爲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箋記之分也。
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
是以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錄;醫歷星筮,則有方術佔式;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朝市徵信,則有符契券疏;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萬民達志,則有狀列辭諺:並述理於心,著言於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
故謂譜者,普也。
注序世統,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
籍者,借也。
歲借民力,條之於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
草木區別,文書類聚,張湯、李廣,爲吏所簿,別情僞也。
錄者,領也。
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其名數,故曰錄也。
方者,隅也。
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術稱方。
術者,路也。
算曆極數,見路乃明,《九章》積微,故以爲術,《淮南》、《萬畢》,皆其類也。
佔者,覘也。
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登觀書雲,故曰佔也。
式者,則也。
陰陽盈虛,五行消息,變雖不常,而稽之有則也。
律者,中也。
黃鐘調起,五音以正,法律馭民,八刑剋平,以律爲名,取中正也。
令者,命也。
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從也。
法者,象也。
兵謀無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
上行於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
徵召防僞,事資中孚。
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易以書翰矣。
契者,結也。
上古純質,結繩執契,今羌胡徵數,負販記緡,其遺風歟!券者,束也。
明白約束,以備情僞,字形半分,故周稱判書。
古有鐵券,以堅信誓;王褒髯奴,則券之諧也。
疏者,布也。
佈置物類,撮題近意,故小券短書,號爲疏也。
關者,閉也。
出入由門,關閉當審;庶務在政,通塞應詳。
韓非雲∶“孫亶回,聖相也,而關於州部。
”蓋謂此也。
刺者,達也。
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
解者,釋也。
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牒者,葉也。
短簡編牒,如葉在枝,溫舒截蒲,即其事也。
議政未定,故短牒諮謀。
牒之尤密,謂之爲籤。
籤者,纖密者也。
狀者,貌也。
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諡,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
列者,陳也。
陳列事情,昭然可見也。
辭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子產有辭,諸侯所賴,不可已也。
諺者,直語也。
喪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稱諺。
廛路淺言,有實無華。
鄒穆公雲“囊漏儲中”,皆其類也。
《牧誓》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
”《大雅》雲“人亦有言”、“惟憂用老”,並上古遺諺,《詩》《書》所引者也。
至於陳琳諫辭,稱“掩目捕雀”,潘岳哀辭,稱“掌珠”、“伉儷”,並引俗說而爲文辭者也。
夫文辭鄙俚,莫過於諺,而聖賢《詩》《書》,採以爲談,況逾於此,豈可忽哉!
觀此衆條,並書記所總∶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異,或全任質素,或雜用文綺,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並有司之實務,而浮藻之所忽也。
然才冠鴻筆,多疏尺牘,譬九方堙之識駿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
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實焉。
贊曰∶
文藻條流,託在筆札。
既馳金相,亦運木訥。
萬古聲薦,千里應拔。
庶務紛綸,因書乃察。
《書記》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五篇,文體論的最後一篇。
本篇除對書牘和箋記做了重點論述外,還對各種政務中運用的雜文,共六類二十四種,都做了簡要說明。
劉勰認爲:“文辭鄙俚,莫過於諺。
”這種鄙俗的民間諺語,尚爲古代聖賢所重視,並採用於經書之中,則其他文辭,“豈可忽哉”!這也是劉勰要全面論述各種雜文的說明。
本篇除對書牘和箋記做了重點論述外,還對各種政務中運用的雜文,共六類二十四種,都做了簡要說明。
劉勰認爲:“文辭鄙俚,莫過於諺。
”這種鄙俗的民間諺語,尚爲古代聖賢所重視,並採用於經書之中,則其他文辭,“豈可忽哉”!這也是劉勰要全面論述各種雜文的說明。
主言:主管記言。
陳:作“染”。
染:猶寫,是六朝文人的慣用語。
簡牘:竹簡木簡,古代用於記錄的工具。
三代:指堯、舜、禹三代。
聘:古代國與國之間遣使訪問稱聘。
書介:信使,書使。
繞朝贈士會以策:《左傳·文公十三年》記載:晉國用計使晉在秦國的大臣士會回國,士會動身離開秦國時,秦國大夫繞朝送給他一個竹簡,並對他說:“你不要認爲秦國沒有人才,只不過我的意見不被採用罷了”。
表明他明知士會一去不回。
巫臣之遺子反:《左傳·成公七年》記載,楚國叛將巫臣逃在晉國,送信給楚大臣子反,子反譴責他們的罪行,聲明要使他們疲於奔命死去。
子叔敬叔進弔書於滕君:《禮記·檀弓下》:滕成公死後,魯國子叔敬叔去弔喪並送上國書。
子叔敬叔,魯昭公臣。
滕,國名。
行人:外交使節。
挈:攜帶。
輳(còu):作“湊”。
輻湊:車輪的輻湊合成車轂,文中指聚集。
紛紜:繁多的樣子。
《謁公孫》:指東方朔《謁公孫弘書》,已亡佚。
楊惲:司馬遷的外孫。
爲人坦率,好揭人隱私,被人陷害,免爲庶人。
回鄉後仍買田地、修公館。
其友孫會宗勸他不要這樣,他作《報孫會宗書》回信大發牢騷。
槃(pán)桓:流連,指鬱結。
崔瑗:《後漢書·崔瑗傳》說崔瑗“高於文辭,尤善爲書記箴銘”。
翩翩:曹丕的《與吳質書》稱他“書記翩翩”,指風度美好。
休璉:應璩的字,三國時魏作家。
擅長書信。
激昂:《與嵇茂其書》的內容情緒激昂慷慨。
“陳遵佔辭”二句:陳遵,西漢遊俠。
《漢書·遊俠·陳遵傳》說他到河南作太守上任時,叫會寫信的官吏十八人代筆寫信給親友數百封,全部由其口授,親疏分寸都掌握得好。
佔,即口占、口授。
條暢:通暢,條貫。
秦漢立儀:《章表篇》說“秦初定製夕”、“漢定禮儀”。
儀,法度、法規。
名品:名位等級。
郡將:一郡的長官稱郡守,兼管武事的稱郡將。
箋:小幅的紙,即便箋、紙條。
德音:有德者之音,指作品。
黃香:東漢作家,封建時代著名孝子,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縣)人,曾爲該地寫了《奏箋江夏文》,文不存。
他曾經向江夏太守劉護上奏箋,表示恭敬。
公幹:徐楨的字,東漢末作家。
他的箋記有《諫曹植書》和《答魏文帝書》。
子桓:曹丕的字。
他的《典論·論文》中沒有稱讚徐楨的幣、記。
陸機自理:《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受趙王倫謀反的牽連,被捕入獄。
靠成都王穎、吳王晏“救理”得釋。
陸機得釋後寫了《謝吳王表》《與吳王表》《謝成都王箋》,對自己被疑受誣都有所申辯。
自理,即自我申理、申辯。
札: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這裏指零星記載的一些文字。
黎庶:百姓。
黎、庶都是衆的意思。
申憲:明法。
先務:首要事務。
注序:指編寫。
世統:世代相承的發展系統。
鄭氏譜詩:鄭氏,鄭玄,東漢著名經學家。
他所著《詩譜》,把《詩經》分國以後,再同諸侯國世次結合編成。
條:條列記錄。
簿:記事的文書、冊子。
圃:菜園子。
“張湯、李廣”二句:張湯,西漢著名司法官。
李廣,西漢名將。
他們二人都受到傳訊,由官吏按照文書來傳問兩人,要分別事實的真假。
情僞:真假、真僞。
《世本》:古代史書。
記錄從黃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名號,加以總括記錄。
術:這裏指有關數學的著作。
極:窮盡。
淮南萬畢:淮南王講方術的書稱《淮南萬畢經》。
飛伏:指往來、升降、盈虛的變化。
式:同“拭”,古代佔時日的器具。
這裏指佔時日的記載。
陰陽:本義爲日光的背向,向日爲陽,背日爲陰。
事物的正反兩方面,用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物質勢力消長變化。
盈虛:指盛衰。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
消息:消長,古代思想家認爲“五行”相剋相生,互相制約。
黃鐘: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十二律是音樂的十二種調。
猶如現代音樂的有ɑ調、b調等。
馭:控制、駕馭。
申:表明。
法:指兵法著作。
方:定。
奇正:古代兵法常用的術語。
符:符合,指有關憑信的文件。
孚:信。
三代:指堯、舜、禹三代。
玉瑞:以玉爲信符。
瑞,瑞玉,古代以玉爲信符,所以瑞引申爲信符。
金竹:銅虎竹使符。
金,銅虎符;竹,竹使符,用長五寸的竹箭五枚做成,上刻篆字。
二者都是漢代徵發兵所用的信符,分兩半,右半留京師,左半給地方郡守,符相合,才發兵。
執:拿着。
契:刻文字,用文字記事。
負販:揹負貨物從事販賣。
緡:古代用繩子穿一千錢爲緡。
判書:字寫在中間,分爲兩半,雙方各執一份。
鐵券:丹書鐵券。
用丹(紅色)寫在鐵件上的券契。
疏:《詩經》有“孔疏”。
疏,分條敘述,含有分佈、分疏的意思。
審:慎。
“韓非雲”三句:見於《韓非子·問田》。
關於州部,經由地方官上來。
關,經由。
劉勰解釋爲在州縣地方官衙處理“關”這類公文,意即做州縣地方官。
詩人:指《詩經》作者。
解:晉杜預有《春秋經傳集解》,用來解釋文義。
結滯:積滯、疙瘩。
徵:驗證。
溫舒:西漢作家路溫舒。
《漢書·路溫舒傳》載他少時家貧好學,曾經在牧羊時取澤中蒲葉作書寫字。
纖:細。
狀者,貌也:狀,本爲形貌,轉爲敘述事件情狀的公文。
漢趙充國有《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
行狀:文體名稱,對死者一生事蹟的記載。
辭:泛指一般言辭,特指辯說、訴訟之辭。
諺:民間諺語,直截了當而短小。
喪言:居喪時說的話。
廛(chán):集下。
“牝(pìn)雞無晨”:周武王的話,見於《尚書·牧誓》。
牝,雌性鳥獸。
“陳琳諫辭”二句:《後漢書·何進傳》載:陳琳反對何進召董卓引兵進京來威脅太后,引用“掩目捕雀”的諺語來諫說:小事尚不可以用欺騙的辦法,何況國家大事。
比喻不可自欺。
有司:官府。
九方堙:古代善相馬者。
據《淮南子·道應訓》載:秦穆公派九方堙求千里馬,回來說找到了,秦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他說:“雄的黃馬”,派人去牽來看,是雌的黑馬。
原來九方堙看馬的神情,不注意馬的毛色和雌雄。
邦瑞:邦國之瑞。
瑞,瑞玉。
理:治。
金相:金玉般的質地,指有華藻。
相,質。
聲薦:聲名揚舉。
薦,舉。
庶:衆。
紛綸:紛紜。
察:明。
陳:作“染”。
染:猶寫,是六朝文人的慣用語。
簡牘:竹簡木簡,古代用於記錄的工具。
三代:指堯、舜、禹三代。
聘:古代國與國之間遣使訪問稱聘。
書介:信使,書使。
繞朝贈士會以策:《左傳·文公十三年》記載:晉國用計使晉在秦國的大臣士會回國,士會動身離開秦國時,秦國大夫繞朝送給他一個竹簡,並對他說:“你不要認爲秦國沒有人才,只不過我的意見不被採用罷了”。
表明他明知士會一去不回。
巫臣之遺子反:《左傳·成公七年》記載,楚國叛將巫臣逃在晉國,送信給楚大臣子反,子反譴責他們的罪行,聲明要使他們疲於奔命死去。
子叔敬叔進弔書於滕君:《禮記·檀弓下》:滕成公死後,魯國子叔敬叔去弔喪並送上國書。
子叔敬叔,魯昭公臣。
滕,國名。
行人:外交使節。
挈:攜帶。
輳(còu):作“湊”。
輻湊:車輪的輻湊合成車轂,文中指聚集。
紛紜:繁多的樣子。
《謁公孫》:指東方朔《謁公孫弘書》,已亡佚。
楊惲:司馬遷的外孫。
爲人坦率,好揭人隱私,被人陷害,免爲庶人。
回鄉後仍買田地、修公館。
其友孫會宗勸他不要這樣,他作《報孫會宗書》回信大發牢騷。
槃(pán)桓:流連,指鬱結。
崔瑗:《後漢書·崔瑗傳》說崔瑗“高於文辭,尤善爲書記箴銘”。
翩翩:曹丕的《與吳質書》稱他“書記翩翩”,指風度美好。
休璉:應璩的字,三國時魏作家。
擅長書信。
激昂:《與嵇茂其書》的內容情緒激昂慷慨。
“陳遵佔辭”二句:陳遵,西漢遊俠。
《漢書·遊俠·陳遵傳》說他到河南作太守上任時,叫會寫信的官吏十八人代筆寫信給親友數百封,全部由其口授,親疏分寸都掌握得好。
佔,即口占、口授。
條暢:通暢,條貫。
秦漢立儀:《章表篇》說“秦初定製夕”、“漢定禮儀”。
儀,法度、法規。
名品:名位等級。
郡將:一郡的長官稱郡守,兼管武事的稱郡將。
箋:小幅的紙,即便箋、紙條。
德音:有德者之音,指作品。
黃香:東漢作家,封建時代著名孝子,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縣)人,曾爲該地寫了《奏箋江夏文》,文不存。
他曾經向江夏太守劉護上奏箋,表示恭敬。
公幹:徐楨的字,東漢末作家。
他的箋記有《諫曹植書》和《答魏文帝書》。
子桓:曹丕的字。
他的《典論·論文》中沒有稱讚徐楨的幣、記。
陸機自理:《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受趙王倫謀反的牽連,被捕入獄。
靠成都王穎、吳王晏“救理”得釋。
陸機得釋後寫了《謝吳王表》《與吳王表》《謝成都王箋》,對自己被疑受誣都有所申辯。
自理,即自我申理、申辯。
札: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這裏指零星記載的一些文字。
黎庶:百姓。
黎、庶都是衆的意思。
申憲:明法。
先務:首要事務。
注序:指編寫。
世統:世代相承的發展系統。
鄭氏譜詩:鄭氏,鄭玄,東漢著名經學家。
他所著《詩譜》,把《詩經》分國以後,再同諸侯國世次結合編成。
條:條列記錄。
簿:記事的文書、冊子。
圃:菜園子。
“張湯、李廣”二句:張湯,西漢著名司法官。
李廣,西漢名將。
他們二人都受到傳訊,由官吏按照文書來傳問兩人,要分別事實的真假。
情僞:真假、真僞。
《世本》:古代史書。
記錄從黃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名號,加以總括記錄。
術:這裏指有關數學的著作。
極:窮盡。
淮南萬畢:淮南王講方術的書稱《淮南萬畢經》。
飛伏:指往來、升降、盈虛的變化。
式:同“拭”,古代佔時日的器具。
這裏指佔時日的記載。
陰陽:本義爲日光的背向,向日爲陽,背日爲陰。
事物的正反兩方面,用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物質勢力消長變化。
盈虛:指盛衰。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
消息:消長,古代思想家認爲“五行”相剋相生,互相制約。
黃鐘: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十二律是音樂的十二種調。
猶如現代音樂的有ɑ調、b調等。
馭:控制、駕馭。
申:表明。
法:指兵法著作。
方:定。
奇正:古代兵法常用的術語。
符:符合,指有關憑信的文件。
孚:信。
三代:指堯、舜、禹三代。
玉瑞:以玉爲信符。
瑞,瑞玉,古代以玉爲信符,所以瑞引申爲信符。
金竹:銅虎竹使符。
金,銅虎符;竹,竹使符,用長五寸的竹箭五枚做成,上刻篆字。
二者都是漢代徵發兵所用的信符,分兩半,右半留京師,左半給地方郡守,符相合,才發兵。
執:拿着。
契:刻文字,用文字記事。
負販:揹負貨物從事販賣。
緡:古代用繩子穿一千錢爲緡。
判書:字寫在中間,分爲兩半,雙方各執一份。
鐵券:丹書鐵券。
用丹(紅色)寫在鐵件上的券契。
疏:《詩經》有“孔疏”。
疏,分條敘述,含有分佈、分疏的意思。
審:慎。
“韓非雲”三句:見於《韓非子·問田》。
關於州部,經由地方官上來。
關,經由。
劉勰解釋爲在州縣地方官衙處理“關”這類公文,意即做州縣地方官。
詩人:指《詩經》作者。
解:晉杜預有《春秋經傳集解》,用來解釋文義。
結滯:積滯、疙瘩。
徵:驗證。
溫舒:西漢作家路溫舒。
《漢書·路溫舒傳》載他少時家貧好學,曾經在牧羊時取澤中蒲葉作書寫字。
纖:細。
狀者,貌也:狀,本爲形貌,轉爲敘述事件情狀的公文。
漢趙充國有《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
行狀:文體名稱,對死者一生事蹟的記載。
辭:泛指一般言辭,特指辯說、訴訟之辭。
諺:民間諺語,直截了當而短小。
喪言:居喪時說的話。
廛(chán):集下。
“牝(pìn)雞無晨”:周武王的話,見於《尚書·牧誓》。
牝,雌性鳥獸。
“陳琳諫辭”二句:《後漢書·何進傳》載:陳琳反對何進召董卓引兵進京來威脅太后,引用“掩目捕雀”的諺語來諫說:小事尚不可以用欺騙的辦法,何況國家大事。
比喻不可自欺。
有司:官府。
九方堙:古代善相馬者。
據《淮南子·道應訓》載:秦穆公派九方堙求千里馬,回來說找到了,秦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他說:“雄的黃馬”,派人去牽來看,是雌的黑馬。
原來九方堙看馬的神情,不注意馬的毛色和雌雄。
邦瑞:邦國之瑞。
瑞,瑞玉。
理:治。
金相:金玉般的質地,指有華藻。
相,質。
聲薦:聲名揚舉。
薦,舉。
庶:衆。
紛綸:紛紜。
察:明。
大舜說:“書寫是用來記錄的啊!”所以人們用它來記錄時事。
因爲聖人賢人的言辭在竹簡、帛綢上記下來通通都叫書,所以“書”作爲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言語的。
揚雄說:“語言是從心裏發出來的聲音;書寫是從心裏發出來的文字;聲音文字表現出來,君子和小人就看出來了,”所以說,“書”就是發佈的意思。
發佈一個人的言語,記錄在簡牘上,那是借取《夬》卦卦象的形式,重在明白決斷罷了。
堯、舜、禹三代政務不繁忙,書記的使用頗爲稀疏。
春秋時代,聘會訪問繁多,傳達書信的使官越來越盛行。
秦國的繞朝把策書送給晉國的士會,鄭國的子家把書信送給晉國的趙宣子,逃跑的巫臣從晉國送書信譴責楚國的子反,鄭國的子產寫諫書給晉國的範宣子。
詳細看看這四封書信,它們的文辭就好像是面對面地說話一樣。
還有魯國子敘敬叔奉弔書前去弔唁滕國成公的去世,從這裏我們知道,那時使者所帶去的言辭,大多被記錄了。
到戰國時代各國遞呈的書信,詭詐華麗的文辭彙集在一起。
漢代以來的筆札書信,文辭繽紛,語氣複雜。
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東方朔的《謁公孫弘書》,楊惲的《報孫會宗書》,揚雄的《答劉歆書》,他們心志和意氣鬱結,各自具有獨特的文采,組織成書信,在書信裏把內心的情感或抑或揚的表達出來了。
到了東漢,書記的寫作則以崔瑗尤其善長。
三國時魏的阮瑀,寫作書信素有風度美好的稱譽。
孔融寫作的篇章,受到曹丕的推崇,就是半篇曹丕也要將其錄記下來。
應璩愛好寫作書信,在文詞筆墨上很是留心用意。
這些人算是第二類的作家吧。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確實是志氣高潔而文辭宏偉了,趙至爲贈送離別而寫的《與嵇茂齊書》,乃是年輕人慷慨激迫情感的表現。
至於遊俠陳遵,他口授代筆的上百封書信,每封都各有各的用意,禰衡爲黃祖代筆寫信,對於親近疏遠的人寫得都很得當。
這又是寫書信的一技之長啊!詳細地總結書信的體制,根本在於說盡自己想說的話,用來消散心頭的鬱積,寄託各自的感情。
所以寫作書信時應當條達舒暢來顯示氣勢,無拘束地說出自己的情懷,書信往來寫得文辭明顯、從容自然,也是心聲的交流啊!
至於尊貴地位的差別與順序,就要用禮節來表示敬肅。
在戰國以前,君王給臣子寫信,臣子給君王寫信,都稱做“書”。
秦代和漢代確立各種體制,臣子對君主開始稱奏、表。
在諸侯王公國內部,也稱爲奏書,張敞給王太后的奏書,文辭和意義都很美。
到了東漢,“書”和“記”這兩種文體的名稱才逐漸有所區別,上書三公府稱“奏記”,而上書郡將稱“奏箋”。
記是把言語記下來,是爲了向上進獻自己的意志。
箋,就是表明的意思,表明自己的情意。
東漢崔寔的《奏記公府樑冀》,那是表達謙讓的美好聲音;黃香的《奏箋江夏文》,也是留下來的恭敬的模範。
三國魏國徐楨的箋記,文辭雅麗而又有益於規勸,但因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沒有提到,所以爲當世和後世遺忘;倘使拋開虛名不予計較而只看實質,那他的箋記比他做的詩還要美。
劉虞向曹操謝恩的奏箋,比喻極爲貼切;陸機向吳王申述辯白的奏箋,情理周到而文辭工巧。
這些都是好的奏箋作品。
考究箋和記的體裁,既是向上觀察吸取了“表”的一些特點,也向下睨視吸取了“書”的一些特點,使其恭敬謹慎但並不像“表”那樣表現了誠惶誠恐的畏懼心情,雖簡易隨便但並不像“書”那樣任憑氣性有些傲慢的樣子:用清新的風格來顯示它的才華,用華藻的文辭來顯示它的影響,大概是“箋”、“記”的基本特點。
“書”、“記”包括的範圍很廣,包括各種記事的體裁,筆記、札記,名稱繁雜,從古到今有各種名目。
所以關於總領黎民百姓登記的,就有“譜”、“籍”、“簿”、“錄”;記載醫術、曆法、星象、卜筮的,就有“方”、“術”、“佔”、“式”;申明法令講述兵法的,就有“律”、“令”、“法”、“制”;朝廷和商業作信用證明的,就有“符”、“契”、“券”、“疏”;各種官吏之間詢問事情的,就有“關”、“刺”、“解”、“牒”;萬衆百姓表達情志的,就有“狀”、“列”、“辭”、“諺”。
所有這些,都是爲了表述心中的想法,在筆札上寫下言辭,雖然是各種文辭中的下品,但卻是治理政事的要務。
“譜”,就是普遍的意思。
排列時代相承的系統,事情依靠周全周遍;是取法仿效《周普》來的,東漢鄭玄按照《詩》的次序和諸侯的世系編成《詩譜》,就是取法仿效的這一點。
“籍”,就是借的意思。
一年借用百姓的多少人力、物力,逐條寫在書版簡冊上;春秋時代設立了司籍官員專門主管戶籍,就是指的這件事。
“簿”,就是園圃的意思。
園圃裏不同的蔬菜花木要區分種植,像文書的分類編輯;西漢的張湯和李廣,被官吏拿着罪狀文簿一一責問審訊,是爲了辨別事理的真僞。
“錄”,就是總括的意思。
古代的史書《世本》,是用簡策編連起來的,總括帝王的世系名次,所以叫做錄。
“方”,就是角隅的意思。
用醫藥攻治疾病,各個藥方有它主治的病,專門精於一個角落方面,所以醫藥治病的方法叫做藥方。
“術”,就是路的意思。
推算曆法,窮極數字,看到運算的方法才能明白。
古代的算經《九章算術》,積累了精妙的算法,所以把它叫做術。
《淮南萬畢經》,就是這一類書籍。
“佔”,就是觀察的意思。
星辰的流動和隱伏,陰陽的變化,要伺機觀察才能見到。
登上觀察臺觀察,把雲霧等氣象災異的變化記下來,佔測判斷吉凶,所以叫做“佔”。
“式”,就是法則的意思。
陰陽五行的盛衰消長,此消彼長,雖然變化無常,但是稽查考覈它們還是有一定法則的。
“律”,就是中正的意思。
樂律從黃鐘的聲調開始,宮、商、角、徵、羽五音才得以訂正。
法律來管理庶民百姓,處理好不孝、不睦等八種罪過的刑法才能公平執行。
之所以用“律”來作爲名稱,就是取其中正的意思。
“令”,就是命令的意思。
天子發出命令,申明禁止,如同天帝下達的命令一樣威嚴。
管仲下令執行如流水,因他的命令順民心,所以很容易地使百姓服從。
“法”,就是效法的意思。
兵法沒有一定的,而它的或奇或正有各種物象可以效法,所以兵書叫做兵法。
“制”,就是製造的意思。
各種國家的典法制度,從上面施行到下面,像匠人制作器物有一定製裁的規矩一樣。
“符”,就是誠信的意思。
召集聘請,防止僞造,這樣的事要靠內心的誠信。
在唐堯、虞舜、夏禹三代的時候是用玉作信符,漢朝改用“銅虎竹使符”,後代從簡,改用書信了。
“契”,就是結約的意思。
上古時代單純樸質,用結繩來作契約,現今的羌人、胡人驗證數字,商販記錢,就是上古遺留下來的風俗吧!
“券”,就是約束的意思。
明白做出約束,用以防備作僞。
“券”字的字形是由“半”和“分”兩字組成的,所以周代叫做“判書”。
古代有把盟誓刻在金屬上的“鐵券”,用以表示誓言的堅定可信。
西漢王褒的《責髯奴文》,就是詼諧的券書。
“疏”,就是分佈的意思。
分類佈置事物,撮述題記寫相近的意思,所以短小的約券和短小的書契就稱做疏。
“關”,就是關閉的意思。
出入都要由門經過,門的關閉應當審慎;在政事上衆多的公務由行政長官處理,順利或阻止應該詳細考慮。
韓非說:“公孫直回是聖明的宰相,而他卻曾經由地方官出身。
”大概就是說這些。
“刺”,就是通達的意思。
詩人的諷諫之刺,《周禮》說秋官掌管“三刺”的方法,事理經過敘述以相通達,就像針刺解開線疙瘩一樣。
“解”,就是解釋的意思。
解釋疑難,用覈對來考驗事實。
“牒”,就是葉的意思。
用短的竹簡編成牒,像樹葉長在樹枝上一樣。
路溫舒採取蒲葉截剪成牒用來寫書,就是這種事。
議談政事還沒有定論,所以用短小的牒文來商量。
牒文中更小的一種叫做“籤”。
“籤”,就是細密的意思。
“狀”,就是狀貌的意思。
體現一個人本來的面貌,採取他一生的言行事實而加以追敘;先代賢人死後要定諡號,並且還講他生平經歷的“行狀”,這就是最大的狀文。
“列”,就是陳列,把事情陳述出來,明白的可以看見。
“辭”,就是口頭語,通過它把自己的思想傳達給別人。
春秋時鄭國的子產善於說話,諸侯都依賴他;“辭”的作用這樣大,真是不可以沒有的。
“諺”,就是質直的話。
父母喪亡,孝子說話不講文采,所以弔慰的文辭也稱爲“諺”。
它們是街頭巷尾流行的淺俗言語,樸實無華。
鄒穆公說的“糧從口袋裏漏到儲糧器裏”,就是這類諺語。
《尚書·牧誓》裏說:古人有句話,“母雞不管在早晨啼叫”,《詩經·大雅》說:人們也有這樣的話,“憂愁過分使人老”。
這些都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諺語,爲《詩經》《尚書》所引用了的。
至於陳琳勸阻何進的話“遮住眼睛捉鳥雀”,潘岳的哀辭有“掌上明珠、伉儷夫婦”,都是引用通俗的諺語來作文。
文辭淺顯通俗,沒有超過諺語的了,可是聖人賢者所著的《詩經》《尚書》等各種經典和文章,採來作爲談話,何況勝過這些,怎麼可以忽略呢?
看看這上面所述的衆多條款,都屬於“書”、“記”所包括的範圍:有的內容上是相通的,可是用意卻各有差異;有的形式上完全用樸素的語言,有的夾雜着綺麗的文辭,隨着內容確立體制,重在精練扼要;達意時少一個字就缺漏了,行文造句多了一個字文辭就有妨礙。
這些都是主管官府必須切實講究的事務,而是爲浮華辭藻的文章作者所忽視的。
然而才華出衆的第一流的大手筆,卻多數疏於書信,好比相馬能手九方堙能識別千里馬而忽略了馬的毛色和雌雄這類小事一樣。
言語既然能顯示個人身份,信用也是邦國珍貴的寶玉,文壇中的人應該想到記錄事實。
總結:
文章辭藻的衆多枝條流派,要寄託“書”、“記”筆札寫下。
既是騁金玉般的華藻,又運用語言的木訥樸質。
萬古以來的聲名得到它的宣揚,千里外的呼應能得到它的推動。
衆多政務真是繁雜紛紜,有了“書”、“記”才得以明察。
因爲聖人賢人的言辭在竹簡、帛綢上記下來通通都叫書,所以“書”作爲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言語的。
揚雄說:“語言是從心裏發出來的聲音;書寫是從心裏發出來的文字;聲音文字表現出來,君子和小人就看出來了,”所以說,“書”就是發佈的意思。
發佈一個人的言語,記錄在簡牘上,那是借取《夬》卦卦象的形式,重在明白決斷罷了。
堯、舜、禹三代政務不繁忙,書記的使用頗爲稀疏。
春秋時代,聘會訪問繁多,傳達書信的使官越來越盛行。
秦國的繞朝把策書送給晉國的士會,鄭國的子家把書信送給晉國的趙宣子,逃跑的巫臣從晉國送書信譴責楚國的子反,鄭國的子產寫諫書給晉國的範宣子。
詳細看看這四封書信,它們的文辭就好像是面對面地說話一樣。
還有魯國子敘敬叔奉弔書前去弔唁滕國成公的去世,從這裏我們知道,那時使者所帶去的言辭,大多被記錄了。
到戰國時代各國遞呈的書信,詭詐華麗的文辭彙集在一起。
漢代以來的筆札書信,文辭繽紛,語氣複雜。
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東方朔的《謁公孫弘書》,楊惲的《報孫會宗書》,揚雄的《答劉歆書》,他們心志和意氣鬱結,各自具有獨特的文采,組織成書信,在書信裏把內心的情感或抑或揚的表達出來了。
到了東漢,書記的寫作則以崔瑗尤其善長。
三國時魏的阮瑀,寫作書信素有風度美好的稱譽。
孔融寫作的篇章,受到曹丕的推崇,就是半篇曹丕也要將其錄記下來。
應璩愛好寫作書信,在文詞筆墨上很是留心用意。
這些人算是第二類的作家吧。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確實是志氣高潔而文辭宏偉了,趙至爲贈送離別而寫的《與嵇茂齊書》,乃是年輕人慷慨激迫情感的表現。
至於遊俠陳遵,他口授代筆的上百封書信,每封都各有各的用意,禰衡爲黃祖代筆寫信,對於親近疏遠的人寫得都很得當。
這又是寫書信的一技之長啊!詳細地總結書信的體制,根本在於說盡自己想說的話,用來消散心頭的鬱積,寄託各自的感情。
所以寫作書信時應當條達舒暢來顯示氣勢,無拘束地說出自己的情懷,書信往來寫得文辭明顯、從容自然,也是心聲的交流啊!
至於尊貴地位的差別與順序,就要用禮節來表示敬肅。
在戰國以前,君王給臣子寫信,臣子給君王寫信,都稱做“書”。
秦代和漢代確立各種體制,臣子對君主開始稱奏、表。
在諸侯王公國內部,也稱爲奏書,張敞給王太后的奏書,文辭和意義都很美。
到了東漢,“書”和“記”這兩種文體的名稱才逐漸有所區別,上書三公府稱“奏記”,而上書郡將稱“奏箋”。
記是把言語記下來,是爲了向上進獻自己的意志。
箋,就是表明的意思,表明自己的情意。
東漢崔寔的《奏記公府樑冀》,那是表達謙讓的美好聲音;黃香的《奏箋江夏文》,也是留下來的恭敬的模範。
三國魏國徐楨的箋記,文辭雅麗而又有益於規勸,但因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沒有提到,所以爲當世和後世遺忘;倘使拋開虛名不予計較而只看實質,那他的箋記比他做的詩還要美。
劉虞向曹操謝恩的奏箋,比喻極爲貼切;陸機向吳王申述辯白的奏箋,情理周到而文辭工巧。
這些都是好的奏箋作品。
考究箋和記的體裁,既是向上觀察吸取了“表”的一些特點,也向下睨視吸取了“書”的一些特點,使其恭敬謹慎但並不像“表”那樣表現了誠惶誠恐的畏懼心情,雖簡易隨便但並不像“書”那樣任憑氣性有些傲慢的樣子:用清新的風格來顯示它的才華,用華藻的文辭來顯示它的影響,大概是“箋”、“記”的基本特點。
“書”、“記”包括的範圍很廣,包括各種記事的體裁,筆記、札記,名稱繁雜,從古到今有各種名目。
所以關於總領黎民百姓登記的,就有“譜”、“籍”、“簿”、“錄”;記載醫術、曆法、星象、卜筮的,就有“方”、“術”、“佔”、“式”;申明法令講述兵法的,就有“律”、“令”、“法”、“制”;朝廷和商業作信用證明的,就有“符”、“契”、“券”、“疏”;各種官吏之間詢問事情的,就有“關”、“刺”、“解”、“牒”;萬衆百姓表達情志的,就有“狀”、“列”、“辭”、“諺”。
所有這些,都是爲了表述心中的想法,在筆札上寫下言辭,雖然是各種文辭中的下品,但卻是治理政事的要務。
“譜”,就是普遍的意思。
排列時代相承的系統,事情依靠周全周遍;是取法仿效《周普》來的,東漢鄭玄按照《詩》的次序和諸侯的世系編成《詩譜》,就是取法仿效的這一點。
“籍”,就是借的意思。
一年借用百姓的多少人力、物力,逐條寫在書版簡冊上;春秋時代設立了司籍官員專門主管戶籍,就是指的這件事。
“簿”,就是園圃的意思。
園圃裏不同的蔬菜花木要區分種植,像文書的分類編輯;西漢的張湯和李廣,被官吏拿着罪狀文簿一一責問審訊,是爲了辨別事理的真僞。
“錄”,就是總括的意思。
古代的史書《世本》,是用簡策編連起來的,總括帝王的世系名次,所以叫做錄。
“方”,就是角隅的意思。
用醫藥攻治疾病,各個藥方有它主治的病,專門精於一個角落方面,所以醫藥治病的方法叫做藥方。
“術”,就是路的意思。
推算曆法,窮極數字,看到運算的方法才能明白。
古代的算經《九章算術》,積累了精妙的算法,所以把它叫做術。
《淮南萬畢經》,就是這一類書籍。
“佔”,就是觀察的意思。
星辰的流動和隱伏,陰陽的變化,要伺機觀察才能見到。
登上觀察臺觀察,把雲霧等氣象災異的變化記下來,佔測判斷吉凶,所以叫做“佔”。
“式”,就是法則的意思。
陰陽五行的盛衰消長,此消彼長,雖然變化無常,但是稽查考覈它們還是有一定法則的。
“律”,就是中正的意思。
樂律從黃鐘的聲調開始,宮、商、角、徵、羽五音才得以訂正。
法律來管理庶民百姓,處理好不孝、不睦等八種罪過的刑法才能公平執行。
之所以用“律”來作爲名稱,就是取其中正的意思。
“令”,就是命令的意思。
天子發出命令,申明禁止,如同天帝下達的命令一樣威嚴。
管仲下令執行如流水,因他的命令順民心,所以很容易地使百姓服從。
“法”,就是效法的意思。
兵法沒有一定的,而它的或奇或正有各種物象可以效法,所以兵書叫做兵法。
“制”,就是製造的意思。
各種國家的典法制度,從上面施行到下面,像匠人制作器物有一定製裁的規矩一樣。
“符”,就是誠信的意思。
召集聘請,防止僞造,這樣的事要靠內心的誠信。
在唐堯、虞舜、夏禹三代的時候是用玉作信符,漢朝改用“銅虎竹使符”,後代從簡,改用書信了。
“契”,就是結約的意思。
上古時代單純樸質,用結繩來作契約,現今的羌人、胡人驗證數字,商販記錢,就是上古遺留下來的風俗吧!
“券”,就是約束的意思。
明白做出約束,用以防備作僞。
“券”字的字形是由“半”和“分”兩字組成的,所以周代叫做“判書”。
古代有把盟誓刻在金屬上的“鐵券”,用以表示誓言的堅定可信。
西漢王褒的《責髯奴文》,就是詼諧的券書。
“疏”,就是分佈的意思。
分類佈置事物,撮述題記寫相近的意思,所以短小的約券和短小的書契就稱做疏。
“關”,就是關閉的意思。
出入都要由門經過,門的關閉應當審慎;在政事上衆多的公務由行政長官處理,順利或阻止應該詳細考慮。
韓非說:“公孫直回是聖明的宰相,而他卻曾經由地方官出身。
”大概就是說這些。
“刺”,就是通達的意思。
詩人的諷諫之刺,《周禮》說秋官掌管“三刺”的方法,事理經過敘述以相通達,就像針刺解開線疙瘩一樣。
“解”,就是解釋的意思。
解釋疑難,用覈對來考驗事實。
“牒”,就是葉的意思。
用短的竹簡編成牒,像樹葉長在樹枝上一樣。
路溫舒採取蒲葉截剪成牒用來寫書,就是這種事。
議談政事還沒有定論,所以用短小的牒文來商量。
牒文中更小的一種叫做“籤”。
“籤”,就是細密的意思。
“狀”,就是狀貌的意思。
體現一個人本來的面貌,採取他一生的言行事實而加以追敘;先代賢人死後要定諡號,並且還講他生平經歷的“行狀”,這就是最大的狀文。
“列”,就是陳列,把事情陳述出來,明白的可以看見。
“辭”,就是口頭語,通過它把自己的思想傳達給別人。
春秋時鄭國的子產善於說話,諸侯都依賴他;“辭”的作用這樣大,真是不可以沒有的。
“諺”,就是質直的話。
父母喪亡,孝子說話不講文采,所以弔慰的文辭也稱爲“諺”。
它們是街頭巷尾流行的淺俗言語,樸實無華。
鄒穆公說的“糧從口袋裏漏到儲糧器裏”,就是這類諺語。
《尚書·牧誓》裏說:古人有句話,“母雞不管在早晨啼叫”,《詩經·大雅》說:人們也有這樣的話,“憂愁過分使人老”。
這些都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諺語,爲《詩經》《尚書》所引用了的。
至於陳琳勸阻何進的話“遮住眼睛捉鳥雀”,潘岳的哀辭有“掌上明珠、伉儷夫婦”,都是引用通俗的諺語來作文。
文辭淺顯通俗,沒有超過諺語的了,可是聖人賢者所著的《詩經》《尚書》等各種經典和文章,採來作爲談話,何況勝過這些,怎麼可以忽略呢?
看看這上面所述的衆多條款,都屬於“書”、“記”所包括的範圍:有的內容上是相通的,可是用意卻各有差異;有的形式上完全用樸素的語言,有的夾雜着綺麗的文辭,隨着內容確立體制,重在精練扼要;達意時少一個字就缺漏了,行文造句多了一個字文辭就有妨礙。
這些都是主管官府必須切實講究的事務,而是爲浮華辭藻的文章作者所忽視的。
然而才華出衆的第一流的大手筆,卻多數疏於書信,好比相馬能手九方堙能識別千里馬而忽略了馬的毛色和雌雄這類小事一樣。
言語既然能顯示個人身份,信用也是邦國珍貴的寶玉,文壇中的人應該想到記錄事實。
總結:
文章辭藻的衆多枝條流派,要寄託“書”、“記”筆札寫下。
既是騁金玉般的華藻,又運用語言的木訥樸質。
萬古以來的聲名得到它的宣揚,千里外的呼應能得到它的推動。
衆多政務真是繁雜紛紜,有了“書”、“記”才得以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