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 符言
安徐正靜,其被節先肉。
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
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
右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
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
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爲九窮之治,君爲五官之長。
爲善者,君與之賞;爲非者,君與之罰。
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
聖人用之,故能賞之。
因之循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羣臣生亂,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聞,開閉不善,不見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
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諳變更。
右主恭。
循名而爲貴,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爲情,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
右主名。
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
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
右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
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
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爲九窮之治,君爲五官之長。
爲善者,君與之賞;爲非者,君與之罰。
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
聖人用之,故能賞之。
因之循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羣臣生亂,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聞,開閉不善,不見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
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諳變更。
右主恭。
循名而爲貴,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爲情,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
右主名。
《鬼谷子·符言》是春秋時期縱橫家鬼谷子創作的一篇散文。
出自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鬼谷子》。
出自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鬼谷子》。
暂无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從容、正派、沉靜,旣會順又能節制,願意給予幷與世無爭,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下紛爭。
以上講善守其位。
對眼睛來説,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對耳朵來説,最重要的是靈敏,對心靈來説,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就不會有什麽看不見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不會有什麽聽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麽不知道的。
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車輻條集輳於轂上一樣,齊主協力,就可明察一切,無可阻塞。
以上講察之明。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不要遠遠看見了就答應,也不要遠遠看見了就拒絶。
如果能聽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層保護,如果拒絶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
高山仰望可看到頂,深淵計量可測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旣正派又深覺,是無法測到底的。
以上虛納諫。
運用奬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
運用刑罰時,貴在堅決。
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應驗證於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樣對於那些沒有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麽連神明也會來保護,又何懼那些姦邪之徒犯主君尼?以上講賞罰必信。
一叫作天時,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
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後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咨詢。
心是九竅的統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長。
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據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
聖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幷且要遵循客觀規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循理。
作爲人主必須廣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麽就容易發生騷亂,世間鴉雀無聲是不正常的,內外沒有交往,怎麽能知道世界的變化。
開放和封閉不適當,就無法發現事物的根源。
以上講遍通事理。
一箇叫作「長目」,一箇叫作「飛耳」,一个叫作「樹明」。
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隱隱約約、渺渺茫茫之外就叫作「洞」。
天下的姦邪的黑暗中也是不變的。
以上講洞察姦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根據實際來确定名分。
名分與實際互爲産生的條件,反過來又互相表現。
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則易産生動亂。
名分産生於實際,實際産生於意願,意願産生於分析,分析産生於智慧,智慧則産生於適當。
以上講名實相符。
以上講善守其位。
對眼睛來説,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對耳朵來説,最重要的是靈敏,對心靈來説,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就不會有什麽看不見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不會有什麽聽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麽不知道的。
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車輻條集輳於轂上一樣,齊主協力,就可明察一切,無可阻塞。
以上講察之明。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不要遠遠看見了就答應,也不要遠遠看見了就拒絶。
如果能聽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層保護,如果拒絶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
高山仰望可看到頂,深淵計量可測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旣正派又深覺,是無法測到底的。
以上虛納諫。
運用奬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
運用刑罰時,貴在堅決。
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應驗證於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樣對於那些沒有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麽連神明也會來保護,又何懼那些姦邪之徒犯主君尼?以上講賞罰必信。
一叫作天時,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
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後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咨詢。
心是九竅的統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長。
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據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
聖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幷且要遵循客觀規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循理。
作爲人主必須廣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麽就容易發生騷亂,世間鴉雀無聲是不正常的,內外沒有交往,怎麽能知道世界的變化。
開放和封閉不適當,就無法發現事物的根源。
以上講遍通事理。
一箇叫作「長目」,一箇叫作「飛耳」,一个叫作「樹明」。
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隱隱約約、渺渺茫茫之外就叫作「洞」。
天下的姦邪的黑暗中也是不變的。
以上講洞察姦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根據實際來确定名分。
名分與實際互爲産生的條件,反過來又互相表現。
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則易産生動亂。
名分産生於實際,實際産生於意願,意願産生於分析,分析産生於智慧,智慧則産生於適當。
以上講名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