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 王孫圉論楚寶
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
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
”簡子曰:“其爲寶也幾何矣?”曰:“未嘗爲寶。
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
又有藪曰云,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用以戒不虞者也。
所以共幣帛,以賓享於諸侯者也。
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
寡君其可以免罪於諸侯,而國民保焉。
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
明王聖人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廕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
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王孫圉論楚寶》是春秋時傑出史學家左丘明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記載王孫圉論寶的故事。
楚國大夫王孫圉出使於晉,在晉定公爲之舉行的宴會上,晉國大夫趙簡子鳴其佩玉,向王孫圉炫耀,並訊問楚國佩玉“白珩”之玉的價值。
王孫圉回答,楚於“白珩”未嘗爲寶;楚之所寶,是輔君治國之賢臣觀射父、倚相,是出產衆多物資之雲夢,是一切足以使國家得福利弭災禍之財物;而不以玩飾之物爲寶。
王孫圉和趙簡子對何者爲寶的認識,立足有高低之分,着眼有公私之別。
王孫圉在論楚寶時,針鋒相對,義正辭嚴,滔滔不絕,見解卓越,而譏刺之意,溢於言表。
王孫圉(yǔ):楚國的大夫。
定公:晉國國君,名午。
饗(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趙簡子:名鞅,晉國大夫。
鳴玉:貴族衣服的佩玉隨行走而碰擊鳴響。
相:主持禮儀。
白珩(héng):美玉名。
觀射父(guānyìfù):楚國大夫。
左史:史官名。
倚相:人名。
說:同“悅”。
藪(sǒu):湖泊。
雲:雲夢。
箭:一種竹子,可以作箭。
不虞(yú):沒有料到的禍難。
共:同“供”。
皇:大。
相:輔助。
庇廕(bìyìn):庇護。
臧否(pǐ):吉凶、善惡。
楚國大夫王孫圉去晉國行聘問之禮,晉定公設宴款待他。
趙簡子主持禮儀,他的佩玉叮噹作響。
趙簡子問王孫圉說:“楚國的白珩還在嗎?”王孫圉回答道:“還在。
”簡子說:“它作爲楚國的寶物有多久了?”王孫圉說:“楚國從沒有把它當寶物,楚國視爲寶物的,叫觀射父,他擅長辭令,出使諸侯國,不會讓敝國國君成爲話柄。
還有一位左史,名叫倚相,他能夠引經據典以說明各種事物,成天向敝國國君進獻歷史上的成敗,讓敝國國君不忘記先王的功業;他還善於取悅於天地鬼神,順着他們的好惡,讓神靈們對楚國沒有怨氣。
還有一片沼澤地叫雲夢,它連接着徒洲,這裏盛產金、木、竹、箭,寶龜、珍珠、犀角、象牙、皮革、羽毛,這些是用來供給兵賦,防備不測的;是提供禮物,以便接待賓客,進獻給諸侯國。
如果諸侯喜歡這些禮物,再輔之以優美的辭令,還有對不可預料事件的防備,加上神明的保佑,敝國國君大概可以不得罪於諸侯國,而國家和百姓能得以保全。
這些纔是楚國的寶物。
至於那個白珩,不過是先王的玩物罷了,算得上什麼寶物呢?
“鄙人聽說國寶有六種。
聖明之人能夠製作評議各種事物,憑這個輔助國家,國家就把他當作寶貝;玉器足以保護莊稼,使上天沒有水旱災害,國家就把它當作寶貝;靈龜足以顯示善惡好壞,國家就把它當作寶貝;珍珠足以抗禦火災,國家就把它當作寶貝;金足以抵禦兵亂,國家就把它當作寶貝;山林湖澤足以提供財物用品,國家就把它當作寶貝。
至於那些叮噹作響、徒有其表的美玉,楚國雖然是蠻夷之國,也不會把它當作寶物的。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