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暂无
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
此句意爲,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鬥爭。
無狎:狎通狹,意爲壓迫、逼迫。
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鬥爭。
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自愛不自貴: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去彼取此:指捨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此句意爲,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鬥爭。
無狎:狎通狹,意爲壓迫、逼迫。
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鬥爭。
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自愛不自貴: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去彼取此:指捨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
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
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纔不厭惡統治者。
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
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纔不厭惡統治者。
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