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無爲而有以爲。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無爲而有以爲。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暂无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爲形式上的“德”。
此句意爲,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爲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以,心、故意。
無以爲,即無心作爲。
此句意爲: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爲。
下德無爲而有以爲: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爲。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爲強力牽引。
薄:不足、衰薄。
首:開始、開端。
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華:虛華。
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薄:指禮之衰薄。
此句意爲,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爲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以,心、故意。
無以爲,即無心作爲。
此句意爲: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爲。
下德無爲而有以爲: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爲。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爲強力牽引。
薄:不足、衰薄。
首:開始、開端。
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華:虛華。
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薄:指禮之衰薄。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爲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爲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
“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爲,“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爲。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爲卻沒有迴應他,於是就揚着胳膊強引別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纔有“德”,失去了“德”而後纔有“仁”,失去了“仁”而後纔有“義”,失去了義而後纔有禮。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
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爲,“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爲。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爲卻沒有迴應他,於是就揚着胳膊強引別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纔有“德”,失去了“德”而後纔有“仁”,失去了“仁”而後纔有“義”,失去了義而後纔有禮。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
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