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 · 魏書 · 任城陳蕭王傳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數從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保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爲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爲將”。
太祖曰:“爲將奈何?”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爲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爲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
臨發,太祖戒彰曰:“居家爲父子,受事爲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
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
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
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遂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
長史諸將皆以爲新涉遠,士馬疲頓,以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近,違令輕敵。
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
從令縱敵,非良將也。
”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
”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
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將士無不悅喜。
時鮮卑大人柯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所向皆破,乃請服。
北方悉平。
時太祖在長安,召彰詣行在所。
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
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鬚兒竟大奇也!”
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
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
詔曰:“先王之道,庸勳親親,並建母弟,開國承家,故能藩屏大宗,禦侮厭難。
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
增邑五千,並前萬戶。

黃初二年,進爵爲公。
三年,立爲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至葬,賜鑾輅、龍旗,虎賁百人,如漢東平王故事。
子楷嗣,徙封中牟。
五年,改封任城縣。
太和六年,復改封任城國,食五縣二千五百戶。
青龍三年,楷坐私遣官屬詣中尚方作禁物,削縣二千戶。
正始七年,徙封濟南,三千戶。
正元、景元初,連增邑,凡四千四百戶。
陳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爲淪,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爲賦。
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
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臨菑侯。
太祖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爲頓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爲之羽翼。
太祖狐疑,幾爲太子者數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
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爲之說,故遂定爲嗣。
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並前萬戶。
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
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植益內不自安。
二十四年,曹仁爲關羽所圍。
太祖以植爲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並其男口。
植與諸侯並就國。
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
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其年改封鄄城侯。
三年,立爲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
四年,徙封雍丘王。
其年,朝京都。
上疏曰: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誠以天罔不可重離,聖恩難可再恃。
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形影相弔,五情愧赧。
以罪棄生,則違古賢‘夕改’之勸;忍活苟全,則犯詩人‘胡顏’之譏。
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暢春風,澤如時雨。
是以不別荊棘者,慶雲之惠也;七子均養者,尸鳩之仁也;舍罪責功者,明君之舉也;矜愚愛能者,慈父之恩也: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能自棄者也。
前奉詔書,臣等絕朝,心離志絕,自分黃考無復執珪之望。
不圖聖詔猥垂齒召,至止之日,馳心輦轂。
僻處西館,未奉闕廷,踊躍之懷,瞻望反仄。
謹拜表獻詩二篇,其辭曰:“於穆顯考,時惟武皇,受命于天,寧濟四方。
朱旗所拂,九士被攘,玄化滂流,荒服來王。
超商越周,與唐比蹤。
篤生我皇,奕世再聰,武則肅烈,文則時雍,受禪炎漢,臨君萬邦。
萬邦既化,率由舊則;廣命懿親,以藩王國。
帝日爾侯,君茲青上,奄有海濱,方周於魯,車服有輝,旗章有敘,濟濟雋義,我弼我輔。
伊予小於,恃寵驕盈,舉掛時網,動亂國經。
作藩作屏,先軌是墮,做我皇使,犯我朝儀。
國有典刑,我削我絀,將置於理,元兇是率。
明明天子,時篤同類,不忍我刑,暴之朝肆,違彼執憲,哀予小子。
改封兗邑,於河之濱,股肱弗置,有君無臣,荒淫之闕,誰弼予身?煢煢僕伕,於彼冀方,嗟予小於,乃罹斯殃。
赫赫天子,恩不遺物,冠我玄冕,要我朱紱。
朱紱光大,使我榮華,剖符授玉,王爵是加。
仰齒金璽,俯執聖策,皇恩過隆,祗承怵惕。
諮我小子,頑兇是嬰,逝慚陵墓,存愧闕廷。
匪敢慠德,實恩是恃,威靈改加,足以沒齒。
昊天罔極,性命不圖,常懼顛沛,抱罪黃壚。
願蒙矢石,建旗東嶽,庶立毫嫠,微功自贖。
危軀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奮戈吳、越。
天啓其衷,得會京畿,遲奉聖顏,如渴如飢。
心之雲慕,愴矣其悲,天高聽卑,皇肯照微。
“又曰:”肅承明詔,應會皇都,星陳夙駕,秣馬脂車。
命彼掌徒,肅我徵旅,朝發鸞臺,夕宿蘭渚。
芒芒原隰,祁祁士女,經彼公田,樂我稷黍。
爰有瓙木,重陰匪息;雖有(飠侯)糧,飢不遑食。
望城不過,面邑匪遊,僕伕警策,平路是由。
玄駟藹藹,揚鑣剽沫;流風翼衡,輕雲承蓋。
涉澗之濱,緣山之隈,遵彼河滸,黃阪是階。
西濟關谷,或降或升;騑驂倦路,再寢再興。
將朝聖皇,匪敢晏寧;弭節長騖,指日遄征。
前驅舉燧,後乘抗旌;輪不綴運,鸞無廢聲。
爰暨帝室,稅此西墉;嘉詔未賜,朝覲莫從。
仰瞻城閾,俯惟闕廷;長懷永慕,憂心如醒。
“帝嘉其辭義,優詔答勉之。
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
太和元年,徒封浚儀。
二年,復還雍丘。
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上疏求自試曰: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
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
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詩》之‘素餐’所由作也。
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
今臣蒙國重恩,三世於今矣。
正值陛下昇平之際,沫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
而竊位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口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授爵祿者,有異於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
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人“彼其”之譏。
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
方今天下一統,九州晏如,而顧西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脫甲,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
故啓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着。
今陛下以聖明統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
簡賢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鎮御四境,爲國爪牙者,可謂當矣。
然而高鳥未掛於輕繳,淵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
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
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若此二士,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陵君也。
夫君之寵臣,欲以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靖亂,以功報主也。
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纓其王,羈致北闕。
此二臣,豈好爲誇主而耀世哉?志或鬱結,欲逞其才力,輸能幹明君也。
昔漢武爲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爲。
”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爲念。
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將,年耆即世者有聞矣。
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陣,竊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髮之功,以報所受之恩。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舟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爲士卒先。
雖未能禽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醜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策。
雖身分蜀境,首縣吳闕,猶生之年也。
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
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衂,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吳會矣。
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可謂神妙矣。
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
志欲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
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銘着於鼎鍾,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
故奔北敗軍之將用,奏、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
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身名並滅。
臣聞騏驥長鳴,則伯樂照其能;盧狗悲號,則韓國知其才。
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試之狡免之捷,以驗搏噬之用。
今臣志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韓國之舉,是以於邑而竊自痛者也。
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拚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
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也。
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
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
三年,徙封東阿。
五年,覆上疏求存問親戚,因致其意曰:“醫聞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
故孔子曰:“大哉堯之爲君!惟天爲大,惟堯則之。
”夫天德之於萬物,可謂弘廣矣。
蓋堯之爲教,先親後疏,自近及遠。
其《傳》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其《詩》曰:“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是以雍雍穆穆,風人詠之。
昔周公吊管、蔡之不鹹,廣封懿親以藩屏王室,《傳》曰:“周之宗盟,異姓爲後。
”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實在敦固,未有義而後其君,仁而遺其親者也。
伏惟陛下資帝唐欽明之德,體文王翼翼之仁,惠洽椒房,恩昭九族,羣后百寮,番休遞上,執政不廢於公朝,下情得展於私室,親理之路通,慶弔之情展,誠可謂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
至於臣者,人道絕緒,禁錮明時,臣竊自傷也。
不敢過望交氣類,修人事,敘人倫。
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絕,吉凶之問塞,慶弔之禮廢,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今臣以一切之制,永無朝覲之望,至於注心皇極,結情紫闥,神明知之矣。
然天實爲之,謂之何哉!退惟諸王常有慼慼具爾之心,願陛下沛然垂詔,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以敘骨肉之歡思,全怡怡之篤義。
妃妾之家,膏沐之遺,歲得再通,齊義於貴宗,等惠於百司,如此,則古人之所嘆,風雅之所詠,復存於聖世矣。
臣伏自惟省,無錐刀之用。
及觀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爲異姓,竊自料度,不後於朝士矣。
若得辭遠遊,戴武弁,解未組,佩青紱,駙馬、奉車,趣得一號,安宅京室,執鞭珥筆,出從華蓋,入侍輦轂,承答聖問,拾遺左右,乃臣丹誠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遠慕《鹿鳴》君臣之宴,中詠《常棣》匪他之誡,下思《伐木》友生之義,終懷《蓼莪》罔極之哀;每四節之會,塊然獨處,左右惟僕隸,所對惟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未嘗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嘆息也。
臣伏以爲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譬人之誠不能動天。
崩城、隕霜,臣初信之,以臣心況,徒虛語耳。
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爲之回光,然向之者誠也。
竅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
臣聞《文子》曰:“不爲福始,不爲禍先。
”今之否隔,友于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於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慘毒之懷。
故《柏舟》有“天只”
‘之怨,《穀風》有“棄予”之嘆。
故伊尹恥其君不爲堯舜,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
”臣之愚蔽,固非虞、伊。
至於欲使陛下祟光被時雍之美,宣緝熙章明之德者,是臣(忄婁)(忄婁)之誠,竊所獨守,實懷鶴立企佇之心。
敢復陳聞者,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

詔報曰:“蓋教化所由,各有隆弊,非皆善始而惡終也,事使之然。
故夫忠厚仁及草木,則《行葦》之詩作;恩澤衰薄,不親九族,則《角弓》之章刺。
今令諸國兄弟,情理簡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縱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義備悉矣,何言精誠不足以感通哉?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
已敕有司,如王所訴。

植覆上疏陳審舉之義,曰:臣聞天地協氣而萬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與不用,知與不知也。
既時有舉賢之名,而無得賢之實,必各援其類而進矣。
諺曰:“相門有相,將門有將。
”夫相者,文德昭者也;將者,武功烈者也。
文德昭,則可以匡國朝,致雍熙,稷、契、夔、龍是也;武功烈,則可以徵不庭,威四夷,南仲、方叔是矣。
昔伊尹之爲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殷週二王是矣。
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爲陛下言哉?故陰陽不和,三光不暢,官曠無人,庶政不整者,三司之責也。
疆場騷動,方隅內侵,沒軍喪衆,干戈不息者,邊將之憂也。
豈可虛荷國寵而不稱其任哉?故任益隆者負益重,位益高者責益深,《書》稱“無曠庶官”,《詩》有“職恩其憂”,此其義也。
陛下體天真之淑聖,登神機以繼統,冀聞‘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
而數年以來,水旱不時,民困衣食,師徒之發,歲歲增調,加東有覆敗之軍,西有殪沒之將,至使蚌蛤浮翔於淮、泗,鼲鼬讙譁於林木。
臣每念之,未嘗不輟食而揮餐,臨觴而搤腕矣。
昔漢文發代,疑朝有變,宋昌曰:“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有齊、楚、淮南、琅邪,此則磐石之宗,願王勿疑。
”臣伏惟陛下遠覽姬文二虢之援,中慮周成召、畢之輔,下存宋昌磐石之固。
昔騏驥之於吳阪,可謂困矣,及其伯樂相之,孫郵御之,形體不勞而坐取千里。
蓋伯樂善御馬,明君善御臣;伯樂馳千里,明君致太平;誠任賢使能之明效也。
若朝司惟良,萬機內理,武將行師,方難克弭。
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勞動鑾駕,暴露於邊境哉?
臣聞羊質虎皮,見草則悅,見豺則戰,忘其皮之虎也。
今置將不良,有似於此。
故語曰:“患爲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爲也。
”昔樂毅奔趙,心不忘燕;廉頗在楚,思爲趙將。
臣生乎亂,長乎軍,又數承教於武皇帝,優見行師用兵之要,不必取孫、吳而暗與之合。
竊揆之於心,常願得一奉朝覲,排金門,蹈玉陛,列有職之臣,賜須臾之間,使臣得一散所懷,擄舒蘊積,死不恨矣。
被鴻臚所下發士息書,期會甚急。
又聞豹尾已建,戎軒騖駕,陛下將復勞玉躬,擾掛神思。
臣誠竦息,不遑寧處。
願得策馬執鞭,首當塵露,撮風后之奇,接孫、吳之要,追慕卜商起予左右,效命先驅,畢命輪轂,雖無大益,冀有小補。
然天高聽遠,情不上通,徒獨望青雲而拊心,仰高天而嘆息耳。
屈平曰:“國有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昔管、蔡放誅,周、召作弼;叔魚陷刑,叔向匡國。
三監之釁,臣自當之;二南之輔,求必不遠。
華宗貴族,藩王之中,必有應斯舉者。
故《傳》曰:“無周公之親,不得行周公之事。
”唯陛下少留意焉。
近者漢氏廣建藩王,豐則連城數十,約則饗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樹國,五等之品制也。
若扶蘇之諫始皇,淳于越之難周青臣,可謂知時變矣。
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
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
唯陛下察之。
苟吉專其位,兇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
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
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
臣聞孟子曰:“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溼、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不勝憤懣,拜表陳情。
若有不合,乞且藏之書府,不便滅棄,臣死之後,事或可思。
若有豪釐少掛聖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糾臣表之不合義者。
如是,則臣願足矣。
“帝輒優文答報。
其年冬,詔諸王朝六年正月。
其二月,以陳四縣封植爲陳王,邑三千五百戶。
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
既還,悵然絕望。
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遺令薄葬。
以小子志,保家之主也,欲立之。
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爲墓。
子志嗣,徙封濟北王。
景初中詔曰:“陳思王昔雖有過失,既克己慎行,以補前闕,且自少至終,篇籍不離於手,誠難能也。
其收黃初中諸奏植罪狀,公卿已下議尚書、祕書、中書三府、大鴻臚者皆削除之。
撰錄植前後所着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副藏內外。
”志累增邑,並前吀九百九十戶。
蕭懷王熊,早薨。
黃初二年追封諡蕭懷公。
太和三年,又追封爵爲王。
青龍二年,子哀王炳嗣。
食邑二幹五百戶。
六年薨,無子,國除。
評曰:任城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
陳思文才富豔,足以自通後葉,然不克讓遠防,終致攜隙。
《傳》曰“楚則失之矣。
而齊亦未爲得也”,其此之謂歟!
暂无
暂无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