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述而篇 · 第十一章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本章孔子論用行舍藏,有道亦復有命。
如懷道不見用是命。
行軍不能必勝無敗,亦有命。
文中雖未提及命道二字,然不參入此二字作解,便不能得此章之深旨。
讀《論語》,貴能逐章分讀,又貴能通體合讀,反覆沉潛、交互相發,而後各章之義旨,始可透悉無遺。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帥軍隊。
因爲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幹,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定。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有用我者,則行此道於世。
不能有用我者,則藏此道在身。
舍同捨。
即不用義。
唯我與爾有是夫:爾指顏淵。
身無道,則用之無可行,舍之無可藏。
用舍在外,行藏在我。
孔子之許顏淵,正許其有此可行可藏之道在身。
有是夫是字,即指此道。
有此道,始有所謂行藏。
子行三軍則誰與:凡從學於孔門者,莫不有用世之才,亦莫不有用世之志。
子路自審不如顏淵,而行軍乃其所長,故以問。
古制,大國三軍,則非粗勇之所勝任可知。
暴虎馮河:暴虎,徒手搏之。
馮河,徒身涉之。
此皆粗勇無謀,孔子特設爲譬喻,非謂子路實有此。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成,定義。
臨事能懼,好謀始定。
用舍不在我,我可以不問。
行軍不能必勝而無敗,勝敗亦不盡在我,然我不可以不問。
懼而好謀,是亦盡其在我而已。
子路勇於行,謂行三軍,己所勝任。
不知行三軍尤當慎,非曰用之則行而已。
孔子非不許其能行三軍,然懼而好謀,子路或有所不逮,故復深一步教之。
先生告顏淵說:“有用我的,則將此道行於世。
不能有用我的,則將此道藏於身。
只我與你能這樣了。
”子路說:“老師倘有行三軍之事,將和誰同事呀?”孔子說:“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
定要臨事能小心,好謀始作決定的人,我才和他同事吧。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